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滁州中学2018年高考语文仿真试卷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三 一模 2018-03-06 3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以及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都属于民族文化。
B.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被强制消灭的文明,而中国的契丹属于自行衰落的文明。
C.多元文化时代提倡延续中华文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本质上是错误的。
D.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相互平等,世界应当允许多元文明并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指出本文的论述对象——文化,并且从浅层和深层两方面指出了民族文化的标志。
B.文章的论点是“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后文的论述和假设都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的。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重点在于分析问题部分。
D.文章论述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式,“契丹灭亡”是举例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族内部政权兴替了,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朝代的更迭就只是“亡国”。
B.如果契丹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保存文化,保留民族认同的核心,就不会消亡。
C.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但每个民族仍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D.“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强调每个国家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形态。
2018-03-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中学2018年高考语文仿真试卷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注】画池听雨

汪建中

罨画池,作为一处极为精致的园林,其名字取得实在美妙而贴切。就是没有去过罨画池的人,一听这名字,眼前浮现的也应该是一幅幅高古的图画,精雅的丹青。今春三月踏青的时候,我就是在“罨画池”这个美名的一再诱惑下而去崇州的。

去的时候,一路上愉悦的心情实在难以述说。因为,在罨画池儒雅的牵引中,我一路上步着杜甫的后尘、裴迪的后尘、赵卞的后尘、范成大的后尘,以及那个长吟过“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的大诗人陆游的后尘。步着这样一些人的后尘,而又是去罨画池作一番文化意义上的畅游,所以,即便是一路风尘仆仆,其心情也愉快如彩蝶、逍遥似春燕了。   

罨画池浓缩了江南园林精华中的精华,她小得可人,雅得大度,幽得深厚。进得园来,简直是一步一景,更是一步一惊。琴鹤堂带来的愉悦都还没有收场,问梅山馆的惊喜又向我扑来;湖心亭的美景才刚刚开始欣赏,望月楼的画卷又为我次第展开了。在罨画池里,脚下的曲径引我又诱我,两旁的奇花拥我更醉我,举目处是老树横空,回眸处是新绿拥娇红,是小桥接了短亭,是涟漪揉着楼影,是游鱼栖于鸟巢,是绿水浣着白云。左看似画,右看似画,前后左右看了,居然就是画了。

正当我陶醉在罨画池的美景中时,天空忽然下起了雨。先是点点滴滴,继而是窸窸窣窣,接着是噼里啪啦,好在我正在望月楼里,否则,这一场春雨将逼我于狼狈中四处躲雨。

此刻,雨点紧一阵慢一阵地敲打着望月楼上的瓦片,叮叮当当又窸窸窣窣,疑似一张古琴在嘈嘈切切的奏鸣,一声声,抒发着一个梦境。在烟雨中有一只翱翔着的白鹤,在罨画池的上空兜了几圈后,停在湖心亭的亭尖上,以金鸡独立的优雅与我遥对着共听这一场湿漉漉的琴声。在如此的情景里,我不知道当年一代廉吏赵卞是否也遥对着白鹤如痴如醉地鼓琴?不知道当年那只白鹤是否依然金鸡独立,在春雨中静听琴弦上的云卷云舒、潮起潮落?按节令计算,这该是今年最后的一场春雨,滴滴答答,迷迷蒙蒙,把罨画池笼罩得格外旖旎而缠绵。湖边的柳,绿得蓬勃而婆娑,春燕们翻飞在柳丝和雨丝间,似要把这最后的春雨沐浴得个淋淋漓漓。园子里的那些梅,还在春雨中修整,所有的枝脉和叶脉都在努力地孕育今年冬天的梅香。如今,梅还在,那一段缘,那一份情,不知缠绕在哪里?如今长亭还在,回廊还在,整个罨画池还在,陆游祠还在,惟有主人陆放翁不在了,独留下我,在满园春雨中空空的地等待。

茶,浓了,又淡了。雨,去了,又来了。整整一个下午,我被这雨殷殷地挽留在罨画池里。留我的,还有湖边的柳、园里的梅和楼前的株株红海棠。罨画池的一切都在留我呵,留我在这里听雨,从春雨听到秋雨,从翩翩少年听到耄耋老叟,留我年年岁岁在这里看白鹤翱翔,听水淋淋的音乐,再在“红酥手,黄藤酒”的缠绵里追逐大诗人那多情的背影……

错、错、错,莫、莫、莫,陆放翁这些发自心灵深处的叹息,声音很低沉,语气很微弱,但它引发的生命的共振,却持续了八百多年,还会一直共振下去。此刻,凝神听雨,瓦片上的雨声,犹如陆放翁的声声叹息:“错、错、错”,声声都在荡人魂魄,催人思索。八百多年了啊,八百多次的春雨与秋风,花开与花落,沧海与桑田。我的放翁啊,你是否依然豪迈如苏轼,英武如岳飞?在黄泉路上,你是否已经与唐婉结成了连理,了却了前世的遗恨与悲歌?

雨,一直在淅淅沥沥地下,雨中的罨画池,又多了几分妩媚。这时,我是多么想备一桌好酒好菜,在这春雨中与陆放翁对饮。只可惜放翁不在了,虽有好酒,但缺少了他,酒亦寂寞,雨亦寂寞。寂寞的,还有这望月楼,还有那间梅山馆,整个罨画池已经在风雨中寂寞八百年了,如此漫长的寂寞,试问人间,哪里还有?

好在罨画池还在,而且日新月异,海棠还在,梅魂还在,那些犹如宫墙柳的柳树还婆娑在我的眼前。沿着这些景物,我依然能够清晰地追逐陆放翁的身影,依然能够感觉到他一腔爱国的热血在澎湃。这热血,从宋至今,一直不曾冷却,一直在激情地燃烧。

这雨似乎不知劳累,淋淋漓漓了整整一个下午,还在淋淋漓漓,此刻瓦片上雨声还噼里啪啦地响,一园子的雨声依然在为我奏着交响。在这春雨的交响和飘洒中,蜀州的大地有福了,今年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透过雨雾,我仿佛看见了一大片秋天的金黄。这田野里的金黄是赵卞和陆游期盼了千百年的,终于要在今年金灿灿地铺满蜀州大地。


【注】罨(yǎn)画池:蜀中名胜,位于四川成都。
4.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并没有写罨画池的美景,而是从罨画池的名字写起,未见其形先闻其名,就让作者想象到了罨画池的魅力。
B.“从春雨听到秋雨,从翩翩少年听到耄耋老叟”,表明“我”被这罨画池的美景所吸引,表达了作者以后每年都要经常来这里听雨,直至自己老去的决心。
C.文章语言文字清新雅致,善用修辞写景。如第3自然段对罨画池景物的描摹尤为典型,采用了拟人、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罨画池美景图。
D.文章形散神聚,写景,移步换景,一步一景,景物优美雅致;写情,富于变化,由最先的愉悦到中间的落寞再到最后的喜悦。
5.简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6.作者对罨画池的雨声有不同的感受,试分析其内蕴。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1

6月22日下午,记者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的“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至6月份,全省法院共受理校园欺凌和暴力刑事、民事案件83件,目前已审结63件。与此同时,全省法院持续开展送法进校园、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1000多名法官积极参与,踊跃奔走在法治宣传教育第一线,先后举办各类活动400余场,受教育师生家长37万余人,发送宣传彩页6万余份、书籍5万余册、学习用品用具1万余套,受到学生、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摘编自2017年6月23日“人民网-河南频道”)


材料2

不同类型校园暴力的具体内容网络欺凌(隐私、个人信息被发布到网上,在网上被同学骂、欺负等),社交欺凌(被同学传播小道消息、八卦以及被排斥、孤立等,前两项尤为严重),言语欺凌(被同学恐吓94%,被用不好听的外号称呼34.5%,遭到同学的当众嘲笑27.5%,被同学辱骂36.4%),身体欺凌(被同学敲诈、勒索或抢走东西等)。


材料3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的发生率上都要远高于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骂人、说脏话的发生率为56.9%,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则高达85.0%;没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吵架的发生率为32.8%,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则为63.4%……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中,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都差不多比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高一倍以上。

(摘编自《调查: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


材料4       

从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等角度讲,学生在学校中也应该有免于恐惧的权利。在校园中,只要伤害是故意的,并导致受害学生处于惊吓或恐惧之中,无论伤害的形式如何、程度大小,都是欺凌。站在预防同类事件的角度,学校应是预防校园欺凌的第一责任人和首要责任人。一旦学校放弃对校园欺凌的干预和防范,必然会导致欺凌的盛行以及欺凌事件影响的扩大。防范同类事件的发生,学校不能“和稀泥”。在对欺凌事件中的加害者进行教育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形,适时适度进行惩戒,有其必要。如果受教育权的行使受到他人严重干扰,那么暂停干扰者到校学习的举措也值得考虑。总而言之,打造一个更加安全、使学生免于恐惧的校园,需要从多方入手,保障更多人的受教育权。

(摘编自《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校园欺凌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园欺凌主要有网络欺凌、社交欺凌、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等主要内容。
B.社交欺凌中表现突出的是对其他同学传播有损于当事人人格品行的谣言。
C.被恐吓、被起外号、被辱骂、被嘲笑等欺凌方式的发生率依次越来越高。
D.从材料1相关内容看,我国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率较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2017年上半年河南全省法院共受理校园欺凌和暴力刑事、民事案件83件,这说明校园欺凌或犯罪问题在一些地方依然十分突出。
B.材料1并列使用“校园欺凌和暴力刑事、民事案件”,材料3又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字样,可见校园欺凌内涵有待明确界定。
C.校园欺凌容易导致连锁反应,严重危及社会治安,因为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中,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的发生率相对更高些。
D.只要地方法院持续开展送法进校园、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促成更多法官参与,把法治宣传深入教育第一线,欺凌问题便可解决。
E.材料3对比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和没有受过校园暴力伤害的学生在骂人、说脏话上的发生率,意在启示校园文明建设要加强。
9.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后果严重,积极防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怎样具体防治校园欺凌呢?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答。
2018-02-26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D.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2019-04-13更新 | 198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6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胡邦衡赴新州贬所(其一)

王庭珪

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百辟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召贾生还。


【注】①胡邦衡:胡铨,字邦衡,因上书反对议和,请斩秦桧,被贬新州(今广东新兴)。②清都:古代神话中天帝住的地方,此指皇宫。③百辟:朝中百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起句化用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直叙其事,说胡铨写好奏章送达帝前。
B.诗人用“虎豹”比喻看守皇宫的侍卫,暗示戒备森严,说明胡铨的上书凶多吉少。
C.颔联写胡铨奏章上达朝廷后,引起百官震动,批评了朝臣的软弱无能与明哲保身。
D.颈联实写胡铨名高北斗却身处南州瘴海的境遇,表现出作者胸中的无限郁勃之气。
E.“堕”是“坠落”,“高”是“高出”,对比鲜明,突出了胡铨所受的不公正待遇。
15.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与《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强调“师”的功能是“传道解惑”而非句读启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贸易保护措施将使金融危机下本已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加困难,各国不应以邻为壑,而应加强合作,才符合各国的利益。
②连绵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一座座小岛,仿佛浮在绿色的水面上。山环水绕,山高水低的旖旎风光,令人陶醉。
③鲁迅先生谈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使听的人心情舒畅,如坐春风
④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中,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不孚众望,在100米预赛中脱颖而出,并在决赛中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
⑤两少年骑车在江边玩耍时因失去平衡不慎落入水中,附近的群众急忙围过来帮忙,上下其手地把他们从水里拽了上来。
⑥在一些中国人眼中,容得下小聪明就容不下大智慧,容得下阿谈奉承却容不下危言危行,这不仅是少了宽广的心胸,更是没了是非的判断。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艺术介入乡村,既激发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意愿,也盘活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产生了“授人以渔”的效果。
B.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此外还将推进学前教育立法,为依法办园、规范管理提供保障。
C.京张高铁是时速350公里的世界第一条有昨标准高速铁路,是国家规划实施的“八纵八横”京兰通道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D.科技部发布了2016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科普经费筹集额151.98亿元,比2015年增加7.63%。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19. 下列拟写的应用文正文部分,语言表达最简明得体的一项是(     
A.您约我今天下午去公司商谈业务拓展事宜,因我有急事,不得不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便条)
B.我因感冒发烧,需去市人民医院就诊,特向您请假一天(5月15日)。请务必批准为荷。(请假条)
C.2018年9月10日为我校建校100周年庆典日,我们诚挚遨请诸位校友届时拨冗抽出时间莅临,共庆母校百年华诞。(邀请函)
D.请于1月20日下午五时前将本班同学为南方灾区学生写的慰问信及捐赠的衣物、文具、书籍收齐,登记造册,交到学生会生活部。(通知)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I5 个字。
习与性成,也就是习惯成自然。生活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一个人的生活习惯,___________,好的习惯会使人成功,_______________,甚至身败名裂。作家毕淑敏说自己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_______________; 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不读书的女人,无论她怎样冰雪聪明,也还是会缺少优雅的文化修养——那就请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吧!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名校
21. 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说,不上大学就没有出息,就成不了才,那么瓦特、高尔基、爱迪生、富兰克林等就都是没出息的人了!因为他们都没有上过大学。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易(0.85)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②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

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⑤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

⑥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鲁迅)

中国经典名言警句意蕴深厚,启悟后人。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来确定立意(注意句子间的关联),并合理引用,写—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5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学术论文
4-60.4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其他散文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
7-90.6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新闻、通讯、访谈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4房玄龄等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其他南宋作家  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0.85熟语(含成语)选择题
180.85辨析并修改病句选择题
190.85简明、连贯选择题
20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10.85逻辑推理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85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