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 高三 阶段练习 2019-11-19 3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作文主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 按要求填空。
(1)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___________ 。(秦观.郴州旅舍)。
(3)《劝学》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君子通过广泛的学习,不断反思,从而完善自我。
2019-11-1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 按要求选择。
(1)小张如愿考上清华大学,以下各句中,哪个选项适合用来恭喜他(      )
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艺术与娱乐的享受通常是被动的,既不像工作活动,也不像运动或园艺等非工作的休闲活动, ,当观看一部电影时,我们会与其他观众、包括那些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欣赏同一部电影的观众一起哄堂大笑,这表明我们自己与他人一样,对某一特定的语词或行动多少会有所回应。与此类似,人们欣赏心仪已久的大师名画时内心感觉到的敬畏和震撼,与其他曾经在昨天、甚至百年前看到这幅画的人有着同样的共鸣。
①而在其中,社会成员之间可以通过意义共享和相互理解而实现沟通。
②人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接收影像、声音、运动、印象和情感,然后做出回应即可
③艺术与娱乐都属于这样一种文化层次。
④文化会耗费我们的心智,但是不需耗费用脑力工作时付出的劳力或责任。
⑤在其中,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花费精力或投入体力,因此“文化源于脑力劳动与体力活动的彻底分离。”
A.③④⑤①②B.③⑤④②①C.②⑤④③①D.②③⑤①④
2019-11-0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数媒时代的“读者”衰微与“用户”兴起

(1)“读者”的衰微与“用户”的兴起,是数媒时代接受主体的一个深刻变化。

(2)这一变化的信息在最直接面对“读者”的图书馆事业中有着更明晰的提示。在我国,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多年前已在不经意间将其业务术语中的服务对象由“读者”替换成了“用户”。

(3)“读者”之“读”,在我们传统的“读书”行为中,是孟子所谓“以意逆志”,是一种“以心会心”,有一种谦逊的姿态。

(4)“读者”之“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表现为发声诵书。这种情况,东西方皆然。白居易《与元九书》自述其勤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如此勤奋读书而致“口舌成疮”,当然是诵读的结果。之所以必须诵读,则是因为文本没有标点符号,需要诵读断句,即所谓句读。而句读决定本文的意义,就此而言,诵读时代的读者应该拥有对文本意义的更大主宰权。但读者却要反复诵读,以致不惧“口舌成疮”,也要揣摩出作者“原本”的意味来,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读”的文化精神。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标点符号的发明有3000年的历史,但诵读时代的作者在写作时就没有想到要去采用它来断句表意。之所以想不到,说明读者没有给予作者想到必须采用它的充足理由。这可从一个侧面表明,诵读时代,

(5)一个广泛兴起的阅读社会,是一个由机械印刷开创的以默读为主导的社会。默读与诵读相比,具有个人私密性,类似于“密室”阅读。这在人文学领域形成了对个人经验和个人内心世界广泛而深入地发掘和交流,它与现代社会的标志——“个人”的诞生相互促进。因此,阅读社会的“读”,是一种“个人”性的灵魂相遇与心灵晤谈,并由此而促成阅读社会丰富的个人精神世界。

(6)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说:“图书馆是一个充满鬼魂的地方。”试想,无论是荷马、孔子、蚁垤、屈原、维吉尔,还是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曹雪芹、托尔斯泰、马克思、鲁迅……他们不分时代,虽然曾经相隔千年,他们不分地域,虽然曾经相距万里,他们的精神或心意之灵都聚集在这里,以书籍的形式,并可以令人随意准确地访问其中任何一位;天堂还能有另外的模样序化这些灵魂的秩序吗,除了图书馆和图书馆的分类编目法?

(7)如果说,“读者”之“读”的要义就是“以意逆志”,是一个心智对另一个心智的探访,尊重与忠实文本仍然是其必要的阅读伦理;那么“用户”恰恰是对这种“读”的放弃,并在其放弃中重建用户主体与文本对象的关系,强调为我所用的“用户”主宰性。“读者”变身为“用户”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个阶段,其最初的表征就是历史上久经历练的阅读耐心的突然丧失。

(8)据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数据:中国2000年无论电视的生产量还是拥有量均呈现爆炸式增长,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一段时期,印本文学书籍的销售依赖于“影视同期书”。

(9)如果说,“读者”变身为“用户”,最初的表征是阅读耐心的突然丧失,其接下来便是转而寻求各种替代阅读的技术,成为这些信息处理技术的用户。《华尔街日报》长篇报道了美国一名17岁的高中生达洛伊西奥开发了一款能够将烦冗的文章精简成几行关键句子的软件,该软件在短短一个月内吸引了50万名用户,在28个国家登上了新款应用软件热度榜的首位,并被雅虎以3000万美元高价收购。该报道以《17岁少年成千万富翁引领阅读变革》为题,由此可见人们已经是多么祈盼省略阅读过程而直取所需信息。

(10)沃森文本分析,属于“数字人文”的一种高级智能工具。将“人文”与“计算”结合起来,名之曰:“数字人文”(或“人文计算”),已渐成一种方兴未艾的人文学术方向。它以一套现代数学逻辑接替了“以意逆志”“以心会心”、个人心智探访的人文学基础,是“读者”衰微与“用户”兴起这一文化现象的一道学术景观。

3.第(7)段加点词语“以意逆志”(“逆”是“揣度”之意)在文中的含义是
4.选择填入第(4)段空格中最恰当的一项(     
A.作者对读者的悉心阅读的耐心和标点的运用有着独到的想法。
B.作者对读者的悉心阅读的耐心和句读伦理有着坚固的信心。
C.读者在句读划分和文意理解方面有着较强的能力。
D.读者在把握句读伦理、探究文化意蕴方面有着充分的耐心。
5.结合文本,对“读”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复诵读可加强读者对文本的主宰权,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
B.现代人最适宜进行私密性默读的场所是图书馆。
C.传统的读书行为有两个特征,即广泛狩猎和勤奋忘我。
D.阅读能打开读者与作者之间精神世界交流的通道,丰富个人的精神体验。
6.本文第(9)段列举了一些数字,请分析其作用。
7.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2019-11-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困难(0.1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摇碎一湖金   (有删节)

陈祖芬

(1)平湖秋月这个所在,好似伸进西湖的一个楼台。楼台一角,一柱圆月灯,几株垂杨柳,柳丝掩映,月影婆婆。树们背光而立,依稀地幽幽发光,幽幽地依稀低语。湖边夜间的树,蒙上了月笼纱,就不是树林而是树雾,林深处便如云深处。我不由想起贾岛的“云深不知处”。独行的、结伴的人们步入云深处,便是林仙云仙。

(2)一轮画舫,灯光闪烁着徐徐开过,好像一座流动的亭台楼阁。又有扁舟摇来,船上载着一只油灯、三两游客和一轮明月。当然,船上本没有月,但是我想,那三两赏月人,一定把那月也邀到了船上,击节咏叹一夕千年的感觉。

(3)朦胧西湖在群山环抱中,拥着万千宠爱睡去。这一睡,就好像睡进了远古。

(4)杭州的“州”,原先是有三点水的,是“洲”。八千年前,杭州的先民已经生产独木舟。西湖里一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的水,本来就是千年诗词。西湖边的老房子里,索绕着太多的记忆,关于民国、明清、南宋和历朝历代的文化因子。

(5)湖对面的山上有城隍阁,有雷峰塔。灯光一起,一阁一塔,被金色的灯光簇拥着,如上天降落的镇湖之宝。金光融入湖水,化成摇动的碎金,一直摇向湖这边,擒碎一湖金。

(6)夜西湖美得让人心醉、让人心碎!

(7)泛舟至长桥,那拱起的上方,挂着一轮明月,似桥的托起,似月的小憩。是桥上月,是月下桥。是长桥月语,是月光桥曲。

(8)古人今人情寄明月,也许,月亮承载着千年音韵万民诗兴,承载着太多的不了情、家国情,所以就有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宁静和普度众生的胸襟。中国的月亮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月亮最重最大。

(9)美国景观设计专家帕西亚·强森感叹:很多人是从中国画知道中国的。到了杭州,才体会到,中国画是怎么来的了。

(10)西湖周边杭州市区有古树名木千九百二十三株。有一千四百二十年的银杏,有一千二百年的樟树,面对这些三百岁、五百岁、一千岁的古树,你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前辈!树们在空中依偎着搭成密密的树廊,高高的古树把人们带进未开垦的蛮荒。偶一抬头,常会产生幻觉:杨公堤对面密林深处或住着先民?现代和古代,只一堤之隔。

(11)而这边,杨公堤的天空,上了湛蓝水彩那么清丽,杨公堤那一道道木桥和一幢幢房子的木边,也清晰得好像是用尺子用笔一道道画出来的。

(12)杨公堤虫声鸟鸣,古道疏影。春日芳馨,秋日丰韵,夏日如锦,冬日如君。一年四季的魅力,都能叫人长叹息!

(13)西湖比树比花还丰富的,是诗文。

(14)杭州前“市长”白居易诗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杭州又一前“市长”苏东坡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更是有四百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人《西湖水史》写道:“皎蟾当空,波光生艳,众山静绕,如百千美人临镜梳鬟,四季皆妙。”

(15)西湖是一部液体的书,有历史卷、文学卷、故事卷、神话卷、诗词卷、字画卷,说不尽的上下几千年的丰富和美丽。

(16)杭州诗书与园林荟萃,人文共山水一色。

(17)与西湖直接有关的文化名人至少有一百多,西湖畔若不出一百多名人,还真是辜负了这片山水。在湖边的一条街又一条街,都可以闻到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气息和韵味。

(18)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19)杭州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仰望双峰插云,俯瞰花港观鱼,远听南屏晚钟,近享柳浪闻莺。更有六和观潮、白马凌空、海立天风、灵隐禅踪、古制飞峰、回龙春淙等等。真是美丽着西湖的美丽,承载着西湖的承载,也承载着今日西湖的光荣与梦想。

(20)西湖无处无典故,无处不景观。杭州半是山水半是城,半是景点半是人。

(21)梁山伯祝英台窗下共读,白娘子许仙雨中同行,佳话连连,美人频频。世人常说西湖很女性,但是西湖的美人缘不盖西湖的英雄气。岳飞于谦、张苍水,杭州堂堂三杰!人在岳庙,凭栏处,潇潇雨歌。抬头望,壮怀激烈!

(22)西湖人,喝着龙井,剥着莲蓬,论剑称雄,写着今日的西湖重.

(23)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五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会议光其指出西湖景观在十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使“天人合一”的哲理日臻完善。

(24)西湖的优雅美丽,那种千丝万缕的脉络,延伸在湖边飘拂的垂柳中,流淌在晚霞烘托的扁舟旁,融会到深秋铺路的黄叶里。

(25) 明代狂客钟禧有诗曰:“万项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

(26)而我想:湖边为问树多少?每棵树下待半天。

(27)至少,待在夜西湖的树下,看湖里闪亮起雷峰塔和城煌阁那金色的灯光。金光融入湖水,化成摇动的碎金,摇碎一湖金。湖也碎了,心也碎了。

8.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文章第(2)段。
9.第(14)段引用的诗文在内容上角度各异,请加以分析。
10.“天人合一”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11.结尾连用三个动词“碎",请对此进行赏析。
2019-11-0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