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53 题号:8966549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摇碎一湖金   (有删节)

陈祖芬

(1)平湖秋月这个所在,好似伸进西湖的一个楼台。楼台一角,一柱圆月灯,几株垂杨柳,柳丝掩映,月影婆婆。树们背光而立,依稀地幽幽发光,幽幽地依稀低语。湖边夜间的树,蒙上了月笼纱,就不是树林而是树雾,林深处便如云深处。我不由想起贾岛的“云深不知处”。独行的、结伴的人们步入云深处,便是林仙云仙。

(2)一轮画舫,灯光闪烁着徐徐开过,好像一座流动的亭台楼阁。又有扁舟摇来,船上载着一只油灯、三两游客和一轮明月。当然,船上本没有月,但是我想,那三两赏月人,一定把那月也邀到了船上,击节咏叹一夕千年的感觉。

(3)朦胧西湖在群山环抱中,拥着万千宠爱睡去。这一睡,就好像睡进了远古。

(4)杭州的“州”,原先是有三点水的,是“洲”。八千年前,杭州的先民已经生产独木舟。西湖里一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的水,本来就是千年诗词。西湖边的老房子里,索绕着太多的记忆,关于民国、明清、南宋和历朝历代的文化因子。

(5)湖对面的山上有城隍阁,有雷峰塔。灯光一起,一阁一塔,被金色的灯光簇拥着,如上天降落的镇湖之宝。金光融入湖水,化成摇动的碎金,一直摇向湖这边,擒碎一湖金。

(6)夜西湖美得让人心醉、让人心碎!

(7)泛舟至长桥,那拱起的上方,挂着一轮明月,似桥的托起,似月的小憩。是桥上月,是月下桥。是长桥月语,是月光桥曲。

(8)古人今人情寄明月,也许,月亮承载着千年音韵万民诗兴,承载着太多的不了情、家国情,所以就有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宁静和普度众生的胸襟。中国的月亮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月亮最重最大。

(9)美国景观设计专家帕西亚·强森感叹:很多人是从中国画知道中国的。到了杭州,才体会到,中国画是怎么来的了。

(10)西湖周边杭州市区有古树名木千九百二十三株。有一千四百二十年的银杏,有一千二百年的樟树,面对这些三百岁、五百岁、一千岁的古树,你都得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前辈!树们在空中依偎着搭成密密的树廊,高高的古树把人们带进未开垦的蛮荒。偶一抬头,常会产生幻觉:杨公堤对面密林深处或住着先民?现代和古代,只一堤之隔。

(11)而这边,杨公堤的天空,上了湛蓝水彩那么清丽,杨公堤那一道道木桥和一幢幢房子的木边,也清晰得好像是用尺子用笔一道道画出来的。

(12)杨公堤虫声鸟鸣,古道疏影。春日芳馨,秋日丰韵,夏日如锦,冬日如君。一年四季的魅力,都能叫人长叹息!

(13)西湖比树比花还丰富的,是诗文。

(14)杭州前“市长”白居易诗曰:“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杭州又一前“市长”苏东坡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更是有四百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人《西湖水史》写道:“皎蟾当空,波光生艳,众山静绕,如百千美人临镜梳鬟,四季皆妙。”

(15)西湖是一部液体的书,有历史卷、文学卷、故事卷、神话卷、诗词卷、字画卷,说不尽的上下几千年的丰富和美丽。

(16)杭州诗书与园林荟萃,人文共山水一色。

(17)与西湖直接有关的文化名人至少有一百多,西湖畔若不出一百多名人,还真是辜负了这片山水。在湖边的一条街又一条街,都可以闻到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气息和韵味。

(18)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19)杭州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仰望双峰插云,俯瞰花港观鱼,远听南屏晚钟,近享柳浪闻莺。更有六和观潮、白马凌空、海立天风、灵隐禅踪、古制飞峰、回龙春淙等等。真是美丽着西湖的美丽,承载着西湖的承载,也承载着今日西湖的光荣与梦想。

(20)西湖无处无典故,无处不景观。杭州半是山水半是城,半是景点半是人。

(21)梁山伯祝英台窗下共读,白娘子许仙雨中同行,佳话连连,美人频频。世人常说西湖很女性,但是西湖的美人缘不盖西湖的英雄气。岳飞于谦、张苍水,杭州堂堂三杰!人在岳庙,凭栏处,潇潇雨歌。抬头望,壮怀激烈!

(22)西湖人,喝着龙井,剥着莲蓬,论剑称雄,写着今日的西湖重.

(23)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五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会议光其指出西湖景观在十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使“天人合一”的哲理日臻完善。

(24)西湖的优雅美丽,那种千丝万缕的脉络,延伸在湖边飘拂的垂柳中,流淌在晚霞烘托的扁舟旁,融会到深秋铺路的黄叶里。

(25) 明代狂客钟禧有诗曰:“万项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

(26)而我想:湖边为问树多少?每棵树下待半天。

(27)至少,待在夜西湖的树下,看湖里闪亮起雷峰塔和城煌阁那金色的灯光。金光融入湖水,化成摇动的碎金,摇碎一湖金。湖也碎了,心也碎了。

1.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文章第(2)段。
2.第(14)段引用的诗文在内容上角度各异,请加以分析。
3.“天人合一”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4.结尾连用三个动词“碎",请对此进行赏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疏勒河故道的赶驼人

陈怀国

秋天的一个黄昏,那轮淡泊的日头在荒原上落下去后,福山裹着周遭暮色还在那片岗子上戳着,新兵歇在岗脚,三峰骆驼在新兵脚边摸索着啃草。

暮色渐渐厚了,夜风从远处的疏勒河故道吹来。

大约三十年前的时候,给沿岸分散点送给养的卡车走失了方向,司机和卡车在雪地里捂了半月之久。之后,基地就在疏勒河故道上增设了一个物资供应点。卡车把物资拉到这,再由骆驼把物资转送到几十个分散点去。在这条道上,福山赶着骆驼整整走了十五年了直到半个月前,送给养的车队给福山捎来这个新兵。

这是新兵第一次赶驼,这岗子是他们歇脚的第一站。

吃罢饭,福山就催新兵睡了。岗子上烟头一明一灭,几根烟丝疙瘩在夜空里爆出几簇火星,福山便在宁静中感到了荒原的种种冥冥之音。“要走了,要离开这地界了!”他独自唠叨着,身子不由一哆嗦。

月亮从荒原上升起,星星已缀满天空,疏勒河故道漫延起来的雾霭在荒原上涌动。三峰骆驼合了眼慢腾腾地倒嚼,像在合诵一首万卷不尽的古老的长诗。新兵做了一场长梦,哭一阵,笑一阵,荒原上便极复杂地热闹了一夜。梦醒了,又想睡去时,发现老兵正茫然瞪着微明的天空。

上路不久,他们来到一条干涸的河岔上。这是疏勒河上游若干河岔中的一条。从供应点一条路通向这里,又伸向几十个分散点。每到一个岔处,福山用嘴弄出点古怪的声音,骆驼就打一个拐弯。新兵很佩服老兵的手段。

“都记住了?”福山在骆驼后面喊。两只地懒子穿过,滑进骆驼刺丛中新兵一阵肉麻,没听清喊啥。

啥?”

“河岔子里咋走来?”

“一一二一二二一一!”

“鬼让你数数!”

“一向左,二向右,好记!”

福山不再吭气,心里“噫”了一声。

穿过河岔,踏上去拉甫气象点的小路。福山吹起口哨,哨声苍苍凉凉,仿佛一只断线的风筝。

做赶驼人后,他每年都得一枚同样的奖章当他对时间有些模糊,就拿奖章出来数一数。早先他想,等攒够几十块就走,那时他也老了。现在不成了,这条路算是走到了尽头。剩下的该新兵去走了。

远远的出现一顶游牧人的帐篷。待走近时,女人便迎了出来。在疏勒河沿岸,所有游牧人都知道一个赶骆驼的老兵,日日月月在荒原上奔走福山这会儿心里装着许多往事,看一眼女人,竟喉头发紧,眼眶酸涩。其实往事里啥也没有。

女人看看新兵又看看老兵,咕嘟几句不知说些什么福山指指新兵指指自己,又指骆驼。女人眼里竟也有复杂的内容,提着奶壶的手有些抖。

饱喝了一回奶,再上路时,福山脚下趔趄,也不言语,只对女人弯了一下腰,算是作了永久的告别。

这天晚上临躺下,老兵叹了一口气,新兵也叹了一口气。老兵在想过去的很长的日子,新兵在想以后的很远的日子.

冬天来临时,福山领着新兵把沿岸的分散点都走到了。现在,福山坐镇家里,让新兵单独赶一趟驼。这是历任赶驼人的规矩。新兵赶完这趟驼,福山就可以走了。那天早晨,福山起得很早,做饭、喂驼、装货都亲自做了。

“天怕要变,”福山说,“火柴莫湿了。”新兵眼有些潮,手伸进怀里摸了摸火柴。

“路上不敢多玩!”

“嗯!”

“回时,我到岗子上等你!”

“嗯!”

福山挨个拍了拍骆驼,没再送。他一直站在那儿。

晌午,他懒洋洋地吃了些剩饭,然后搬把椅子眯了眼晒阳儿。这会儿往事都在心中—他喂过一条狗,狗稍大些,成天对着戈壁滩汪汪地叫唤,看着日头咬日头,看着月亮咬月亮,最后连他也咬了。他只踢了狗一脚,仿佛理解似的就原谅了。但后来狗终于跑了,再没回来。

还有些往事,他不愿去想。福山在地窝子前一直坐到月亮升起。

第二天。福山出来时,太阳正升起来,在荒原上升得那样从容,沉甸甸的。苍茫天地间有一种神秘的幽冥之音呼唤了一声,福山真切地听到了,惊骇得浑身震颤。一整天他如痴如呆,直到荒原朦胧在苍茫的暮色中,疏勒河故道的坡岸崎岖而蜿蜒。福山胸中阔大浩渺无垠,感到自己被这纯粹古老的天地融化了.

夜里,他抱着十五枚军功章沉沉地睡去。

第三天,他没有起来。直到第五天,他踉跄地推开破门,满天大雪已落了尺把厚。

他扶着门嘟哝了一句,“再死睡,莫把新兵娃子和骆驼给糟踏到雪地里了!”

踏上驼道,浑身又有了精神。天黑时,他来到了那片岗子上。

新兵这趟驼赶得还算顺利。第一天夜里,他哭了一回。第二天夜里他就不哭了。他把老兵给他卷烟的报纸,叠了三个小风车,拴在骆驼头上。漠风吹着,小风车哗哗啦啦响了一路。返回路上,大雪掩埋了驼道,他和骆驼都走得有些糊涂。

在岗子上,他没看到老兵,心里好一阵难过骆驼在岗子上疯跑了好久,突然不跑了叽叽地鸣叫起来。福山被骆驼从雪地里拱出来,身子已经冰凉了。

罗布泊西岸的疏勒河故道上,至今还留着那座无名军人墓。墓碑刷上了黑漆,成了勒河故道上的一处景观。后来的赶驼人,到这里歇脚过夜,就不再钉铁钉桩骆驼了,驼就拴在墓碑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交代了福山到物资供应点的原因,反映了荒原环境的艰苦,体现了福山十五年赶驼的意义。
B.想到将要离开荒原,福山身子不由一哆嗦,这一细节流露出他内心强烈的不舍,也暗示了人物的结局。
C.赶驼的路上,听到新兵以计数的方式来记复杂的岔道,老兵心里“噫”的一声,表现了对新兵的怀疑。
D.新兵的现在就是老兵的过去,从新兵身上可以想象老兵初到荒原的情形,丰富了读者对老兵形象的理解。
2.小说始终把荒原风景描写融于故事的讲述当中,有什么好处?请简析。
3.老兵原本有名字,但最后留在疏勒河故道的墓却是无名的,小说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简析。
2020-11-13更新 | 1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鸟是树的花朵

①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叶繁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与树枝之间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

②终于,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了满树的花朵!

③有了鸟的树就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

④树枝上的鸟儿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真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了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⑤实际上,鸟儿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的小鸟。我说,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月夜被一声鸟鸣切开。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呵。

⑥一只翠鸟就住在池塘边的灌木上,它军绿的羽毛比深绿或浅绿的树叶更加艳丽,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树叶里的翠鸟之花。两只黄鹂可以让一棵柳树更加婀娜,“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当年只听到了一声婉转的鸟鸣,就想起了江南。在江南的二月,哪一棵树上没有黄鹂的歌声和舞蹈?

⑦我喜欢夏天的白鹭,它们整个夏天都住在村头河边的树林里。当白鹭们从碧绿的水田里归来,它们都落到树梢上,远远望去,那就是一棵最浪漫的花朵。

⑧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细想起来,我记住的鸟可不少。因为,我认定她是树木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跪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

⑨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是否要向一只鸟学习呢?在观看一树的小鸟时,我多少有些惭愧。我的脸红得像春日的桃花。我知道,有时候一只鸟嘴也是红的。

1.仔细品味第③段“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中的“弹性”一词,说说它好在哪里。
2.阅读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发挥你的想像,在后面再仿写一个结构相似的句子。
3.揣摩第④段而线的句子,体会此处的问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文章的前七段称代小鸟用“它(它们”,而第⑧段改称“她”,你是怎样理解这种人称变化的?
5.作者在文中说:“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为什么说人也会感谢鸟呢,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020-03-19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弦琴,俗称古琴,它的智慧在千年文脉中生生不息,古琴之道内含中华文化中的美学哲学形象。琴学乐论中的美学形象生动、博大而有文化气质,依旋律而生成,随理念而舒展。

古琴的形制简约,乐曲典雅,音韵含蓄,“天籁”“地籁”会通于“人籁”,沟通心灵,倾心移情,感悟宇宙的奇伟秀拔、朴质清新,聆听自然的春风秋雨声、千堆碧浪急,品味人世的清超与浑朴、跌宕与苍雄,自觉经受情感的洗礼与审美的移情。古琴的乐曲、音色、音乐内涵和结构倾向于简约典雅、含蓄移情之美,美得古拙淡朴、宁静抒情。古琴的时空是简远、纯美的。

与这美学形象不同,白居易的“酒助疏顽性,琴资缓慢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是说缓慢宽疏,超然独处,“缓挑之韵,穆若生风”,可致清澹,亦可宁神。尽得空灵之声,力显古朴之意,可入古琴美学之深层。体现的是清澹和恬,缓慢宽疏的美学形象。

很多时候,古琴弹奏,雄象环生,雄坚速亮,丽奇宏切。沈佺期的《霹雳引》记写古琴雄象:“电耀耀兮龙跃,雷阗阗兮雨冥。”“俾我雄子魄动,毅夫发立”。贾岛诗句:“嬴氏归山陵已掘,声声犹带发冲冠”,都写出了琴曲雄象的艺术震撼。

气韵生动,意境深远是我们感受到的四种形象,遥望古代琴学乐论,都重视古琴之气韵,引以气韵生动;都关注古琴之意境,强调意境深远。气连元气、生气;有“气”即有“韵”,“深远无穷之味”即为“韵”。欧阳修在《江上弹琴诗》中则把“琴意”直接入诗:“抱琴舟上弹,栖鸟林中惊。游鱼为跳跃,山风助清泠。

无声之声,“知白守黑”,是另一种形象。琴声之韵,回味无穷。无声之声,以虚应实。断而复联,精妙至极。古琴音乐中的“无声”常与中国书法中的“留白”相提并论,颇有哲学趣味。当然,“无声之声”的思考还维系有声琴乐结束后的“余音绕梁”。苏轼的琴词《减字木兰花·琴》:“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而枕水眠云,崇尚自然的形象在“山高泉深,空山夜风吹林,翁未醉则遗其簪,山音玉溜山崎嵚,源莫寻万仞泻青岑,有太古之遗音,醉翁不醉,呜咽悲心,醉翁醉后,枕水眠云”中有所体现。

第七种美学形象是琴以载道,彰显生命。朱长文的《琴史》所重视的不仅是琴器、琴乐的历史,而且是琴道的历史,琴以载道,贯穿始终。琴道连琴德,琴德比玉德。苏轼儿时就爱听父弹琴,闻琴就独自“激昂”不已,他在《舟中听大人弹琴》中写道:“弹琴江浦夜漏永,敛衽窃听独激昂。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

品格高古,神游气化。冷谦的《琴声十六法》论及琴之“古”法:琴学只有二途,非从左,则从时。兹虽古乐久淹,而仿佛其意。则自和澹中来。故下指不落时调。便有羲皇气象,宽大纯朴,落落弦中。不事小巧,宛然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簌簌,顿令人起道心。绝非世所见闻者,是以名其古音。“神游气化”被视为古琴美学之巅,被视为高古的美学形象更需用心体悟。

(摘自陈燮君《江南文化中流淌的古琴智慧——古道琴风连接中华智慧与美学哲学形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七弦琴是博大而有文化气质、依旋律而生成的古琴的俗称,它在千年文脉中生生不息。
B.七弦琴形制简约,它的时空是简远、纯美的,它的乐曲典雅,具有含蓄移情之美。
C.苏轼的诗句“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不仅有超然独处之致,更得雄象环生之妙。
D.朱长文《琴史》论及琴之“古”法,所重视的不是琴器的所史,而是琴以载道,贯穿始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破后立,总体上采用总分总式结构,第二至第自然段使用了并列式结构。
B.作者博识广学,例证信手沾来,如,用“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印证了古琴无声之声、“知白守黑”的形象。
C.文章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使用了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说服力强。
D.交章文采斐然,内容充实,脉络清晰,用例得当,为我们介绍了古琴的八种美学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乐曲不仅可以让人感悟等宇宙的奇伟、清新,亦可让人品味人世的清超、苍雄。
B.琴学乐论都重视古之气韵,有“气”即有“韵”,“深远无穷之味”即为“韵”。
C.聆听古琴弹奏不民仅能感受得到典雅含蓄之美,亦可生“顿令人起道心”的“神游气化”之感。
D.古琴美学形象是丰富、生动的,古琴的美不仅在于乐曲、音色,更在于气韵和品格。
2019-12-31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