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三 期末 2024-03-03 12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必须化成思想。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理表达出来。

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中间须经过一个“思”的阶段。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理论家主张“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容易使人发生这种误解。在这里我们不妨略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和分别。艺术原义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换句语说,自然须通过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

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人人都知道文学不能没有真正的情感,不过如果只有真正的情感,还是无济于事。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是把一块顽石雕成一个石像,这就是说,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中经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这一番话是就作者自己的情感说。从情感须经过观照与思索的角度而言,通常所谓“主观的”就必须化为“客观的”,我必须跳开小我的圈套,站在客观的地位,来观照我自己,检讨我自己,把我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姿态当作一幅画或是一幕戏来点染烘托。古人有“痛定思痛”的说法,不只是“痛”,写自己的一切的切身经验都必须从追忆着手,这就是说,都必须把过去的我当作另一个人去看。我们需要客观的冷静的态度。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就应该明白在文艺上通常所说的“主观的”与“客观的”分别是粗浅的,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的”,连写“主观的经验”也是如此。

但是一个文学家不应只在写自传,独角演不成戏,虽然写自传,他也要写到旁人,也要表现旁人的内心生活和外表行动。许多大文学家向来不轻易暴露自己,而专写自身以外的人物,莎士比亚便是著例。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理变化在他们手中都可以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他们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会设身处地去想象,钻进所写人物的心窍,和他们同样想,同样感,过同样的内心生活。写哈姆雷特,作者自己在想象中就变成哈姆雷特;写林黛玉,作者自己在想象中也就要变成林黛玉。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就应该明白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所写的材料尽管是通常所谓“客观的”,作者也必须在想象中把它化成亲身经验。

总之,作者对于所要表现的情感,无论是自己的或旁人的,都必须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体验过也观照过,在沉静中经过回味,情感便受思想熔铸,由此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也由此产生传达的语言(即所谓“辞”),艺术作用就全在这过程上面。

(节选自朱光潜《谈文学·情与辞》,有删改)

材料二:

电子媒介在不断丰富阅读方式的同时,也使阅读逐渐趋向碎片化、浅层化。追求效率的快餐式阅读催生了大量日新月异的网络流行语。它们在为语言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却也无形中让很多网民患上了“文字失语症”,侵蚀着人们进行深度思考与严肃表达的能力。

必须承认,在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更为便捷的电子媒介获取知识,而网络新词的特点正迎合了网络语境的需求。首先,网络新词表达效率高、认同广,有助于大批知识水平、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网民在网络这一迭代极快的语境中,依靠网络用语这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迅速找到归属感、认同感,打开交流的契机。同时,网络新词表意生动,词汇简短,语言的通俗化,有利于快而广的传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内卷”“躺平”这样深刻反映时代、表意生动形象的网络词语渐渐被严肃语境吸收、接纳,也有“囧”这样符合汉语象形文字特征的词以其独特的新意项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然而,在大量网络新词的洗脑下,人们也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和严肃表达的能力,患上“万物皆可绝绝子”的文字失语症。究其根本,网络新词高效的表达背后,是对感受粗暴的归类和标签化:一切正向赞赏的情感都可归为“绝绝子”,愤懑不解恼恨皆可归作“乌鱼子”……在享受高效表达的同时,语言品质却也随着自身惰性的拉扯而下坠、失重;在习惯于粗浅、娱乐化的表达之后,人们无法再进行细腻、谨严的思考,浅尝辄止的阅读无形中降低了人们对于语言丰厚内涵细腻的感受能力。于是,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习得的将不再是表意含蓄、内蕴丰厚的严肃表达,而是那些冲击力强、吸引眼球但实际内涵空洞的网络词语。当人们脑海中的词库规模越来越小、内容越来越浅薄,他们的表达便无法再精准传达自身感受,从而患上文字失语症。

值得警惕的是,“文字失语症”的泛滥将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首先,“文字失语症”无助于个人提升自身修养,更有损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形象,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不仅如此,人们语言审美和鉴赏能力的钝化更将使中国独具魅力的传统语言文化成为无人问津的“阳春白雪”,得不到传承与发展的语言也难以避免因丧失活力而变得僵化陈旧。其次,“文字失语症”使得高度模式化的“梗”、追求感官刺激的网络流行语以同质化的形式大量传播,污染了网络舆论场的语言环境。当严肃理性的严谨表达逐渐让位于浅薄而娱乐化的调侃戏谑,愈发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使人们逐渐放弃在对话之前仔细思考,转而陷入无脑的非理性狂热中彼此攻讦,网络舆论场将因此更难以通过理性平和地对话。

(摘编自李嘉宇《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警惕文字失语症的泛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作者认为文学创作有三个步骤,但是“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由“情”可以直接到“辞”。
B.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的表现需要经过意象化、文辞化,因而融情于辞就可以完成文学的艺术创作。
C.作家将情感在沉静中回味,赋予其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这个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D.古人“痛定思痛”的说法是指作家在写自己的切身经验时,都要从追忆着手,也就是要“入乎其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文学的创作需要思考,如果没有经过思想的洗炼与润色,只有情感与文辞不能产生文学的艺术。
B.根据材料一的观点,《红楼梦》把林黛玉的敏感多疑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与曹雪芹能深入人物内心是分不开的。
C.材料二认为,网络新词虽通俗化、表达效率高、认同广,但同时也内涵空洞浅薄同质化,因而不被严肃语境认同。
D.材料二指出,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传播使人们逐渐失去深度思考和严肃表达的能力,进而影响语言文化的传承。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掘石匠与雕刻家作对比,来阐明作家创作不能任由他的情感“自然流露”,而应该雕琢。
B.材料一举哈姆雷特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莎士比亚不轻易暴露自己,不写自传,专写自身以外的人物。
C.材料一采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极具说服力。
D.材料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分析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的影响,着重于它带来的负面作用及严重危害。
4.材料一第五段提到“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的’”,第六段又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前后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思”,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2-2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右第二章(节选)

茅盾

到四点钟以后,枪声炮声都沉静下去了。李先生慢慢儿从地板上爬起来,摸着一张椅子就坐了。过一会儿,他皱着眉头说:

“真糟糕!不逃呢,不放心;逃呢,多花钱。我总以为打不起来的,谁知道——”

李夫人看见丈夫发愁,勉强做出点笑容来,说:“好半天没有响声了,看来不会闹出大乱子。你去睡罢。明天你还得上公司里办事。”李先生望着他的夫人,也勉强笑了一笑。他觉得夫人的话很对。日本兵是蛮凶的,他们在沈阳北大营并没遇着抵抗,据说也是机关枪大炮乱轰了一阵。说不定刚才那枪炮声就是北大营的老文章,那么,明天大概还是一切照旧,不会出大乱子。公司里仍得办事,他仍旧得去,不去就白白丢了二元五角的大洋,何苦!

“那么,我去躺一会儿再说。”

李先生征得了夫人的同意,就拍拍大腿走上楼去。

李先生走到楼梯顶,忽然又不放心了。从他现在站着的地方再上去一个矮小的梯子,就是晒台;他忽然想到晒台上去眺望一下,到底外面是闹到怎样一个地步。刚开了晒台门,就听得砰、砰两声。李先生的身子立刻缩回。他从门缝里张望:满天的冻云,中间夹着几点寒星,有风直冲那门缝吹来,冷得很。邻家的晒台上似乎也有人在那里瞭望。李先生胆壮一些了。把头上的罗宋绒帽拉下来,然后侧着身体,贴着墙,慢慢地把身子移到晒台上,赶快蹲下了身体,尖起耳朵听。

只远远地传来了呼号的声音,但也许是风。天空也没有什么红光或黑烟。正像一个平常的腊月尽头的半夜三更。李先生慢慢地把身体挺直了,走到那晒台的水泥栏杆旁,想看得仔细点儿。

“李先生,也来看看么?刚才打这只角里望过去,看得见一道一道的红光;想来就是东洋人开炮呢!”

猛不防有人招呼,李先生愕然转脸对声音来的地方注视;直到听完了那人的话,李先生这才认出那说话的就是住在隔邻亭子间里的阿祥,是公司里铅印部的一个工人,和李先生算是“同事”。

“哦——你看了半天么?”

李先生随口说,一面却皱紧了眉毛,瞪大了眼睛,向四下里张望,看还有没有红光之类。虽然和阿祥同在一个公司而且又是邻舍,但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同,一个是编辑先生,一个是厂里的做手,他们两个平日很少来往。然而阿祥却例外,很高兴地又说道:

“东洋兵打败了!”

李先生浑身一震。什么?倒是东洋兵打败了么?有点难以相信!

他转脸对着阿祥看。他看见阿祥露出一排很大的白牙齿,捏起拳头做了一个手势。“你怎么会知道?”

“里门口站岗的警察这么说。我还看见——”

“你去看了么?你看见什么?”

“我看见许多许多十九路军朝北走。听说是到天通庵车站帮助那边的兵把守。日本兵也打宝山路口,也打败了,都逃到福生路,躲在那里。”

“哦?哎——”

他定一定神,不由得叹一口气说:“这事就闹大了!东洋人一定不肯罢手——”

“那就打!”

阿祥这话刚出口,突然砰砰的两响破空飞来,接着又是砰砰砰几响,像是回礼。李先生惊得呆了,身子蹲了下去,腿直发抖。他听得阿祥自个儿喝道:

“哈!又开火了!死不完的东洋人!打,打!”

然而那几响过了以后,便又是沉寂,李先生觉得那沉寂也就像一块大铁板,压得他心痛。他蹲着挪一挪他的腿,心里想,还是赶快下去和老婆商量明天怎样逃难罢。而就在这时候,一片达达达的机关枪声从北面来,而这晒台却偏偏又是朝北的。李先生急出一身冷汗,蹲在地上,不敢动,又觉得不动也是等死。达达达达达!东!东!李先生突然抱着头直跳起来,但随即像一块木头似的倒了下去,连爬带滚,到了晒台门边,又从那小扶梯上滚了下去。

“怎么的,伤在哪里?伤在哪里?”

“没有!”

李先生颤着声音回答,心里头臭虫似的钉着那个问题:明天怎么逃得出去?

(有删改)

【注】①南宋朱熹《中庸章句》中以“右第X章”总括对《中庸》某一章的诠释,本文标题仿自于此。

文本二: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一九三八年

【相关链接】

①它的诞生,正值战火纷飞的1938年。85年前的这首诗,并非印刷在书本里,亦非发表在报刊上,而是写在墙壁、岩石和大树上。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而诗人田间,俨然一架“战车”,周身鼓荡着浓烈的战士气息和战斗气质。

(《河北日报》2023-07-07)

②田间崛起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正值光明黑暗交错的方生未死之间,战争容不得柔婉娇媚的娱性诗生长,而迫切呼唤鼓手迭出与杜鹃啼血。于是具有强烈艺术良知的田间凛然申明,“我要使我的诗成为枪——革命的枪”,并真的化笔为枪,使从亭子间与书斋走向生活与战场的诗,获得了旗帜的效能。

(《田间:“擂鼓”的力与美》《光明日报》)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兵是蛮凶的,他们在沈阳北大营并没遇着抵抗”,交代“九·一八”的时代背景,使故事更真实。
B.“说不定刚才那枪炮声就是北大营的老文章”,李先生希望这仗很快打完,继续挣他的二元五角的大洋。
C.“那就打!”“死不完的东洋人!打,打!”等语言,体现出阿祥属于热血青年,直面冲突,敢于斗争。
D.“右第二章”,标题意蕴丰富,既隐含对李先生的看法,又表达了作者致敬先儒,弘扬传统文化的用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标题仿用朱熹《中庸章句》,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能引起读者的好奇与关注。
B.文本一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李先生的形象,他与阿祥都是文本二中所说的奴隶。
C.文本二寓正于反,通过敌人指着并言说的场面描写,警示民众“不反抗”的严重后果。
D.文本一的语言细腻传神,文本二的语言通俗直白,这与作品的文体和受众的不同有关。
8.有人说,文中的李先生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别里科夫是同一类人,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闻一多称田间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请结合文本二谈谈你的理解。
2024-03-02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庄宗既殖,百官三笺请嗣源监国,嗣源乃许之。甲午,入居兴圣宫,始受百官班见。庄宗后宫存者犹千余人,宣徽使选其美少者数百献于监国,监国曰:“奚用此为!”对曰:“宫中职掌不可也。”监国曰:“宫中职掌宣谙故事,此辈安知!”乃悉用老旧之人补之,其少年者皆出归其亲戚,无亲戚者任其所适。监国下教,数租庸使孔谦奸佞侵刻穷困军民之罪而斩之,凡谦所立苛敛之法皆罢之。又罢诸道监军使。以庄宗由宦官亡国,命诸道尽杀之。

丙午监国自兴圣宫赴西宫服斩衰于枢前即皇帝位。既而御衮冕受册,百官吉服称贺。敕中外之臣毋得献鹰犬奇玩之类。量留后宫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百人,鹰坊二十人,御厨五十人,自余任从所适。诸司使务有名无实者皆废之。分遣诸军就食近畿,以省馈运。除夏、秋税省耗。节度、防御等使,正、三、端午、降诞四节听贡奉,毋得敛百姓;刺史以下不得贡奉。以工部尚书任圜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圜忧公如家,简拔贤俊,期年之间,府库充实,军民皆足,朝纲粗立。敕防御、团练使、刺史、行军司马、节度副使,自今皆自朝廷除之,诸道无得奏荐。戊戌,帝殂。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材料二:

呜呼,自古治世少而乱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数百年,其可道者,数君而已,况于后世邪!况于五代邪!予闻长老为予言:“明宗虽出夷狄,而为人纯质,宽仁爱人。”于五代之君,有足称也。其即位时,春秋已高,不迩声色,不乐游畋,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为长世。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屡以非诛杀臣下。至于从荣父子之间,不能虑患为防,而变起仓卒,卒陷之以大恶,帝亦由此饮恨而终。若从荣之变,任圜、安重诲等之死,可谓上下相徇,而毁誉乱真之敝矣。凡为国者,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本纪》)

【注】①嗣源,即后唐明宗李嗣源。②从荣,李嗣源次子。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丙午A监国自兴B圣宫C赴西宫D服E斩衰G于枢前H即皇帝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阙,在文中是缺少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的“阙”意思相同。
B.衮冕,是古代皇帝和三公的礼服,他们在祭祀天地宗庙等重大活动时才穿戴。
C.期年,为一年之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意思相同。
D.辜,是罪过的意思。这一含义常在成语出现,如:“累及无辜”“辜恩背义”等。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去世之后,李嗣源监管国事,宣徽使挑选了几百个年轻漂亮的宫人送给他,他拒绝并遣散了庄宗后宫的所有人。
B.伶宦之祸在庄宗朝尤为突出,庄宗由于任用宦官而导致亡国,为了不重蹈覆辙,李嗣源就命令各道把宦官全部杀掉。
C.李嗣源即位后,为节省财政开支,大量裁减宫内各类勤杂人员,还下令减免各类赋税,并强调不得加重百姓的负担。
D.欧阳修认为,在五代的君主中,李嗣源是值得称赞的。他虽然出自少数民族,可是不近声色,宽厚仁慈,爱护百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宫中职掌宜谙故事,此辈安知!
(2)兵革粗息,年屡丰登,生民实赖以休息。
14.司马光和欧阳修对李嗣源的评价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概括。
2024-02-2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君宜之临城簿(其一)

宋·彭汝砺

人之与万物,异名而同体。

贵贱何以殊,知与不知尔。

知之莫如学,学莫如修己。

汝学自有得,愿言惟不已。

不已须自到,不到由中止。

请观为田者,日夜服耒耜。

久之田自熟,其入须倍蓰。

至于耕耘废,稂莠败穈芑。

常时不用力,畬获终无几。

予与尔知田,肆言聊及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出人与万物虽然是一体的,但名称不同,所以导致二者地位的贵贱悬殊。
B.诗人认为,学习和修身都应“不已”,这与《劝学》中“锲而不舍”的精神内涵是相似的。
C.诗中“尔”“惟”等虚词的使用,借鉴散文的用字方法,体现了宋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D.诗人以俗为雅,他关注生活,将农人耕作之事写入诗歌,使诗歌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
16.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说:“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请分析这首宋诗是如何阐发丰富哲理的。
2024-02-2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语义相似,写出了陈涉起义的影响之大。
(2)阮籍诗云“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却翻出新意,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却是永恒的。
(3)“暗香”在宋代诗词中经常出现,或指花的香味,或指女子身上散发的香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2-28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松树流下黏稠的泪滴,并不知自己正在酿造未来的珠宝。健康的植物并不分泌树脂,只有受伤感染它才会。正如可以信赖的美德来自困境,美本身,。琥珀,闪动着柔润的光泽……黄金和时间,都能融化成这种柔和的琥珀色。这金黄通透的棺椁,把蜘蛛脆弱的小骨骼和蚊子细长尖锐的吸血口器(A)地盛纳。因为这种特殊的贮藏方式,一只苍蝇也可以变成(B)。在半透明的澄黄中,它被封闭。松脂进入全部的孔隙,柔软而弹性的身体被瞬间浇铸……这只苍蝇变成穿铠甲的小武士,什么样的针剑才能刺透它的胸膛?它被包裹在琥珀的核心,像熟掉的黑籽粒,虽然不能孕育后代和春天,,在透明的厚蜡中散发着超出它自身的近于永恒的光芒。时间的黏液为卑微的它打造出万世不朽的黄金棺。这颗植物酿造的宝石,美得就像童年或我们的梦境。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当松树流出分泌的树脂,并不知这树脂以后会变成琥珀”,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说明理由。
2024-02-28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31129日,位于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出石峁遗址出土和石峁文化时期出土的玉器、石器、陶器、骨器、石雕石刻和彩绘壁画等各类珍贵文物688件(组)。石峁遗址距今4300~3800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石筑城址。考古显示,石峁城址以巨大的规模、多重的结构、宏大的建筑和大量高等级遗物,已经成为早期城市并具备国家形态。

博物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石峁遗址皇城台发现的多件石雕。镇馆之宝之一的“大型神面石雕”长2.5重约1吨以上石雕中间是一个正神面神面的额头间有三角形装饰结合两侧雕刻的图像专家推断该神面头戴鹰冠额间三角形装饰为鹰嘴嘴的上方是鹰的羽毛描绘了石峁先民的精神信仰。还有“神面立柱石雕”,外观呈圆柱体,石柱正反各采用浮雕技法,雕刻一个神面,正反神面在眼形、嘴形和齿形上,都有区别,柱顶也雕有图案,中央有个小圆窝,专家推测,可能在当时有祭祀器物插在上面。石峁博物馆还展出了石峁遗址核心区皇城台出土的21件口簧。据了解,石峁遗址出土的骨质口簧,是目前国内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结构最完整的口簧,主要用于高等级场合的演奏,发挥着“沟通人神、祭祀先祖”的功能,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2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陕西省文旅局策划拍摄“走进陕西”系列宣传片,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为石峁博物馆写一段宣传词,要求整散句结合,不少于60字。
2024-02-2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字记录时代最真实的逻辑与脉络,流行语是生活的晴雨表,社会的多棱镜。

2023年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1.新质生产力;2.双向奔赴;3.人工智能大模型;4.村超;5.特种兵式旅游;6.显眼包;7.搭子;8.多巴胺××;9.情绪价值;10.质疑××,理解××,成为××。

这些流行语引发了你哪些感悟?请从中任选两个,使之形成有机关联,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3-03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司马光(1019-1086)  《新五代史》  《资治通鉴》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哲理类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宣传语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生活体验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