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
河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4-01-10 14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这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的。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性格形象,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当然追求光明就会与黑暗面形成敌对,这原是矛盾的两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格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则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性格。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基于对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相伴成长起来的。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妆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中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天宝年间人均粮食达到了700斤。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为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盛唐时代和平繁荣,性情更为平易开朗,其深入浅出的诗歌风格与《国风》比较接近。
C.李白“万古愁”的咏叹虽然感情沉重,但比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更为气象万千,充沛饱满。
D.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用,诗人可以从多方面汲取营养,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一定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盛唐时代,人民力量高涨,喜欢歌颂正面力量、追求光明理想的作品,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
B.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借用玲珑剔透的意象表达饱满的内心感受,体现了盛唐气象宏大浑厚而又精微敏感的艺术特征。
C.盛唐诗歌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从而使盛唐气象呈现出鲜明开朗、形象飞动、想象丰富、情绪饱满等特征。
D.唐朝实行科举取士,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门阀士族长期垄断政治的局面也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D.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2024-01-1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嫦娥五号探测器不仅要成功降落月球,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月面采样、月面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再入返回地球等多个首创性的任务环节。

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最引人注目的环节。与其他国家实施的月球采样相比,嫦娥五号独具特色,既要实现采样效率的提升,又要考虑到面向未来的技术积累。具体来说,这种独特体现在着陆区的选择和工作方式上,比如说,这次着陆的月球正面西北部风暴洋地区,是过去还没有人类的探测器到达过的。

首次月面采样,困难不少。月面采样装置是我国全新研制的,需要考虑飞行任务的困难以及探测器的测控、光照条件、电源等各种约束因素。采样期间还要面临月面高温工作环境及其它不确定因素。

完成月面工作后,嫦娥五号回家的旅程也是困难重重。第一道难关,就是首次月面起飞。在月面起飞,没有成熟完备的发射塔架,而且月球表面环境复杂,地月环境差异大。第二道难关是交会对接。上升器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采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而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不仅在我国尚属首次,而且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摘编自《望“嫦五”奔月盼“采样”首归》,《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材料二:

这是在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着陆后,时隔近两年中国航天器重返月球,也是人类探月活动中,40多年来首次去月球挖取“岩石土壤”。

嫦娥五号任务是一次高难度、高风险的深空探索之旅。但嫦娥五号任务的收获也将是惊人的。嫦娥五号的使命,可以看成是通过航天技术将来自月球的岩石土壤交到科学家手中的过程。对天文物理学家和行星科学家来说,嫦娥五号从月球挖回的物质,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准确地了解月球的演变,甚至还能确定地球、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与此同时,嫦娥五号任务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部曲的最终章,得以顺利完成,将意味着中国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的最主要的基本技术,尤其是掌握从月球返回地球的技术能力,将为载人登月、月球科研站的设想进行技术探路和铺垫,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来自月球的一块小小石头,包含着航天技术攻关和创新的努力,也是向航天强国建设迈出有力脚步的证明。

在航天征途上,为梦想而努力奔跑的不只是嫦娥五号。毫无疑问,科技的发展,就是沿着一个个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摘编自《沿着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材料三:

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批准立项以来,聚焦“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实现了“六战六捷”。探月工程汇聚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团结协作的结果,传承弘扬了中国航天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

在嫦娥五号任务实施中,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航天机构,都以不同方式表示祝贺和赞誉,并期待进一步合作。

(摘编自《嫦娥五号 创造五项中国首次》,《人民口报》,2020年12月18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要成功降落月球,嫦娥五号探测器还要完成多个首创性任务,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最引人注目的核心关键环节。
B.嫦娥五号在还没有人类探测器到达过的月球正面西北部风暴洋地区着陆,可以提升采样效率,并实现面向未来的技术积累。
C.月面采样后,嫦娥五号上升器需要飞到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首创。
D.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来的“岩石土壤”可以帮助科学家准确地了解月球的演化过程,确定地球、水星等行星的形成年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五号的使命,可看作是通过航天技术,着重完成“绕、落、回”三步骤,并将来自月球的岩石土壤交到科学家手中的过程。
B.继嫦娥四号首次月背着陆后,嫦娥五号开启了高难度、高风险的深空探索之旅,这意味着中国的航天强国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C.嫦娥五号任务圆满完成,将意味着中国掌握了月球无人探测的最主要的基本技术,将为实现载人登月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D.在立项后的十余年间,中国探月工程始终目标明确,协同推进,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一些国家对此赞誉不绝,期待进一步合作。
6.科技工作者们在中国探月工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风度

铁凝

丽景酒店三楼,法兰西,六点。他们是这么告诉她的,她叫程秀蕊。法兰西是他们订的那间包房。

她走进法兰西时,胡晓南他们几个以及他们各自的太太和先生,正在高谈阔论。他们和她寒暄并告诉她李博的航班晚点了,李博大约八点才能到。

就出生地而言,她生在黑石头村,而他们,是三十多年前从C市去黑石头村插队的人。她下意识地看看胡晓南他们,他们衣着都很随便。胡晓南经营珠宝,可他浑身上下没有一样珠宝,看上去他的夫人也和他一样,两口子就像和珠宝作对似的。王芳芳是某国际品牌化妆品在这个省的总代理,可她自己却从来不用化妆品,也不向程秀蕊她们这些女士推荐。宋大刚供职于一家省级中医药学刊,刚从台湾参加一个两岸中药论坛回来。程秀蕊喜欢和他们相聚,从当年在黑石头村时就喜欢。她觉得他们是不俗的文明的人,而她内心深处总觉得和他们是有差距的。

那年,她跑来告诉李博一个消息:她们学校新来了一个名叫吴端的男生。这吴端的父母原是市政府的干部,因为有问题才下放到镇上。吴端在学校显得很突出,他穿浅驼色斜纹卡其布制服短裤,把小方格衬衫扎在短裤里。程秀蕊要说的是,这个名叫吴端的男生会打乒乓球,曾经被市少年体校选中,来到镇上,已经代表校队打过多次比赛,听说是打遍全县无敌手。所有这一切都足以引起一所乡镇中学的注目,而最让程秀蕊兴奋的,是他的球技。她想到了李博,想到他孤单一人和土墙的拼杀,不知为什么,她突发奇想地要促成一场比赛,一场吴端和李博之间的“男子乒乓球单打”。她自然还有一种让李博打败吴端的愿望,如果用敌方和我方来划分,显然她觉得她和李博都属于“我方”。她撺掇李博说,约他来打场怎么样?李博稍微迟疑了一下,结果还是答应了一声“嗯”。

在那个五月的下午,李博在黑石头村小学的破院子里和镇中学的乒乓球高手吴端如约会面。据说吴端还是身穿西式短裤小方格衬衫,白球鞋还是一尘不染。他的球拍是“红双喜”的名牌,他站在黑石头村小学的院子里,一定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李博的球拍是低一级“流星”的,边缘的破损处粘着星星点点的橡皮膏。他的衣裳,严格地说,他的衣裳肯定还溅着一些大粪的斑点。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吴端在开赛前和比赛后还互相握手——据说。之所以用了“据说”,是因为这场比赛的策划人程秀蕊没能来看比赛,当时她娘在镇医院做手术。很长时间里,这成为程秀蕊一个特别重要的遗憾。

守候了娘一夜的程秀蕊满心惦记的都是李博的输赢。她一回村就迫不及待地向胡晓南和宋大刚打听昨天的比赛。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去观战。她又去向村里的大人和孩子打听。谁赢了?她问他们。一些人去小学看了比赛,但村人并不了解乒乓球,他们甚至看不懂输和赢。他们的注意力在另外的地方,比如两个少年人的握手,就让他们称奇并且开怀大笑。他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赛个球还非得握手不可。

谁赢了?程秀蕊又急切地想要去问李博。她听说李博正在地里浇麦子,就直奔八队的麦地。远远地她就看见他正弯着腰改畦口。他的细瘦而有力的胳膊挥动着粗柄铁锨,显得那铁锨挺笨大。她铆足了劲儿冲他喊:谁——赢——啦?谁——赢——啦?

麦子正在灌浆,程秀蕊的呼喊声在饱满而又广阔的麦田里顽强地泛着回音。当李博直起腰就站在程秀蕊对面时,她却又谨慎地盯住他的脸,像怕吓着他似的把叫喊变成了小声,她小声问道:谁赢啦?

他当然知道她问的是什么,却不作答。他冲她无声地笑笑,她说不清那笑是腼腆还是自豪,是喜悦还是遗憾……接着,他把头微微一偏,望着远方低声感叹道:“那个吴端,嗯,真棒!”

李博从来没有告诉过程秀蕊那天的赢家是谁,程秀蕊却永远记住了五月的麦子地里李博的那个瞬间。阳光之下有一个词在她心里突然就涌现了:风度。是了,那就是风度,那就是她在从他们那儿借来的书中见到过却从来没有感受过的词:风度。在这样的风度面前,一时间问和答似都已经显得多余。那时她站在五月的麦子地里,仿佛被定住似的不能动弹,世界也在那瞬间变得安详静谧,洁白纯真。

三十多年已经过去,黑石头村的几个年轻人早就各奔东西,程秀蕊也从乡村出来,成了C市的市民。她在城市生活里始终也没再见过那样的风度,而她一生的追寻,一生想要理解和靠近的,又似乎总和出现过那个风度的瞬间有关,直至中年已过,直至老年即近。

她喝了一口已经凉了的普洱,听见胡晓南正在讲李博,讲他的科研、他的资产。宋大刚和王芳芳不时呼应着胡晓南,话里话外也不断满意着自己的现状。是啊,程秀蕊觉得胡晓南他们对他们自己无疑也是满意的,他们是生活的赢家。如若不然,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欢迎李博的地方选在“法兰西”呢?他们刻意占据了这地方,又表现着比它高出不少,不也是时刻在意着某种输赢吗?这样想着,程秀蕊就逐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法兰西”、珠宝、化妆品、“1729普洱”、真假壁炉……在她这样一个退休职工的心里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她赶来参加今天的聚会,其实也和生活的输赢没有关系。是啊,没有关系。她审视着自己从走进“法兰西”就开始的那么一点拿不准自己的小心思,她从那忽隐忽现的小心思里解脱了出来,她自在了许多,身上的黑裙子是长是短便更是无所谓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程秀蕊生在黑石头村,而胡晓南他们是曾在黑石头村插队的人。程秀蕊喜欢和他们相聚,但内心深处不认可他们的“不俗”“文明”。
B.吴端乒乓球水平非常高,而李博喜欢乒乓球,程秀蕊千方百计促成双方乒乓球比赛的原因是她希望李博通过赢得比赛而树立自信。
C.李博始终没有说出比赛结果,但他对比赛对手吴端表现出了特别的佩服和尊重,他赛前、赛后都与吴端握手,他还给予吴端好评。
D.胡晓南对李博科研和资产的推崇,宋大刚和王芳芳的话里话外,都显示了他们心中拥有的优越感,他们看重输赢,看不起程秀蕊。
8.小说标题“风度”具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往往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布局谋篇和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具有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点,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意识流”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1-10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癸巳,王晏球以王都反状闻,诏削夺王都官爵。壬寅,以王晏球为北面招讨使,以张虔钊为都监,发诸道兵会讨定州。是日,晏球攻定州,其北关城。都以重赂求救于奚酋秃馁。五月,秃馁以万骑突入定州;晏球退保曲阳,都与秃馁就攻之。晏球与战于嘉山下,大破之,秃馁以二千骑奔还定州。晏球追至城门,因进攻之,得其西关城。定州城坚,不可攻,晏球增修西关城以为行府,使三州民输税供军食而守之。

王晏球闻契丹发兵救定州,将大军趣望都,遣张延朗分兵退保新乐。延朗遂真定,留赵州刺史朱建丰将兵修新乐城。契丹已自他道入定州,与王都夜袭新乐,破之,杀建丰。乙丑,王晏球至曲阳。王都乘胜击之,悉其众与契丹五千骑合万余人,邀晏球等于曲阳。丁卯,战于城南。晏球集诸将校令之曰:王都轻而骄,可一战擒也。今日,诸君报国之时也。悉去弓矢,以短兵击之,回顾者斩!于是骑兵先进,直冲其阵,大破之,僵尸蔽野。契丹死者过半,余众北走。都与秃馁得数骑,仅免。卢龙节度使赵德钧邀击契丹,北走者殆无孑遗。王晏球知定州有备未易急攻张虔钊宣言大将畏怯有诏促令攻城。晏球不得已,攻之,杀伤将士三千人。

壬戌,契丹复遣其酋长惕隐将七千骑救定州,王晏球逆战于唐河北,大破之。甲子,追至易州。时久雨水涨,契丹为唐所俘斩及陷溺死者,不可胜数。契丹走,道路泥泞,人马饥疲,入幽州境。八月,壬戌,赵德钧遣牙将武从谏将精骑邀击之,分兵扼险要,生擒惕隐等数百人;余众散投村落,村民以白梃击之,其得脱归国者不过数十人。自是契丹沮气,不敢轻犯塞。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晏球知定州A有备B未易C急攻D张虔钊宣言E大将F畏怯G有诏H促令攻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其北关城”与“过蒙拔擢”(《陈情表》)两句中“拔”的含义不同。
B.“延朗遂之真定”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之”的含义相同。
C.节度使,官名。唐初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
D.“契丹北走”和“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知道王都谋反的情况后不仅罢免了其官爵,还任命王晏球为北面招讨使,张虔钊为都监,调集各路军队联合起来讨伐王都。
B.王晏球攻打定州攻势猛烈,但后来因为王都用厚礼请来的奚人首领秃馁率领的一万骑兵的援救,王晏球只好撤退,一直撤到了曲阳。
C.尽管王都和契丹军队合兵一起来阻击王晏球所率领的军队,但最终落得惨败的下场,契丹军队损兵过半,王都军中被杀死的人也很多。
D.契丹出兵定州失败后,又派骑兵来救援。王晏球除了在正面迎战,还派精锐骑兵在他们回国路上阻击,逃脱的契丹人不过几十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球与战于嘉山下,大破之,秃馁以二千骑奔还定州。
(2)时久雨水涨,契丹为唐所俘斩及陷溺死者,不可胜数。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思王逢原三首(其三)

王安石

百年相望济时功,岁路何知向此穷。鹰隼奋飞凰羽短,骐麟埋没马群空。

中郎旧业无儿付,康子高才有妇同。想见江南原上墓,树枝零落纸钱风。

【注】①王逢原:王安石的连襟和好友,英年早逝。②鹰隼(sǔn):泛指凶恶的鸟。③中郎:汉末蔡邕曾任中郎将,博学多才却无子嗣。王逢原亦无子。④康子:战国时齐隐士黔娄,其妻贤惠,共守贫困。王逢原妻亦颇贤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对王逢原怀有极大的期待,不想英才陨落,期待与现实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
B.诗歌巧用典故,“无儿付”与“有妇同”对比,突出了王逢原逝世之后的悲凉。
C.诗歌以景作结,诗人想象王逢原墓上之景,意境悲凉,情感上回扣诗题之“思”。
D.全诗熔景、事、情于一炉,表达了对故友的深切思念,意蕴丰富,真挚感人。
15.王安石在《寄王逢原》一诗中说:“力排异端谁助我,忆见夫子真奇材。”请据此并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本诗颔联情感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曾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对音乐给予高度评价,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有类似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人生短促,人很渺小”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为古代诗歌意象。如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衬出蜀道上山峰之高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写震动山谷的巨大声响。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日,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这部长达168分钟的国风动漫,从78日上映到714日,前后不过一个星期的时间,票房4亿。

有人不禁要问:《长安三万里》怎么突然就火了?

原因诸多,          A          

单从情景设定来看,这个“真”,直观表现在大唐文化恢弘壮丽,文人墨客     ②     的盛世繁荣再造再现。

要说最“真”的一点,            B           。这个“诗文化”不是单一的诗句“嫁接”“拼凑”,也不是漫无边际的“诗词吟诵”,而是以情景设定为依托、人物情感为主线,用“诗”的共情引发人的共鸣。

进一步来说,《长安三万里》的爆火出圈,            C            。这些国漫作品通过故事化、情景化、互动化的形式,多角度、全视角地对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进行宣传介绍,以朴实的感染力和强大的影响力,解读和还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根源,最大程度地为唤起观众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自豪和信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升腾起文化自信自强的万千气象。而这也正是新时代广大文化工作者赓续文化血脉、坚持     ③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责任担当和应有之义,也必将推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正如《长安三万里》电影中高适所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隽永动人、意义深远。

17.请在文中①②③空处填写恰当的四字词语。
18.请在文中A、B、C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19.《长安三万里》电影中高适所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但是,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记忆好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于是,开封成了一个褪色的遗址。

只有最高大、最坚牢的构建未曾掩埋。台阶湮没了,殿身犹在;高塔被淤没底层,仍然巍然不摧。那天我与友人同去开封,不知爬了多少台阶,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宫殿。我累了,上下环顾,对友人说:“我真想把荒草间的石阶拍下来,题名时间。”友人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

国内许多古塔已经禁止人们攀援,而开封古塔却听便。不必过于担心有无数的人在塔中拥挤,爬塔是一种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塔阶很窄,很陡,也很暗,不拼力爬到每层的窗洞口你不可能停下,到了窗洞口又立即产生更上一层观看的渴念。爬塔心理可以构成一种强烈的悬念线,塔顶塔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召唤。要么不进塔,进了它,爬了它,很少有人半途而返。让体力心力不济的人们静静仰望吧,塔身中天天地进行着青春和生命的接力赛。千年前建塔的祖先们,不经意地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是否有点出息、有点能耐。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节选自余秋雨《五城记》)

20.文中划线句子“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宫殿”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1.请说说下面两句中的“好像”在表意上的不同。
(1)记忆好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
(2)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2024-01-10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音叉是一种常见的调音工具,当把一柄音叉的振动频率调到与防弹玻璃相一致的振动频率时,连子弹都无法洞穿的防弹玻璃就会裂成碎片,这就是音叉效应。

东汉郑玄《诗谱序》中记载: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以上两则材料告诉我们:人生百事,总有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难,一旦我们找准频率,或善于举一纲,或善于解一卷,一切皆有可能豁然开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4-60.4新闻、通讯、访谈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非连续性文本
7-90.65铁凝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司马光(1019-1086)  《资治通鉴》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王安石(1021-1086)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一般词语  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10.6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