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六校联考/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一模 2024-02-23 57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场)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不再囿于生死,而是顺应自然,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A.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B.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C.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高处的雪原

卢一萍

自去年九月中旬以来,风雪就没有停止过。天空里的一切都被冻住了。大风没日没夜地吼叫,它们像是找到了施展淫威的对象,把四处的雪推涌着,堆积在边防连驻扎的高地下,要把这个身处雪山孤岛的连队逼到更深的绝望之中。

半夜里,忽听到“噬嘎嘎”一声响,大风把马棚掀翻了,十一匹军马受了惊,向着黑夜中的雪原狂奔而去。负责饲养战马的阿廷芳掀掉盖在身上的羊皮大衣,飞奔到马厩门口,但他已看不见马的踪影,连马蹄声也被风声吞没了。他披着一身风雪到了连部,向连长报告后,便要出去找马。

“这样大的风雪,你现在出去,无疑是送死。”连长让他等到天亮后再说。

“可那是连里的军马。”

“这个我知道……你要小心一点。”连长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知道几个月来干硬的牛肉干已经让他难以下咽,就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他的衣袋里。阿廷芳拉出那匹供自己放牧时骑乘的、因拴在拴马桩上而没跑掉的雪青马,向茫茫雪原走去。

无边无际的白色,单调而冷漠的风暴,构成地狱一样的死亡地带,谁也休想走出去,谁也难以摆脱它。一人、一马,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蠕动着,那么孤零、渺小,像茫茫宇宙间的两粒星尘。

阿廷芳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他没有感觉自己已在雪原中跋涉了两天。自出发以来,就是那种晦暗的天光,现在仍然是。它一直压在他的头上,使他感到了一种可怕的眩晕,他渴望倒下去:长睡不醒。但他马上明白,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是对大自然的蔑视——让大自然如此轻易地就证实了生命的有限。他想驱走绝望的阴影,想赶走那无边的恐惧,但两者牢牢地攫住了他的心。

这时,他看到了前面雪地里的一点红色,像火苗一样跳动着。

那是一绺枣红色的马鬃。

一匹枣红马的尸体露了出来。那是连队的军马。训练有素的战马,无论是被敌人射杀,还是老死或病死征途,倒下时都会把头朝着前进的方向,为骑手留下路标。按照骑兵的习惯,他割下一绺马鬃,放进怀里,向战马行了一个军礼。阿廷芳想沿着枣红马指引的方向寻找下去,但他已迈不开脚步。他掏出一把牛肉干,放进嘴里,但他感到自己连咀嚼的力气也没有了。他只想呕吐,最后不得不把肉干吐出来。良久,他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把手伸进衣兜里,摸出几粒炒玉米,放在掌心,他从那玉米的香气和金黄的色泽中感到了世界的富足和完善。可怜的雪青马病人似的喘息着,一天下来,除了啃些冰雪,什么也没有吃。闻到玉米的香味,雪青马的身体竟剧烈地颤抖起来。它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卷进嘴里。

第三天,他怀里已揣了五绺马鬃。他感到这五绺马鬃是五位兄弟留给他的遗物,沉重得难以负担。他本可以返回连队的,但他没有那么做。他顺着死马指引的方向继续寻找马群,他坚信失踪的、幸存的马群就在前方。

阿廷芳看了一眼雪青马,雪青马也看着他。他把手伸进口袋,搜寻着可能藏在衣缝里的玉米粒子。他终于摸到了三粒。仅有的三粒。他那么入神地、长久地看着它们,好像整个世界就只剩了那三粒玉米。

阿廷芳取出一粒来,放进口袋里,把另外两粒在手中握了握。他听见马的肚子发出了那种骇人的轰鸣声。他咽了两口唾沫,仲开手掌,把两粒玉米递到马嘴跟前。雪青马望了望主人手中的玉米粒,翕动几下鼻子,闻了闻,偏过头去。阿廷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抱住马脖子痛哭起来。最后,他抽泣着再次把那两粒玉米递到马的嘴边。

那两粒玉米在手里握得久了,被手上的温度浸润了,在白亮的天光里,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它们靠在一起,像两件至美的绝世珍宝。雪青马又抬头望了望主人,迟缓地张开嘴,用舌头慢慢卷进那两粒玉米。

阿廷芳像得了安慰似的,破啼笑了。

第四天中午,阿廷芳终于在一条山沟里找到了幸存的六匹军马。他激动地在心里说:“可把你们找到了……”天地突然旋转起来,他轻轻地叹息了一声,从马上栽下来,飘在雪地里,失去了知觉。也就在这里,雪青马的前腿也猛地跪下,然后倒在了他的身边。

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感到了一点温热。待他慢慢睁开眼睛,才发现是雪青马在用舌头舔他的手,它在用生命残存的一点热度,温暖着他,使他那只裸露在零下四十多度气温中的手没有冻坏。

眼泪无声地从他脸上滑落。

他挣扎了半天,终于站立起来。但当他去拉雪青马时,雪青马已站不起来了,它用无神的眼睛最后看了主人一眼,把头埋进了积雪里。

他慢慢地跪下去,抚摸着雪青马冰凉的身体,然后站起来,割下一绺马鬃,放进自己怀里。他虽然已没有多少力气,但还是用冰雪掩埋了雪青马的尸体。他把那粒玉米从衣袋里摸出来,放在雪青马的坟冢上。

作为祭品,它应是最丰厚的了。

阿廷芳把剩下的几匹马赶到一起。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不知道自己能否把它们赶回去。他想积蓄些力气,肉干嚼得他满口是血,但他还是尽力往下咽着。然后,他爬上一匹最健壮的马,赶着马匹往回走。

马群识途,它们帮他找到了返回连队的路。他赶着马群走了两天后,再也支持不住,从马背上掉了下来。他悲哀地想:“我完了,唉,这回是真的,完了……我连马都骑不住了……”

好在离驻地已经不远。他躺在雪地里,把那匹马的缰绳拴在自己腰上,以防自己再也抓不住它。然后,他贪婪地啃食起地上的冰雪来。只有冰雪能够充饥,能给他一点力气了。他的脸早已麻木,嘴不停地往外渗血,但他还在啃食着……最后,他扶着马硬撑起身子,爬到了马背上。他觉得自己搭在马背上的身子如一条空空的袋子,灵魂、血肉全都漏光了。

雪山缓缓地移动着,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

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抓着马缰,另一只手却摊开了,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但除了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什么也没有抓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出寻找军马时,连长把几把炒玉米装进了阿廷芳的衣袋里,这既体现了连长的关心,也暗示了连队长久与外界隔绝造成的粮食匮乏。
B.找马途中阿廷芳渴望倒下,长睡不醒,心中充满绝望,这说明他对于找到走失的战马缺乏信心,体现了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C.最后那粒玉米成为牺牲的雪青马最丰厚的祭品,因为那粒玉米是阿廷芳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把它当成生存的希望保留下来的。
D.赶着马群回连队的途中,阿廷芳从马上掉下来后啃食冰雪充饥,最后又爬到马背上,这种坚韧和顽强是他能够完成任务的重要原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廷芳由看到“红色”,到认出马鬃,再到发现枣红马的尸体,笔墨虽然俭省,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
B.小说对阿廷芳手里的那两粒玉米进行了特写,“显现出一种特殊的金色”,既有特定环境的影响,也有人物情感的渗透。
C.小说中雪有多重作用,风雪掀翻马棚导致马群走失是故事的缘起,而掩埋雪青马的冰雪则是品性高洁的象征。
D.“最高处的雪原仍然那么广阔”一句,实写高原的同时,也暗寓了阿廷芳为代表的边防军人所筑就的精神高地。
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结尾处阿廷芳“那只手努力地想抓住什么”的理解。
9.小说借雪青马的行为动作来表现军人阿廷芳,请指出三处这样的描写并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徵上曰:

“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籍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勖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与,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注】①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②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孔子A本未知B孝悌C忠顺之道也D然则有道者E进不为F臣主G退不为H父子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指使……富裕起来,“外连横而斗诸侯”中的“斗”指使……自相斗争,两者用法相同。
B.今,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中的“今”词义相同。
C.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
D.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是给皇帝的奏议,具体说就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要让天下得到治理,太平无事,就需要理顺臣子与君主、儿子与父亲、妻子与丈夫这三种秩序。
B.韩非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例子是齐国田氏夺取吕氏政权,宋国戴氏夺取子氏政权。
C.孔子认为,舜品德高尚,所以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只有这样,天下才会得到大治。
D.在太宗看来,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要想使家庭和睦,就需要了解儿子;作为一国之主的国君,要想使天下平安,就需要了解臣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2)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14.请概括韩非和魏徵的观点,并结合材料表明你对治国的主张。
2024-02-23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六校联考/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郭将军

李白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注]①此诗当是天宝三年(744)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被迫出翰林后在长安所作。②银台:宫门名,分左银台门、右银台门。唐时的翰林院在右银台门内。③紫微:紫微星,古人认为其为帝星,此处比喻皇帝。④朝天:朝见天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颂扬口吻,赞美郭将军功勋卓著且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
B.颔联描述郭将军潇洒的政治生活,天刚亮时佩剑上朝,太阳落山时醉酒回家。
C.颈联通过“爱子”“美人”的行为,展现出一个家庭美满、生活惬意的将军形象。
D.与《将进酒》借题发挥、借酒浇愁不同,本诗单纯是诗人饮酒取乐的酬赠之作。
16.尾联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它与前三联的关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认为每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有困惑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困惑却不向老师学习,结果只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3923日至10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你可以用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夸赞杭州富庶的历史,还可以用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
3)小华创作了一幅画,所画内容为夏天的荷。他想用两句诗来题画,却一直没想好。有同学认为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类的诗句。
2024-02-23更新 | 50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六校联考/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开放包容、联合自强,是亚洲国家发现发展繁荣和民族振兴的成功经验,②也是今后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③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使亚洲创造了璀璨的文明。④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⑤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⑥古老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⑦见证了交往互鉴的亚洲各文明的历史。今天的亚洲,多样性的特点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汇聚交融,共同组成了多姿多彩的亚洲大家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发展。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杭州亚运会的圆满成功,再次展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彰显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前进路上,中国将携手各方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坚持交流、互鉴和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A      、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杭州亚运会闭幕式上,攀花赠友展现依依惜别之礼,荷桂共融传达       B      。回忆与不舍化作新的希望、新的出发。世界各国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必将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区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揠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20.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子的问号的用法和效果。
(1)诸公听此论若何?
(2)岂不新雅?
21.有人将文中画横线处的“绕堤柳借三篙翠”改为“绕堤柳,柳映清波,更添三篙翠”,请修改其下句“隔岸花分一脉香”,使其与上句的改句组成一副对联。
22.文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若改写成“山石花木莫不着意观览”,两者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司马迁借历史人物樊哙之口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又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韩非子(前280-前233)  《韩非子》  诸子散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李白(701-762)  赠友送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20.65标点符号  对联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