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期末 2020-05-05 15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原著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奇妙的想象和宏伟的画面征服了观众,不过同时也收到了不少批评。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其设定和情节上有若干严重的硬伤或错误。对这个问题,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有一些批评显然是混淆了“疑问”和“硬伤”,某个设定或情节令部分读者产生疑问,并不等于其有错误。比如质问“地下城如何能养活三十五亿人”“为什么科技那么先进了还没有无人驾驶”……事实上,其中不少只需要加一些简单的补充就能解释,即使有不易解释之处,也不能贸然认定为硬伤。这个世界有无穷丰富的历史,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如果不抱挑刺的心态,对电影背景和情节提出疑问并无不当,甚至可以成为创作者与观众之间互动和激发想象的契机。

当然,影片确实也有若干较为明显的硬伤,有几个对情节还十分重要。比如木星引力激增,将地球拽向木星,造成了故事的主要危机;在影片结尾,通过混合地球与木星大气层并引爆的方法来将地球反推出去,似乎令人十分震撼。这些硬伤是改编产生的,原著严谨一些,但基础设定上是可以商榷的。

不过也无须苛责《流浪地球》,硬伤与科幻一直如影随形:凡尔纳的《从月球到地球》中,以炮弹将人打上太空,但瞬间的巨大加速度足以令人变成肉饼;《2012》中让太阳中微子加热地核,让地球产生灾变;《星际穿越》中主角进入虫洞,结果发现是神秘的高维空间,甚至让他穿越时空回到数十年前自己家里…都和已知的物理学理论严重不符。

科幻硬伤问题曾是1980年代中国科幻论战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科幻“反科学”的指责以及要求科幻严丝合缝地符合现有科学理论,曾严重阻碍中国科幻的发展。今天虽不至于那么严苛,但认识还是有很多模糊不清之处。

刘慈欣本人曾对科幻硬伤问题进行过专题探讨,他将硬伤分为四类。前两类是疏忽和知识不足的硬伤;第三种是背景硬伤,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约定”,“为了给那些真实的科幻的东西搭一个舞台”。第四种灵魂硬伤,是指幻想出一种新的宇宙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世界。较有探讨空间的是第三种硬伤,它既是无可推诿的错误,又是作品成立所必须的基础。《流浪地球》原著及电影中的一些关键“硬伤”,可以划归到这个范畴,是为了化归思想意境而不得不承担的“原罪”。

或许科幻的两个基本因素——科学与幻想——在本源上就是相爱相杀的,科幻本身是在这种矛盾中发展起来的。所谓“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我们可以设想一种完全没有任何瑕疵而又精彩纷呈的科幻,但那是神的艺术,人类只能尝试去接近。

(节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混淆了“疑问”与“硬伤”,说明了小说《流浪地球》的基础设定还是值得商榷的。
B.每个人看到的只可能是世界历史中的一部分,据此就对《流浪地球》贸然批评是不理性的。
C.在科幻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幻想出一种新的宇宙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新世界的现象。
D.《流浪地球》为了呈现故事的精彩而出现的“原罪”问题,是目前科幻电影无法完全回避的。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了让读者更全面了解科幻电影存在的问题,从多个维度进行论证,层次非常清晰。
B.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引证法,说明科幻作品的硬伤问题并非只有《流浪地球》才存在。
C.文章多处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既能让材料丰富,又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末段从两个基本因素出发来谈科幻电影普遍存在的矛盾,使文章表达更加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众不是抱着挑刺的心态来提出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就可能会成为激发作者想象的契机。
B.无论是《从地球到月球》还是《星际穿越》,都说明了科幻电影始终伴随着问题而存在。
C.对于科幻“反科学”的指责和要求其符合现有科学理论,一定程度曾导致中国科幻止步不前。
D.因为科学与幻想在根本上的矛盾存在,才使得科幻电影有了不同于一般电影的艺术魅力。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是本次贸易摩擦的关注焦点。但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背后隐藏了美国企业及关联产业的巨额隐性收益。自1992年中国扩大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相应的生产产能也转移到中国,尤其是终端环节。中国大量进口零部件等半成品,经过组装后再出口到全世界。在中国的出口结构中,有一部分是由内资企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另一部分是由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生产的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出口占中国总出口额的份额较大,是构成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部分,其中大部分收益为跨国公司所得,中国只得到其中很少的加工收益。因此,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创造了很大一部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的同时,还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增加了美国的国民总收入和国民财富。

(摘编自许宪春《从贸易总值统计角度观察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材料三:

美国在华的大量投资,为美国企业在资源和人力上节省了大量成本。这些虽然都为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好处,但由于影响了美国的制造业岗位,遭到了大多数美国蓝领工人的反对,这本质上应归因于劳动和资本的矛盾,不是中美经贸间的矛盾。

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位置的上升,并逐步进入美国占有传统优势的精密制造、创新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对美国企业竞争力构成了一定冲击,引发了美国商界的复杂情绪,加剧了双边贸易摩擦。

(摘编自《详解中美贸易失衡原因一—比你以为的更复杂》)


材料四:

中国的对外贸易有着美国无可比拟的量的优势。同样的贸易制裁额度,在中国对美出口中所占的比例要小于在美国对华出口中所占比例,因此,就贸易本身而言,中国与美国相比有更多底牌。此外,美国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选择,中国对外贸易正走向多元化。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合作密切。中国已经同东盟、澳大利亚、韩国等十余个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和欧洲同是国际自由贸易秩序的重要支持力量,双边贸易交往极为密切。尽管中欧之间同样存在贸易失衡的问题,但双方均选择以多边而非单边的手段解决贸易争端。

国内日益高涨的消费需求为中国带来了充分的磋商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日益壮大,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电子商务解决了传统贸易下地理距离的局限性,消除了国家壁垒,将各国更紧密地联在一起,全球的商品、要素将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流通。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催生的进口欲望,不仅能够满足国内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使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增加了一张底牌: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通过增加进口妥善解决贸易摩擦。

(摘编自关照宇《应对贸易战,中国有筹码》)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中美贸易战由美国挑起,美方在关税金额上持续加码,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在短时间内持续升级。中方则毫不示弱,积极反击,但基本保持与美对等额度,理性克制。
B.美方的对华征税清单中,不仅有钢铁、铝这样的原材料产品,还有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高科技行业产品,甚至还对中兴这样的企业进行制裁,令人关注。
C.中方对美加征关税清单有大豆、高粱这样的农产品,也包括汽车、飞机这样的高端制造业产品,如果美方坚持打贸易战,中方称可能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D.自2018年3月中美展开贸易博弈以来,两国有多次交锋,也展开了多次谈判磋商,双方诚意十足,达成了不打贸易战的共识,有意愿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贸易差距。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对华贸易的大数额逆差,并不就意味着美国在双边贸易处于劣势地位,其实双方是互利共赢的。
B.中美目前的贸易摩擦表面上看来是因经济差异,但实际上不是,它是由多方面深层的政治原因造成的。
C.中国产品在全球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还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尤其是电子商务市场,增加了应对中美贸易战的一张底牌。
D.中国和欧洲双边贸易交往极为密切,双方都愿意选择协商共赢的非单边手段,成功解决了各种贸易。
6.根据以上四则材料,你认为中国是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
2019-04-10更新 | 143次组卷 | 3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南省安阳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待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遣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河的第三条岸”充满理想光环却又遥不可及,是人的心灵在家庭、社会、人生中无所依凭时的一种精神支撑,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B.“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的家庭妇女。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觉得羞辱,所以,父亲走后,她从来没有关心过。
C.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人称,使小说显得极为真实,同时,“我”是整个事件的见证者,更有利于全面叙事描写,属于全知视角。
D.“父亲”是一个远离世俗、心性冷漠的人。自从他上船后再也没有出现在家人的视线里,他为了自己的追求,对家人漠不关心。
8.“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请联系全文,概括“父亲”为什么需要“我”。
9.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0-04-3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

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

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B.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C.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D.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元朝采用行省制,省下有路、州(府)、县,路归省管。
B.浮屠,是佛陀的意思,梵语音译,古人亦用来称和尚、佛塔、佛教等。
C.治最,指治理得好,古代设有专门针对官员的考核制度,按一定标准考核政绩,评定等次。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罕天资聪慧,颇受赏识。他通晓多国文字,深得奥鲁赤信任;御史台、中书省争相举荐他,丞相哈剌哈孙则认为,武昌是大郡,非斯文的人去治理不可。
B.察罕善于言辞,明于事理。他跟随镇南王征讨安南时,受命列罪斥责,令使者哑口无言,世子率众逃走;武宗去世,仁宗悲痛不已,他劝说仁宗以国事为重。
C.察罕为政宽容,勇于担当。在处理广西妖贼惑众一案时,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面对他人的指责,他表示独自承担责任。
D.察罕孝顺友爱,德行深厚。他在河中的田宅,都分给了众位兄弟;兄弟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还释放了许多奴婢为平民,大家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
(2)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4.下列几项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帐: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亦指送行的酒筵。
B.作者感情经历了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这几个阶段。
C.“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喜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缭乱。
D.“解缆君已遥”,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写出了作者犹豫不决的心情。
15.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