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阶段练习 2020-06-30 3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的传统性

俞平伯

从《红楼梦》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综合、发展了古代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以“才子佳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如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一段,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玉两人对话时的“口头语”了。本书引用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儿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非常自然。

《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原合十二月,二十四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开阔,说法略异,观念全同。而且,这块顽石,既可缩成扇坠一般,又变为鲜明莹洁的美玉,我觉得这就是金箍棒塞在孙猴子的耳朵里呵。

《金瓶梅》跟《红楼梦》的关连尤其密切,它给本书以直接的影响,近人已有专书论述,这儿不作详引。如《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明显从《金瓶梅》来。又秦可卿棺殓一节,几全袭用《金瓶梅》记李瓶儿之死的文字,脂砚斋本评此“深得《金瓶》壶奥”。

从上边简单引用的各例,说明《红楼梦》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不仅此也,它还继承了更远的文学传统,并不限于小说,如《左传》《史记》,如乐府诗词,而继承《庄子》与《离骚》尤为特出。脂砚斋本第一回评,明确说“《庄子》《离骚》之亚”: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宝玉摹拟《庄子﹒箧篇》——这些都不必细说。我以为庄周还影响《红楼》全书。它的汪洋恣肆的笔墨,奇幻变换的章法,得力于《庄子》很深。

至于《红楼梦》与《离骚》的关系,借其中的《芙蓉诔》来说明。这篇诔文,引用《离骚》《楚辞》最多。其中更饶趣味的一条是:宝玉在这篇诔文里,把他的意中人晴雯比作“螺”——宝玉说晴雯 “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作者原注说:“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天乎羽之野”。这是特识、特笔。拿自古相传“四凶”之一的“鲧”,来比晴雯这样美人儿,够古怪的:所以后来有人把这句改为“巾帼惨于雁塞”,以为用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妥当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赏识这“直”的“鲧”本是屈原的创见;《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这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非但文字沿袭而已。

如上所举,《红楼梦》古代渊源之深厚且广泛,已可略见一斑。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抄袭前人之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须把《红接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若片面地、枝节地只从字句上的痕迹来做比较,依然得不到要领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说明其内容很有吸引力。
B.《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借写顽石开篇,说法略异,观念全同。
C.《红楼梦》笔墨汪洋恣肆,章法奇幻变换,这得益于《庄子》的深刻影响。
D.本文作者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用鲧来比晴雯,古怪荒唐,全无道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以此统摄全篇,全文内容围绕首段论述。
B.文章引用《红楼梦》与《西厢记》等关联的几例,说明它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
C.文章主要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D.文章分别论述《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史传等文体的关系,最后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脂砚斋评价说《红楼梦》是“《庄子》《离骚》之亚”,这说明脂砚斋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红楼梦》受到《庄子》《离骚》的影响”的观点。
B.如果仔细分析《红楼梦》的文本。我们也将可以找到《红楼梦》受《左传》,《史记》这两部史传文学作品影响的痕迹。
C.本文作者俞平伯虽然没有详引近人关于《金瓶梅》与《红楼梦》关系密切的论述,但对这些论述的基本观点,他还是认可的。
D.《红楼梦》传统性鲜明,说明曹雪芹有深厚的古代文学阅读积累,正是这种鲜明的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民族手工艺传承正面临严峻的挑战。造成这一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年青一代在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冲击下,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日趋淡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制约了有组织的生产结构的形成和产业化发展;宣传展示力度不够、工序复杂,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的潮流,使得传统民间工业的复兴看到了新的机会,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使民间工艺真正地走出民间,进入大众的视线。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线上销售,利用当下自媒体最流行的直播APP展示传统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借助当前的MOOC平台,将传统的手工艺做成文化专题,录制成小的视频片段,供国人学习传承。

(摘编自《科技信息·上旬刊》2017年第5期《互联网+传统手工艺》)

材料二:

传统工艺品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兴起下必然会有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工艺品价格随着人们对新鲜手工制品的好奇心而不断升高;手工艺制品店主会随着订单数量的增加,对质量的要求不再追求精益求精,造成工艺品质量下降;当完全纯正的传统手工艺融入了电子商务的元素以后,许多商家为了追逐利益而随意效仿,使最纯正的手工艺丧失了其原本的味道。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如今的社会背景下,知识产权的法律机制不完善,加之群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导致手工艺的“原真性”和从业人员的权益得不到相关的维护。传统手工艺与互联网相结合会造成传统手工艺品知识产权问题的“升级”,造假产品与低质量产品层出不穷,造成知识产权更加难以得到保护。

我们当然应该清醒地审视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制作面临的新问题,但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也只能在发展中找到应对之策,这需要有新的智慧和更加合理的运作机制。

(摘编自王智莹、沈冰轩等《传统手工艺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生存现状与发展》)

材料三:

互联网之风的吹来为传统工艺带来了不少新机遇、新发展,淘宝、京东等商家提供的平台和链接发挥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传统工艺品的营销模式,将传统工艺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域,让传统手工艺走出“隐在深山无人识”的困境。

手工艺者通过在线收集的准确消费数据,就能掌握市场动向和市场需求。根据阿里研究院对传统产业带上消费者群体的调查,目前线上传统手工艺品买家普遍以80后、90后为主,互联网电商平台为传统手工业挖掘了更多的年轻消费者。

与此同时,淘宝、京东等大平台也在积极地助力着传统工艺的发展。京东参与了“中国手工坊设计交换计划”,淘宝更是主动举办了首届“互联网+”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峰会。

(摘编自《东方新闻》2017年6月1日《匠心传承:互联网正在成为传统工艺的传承者?》)

材料四:

互联网思维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工艺的商业模式,使个性化、可订制的模式渗透到传统手工艺领域。例如福安老字号银楼“珍华堂”第七代传人林伟星称自己制作的手镯里面有一个二维码,顾客可以用手机扫描,听到一声“我爱你”的语音。

清华大学陈岸瑛教授认为,互联网时代民间工艺的发展,首先要注重形式上的创新。只有活起来,艺术才有生命力。

(摘编自柴逸扉等《当民间工艺遇上“互联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手工艺当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原有的宣传方式、营销手段都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寻求改变。
B.年青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意识日趋淡薄是民族手工艺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开掘新的消费群极有必要。
C.互联网+潮流,为传统民间工业的复兴创造了新的机遇,对提高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关注度有着积极意义。
D.传统工艺品在互联网背景下还会面临新的问题,涉及手工艺产品价格、质量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直播平台和MOOC平台展示传统民间工艺,这表明新的科技平台在宣传民族工艺中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B.电子商务元素的融入应当与传统手工艺的“原真性”相结合,依靠新的智慧和更加合理的运作机制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C.手工艺者在线收集准确消费数据,掌握市场动向和市场需求;淘宝、京东等大平台也积极助力传统工艺的发展。
D.传统工艺的商业模式改变,带来传统手工艺领域个性化、可订制的模式的产生,并引发互联网思维的兴起。
6.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可以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手工业发展?请结合材料作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波

鲁迅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从村外走回来,坐在矮凳上,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的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成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知道自己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谁能抵挡他?……”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

(节选自《呐喊》,有删改)


注释:皇帝,指溥仪;长毛,指太平军,因太平天国成员皆披头散发,故有此称;张大帅,指张勋。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很有地位,他的辫子盘起与放下反映了时局的变化,可见他关心时局,紧跟时代,是一个进步的人。
B.作者在细节中表现人物的心理。比如划线句子中七斤嫂“竭力陪笑”表现她对赵七爷的惧怕,“赶紧吃完饭”表现了人们想要看热闹的急切。
C.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回避——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
D.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犯皇法;然而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犯法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连妻子也怪罪和咒骂他。
8.请结合全文,分析七斤这一人物形象。
9.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龙庭”“皇帝不坐龙庭”这样的话,请分析其作用。
2020-02-26更新 | 16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普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C.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B.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C.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D.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3)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020-06-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怎、何。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津亭 ”和“客船”。
B.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C.颔联写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颈联述其中不可言传之佳趣,中间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
D.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之情。
15.请赏析本诗前两联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