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
河南 高三 二模 2024-03-15 27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互联网上一些关于“文艺”的评品论说,无论肯定抑或否定,在激情四射的表达中,大多弱化了对于作品之理、创作之理、思想之理的内在要求和事实判断。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些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随着“无理”的情绪宣泄开始无所忌惮地溢出文艺之“理”、创作之“理”的边界。“讲理”的思想沉淀、循“理”的精神探讨开始步步后退,甚而同样沉落于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

然而,真正的文艺评论终究不应沦为以“集体”名义进行网络营销的言辞狂欢。文艺评论之为“评论”而非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全在一个“理”字。作为一种对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中的文艺事实的学理评说和讨论,文艺评论合法性的获得,核心就在于能够“讲理”“辩理”及“明理”。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是真正事关文艺价值存在的具体判断和思想建构。

文艺评论“讲理”,首先离不开“因事循理”,这是从总体上确立文艺评论学理客观性的基本遵循。这个“事理”,就是文艺作品、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等所具有的存在事实,包括文艺作品的创作结构及其呈现特色、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式、创作活动的内在旨趣等一系列体现文艺存在的事实根据——因为有了这样的“事理”,一切文艺才可能最终构成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的特殊存在,成为具有特定价值判断属性的评价对象。

任何文艺评论活动及其参与者都不可能跳开或罔顾对象“事理”的客观性,文艺评论的积极功效,就在于能够从缘事寻理、据理分析的过程中,让文艺的接受者由此获得对文艺作品、文艺创作的完整把握和细致理解,而非一叶遮目或者支离破碎,食而不得其髓。

其次,对于文艺评论来说,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等的“事理”客观性,是文艺评论所要分析、揭示和阐释的对象,同时又必定联系着评论者的立场、趣味、意识与观念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艺评论从来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结果,而一定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这个“主体存在”.就构成了文艺评论内在的“情理”,亦即评论者在实际评论活动中所显现出来的具体观念意识和价值建构意图。“事理”从外部规定了文艺评论的对象特质,“情理”则内在结构起了文艺评论的判断立场。这是文艺评论之所以能够不拘于一般的事实描述,必定从文艺作品、文艺活动、艺术家创作等具体“事理”中见出更深一层意义、更高一层价值的特殊性所在。质言之,文艺评论要想最终体现批评活动的选择趣味、实现批评活动的目的、完成批评活动的阐释效力及其对社会大众的精神影响力和对社会文化的价值深化效用,那么,基于“事理”而不失“情理”、“情理”活跃而不违“事理”,便应成为文艺评论积极地走向一种建设性活动的正道。

(摘编自王德胜《文艺评论的“事理”与“情理”》)

材料二:

构建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理性化、“公共性”规则的建立是关键,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艺批评主体素养的提升。文艺批评公共空间,是文艺批评的“公共”空间。这里.我们强调的不是文艺批评的“空间”概念,而是批评空间的“公共性”这一本质特征。尽管在文艺批评公共空间中的个体,批评什么、怎样批评,都呈现为个人的“自由”,但这一文艺批评“自由”是以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为限定的有限自由,实质是一种受动性的“自由”。

文艺批评的自由性受制于主体自身的素养。聚焦融媒时代文艺批评主体,自身“两个素养”—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作为非专业的融媒体艺术评论者,审美素养的提升是必要的,仅就“审美”范畴内涵来说,它包含身心愉悦的成分,但又不局限于感性欲望的释放,还有心灵情操的升华;审美不等于伦理道德意识的“善”,但涵盖趋利避害、和谐相处的“善”的因素,只有懂得“美的规律”才能有效提升主体审美素养。作为批评主体,提升媒介素养是不可缺少的。

二是文艺批评规则与标准的构建。从文艺批评客体的维度讲,客体对象的客观属性是批评话语阐释的逻辑起点,无论我们如何强调阐释具有主观性、能动性的特性,我们都需清醒地认识到,理解是主观活动.但理解对象的规定性和理解方法的科学性却是客观的。况且.任何主观阐释都不是对“虚无”的阐释.相反.都是指向特定客体对象的阐释,而特定客体对象又是历史性生成和历史性存在的具有质与量的内在具体规定性。这就为主观化的批评阐释注入客观化的理性规范和制约。

三是文艺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及其良好运行机制的构建。不同“部落”的批评主体,有其各自擅长的文艺种类及其批评的特长,这就为“部落之间”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同时,批评者个人素养、人格的完善有助于自身形成宽广的胸怀,以宽容心态客观看待不同的观点,克服以往“部落”之间存在的相互轻视、相互攻击的弊端。此外,良好的运行规则与机制又可以有效促进公共空间中文艺批评沿着包容并蓄、扬长避短、综合互补的轨道发展,最终达到构建风清气正、欣欣向荣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的目标。

(摘编自杨杰《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阐释与公共空间构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上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忽视了作品对“理”的内在要求,最终演化为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
B.文学作品的事实根据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因为文艺作品中存在“事理”,这些“事理”赋予了文学作品特定的价值。
C.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是融媒时代对文艺批评主体提出的新要求,两种素养缺少了一种,就会影响文艺批评的自由性。
D.不同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能让文艺批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在批评上达成共识,避免相互轻视与攻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文艺评论能“讲理”“辩理”“明理”,就在核心上具有了合法性,能用以对文艺价值进行具体判断和思想建构。
B.文艺评论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评论者的立场、趣味等具有主观性,会形成不同的观念意识和价值建构意图。
C.理解对象的规定性、历史性生成和历史性存在,理解方法的科学性都是客观的,都规范、制约着文学批评的主观性。
D.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反映的是文学批评之“理”、集体观念、公众空间以及文艺批评规则和标准的缺失。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当下互联网文艺评论现状引入,指出文艺评论领域中“无理”的现象,为下文讲“理”做准备。
B.材料二第二段强调公共空间“公共性”概念,主要论证文艺批评自由是受动性的有限“自由”这一观点。
C.材料一论述“事理”“情理”的关系时,既突出了它们的区别,又阐述了两者的联系,体现了辩证性思维。
D.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从批评主体与文学作品关系的角度,对提出的三个措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文艺批评的建设,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曾有人举报《水浒传》中带有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认为这本书不适合提供给学生阅读。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对这一评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2024-03-1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边走在秋天里

胡炎

秋日晴好,午后的村庄静得有些诡谲。老边住在村头,不远就是庄田。再往远处望,起起伏伏,连连绵绵,全是山。庄田旁是沙河的一条小支流,淙淙有声,细密的波纹揉搓着干净的日头,揉搓了多少载,无从考证。距河岸百米,是村里的麦场,一座座麦秸垛浑圆饱满,时隔数月,依旧散发着幽微的麦香。几条狗在追逐嬉闹……老边就这样和他相依为命的牛走在秋天里,嘴里吧嗒着旱烟,不时咳嗽一声,丹田气足足的。

“下地呀?”

“下地。”

和村人打了几个招呼,自家田便到了。老边打量着田野,田里布满了玉米茬。日光在土地上跳荡。土地的气味融在日光里,有种温软的香。老边深吸了几口,如喝了半斤苞谷烧,醉到了心里……

老边

我就爱闻这味,这味里有奶香,有酒香,你信不?我还能闻到汗腥味,臭脚丫子味。多少代人在这片土地上耕种,我可数不清。这土地有血肉,那血肉的味就是人味。自然啰,还有牛的味道,没准还有驴、骡子、马的气味。先辈们把他们的味渗到泥土里,泥土就有了魂,庄稼就也有了魂。我呢,只要走在庄稼地里,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我老在想,我的先辈们是咋耕田的?一百年前,二百年前,三百年……是不是和我一样,抽着早烟,耙田犁地,播种插秧。天冷穿棉袄,天热光膀子,脊梁黑得跟站鱼似的。有时不小心,刀削破了手指,锄头碰掉了脚趾甲,反正这两样伤,我都有过。对了,这泥土里还有血味,有了血这泥土就活了,就肥了,庄稼绿得冒油,打出的粮才格外香。

耕田离不开牲口,人和牲口处久了,你就觉得牲口也是人,是兄弟,是儿女,是老伴,对吧?老伴死好多年了,剩我一个孤老头子,一个闺女早就出门了,多亏有这头牛。这头牛跟我多久了?真记不清了,十年八年总是有的。日里夜里,风里雨里,看看这头牛,我心里就踏实。白天一块儿干活,晚上在牛棚里唠嗑,啥都唠。老伙计,你没眼福,不知道我老伴年轻时候有多俊,可惜命太短,生下闺女半年,一头栽地上,死了。我一把屎一把尿把闺女拉扯大,出落得漂漂亮亮的,出去打工,认识个外地小伙儿,嫁人了,还嫁到了几百里外,成年见不着一回面。过得好不好,我不知道。这是她的命,也是我的命。老伴没了,我还有闺女;闺女走了,我就没魂了。好在,我有了你,有了你我就不孤独了,地里有帮手,心里有指靠,年年月月,就这么过来了。我真不敢想,要是没了你,这日子可咋过?日头不会老,河也不会老,可人会老。如今我老了,你也老了。伙计,咱俩都老了。

老牛

今天浑身不舒坦,有段日子了,总也打不起精神。上午犁了半晌地,腿都抬不动。老了,没气力了。一看到这片地,我心里就发愤。想当年,在这片地上忙活一天,连气都不喘,玩似的。现在,不老不行了。

我知道这老头叫老边,他对我好,吃的唱的,没委屈过我。大热天他给我扇扇子,扑打那些可恶的牛虻,腊月还把棉被披我身上,怕我冻着。为了老边,我也得好好下力气。不耕地,要我有啥用?我是耕地的命,老边也是。不过,老边跟我不一样,他能使唤我。我真不愿用“使唤”这个词,可不用这个词,也没其他好词替代。

老边爱抽烟,嘴里老有股烟味,我不喜欢。心里不喜欢,可我装作喜欢,老边有时抱着我的头,把脸贴在我脸上,我就屏着呼吸,任他亲,任他抚摸。说实话,除了那股烟臭,我真的很幸福。老边手里还有样东西,我更不喜欢,就是那条长长的鞭子。那条鞭子是用来抽我的。当年老边暴打我的情形,我到现在都忘不了。他把那条鞭子蘸上水,结结实实地抽了我一顿。老边那时有多凶,你都想不到五官静狞,青面燎牙,像个魔王。他一边打一边骂:“畜生,服不服?”我服了,怕了,因为我已经魂飞魄散。老边说,听话,听话就不挨打了。打那儿以后,我再也不敢任性了……这么多年,他倒是很少抽我,可我瞧见它,心里就不是滋味。老边疼我,爱我,咋就不舍得把这条鞭子扔了呢?

我最喜欢看老边蹲在家门口的大槐树下,手里捧着老海碗,和邻居们一面吃饭一面唠闲嗑。那只老海碗有两个豁口,我怀疑他爹活着时,是不是也用过这只碗。碗里盛着玉米糁,玉米糁里还有红薯和咸萝卜丝。老边吃得很香,还用筷子敲碗沿,好像不这样这饭就少了滋味。他们唠的嗑杂七杂入,三皇五帝,妖魔鬼怪,七荤八素,没他们不知道的。不过老边最喜欢唠的还是他老伴,邻居们也都咋舌说他老伴比花都好看,说着说着便叹气,这么俊的女人咋就不能多活些年月呢?……听着,心里也伤感,可他们不知道,我不光为老边的老伴伤感,我还伤感自己,我咋就没有一个老伴呢?我咋就没有一群可爱的小牛犊呢?

老边啥都好,可就是不懂我的心思。我要是他儿子,他一准得给我张罗媳妇。可我不是。我只是一头牛,一头牛而已。

为这个,我没理由不伤感。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浑圆的麦秸垛,淙淙的流水,写出村庄的静谧美好,跳荡的日光则传达老边对土地的热爱。
B.文中划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省略了时间列举,借老边之口写出先辈们与土地联系之久之深。
C.在老边眼中,土地的味道不仅是它自然的味道,还饱含着一代又一代的农民的劳动与情感。
D.老边谈及自己老伴时言语间都透露着深情,而对于自己女儿则有疼爱不舍与恨铁不成钢之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比喻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脊梁黑得跟鲇鱼似的”“像个魔王”形象地写出老边勤劳又暴躁的性格。
B.“鞭子”含有奴役压迫的意味,它让老牛屈服而不敢反抗,传达了小说不反抗就只能当一头畜牲的重要主题。
C.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色彩较鲜明,不论是老边还是老牛的讲述,都能贴合叙述者身份并反映其心理。
D.小说行文如同《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第一人称叙事一样,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8.小说是如何展现老边的孤独心理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却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真实感”。本小说最后一节让牛有了人的思想情感,从它的视角展开叙事,也给人十足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如何营造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忽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

“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善战者,居之不,见胜则起,不胜则止。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之?”

(节选自《六韬·龙韬》)

材料二: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馈,以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节选自《战国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善者A见利B不失C遇时D不疑E失利F后时G反受H其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奇正,古代兵法术语。“正”指依规依矩正面临敌;“奇”指打破常规出其不意。
B.挠,指干扰,和成语“不屈不挠”“百折不挠”中的“挠”字意思都不同。
C.御、指抵御,和“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御”意思相同。
D.靡,指浪费、消耗,和“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中的“靡”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太公强调将领的智慧和思考,用兵掌握主动权,不泄露重要机密,不言说用兵谋划,用兵行动和计谋要出其不意。
B.良将不靠白刃相交殊死拼搏而取胜,智士不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国师的智慧、国工的技艺不能与一般人相同。
C.作战抓住了时机,就能像迅雷一样使人不及掩耳,像闪电一样使人不及闭目,让敌军如受惊之马,失去常态如狂癫。
D.武安君分析长平一战秦国虽然取胜,但厚葬死者、照顾伤者、慰劳战胜归来的将士,国力消耗巨大,力阻昭王伐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2)今寡人息民以养士,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14.武安君白起对“赵未可伐”的判断,符合《六韬》中“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作者晚年因主和派力阻而被罢官,此词作于此时。②扬雄讽谏汉成帝之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托物起兴,实写秋叶飘零、蟋蟀低鸣的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
B.“黯黯长安路”写通往京城之路暗淡无光,含蓄表达了对朝廷抗金决策的失望。
C.词人突然想起战斗过的大散关和渭水之滨,此刻两地“如故”的状态让他欣慰。
D.“轻舟”三句写词人欲归隐,而抗敌兵策无人托付,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隐忧。
16.词的最后两句与《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和抒情方式有何相同之处?请根据词作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判当时的世俗没有底线和原则,争相把悖逆是非、苟合取悦作为立世的准则。
2)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农民在雨中抢插稻苗的劳动场面,他们毫无畏惧,似乎在进行一场紧张的“战斗”。
3)小刚语文作文比较差、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两个月后发现依然没有什么进步,就产生了沮丧心理。同学劝他说,作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要慢慢积累,正如《<老子>四章》或《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言,不断积累总能有所成就。
2024-03-15更新 | 2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年冬天,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三十七、八摄氏度之间。世界看似冻僵了,A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过年。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

是霜花!

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还有呼呼大睡的肥猪,亭亭玉立的少女……

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B世界从头到尾都是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一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

18.请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当的成语。
A.“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可以用下列句子替换:但________的山林中。
B.“世界从头到尾都是僵死的”,可以用下列句子替换:世界_____是僵死的。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冷杉、白桦、柳树、水仙、肥猪、少女……”,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024-03-1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的花是怎么形成的呢?花瓣细胞中的色素是花瓣颜色形成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这些色素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为主。类胡萝卜素主要使花朵呈现红、橙、黄色调;花青素主要使花朵呈现红、蓝、紫色调。其中,花青素还会根据花朵所处区域空气的      。花朵所在区域空气的酸性越强,花瓣呈现的红色就越深;若所在区域空气的碱性越强,则花瓣呈现的蓝色越深。这也是牵牛花在早上是蓝色的,等到了下午就变成红色的原因。一天中从早上到晚上,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牵牛花对其吸收量逐渐增加,使得花中的酸性物质不断增加,所以花的颜色也因此从蓝色慢慢变成了红色。

我们见到的白色花瓣,其实是不含任何色素的。之所以它呈现白色,是由于花瓣里充满了小气泡的缘故。除此之外,花瓣的颜色还与花朵的             ,比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土壤营养条件等。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花瓣之所以能够呈现绿色,是因为花瓣细胞中的叶绿素在起作用。绿色花朵的花瓣中含有的色素是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阳光中绝大部分的红光和紫光并同时反射绿光,              

20.下列句子中的“怎么”和“绿色的花是怎么形成的呢”中的“怎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件事怎么导致这个结果,在场的每个人都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B.你怎么还敢插手他们之间的事情,这不是给自己引火烧身吗?
C.风景中的忧伤很轻,轻得像一片小小的雪花,却怎么也吹不走。
D.俗话说,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也会跟着效仿。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3-15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I提出,真正的文艺评论终究不应沦为以“集体”名义进行网络营销的言辞狂欢。文艺评论之为“评论”而非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全在一个“理”字。

美国物理学家兰姆说:“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

作为当代青年,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2-16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刘向(约前77-前6)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陆游(1125-1207)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2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词义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同生共荣  引语式材料  媒介素养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