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湖北 高二 期末 2024-02-07 1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一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鲋鳝孕别之时,罔署,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相灭相生,相反相成,都是显而易见的。
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是有积极有为的一面的。
C.韩非讲求君道的无为,黄老之学讲求臣道的无为,两者都含有积极意义,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论语》《荀子》之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内在原因在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D.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在学完先秦诸子单元后,小明对材料给出的“‘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有所疑惑,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本句的理解。
2024-02-24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意大利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疣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薄暮时分穿过市区,有三条通往医院的路。两条沿着运河,可是太长,所以人们总是走过横跨运河的桥,到医院去。河上有三座桥,都可以走,随你挑选。其中一座上面有个卖炒栗子的女人。站在她的炭火前周身暖和,炒栗子放在口袋里,好一会都是热乎乎的。医院很古老,也很幽美。一进大门就是个庭院,穿过去,对面又有一扇门,出去就到医院了。葬礼的仪式时常从院子里开始。老医院对面有几幢新造的砖砌房屋。每天下午,我们在那里相聚,坐在将为我们治好病的手术椅里,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

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不错,踢足球。”我说。

“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工伤。”医生回答。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

“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结婚了吗?”少校问我。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注]本文的写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医生对“我”说,“我”可以重新踢球,他的意思是“我”的腿经过治疗会痊愈,这让“我”对腿的康复充满信心。
B.少校经常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暗示“我”不是意大利人,此时“我”身处在异乡意大利,这就是小说标题“在异乡”的全部内涵。
C.“我”一直追问为什么“不应该结婚”,少校的反应却有些反常,这种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少校内心的极度悲愤。
D.“别叫我少校先生”表明少校厌恶少校的身份,这是因为他的妻子因战争耽误治疗而死,他极度厌恶战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暗示了“我们”负伤不能再上战场,为后文写在医院发生的故事做铺垫。
B.小说对店门外挂着的动物的描写,渲染了阴郁的氛围,象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揭示了小说反对战争的主题。
C.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视角聚焦医院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更简洁集中,且故事更真实。
D.“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小说对这一细节的描写意在表明少校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8.“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9.小说用较多篇幅描写少校的语言,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崎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梗棘矜,非锯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周王A序得B其道C千余载D不绝E秦F本末G并失H故不能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而倔起阡陌之中”与“越陌度阡”(《短歌行》)两句中的“阡陌”含义不同。
B.“致万乘之势”与“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致”含义不同。
C.七庙,指天子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常用作国家的代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D.“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壅蔽”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与陈涉对比、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等。
B.秦设置公卿、大夫和士,专门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C.周朝的政治制度合理并且合乎根本大道,所以国家才能够传承一千多年而不断绝。
D.材料二告诫后人,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经验教训,取舍有序,变化适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14.秦一统天下,四海归一,但二世而亡,请你根据选文概括秦亡的原因。
2024-02-25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路木芙蓉

   

不向横塘泥里栽,两株晴笑碧岩隈。

枉教绝世深红色,只向深山僻处开。

万里王孙应有恨,三年贾傅惜无才。

缘花更叹人间事,半日江边怅望回。

[注]①横塘,古堤塘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岸,为古代烟柳繁华的游乐之地。②贾傅,即贾谊,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少有不羁之才,后为公卿嫉妒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故称贾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明了此花为山路上的木芙蓉,不是栽种在横塘泥中的花,说明此花清高脱俗。
B.“晴笑”二字精妙,展现了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山花含笑的动人画面,意境优美。
C.颈联写贾谊被贬之事,诗人对其遭遇深表同情,但也因其才华名不副实而感到遗憾。
D.诗人由山路上看到的具有绝世之美却无人欣赏的木芙蓉引发了自己对人间事的感叹。
16.这首诗歌是如何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2024-01-27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与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礼也”的意思相仿。
(2)《伶官传序》中,作者指出应注重生活中的小事,不要过于沉迷于所钟爱之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常常用“沧海”这个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写过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2-22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现代作家兼画家木心先生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种慢时代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代人永久的记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__A__,但书信中所传承的文化不应该覆灭。

当今之时,①互联网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②其特点是快速、便捷,与书信相比,③能使人们真切地产生天涯若比邻。④但也许正是缘于这一原因,⑤人们对于信息的内涵却忽略了,⑥对于传递信息的技巧更随意了,⑦远远没有古人看到手书见字如面时的仪式感和亲切感,⑧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首当其冲下,⑨传统书信所承载的思想力量和美学韵味正在消失。

鉴于书信的文本格式就是古人所说的一种文体,它潜蕴着深湛的文化内涵和丰沛的历史信息,表达着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和心性品格。因而,人们在发送电子邮件时,__B__,既培养于细微处见精神的优良习惯,也彰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庚续与弘扬。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1-2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我站在一块岩石上,眺望着它的不可遏止的激流,体会着____,_____的那种掀天揭地的澎湃、排山倒海的浩荡。我感到脚下的岩石在颤抖,苍崖在退缩,飞鸟在振翅,冰川在崩塌……这是在米林县境内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处的那一段,江流在这里九十度拐弯流向了墨脱。万壑争流,千山一默。从每一朵浪花里,看得见单纯与复杂;从每一袭波涛里,体会到压抑与放纵。我猛然醒悟,读懂一条江,该是多么欢乐,又是多么艰难啊!眼前这条江流里,既饱含着哲学,又蕴藏着艺术;既有宗教的虔诚,又有着历史的训诫。现在,让我们来读这一条江吧,用我们的沧桑印记,用我们的故国情怀。

20.根据文意,填入文中画线处最恰当的一句诗是(     
A.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1.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2.该语段结尾句“让我们来读这一条江吧,用我们的沧桑印记,用我们的故国情怀”,用了什么句式?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024-01-2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名校
23.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4海明威  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贾谊(前200-前168)  《过秦论》  论说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咏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20.65修辞手法  语句复位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15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