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甘肃省兰州市一中高三冲刺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三 模拟预测 2020-07-05 12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笔墨精神与中国文化

程大利

笔墨不仅是技法,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国传统的精神。看清代的艺术品会觉得越来越小气,你们看清东陵的雕刻与明代相比就差远了。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在这之前的汉、魏、六朝,以及这之前的先秦,先秦之前的青铜时代、石器时代,艺术都非常的纯朴沉厚。那时候,人是把艺术与生存放在了一起,艺术上功利色彩不多,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人类最初的审美追求就是“天地恢宏,宇宙无限”,体现了这么一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博大深厚是传统艺术最本质的精神特征。由于博大深厚才产生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艺术的基本观念。由于这种天人合一观把天地万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致,到宋人提出“格物穷理”,由“格物穷理”到“物我两忘”,把人完全带入到了大自然中。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个背景支撑下的艺术现象,两种哲学背景,两种美学背景。欧洲的绘画非常好,它是一个高峰,中国绘画也是一个高峰,但是这两个高峰只能远远地看着,要想融合起来非常困难。如果要融合,双方都要从山上走下来,走到山谷才能见面,山谷又是浅层次的东西。这个谷底现象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面临的普遍现象。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首诗。中国的汉字和艺术结下了最早的关系,中国汉字的象形是中国艺术最早的发端。西方则没有方块字的概念,它是由拼音组成的,因而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汉字本身有很多微妙的意义,这种微妙的意义构成了汉字最本质的东西。汉字组成了诗,但是中国的诗是很难翻译成英文的,比如“关关雎鸠”怎么翻?《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这也是艺术的不可解读性的一个方面,所以阐释学是二十一世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十世纪在认识论上有一个大误区,就是以经济状况推断文化状况,以经济价值观判断文化价值观。因此欧美文化中心论就成为外国人看待文化的参照系。老外常常用唐人街的标准来推断中国文化,以为中国到处都是敬财神,拜关公的烟火,到处都是崇金尚银的饰物,到处都是行画,对中国的认识非常肤浅。现在我们有些人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化了,把欧洲的文化判断标准搬到中国来。这肯定是不行的,于中西文化交流毫无益处。中国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独立于欧美文化体系之外的又一个体系。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形成中国艺术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一整套创作的规律,中国画形成了从哲学到技法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其发展的动力就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我们不能推翻和再造,但是我们可以推动它、发展它,用我们新的知识不断地将其补充和完善。我今天没有讲技法,但是希望大家能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技法,认识多了自然会解决技法的问题,认识论决定方法论。眼高手才能高,眼高手低是讲不通的,眼低了手不可能高。

——录自《在北大听讲座》(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之前的艺术纯朴沉厚,与生存结合在一起,它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没有功利色彩,体现为“天地恢宏,宇宙无限”的艺术追求。
B.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种艺术现象,是两种哲学背景和美学背景支撑的高峰,它们互相独立,只能远远地看着,难以融合起来。
C.中国艺术最早发端于中国的象形文字,汉字本身有很多微妙的意义,一个汉字往往就能成为一首诗歌,这是汉字最本质之所在。
D.中国文化独立于欧美文化体系,中国画形成了从哲学到技法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只能不断补充和完善,不能推翻和再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叙述清东陵的雕刻不如明代的事实,意在说明清代的艺术品越来越小气,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
B.第二段运用比喻论证,通过“高峰”“山谷”“谷底”等一连串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只能作浅层次交流的道理。
C.第二段段末举“《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的例子,旨在说明汉字有微妙的意义和艺术的不可解读性,进而说明阐释学的重要。
D.第三段先批评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化的错误,再阐释对待中国文化应有的态度,最后交代本次演讲只讲认识论而未讲方法论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人合一宇宙观为基本观念的中国艺术,视天地万物为有生命的景致,“天地恢宏,宇宙无限”,但功利色彩会破坏这种精神特征。
B.东西方文化只能在浅层次上交流,因为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西方没有方块字的概念,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
C.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某些手段,但是不能用经济状况来推断文化状况,也不能以经济价值观来判断文化价值观。
D.认识论决定方法论,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技法,认识多了自然会解决技法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知乎、得到等一系列知识付费产品的相继推出,知识付费大量兴起,用户总量井喷式爆发。艾媒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总量为0.93亿。这一数据随着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在飞速上升。下图是市场知识付费排行榜中占有率大的几款产品(知乎、得到、在行、百度知道)的横向对比分析。

      

(摘编自《知识付费类产品竞品分析》)

材料二:

中国经济时报:怎样看待知识付费的本质?

陆峰:知识付费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可以市场交易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知识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知识信息配置的一种知识交易形式。知识付费有利于通过市场交易手段和激励机制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有利于人们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海洋中更加高效地筛选和利用信息,在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了更多人参与优质内容的生产。

郭全中:知识付费的本质是有效满足用户获取知识的刚需,在前互联网时代,重点在于如何组织和生产知识,而在互联网时代,核心是如何在严重过载的信息中找到适合用户需求的知识。

董一鸣:知识付费的本质,我认为是一种“咨询、培训服务的延伸”,也是一种“花钱买别人的时间”的行为。过去我们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会找到专家或者有经验的人士请教,经常费时费力还需要搭人情,而知识付费平台的产生和近三年来的蓬勃发展,我认为其实提供的是一种精准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服务,令我们解决问题变得更便捷了。

(摘编自中国经济新闻网)

材料三:

数据显示,随着用户在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过程中,对于内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的提升,即使是中上游内容方的在线知识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也仅为30%。企鹅智酷的数据也显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消费者中,28%表示体验满意,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满意,认为自己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

业界指出,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

(摘编自《“知识付费”行业走向理性》)

材料四:

实际上,知识付费作为一种互联网产品,必然会遵循互联网的法则,当然也免不了染上互联网的恶习。这个光速的时代,已经不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去真正深入了解我们遇到的问题和感兴趣的事情,浮躁、表浅、速成是从“知识付费”产生之初就携带的基因,而我们强加给知识付费上的任何大的抱负,比如我指望通过听某一门大师课而获得我对不了解的领域的一个系统认知,这几乎是不可实现的。产品本身无论多精致也都是一个互联网的短、快、浅的通俗产品,音频这种方式本身抵达我们的时候就极容易流失,比如讲述内容的人可能讲不清楚、嘈杂环境的消磨,听的时候人的注意力会分散。那么知识付费可以给我们什么?知识付费给我们一种“我在学习的路上”和“时间没有虚度”的自我暗示和安慰。毕竟比起通勤路上和睡前的发呆和胡思乱想,有人在耳边谆谆善诱,我们多少还是会拾取一些到脑子里的。还有就是当我们迫切地需要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找到某一个知识付费产品,去粗取精后的知识的确更容易让我们快速获得。至于批评家们所指出的希望以知识付费去应对时代焦虑,那也是对知识付费的苛求。

(摘编自澎湃新闻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市场上知识付费排行榜中占有率较大的几款产品中,得到、在行在内容的质量、动机纯粹性和购买的成本上都处在比较高区域。
B.董一鸣认为,知识付费相较于过去找专家或者有经验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更便捷了,它提供的是精准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服务。
C.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知识付费体验的评价总体不高,只有28%的人表示满意,更多的人认为一般,还有人认为完全可以找到免费途径来获取相关知识。
D.“知识付费”先天带有浮躁、表浅、速成等基因,其产品具有短、快、浅的特点,“知识付费”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某种自我暗示和安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知识付费产业的兴起,不仅得益于知乎、得到等一系列知识付费产品的相继推出,也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B.陆峰认为知识付费有利于激励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参与优质内容的生产,有利于人们更高效地筛选利用信息。
C.从整体产业上看,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受到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的制约。
D.知识付费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去粗取精后的知识,更容易让我们快速获得,从而增长知识,实现我们系统认知某一事物的愿望。
6.你认为知识付费的前景如何?请结合材料阐述你的理由。
2020-07-04更新 | 187次组卷 | 14卷引用:【省级联考】福建省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纺车声声

贾平凹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

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

那年月,正是“文化大革命”中期,我刚刚上了中学,当校长的父亲就被定为“走资派”,拉到远远的大深山里“改造”去了。没有了父亲的工资,我们兄妹又都上学,家里就苦了母亲。她是个小脚,身子骨又不硬朗,平日里只是洗、缝、纺、浆,干一些针线活计,现在就只有没黑没明地替人纺线赚钱了。家里一应大小开支,先是还将就着应付,麦子遭旱后,粮食没打下,日子就越发一日不济一日了。

我瞧着母亲一天一天头发灰白起来,心里很疼,每天放学回来,就帮她干些活:她让我双手扩起线股,她拉着线头缠团儿。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

夜里,我们兄妹一觉睡醒来,总听见那“嗡儿,嗡儿”的声音,先觉得倒中听,低低的,像窗外的风里竹叶,又像院内的花间蜂群,后来,就听着难受了,像无数的毛毛虫在心上蠕动。我就爬起来,说:“妈,鸡叫二遍了,你还不睡?”她还是给我笑笑,说:“棉花才下来,正是纺线的时候,前日买了五十斤苞谷,吃的能接上秋了,可秋天过去,你们又是一个新的学期呀……”

我想起上一学期,我们兄妹一共是二十元学费,母亲东借西凑,到底还缺五元,后来变卖了家里一只铜洗脸盆,我才上了学,已经是迟了一星期的了。现在,她早早就做起了准备……我就说:“妈,我不念了,回来挣工分吧!”

她好像吃了一惊,纺车弦一紧,正抽出的棉线“嘣”的一声断了,说:“胡说!起了这个念头,书还能念好?快别胡说!”

我却坐起来,再说:“念下去有什么用呢?毕了业还不是回来当农民?早早回来挣工分,我还能养活你们哩!”

母亲呆呆地瓷在那里了,好久才说:“你说这话,刀子扎妈的心。你不念书了,叫我怎么向你爸交代呀?”

后来,我还是回家务了农,但母亲让我仍然自学。这年冬天,母亲的纺车却坏了。先是一个轮齿裂了,母亲用铁丝缠了几道箍,后来就是杆子也炸了缝,一摇起来,就呱啦呱啦响,纺线没有先前那么顺手了:往日一天纺五两,现在只能纺三两。母亲很是发愁,我也愁,想买一辆新的,可去木匠铺打问过了,一辆新纺车得十五元。这十五元在哪儿呢?

这一天,我偷偷跑上楼,将爸爸藏在楼角的几大包书提了下来,准备拿到废纸收购店去卖了。正提着要出门,母亲回来了,问我去干啥,我说卖书去,她脸变了,我赶忙说:“卖了,能凑着给你买一辆新纺车啊……”

母亲一个巴掌就打在我的脸上,骂道:“给我买纺车?我那么想买纺车的?!唵!”

“不买新的,纺不出线,咱们怎么活下去呀?”我再说。

“活?活?那么贱着活?为啥全都不死了?!”她更加气得浑身发抖,嘴唇乌青,一只手死死抓着心口,我知道她胃疼又犯了,忙近去劝她,她却抓起一根推磨棍,向我身上打来……

年底我终于靠砍柴凑够了钱,我们全家人都到木匠铺去,买回来了一辆新的纺车。最高兴的莫过于母亲了,她显得很年轻,脸上始终在笑着,把那纺车一会儿放在中堂上,一会儿又搬到炕角上,末了,又移到院中的榆树下去纺。这一次,她在新纺车上纺了六两线,那“嗡儿,嗡儿”的声音,响了一天半夜,好像那是一架歌子,摇摇任何地方,都能发出音乐来的。

每天晚上了,我要是看书,母亲就纺着线陪我;她要是纺线,我就看着书陪她。这样,分两处点油灯,煤油用得很费,母亲就把纺车搬到我的房间来纺,可那纺车“嗡儿,嗡儿”的响,她怕影响我,就又把纺车搬到院里的月光下去纺了。每当我看书看得身疲意懒,就走出门来,站在台阶上看母亲纺线,那“嗡儿,嗡儿”的响声,立刻给我浑身一震,脑子也就清醒多了,返身又去看书……

几乎就从那时起,我便坚持自学,读完了初中课程,又读完了高中课程,还将楼上爸爸的那几大包书也读了一半。“四人帮”一粉碎,爸爸回来了,我就报考了大学,竟被录取了。从此,我就带着母亲为我做的那套土布印花被子,来到了大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几年间,再没有见到我的母亲。后来,父亲给我来了信,信上说:你母亲身体似乎比以前还好,只是眼睛渐渐不济了,但每天每晚还要织布、纺线……

读着父亲的信,我脑子里就又响起那“嗡儿、嗡儿”的声音了。啊,母亲,你还是坐在那院中的月光底下,摇着那辆纺车吗?那榆树梢上的月亮该是满圆了吧?那无穷无尽的棉线,又抽出了你多少幸福的心绪啊,那辆纺车又陪伴着你会唱出什么新的生活之歌呢?母亲!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独具匠心,先声夺人,像一组电影镜头由近及远,一幅图画缓缓打开,母亲出现,抓住了读者的心。
B.文中的母亲是一位用爱和汗水浇灌贫瘠生活的山地小脚女人,她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在纺车上倾注着所有的汗水,只为让孩子有饭吃、有学上。
C.纺线织布是“我们”家物质生活的支撑,也带给孩子们无穷的精神力量。年幼的“我”在母亲的教导下,明白生活的不易,学会尽力去承担、去珍惜。
D.文章加横线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来展现声音的特点及“我”的心理感受。
8.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余华在作品《活着》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本文在儿子要卖书买纺车时,母亲反问“活?那么贱着活?”,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母亲这一问句的理解。
9.“纺车声声”是散文构思的关键,蕴含了作者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这样构思的好处。
2020-07-0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甘肃省兰州市一中高三冲刺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同治四年余至杭州,时刘笏堂汝璆摄杭州守,奇士也。署中僮仆止四人,内室无婢媪,其夫人至躬洗厕牏焉。自述其家世寒微父幼时负炭鬻之市顾善治生积资累巨万然尽散之宗族止存薄田数亩,供饘粥而已。五日一食肉,肉不得逾八两。性嗜琴,虽逆旅之中未尝一日不与琴俱也。母七岁来归,每日以米少许杂苋菜煮粥食之。刘君既贵,为《慈苋图》纪其事,湘乡相公曰:“子不可有母而无父。”乃因父嗜琴,易之为《琴苋图》。图中琴一张,苋一筐,无他物。求诗于余,余为作长歌一章。适琉球国贡使东子祥国兴过杭州,乃琴西旧为琉球官学教习时弟子也。以琉球纸贻琴西,余因亦得之,为篆书“琴苋图”三字赠焉。君少时即能饮酒,父戒之曰:“非至五十岁不得饮。”自是不内勺饮矣。余与同席者二次,未尝见其一举杯也。语余曰:“吾挂名仕籍,亦父命也。父尝行市中,遇冠盖者避不及,前驱者鞭箠及之,微伤于额,归而愠焉。呼吾而诏之曰:‘汝过三十岁必出仕。’故不得已而从军积功得官慰吾父地下也。”君虽以军功显,然恂恂儒雅,论为政必以教民为先,议兴乡课,欲行之一州八县。见余所著《群经平议》,曰:“是不可不刻也,盍写副本畀我。”及余临行,君赠以写书之费。徐问之,则假之钱肆者也。其夫人亦贤妇,虽居太守署,然守家法,五日市肉八两如故。君以其病,谋少益之,夫人不可,曰:“家法不可由吾坏,若少益之,上何以对舅姑,下何以对子妇哉?”君又欲佣一人代之执爨,又不可。曰:“君继母在家,莫为之役,奈何以婢媪役于我?”

(俞樾《刘笏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述其家/世寒微/父幼时负炭/鬻之市顾/善治生/积资累巨万/然尽散之宗族/止存薄田数亩
B.自述其家/世寒微/父幼时负炭鬻之市/顾善治生/积资累巨万/然尽散之/宗族止存薄田数亩
C.自述其家世寒微/父幼时负炭/鬻之市顾/善治生/积资累巨万/然尽散之/宗族止存薄田数亩
D.自述其家世寒微/父幼时负炭鬻之市/顾善治生/积资累巨万/然尽散之宗族/止存薄田数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治,清代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弟子:门徒,徒弟,如“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C.篆书:汉字的一种书体,有大篆、小篆之分,春秋战国时小篆是六国的通用文字。
D.冠盖:官员的冠服和车乘,特指仕宦、贵官或使者,如“冠盖云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笏堂保持平民生活。刘笏堂已经担任杭州太守,但官署中僮仆只有四人,家里没有婢女老妈子,他的夫人亲自打扫厕所,清洗便器。
B.刘笏堂不忘微寒家世。刘笏堂的母亲是个童养媳,嫁过来后每天用米少许加上苋菜煮粥吃,刘笏堂当官后绘制《慈苋图》记录这件事。
C.刘笏堂为官尽职。刘笏堂牢记父亲的告诫,做到做官时不饮酒,他重视教化,特别关心教育问题,要在一州八县普及乡村教育。
D.刘笏堂传承家风。刘笏堂父亲规定家里五天吃一次肉,不超过半斤,刘笏堂夫人住在太守官署,照旧每五天买半斤猪肉,从不例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余所著《群经平议》,曰:“是不可不刻也,盍写副本畀我。”
(2)家法不可由吾坏,若少益之,上何以对舅姑,下何以对子妇哉?
2020-07-04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甘肃省兰州市一中高三冲刺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缥缈峰

吴伟业

绝顶江湖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

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

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注】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等职,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写登上绝顶,看到太湖水耀眼明亮;句中“江湖”是偏义复词,实为“湖”,称“江湖”暗指归隐,表明在野的游赏。
B.首联下句写登山的感受,典出庄子的《逍遥游》,坐着竹轿上山,加上“虚无缥缈”的联想,所以有“御风行”的感觉。
C.颔联上句写登上山顶好像仍然被太湖水气所包围着,“鱼龙气”就是太湖水气,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极言太湖之广。
D.颈联上句写眼前青草藩滋丛生,让人迷失登山的道路;颈联下句写由于夕照移动,山壁上呈现出黛色和金色两种变化。
15.这首诗的尾联特别为人称道,请从意蕴和表现手法方面加以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