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高考改革研究联盟2017届高三高考调查研究卷四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三 一模 2017-08-07 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傅雷先生耻于蝇利蜗名之争,奋而辞职,闭门著述,翻译艺术日(zhēn)完美,终以卷帙浩繁的 译著,享誉学界。
B.《古文观止》是由康熙年间两位名不见传的选家所编,他们披沙检金,遴选了二百多篇琅(lǎng) 上口、百读不厌的佳作。
C.在雨中,尽情敞开自己的心扉,让雨淋湿是多么惬意啊!然而许多人在美丽的雨天却成了匆匆过客, 忘了(zā)摸品味一下自然赋予的香茗。
D.母校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kè)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逝之后,她坚忍的
2017-08-0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高考改革研究联盟2017届高三高考调查研究卷四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人愿意为天下自苦如墨子,也没有人敢于为个人自私如杨朱,更没有人敢在专制的社会里学孟夫子,学庄子的遁世无闻也极难。正因为这样,才显得凤毛麟角,才显出大勇气、大人格、大精神。这里不谈别人,只谈庄周,[甲]当庄子唱着“一而不党”的调子从我们身边掉臂而过时,我们不能不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乙]他是在瓦解一块铁板——举手投足都强求一律的政治。并且我们在人群之中感到多少孔子所津津乐道的“恕”了呢?[丙]孔孟都讲德、行,但这种建立在人群中的德行,不是往往“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吗,不是有很多人为他的高尚的道德而付出代价,更有一些人又大获其卑鄙的好处吗?我倒并不是反对人群,但人群中如不给个人以选择自己行为与思想的自由,这人群就不值得留恋,还不如“一而不党”,没麻烦。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毛麟角B.并且
C.津津乐道D.一而不党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三、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明年上海春季高考将探索一名考生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的招生,但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其中一 所高校进行录取确认,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有所区别。
B.有分析认为,在物价、医疗上涨等背景下,老年人对自身财务状况渐渐失去信心,安全感降低,很 容易陷入赚“快钱”的骗局。
C.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 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D.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残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2017-08-04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高考改革研究联盟2017届高三高考调查研究卷四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京剧大青衣刘桂娟头上的一抹蓝却让人心情复杂,招致无数鸟类爱好者和网友的口诛笔伐。原来京剧演员刘桂娟在微博上炫耀,其12万的点翠头饰是用80只活翠鸟的羽毛制作而成的。刘桂娟说:“这一头点翠头饰,十几年前买的,花了12万人民币,今天即使是40万人民币也买不到了,80只翠鸟翅膀下的一点点羽毛,经过点翠师傅的加工,变成有流动光泽的头面,永不褪色。”“对艺术负责,宁可多花钱,多一倍的翠鸟,也要买最好的”,刘桂娟如是说。
(1)对刘桂娟的行为,你持何种态度?请谈谈你的看法。
(2)针对这一现象,拟写一条宣传语,呼吁人类爱护鸟类。要求:语言形象、生动。
2016-11-1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高考改革研究联盟2017届高三高考调查研究卷四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6. 下面是某大学生求职面试后考官的话,请说出考官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替这位大学生作出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将会很有前途,可我们的工作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2016-11-17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3-2014学年广东佛山中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四、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论“魏晋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正因为关切世事,文学所承载的乃是世情、思想和个人情性及其生命体验。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肯定的是魏晋时代一批文人疏离或摆脱了重教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念,他们坚持“师心”“使气”并在这个意义上获得自身“文”的独立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这种意识的出现,就是鲁迅所说的“自觉”。

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追求精神与心灵的自由与自足,乃使士人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可贵、处于动荡时世的艰危与无奈。服食求长生乃虚妄,纵情享乐为荒诞,如何超越限制而自致不朽?立德、立功,皆须依凭机遇和位势,非由自我所能掌控,唯有立言则可凭借自身的努力而获致,遂为人所青睐。因而,觉醒的个体生命意识,必然借助于文学艺术来表达。

文学自觉乃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 “立文之道”有形文、声文、情文,特别彰显语言之美。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鲁迅论及《世说新语》等志人书有曰:“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彰显的仍是个体生命体验与情性、审美。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

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节选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7.下列关于鲁迅对“魏晋文学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魏晋时代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思想先进、活跃,重视人之价值,自尊、自我觉醒,积极入世。
B.鲁迅认为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演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这是魏晋文学自觉的动因。
C.鲁迅所说的文学自觉,疏离或摆脱了重教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念,是一种追求“文”的独立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的意识。
D.鲁迅论及《世说新语》等志人书,认为其“远实用而近娱乐”,彰显的仍是个体生命体验与情性、审美。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服食求长生乃虚妄,纵情享乐为荒诞,觉醒的个体生命意识,必然借助于文学艺术来表达。因而,人们认为唯有立言才可凭借自身的努力超越限制而自致不朽。
B.自然景物之感发,动荡社会之民生百态,时代离乱之悲苦人生,个体命运之焦灼忧虑,开始进入建安、魏晋时代作家的视野,成为文学的表现内容。
C.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意味着这种文学自觉打破了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完全摆脱了文学的教化功能和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
D.曹丕“文以气为主”、陆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立文之道”都表明魏晋文学的内容的扩大与丰富。
9.结合文本所给信息,简要概括魏晋时期“文学自觉”出现的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