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一模 2023-12-21 1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情感空间,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构筑的人对地的情感关系。自然形胜、建筑景观等可感的实物存在,人情风俗、社会秩序、地方声誉等历史累积的空间氛围都会给作家带来主观感受,影响他的空间情感。文学作品书写作家的空间情感,从而建构起他的文学情感空间。

文学情感空间的研究,可用大数据思维,借助可视化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呈现。比如,以作家为中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呈现其行踪轨迹,分析他在迁徙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空间的关系曲线。如果在行迹图上加入作品表达情感的正负比例,就可以发现作家对具体空间的情感表达的好恶程度。将苏轼乌台诗案之后从汴京南来黄州的作品按其运动轨迹呈现,并将作品表达空间好恶的内容按比例呈现,就可以看到苏轼对沿途各个具体空间的情感喜恶度的差异。作品建构的个体作家情感空间的可视化,虽然让我们对其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有直观的认识,但发现的问题有限。如果把多位作家的行迹图叠加,就可以发现作家之间趋同的或个性化的情感空间表达比值,再加入时空信息,将不同时空的作家、作家群进行纵横比较,呈现的内容和可发现的问题就更加丰富,作家们在作品中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之共通性、主观性就能被发现和凸显。

我们可以空间为中心,在地图中以不同色块呈现不同的情感空间,就可以发现不同空间的情感属性。比如,同样为贬谪逆境空间的黄州、惠州、儋州,同样为愉悦空间的江南、庐山、西湖,同样为忧郁惆怅空间的潇湘、洞庭、岭表等,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建构这些情感空间的方式有何不同。也可以呈现单独的空间,从中发现该空间在不同时代被哪些作家书写过,并贴上了其个性化的情感标签。这些标签相互之间是何种关系,是否发生变化,又是向何种趋势变化,从中可以发现作家对具体地方情感空间建构的阶段性变化与地域性差异。

还可以时间为中心,截取一个或多个时间节点,可视化呈现作家们对不同空间的情感反应,就可以找到作家对文学情感空间塑造的规律。比如宋代的黄州,究竟有多少作家咏唱,将这个时间轴上的数据和情感色块进行比较,应该能够看到作家们在这一段时间内,塑造黄州空间属性的差异性和变化性。如果我们将书写黄州空间的作家行迹按活动时间的长度并行呈现,并以色块区分其居停黄州的不同时间阶段书写该空间的情感趋向,就可以发现这些作家在黄州居住的不同阶段的情感体验、书写方式有何异同。

可视化呈现要求对作家们与情感空间相关的所有作品进行数据分析,所以数据的覆盖范围和分析结果较之传统的个案归纳要完整、准确得多。它可以清晰快速地在分析结果中发现不同常规的特殊现象,并对这些特殊现象背后的数据进行人工释读,有助于我们发现更多被传统研究方法遮蔽的盲点。可视化本身只是一种知识表达、信息呈现方式,但其后台可以关联各种知识数据库,启动可视化系统分析,可以拓展衍生出众多的知识体系的关联,从而加深和拓宽我们对具体问题的认识。

借助大数据手段对文学情感空间进行可视化呈现和分析,能在数据意涵挖掘、文本信息关联、时空信息匹配等方面更加精准、简洁,其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摘编自汪超《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情感空间是指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空间或者某些具有一定历史累积的空间氛围带给人的主观感受。
B.利用可视化手段进行文学情感空间研究,就是在地图中用不同色块清晰而准确地呈现不同的情感空间。
C.可视化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清晰、快速地发现作家们建构的文学情感空间的共通性、差异性以及变化性。
D.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学研究可以做到更准确、更全面、更有深度,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一种颠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诠释“文学情感空间”,为后文论述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打下基础。
B.文章主体部分在论述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呈现时,着重阐述其优势,条理清楚。
C.文章多用举例论证,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个例分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实用性。
D.文章在阐述可视化研究的具体方法时采用了并列结构,分别从三个角度加以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对具体空间的情感表达的好恶程度,可以借助可视化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与现,这是文学研究与现代技术联姻的结果。
B.借助大数据手段发现作家对文学情感空间建构的规律,进而分析规律产生的原因,这是文学情感空间可视化研究的重点。
C.某一具体地方的情感空间可能具有固定的类型属性,但也可能因为作家或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与地域性差异。
D.文学情感空间的可视化研究,体现大数据背景下文学研究方式的变化,它可以加深和拓宽文学研究中对具体问题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高社会参与度加强公众意识。过去10年,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已提前完成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和设立自然保护区相关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我们也愿承担与中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作出艰苦卓绝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努力和贡献。

(摘自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生态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使贫困地区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

生态扶贫开辟了不少好路子:或为保护生态的百姓提供补偿;或设置岗位,让参与生态建设的贫困群众赚取回报;或开发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特色种养等产业,让群众获得“绿色”收入等。

在一些地方,生态产业脱贫的模板化、同质化倾向明显,导致贫困地区群众经营竞争加剧,致富后劲不足。如今,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时刻在发生变化,掌握这些变化,生态产业脱贫才能紧跟变化的步伐,打开市场,提高百姓收入。生态扶贫迫切需要有专业知识、市场经验的人士,帮助规避生态风险,提供技术支持,早日奔向小康。

(摘自孙秀艳《端稳生态饭碗还需专业助力》,《人民日报》2020年10月3日)

材料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承诺2030年前中国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番承诺让气候行动观察家们震惊。中国作出该承诺被环保主义者认为是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应对气候危机的最重要一步。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其每年产生的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4以上。

中国的承诺出现在欧盟加强其2030年气候目标的几天后。这有助于两者建立一个强大的经济联盟。它们将覆盖世界1/3的碳排放。

在地缘政治方面,它向美国发出了一个尖锐的信号。美国现在是唯一未设定结束助长气候危机目标的污染大国,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准备在11月退出《巴黎协定》。

中国没有给出如何实现碳中和这个宏达目标的细节,但所需的行动将引发强大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转变,对化石燃料、低碳技术和气候外交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摘自《英媒:中国的承诺令气候观察家们震惊》,《参考消息》2020年9月2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融合古代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引入创新、绿色、共享等方面的新发展理念。
B.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中国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C.一些地方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时刻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致使贫困地区群众经营竞争愈加剧烈,致富后劲不足。
D.环保主义者们认为:自从《巴黎协定》签署以来,中国此次作出有关碳排放的承诺是应对气候危机最重要的一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愿同各国分享中国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B.材料二中,为贫困群众提供补偿,设置岗位,开发多种生态产业,让群众获得“绿色”收入,这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关键。
C.材料三中,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的行动,会引发强大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转变,对未来的化石燃料和气候外交等产生重要影响。
D.综合三个材料,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有利于开展生态扶贫工作,提高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国际会议的国际影响力。
6.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我国应对措施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死亡重奏

西元

战壕里的黄土微微动了一下,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停歇了片刻,黄土又轻轻动了一下,并鼓出了一个小包。这个小包不断壮大,一些黄土屑从小包的顶部快速滑落。然后,一片带血的指甲露了出来,再然后,是一根又黑又粗的手指。指甲龟裂乌黑,手指满是伤疤,这只手努力地向上举,仿佛要找什么。后来,整个一只手掌也露了出来,五指如钩。接着是一只手臂,啪的一声,拍在了战壕壁上,指甲深深嵌进冻硬的黄土中,向下用力,留下了深深的沟壑。许久,这只手臂似乎在积蓄着力量,又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猛然间,一个浑身烧伤的战士从黄土下站了起来,军装碎烂,几缕布条在风中飘荡,铺天盖地的沙尘从头上,从身上洒落。他满脸血红,脸颊上几片白肉翻卷着。他瞪着垂死挣扎的公牛一般的红眼珠,推开战友的尸体,操起了一挺重机枪。

接团里命令,我们连守7号高地,阻止美军一个集团军和南朝鲜十来个师向南逃窜。

守多长时间?

五天、七天,说不好,一二三师什么时候到,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下去。

连长,我得守多大的一块地呀?

富贵,你是个老兵了,这事儿还要问我吗?

你还是给我划道线吧,没这道线,我心里就是不踏实,没办法呀!

好,好,好,我用脚尖给你划道线,你这个富贵啊,榆木脑袋。

嘿嘿嘿,你划了这道线,我心里就亮堂了。你放心,我不会让鬼子越过去半步,这一亩三分地儿,就交给我了。

二十年前,上官富贵他爹把自家那一亩九分地的地契攥出了血,狠狠心,卖了个女儿,换回了十斗粮,使全家活过了荒年。十六年前,河南大旱,上官富贵他爹饿死在了炕头,枕头下面还压着这张地契,临死前对上官富贵说,记住,有地就有命,没地就没命。十年前,全村男子与临村发生了械斗,死伤数百人,就为了能给自家的地里多浇几桶水。八年前,黄河决口,上官富贵家的地成了一片汪洋,颗粒无收,全家九口逃往陕西,但仅他一人活了下来。彼时,上官富贵浑身上下没有一颗粮食,只在衣襟里缝了一张地契。

无数颗炮弹,像犁一样,把高地深深地挖了个遍,就像用五指梳理一小块沙地,你觉得这沙地里不可能再有什么生命了,可是,炮击停止的时候,仍然有数不清的战士,像遗落在土里的黄豆粒一样,从雪地下钻出来。

上官富贵晕晕乎乎地坐起来,拍了拍头发里的土,摸了摸浑身上下,没少一个物件。他既不庆幸也不后怕,这一刻,没有眼泪,没有语言,没有笑容。他像拿起一根锄头一样拿起落在身边的步枪,趴在地上,从容不迫地向冲上来的美军士兵瞄准射击。

才打了三五发子弹,美国人就冲到了连长给他划的那道线跟前,眼看就要踏过去。上官富贵这才有点急了,他用和爹一样黑粗、皴裂的长手,握住刺刀,猫起腰,向跑在最前面的那个美国人冲去。美国人蓝眼睛,长胡子,样子很陌生,又很凶神恶煞,他狂叫着外国话,似乎想吓唬眼前这个瘦弱的河南农民。他一手拿着刺刀,另一只手里握着把手枪,枪管对准上官富贵。可是上官富贵的眼睛并没看他,对那黑洞洞的枪口也很漠然。他不过是低着头,死死盯着那条划在地上的线,心头总是想着爹临死前说过的那句话,有地就有命,没地就没命。一颗子弹穿过上官富贵的胳膊,扯开了一缕布条,可他竟然没什么知觉。又是一颗子弹穿过他的肚子,上官富贵低头看了看,觉得自己既然能活着逃到陕西,就一定能再冲上几步。美国人到死也没看清楚,这个瘦得像野狗,衣着破烂得像叫花子一样的人是怎样冲到自己跟前,又是怎样从斜下方,用刺刀戳穿了自己的脖子的。

不知过了多久,美国人撤退了。上官富贵觉得自己身体里的血也在流尽,他特别疲劳,好像自己走在逃荒的路上。他晃晃悠悠地走在破败不堪的高地上,看到一个美国大兵仰躺在地上,腿断了,睁着眼睛,还活着。他走过去,美国人伸出双手,仿佛是投降,也仿佛是向他求救。上官富贵木然地望着地上的俘虏,良久,他似乎从这双眼睛里看到一丝软弱,一丝无助,最重要的是看到一丝歉疚,如同当年村子里的男人抢吃他家青苗时的眼神。于是,他叹了口气,走上去,弯下腰,拽住他的一只手,用尽力气将他拖进了战壕里。

天黑了,严寒来了。上官富贵一屁股坐在俘虏对面,慢慢闭上眼睛。

一片雪花落在弹药箱盖上,大风吹来,它微微颤动了几下,又一次飞起,落到一张苍白的脸上。这张脸和雪一样白,一样冷,眼睛睁着望着天空,眼眶乌黑,深深下陷。雪花滚过冰冷的鼻尖、额头,又一次在风中高高飞起,打了几个空翻,挂在一杆步枪的刺刀刃上。刺刀覆盖着一缕缕干涸的血迹,翘起一层一层的硬皮。

(节选自西元《死亡重奏》,北岳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无名连队的战士们在天气极度严寒的情况下,坚守高地并最终献出生命的故事,谱写了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开头两段利用动作、外貌细节表现了战争的惨烈,更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C.小说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运用回忆、对话等方式勾勒出上官富贵经历过的巨大伤痛,将个人苦难与旧中国命运勾连在一起。
D.小说以景物描写结尾,一方面表现了天气的寒冷,另一方面又委婉地暗示读者主人公上官富贵已牺牲,增强了悲剧效果。
8.小说特意交代了上官富贵地契的故事,这样写有何作用?
9.有评论家说,西元的战争小说是典型的“以凸显小人物的方式建构英雄伦理与宏大叙事”。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2021-03-23更新 | 416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届河南省六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徒单克宁本名习显,其先金源县人。克宁资质浑厚,寡言笑,善骑射,有勇略,通女直、契丹字。左丞相希尹,克宁母舅。熙宗问希尹表戚中谁可侍卫者,希尹奏曰:习显可用。以为符宝祗候。大定初,从右副元帅完颜谋衍讨契丹窝斡。元帅谋衍利卤掠,驻师白泺。世宗讶其持久,遣问之。谋衍曰:贼骑壮,我骑弱,此少驻所以完养马力也。不然,非益万骑不可胜。克宁奋然而言曰吾马固不少但帅不得人耳其意常利虏掠贼至则引避贼去则缓随之故贼常得善牧而我常拾其蹂践之余此吾马所以弱也今诚能更置良帅,虽不益兵,可以有功,不然,骑虽十倍,未见其利也。朝廷知其议,召还谋衍,以平章政事仆散忠义兼右副元帅。师将发,贼声言乞降。克宁曰:贼初困蹙,且无降意,所以扬言者,是欲缓吾师期也。不若攻其未备,贼若挫衄,则其降必速。如其不降,乘其怠而急击之,可一战而定也。忠义以为然,乃与克宁出中路,遂败贼兵于罗不鲁之地。

克宁为相,持正守大体。世宗尝曰:习显在枢密,未尝有过举。谓克宁曰:宰相之职,进贤为上。克宁谢曰:臣愚幸得备位宰辅,但不能明于知人,以此为恨耳。恳求致仕。上曰:汝立功立事,乃登相位,朝廷是赖,年虽及,未可去也。 十二月乙亥,世宗不豫。甲申,克宁率宰执入问起居。上曰:朕疾殆矣。谓克宁曰:皇太孙年虽弱冠,生而明达,卿等竭力辅之。 二十九年正月癸巳,世宗于福安殿。是日,克宁等宣遗诏,立皇太孙为皇帝,是为章宗。徙封为东平郡王。诏克宁朝朔望,朝日设坐殿上。克宁固辞,诏近臣勉谕。明昌二年,克宁属疾,章宗往视之。克宁顿首谢曰:臣无似,尝蒙先帝任使,陛下即位,属以上相,今臣老病,将先犬马填沟壑,无以辅明主绥四方。陛下念臣驽怯,亲枉车驾临幸,死有余罪矣。是岁二月,薨,遗表,其大概言:人君往往重君子而反疏之,轻小人而终昵之。愿陛下慎终如始,安不忘危,而言不及私。诏有司护丧事,归葬于莱州,曰忠烈。

(节选自《金史·徒单克宁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克宁奋然而言曰/吾马固不少/但帅不得人耳/其意常利虏掠贼/至则引避/贼去则缓随/之故贼常得善牧/而我常拾其蹂践之余/此吾马所以弱也
B.克宁奋然而言曰/吾马固不少/但帅不得人耳/其意常利虏掠/贼至则引避/贼去则缓随之/故贼常得善牧/而我常拾其蹂践之余/此吾马所以弱也
C.克宁奋然而言曰/吾马固不少但帅不得人耳/其意常利虏掠贼/至则引避/贼去则缓随之/故贼常得善牧/而我常拾其蹂践之余/此吾马所以弱也
D.克宁奋然而言曰/吾马固不少/但帅不得人耳/其意常利虏掠/贼至则引避/贼去则缓随/之故贼常得善牧/而我常拾其蹂践/之余此吾马所以弱也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仕”,意为交还官职,即辞官。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把官职交还给皇帝,“致事”“致政”“乞骸骨”等也指的是这意思。
B.“崩”,天子死,也叫“驾崩”或“山陵崩”。唐制凡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至平民称死,或者叫“亡”。
C.“朔望”,朔日与望日。“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望”,农历每月十五。潮汐随朔望而有所变异。
D.“谥”即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带有褒贬评定性质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单克宁博学多才,智勇双全。他擅长骑马射箭,通晓女真、契丹文字,深得任左丞相的舅舅希尹的赏识。
B.徒单克宁敢于直言,深谋远虑。在元帅谋衍为了私利延误战机时,他敢于直言,分析形势,最终以弱胜强,打败敌人。
C.徒单克宁位高权重 ,深受重用。他任丞相时公正而守大体,积极举荐人才,辅佐世宗、章宗,深得两位国君的重用。
D.徒单克宁鞠躬尽瘁,一心为国。他临死之前留下了遗表,认为国君往往重君子反而疏远,轻小人而最终亲昵。希望陛下始终如一,安不忘危,不涉及私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克宁曰:“贼初困蹙,且无降意,所以扬言者,是欲缓吾师期也。”
(2)臣无似,尝蒙先帝任使,陛下即位,属以上相,今臣老病,将先犬马填沟壑,无以辅明主绥四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