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考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三 模拟预测 2020-07-10 3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山水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品种起源于南朝。虽然,以景起兴、诗中引入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以追溯到更远,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山水诗。山水诗的产生是以山水意识的觉醒为前提的,即依赖于人对自然的某种审美关系的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远古时代,大自然的风雨雷电、荒蛮混沌曾经威胁着刚刚脱胎于自然的童年的人类。人们为了摆脱这种威胁,把自然人格化,这便产生了关于自然的神话传说,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就有所谓河伯雨师等等人格化的自然神。这也表明人类刚刚从自然的沉睡中醒来,但自然与人的区分还不是很明确。

到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这在艺术上便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移情,因而在诗中以自然景物起兴、措景抒情的例子便屡见不鲜。

山水意识的萌生、山水精神的兴起实质上是文化人类在一定的文明水平上意识到与自然的分离,主动向自然复归的一种意向。当然,山水诗在南朝时代产生还有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这时,人们对自然的看法、自然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们看到,经过几代诗人的发展,原来在诗中作为抒情载体的景物,变成了主住的景物,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的意义。山水诗的品格由此而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诞生。我们不妨作一个比较,《诗经》中写景名句不少,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只起着衬托和起兴作用,从属于所抒发的一情感。而到了谢灵运,情况就截然不同。谢诗中的景物已经不再居于从属地位,虽然没有达到后来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全意象”境界,但景物的意义完全改

变了,它由原来的背景变为“前景”,有了独立的本体意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我们宁愿不把它看作什么隐曲的政治讽喻,而视为纯粹自然的“呈现”。

区别就在这里,在山水诗中,自然成其为自然,它自我呈现;而在抒情诗中,自然景物仅仅是载体,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它在诗中是一个客体,是诗人的描写对象。从诗歌文本看,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的意象,能指即所指,“明月”就是明月,“清泉”就是清泉,完全是自然的兴作和呈现;在抒情诗中,自然意象是一种象征意象,作为某种观念或情感的象征性符号,它指向自身以外的某种本体。

也许并非巧合,中国古代山水精神在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找到了它的回响。庞德说:“剔除事物的象征意义,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象征,是一只鹰就叫它一只鹰。”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也有一句名言:“没有观念,只在事物中。”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对山水诗本质的又一种表述。

(摘编自胡兴《山水诗的一般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时期人们的山水意识已经觉醒,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新的审美关系,从而促进了山水诗的产生。
B.为了摆脱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威胁,人类才从自然沉睡中醒来,塑造了河伯雨师等自然神。
C.《诗经》《楚辞》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和谐,表现在艺术上便是景物在诗中起到了衬托与起兴作用,成为了抒情载体。
D.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意义,既标志着山水诗品格的确立,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诞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远古到唐朝逐步展开,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不同阶段的不同特质。
B.文章主要使用对比的论证的手法,鲜明揭示了山水诗与抒情诗中景物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C.文章通过解析具体诗句,论证了谢灵运与王维的山水诗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D.文章结尾借用西方诗人话语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意象,而非象征意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经历了合一、分离、复归三个阶段,显示了文化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
B.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的增多,表明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诗经》中的“蒹葭”和“自露”属于象征意象,而王维诗中的“明月”和“清泉”则属于纯粹意象。
D.南朝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使人们意识到与自然的分离,从而主动向自然复归。
2019-04-19更新 | 125次组卷 | 4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外卖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懒人经济”效应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正在促使外卖市场蓬勃发展。2017年,我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46亿元;2018年有望达到2430亿元,维持两位数增长。其中,一二线城市持续领跑,引领着外卖市场的发展。由餐饮数据统计机构指食针对美团和饿了么平台在2018年9月的数据统计显示,外卖门店数量排名前十的城市合计拥有44万家外卖门店。

(摘编自孙世峰《2018年中国城市外卖发展现状和市场趋势分析》)

材料二:

较之国外外卖市场,中国外卖市场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而这种优势主要源自于商业模式、服务品质及人口成本等多个因素。 比如外卖配送成本:美国骑手小哥的收入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超过20%的配送费、12.5%的基础佣金,不超过17.5%的推广费,三项加起来佣金费率约在30%左右。而中国外卖配送佣金在15%-20%。可以看出美国的外卖配送服务人力成本较高。

再比如,商业模式:美国的外卖平台,无论是Grubhub还是doordash都走精品路线,选择的都是线上化意愿强烈并且最受欢迎的餐厅。中国外卖更关心即时服务能力,也有很多只做纯外卖的商家。

在中外外卖行业的竞争上来看,美国外卖配送效率及其便利性就已经落后于中国。由于中国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也相对较低,在外卖服务上更加便捷,中国的外卖平台是以用户为导向的,目的在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在用户容忍度上也是让美国人难以想象的,比如中国外卖骑手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比如让骑手小哥帮忙代买烟、生活用品等。美国地广人稀,劳动力成本高,虽然外卖市场比较发达,但还有很多外卖平台都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配送队伍,只是提供订购的平台,由商家各自负责配送。在特殊气候或节日,用户的外卖需求难以满足。

(摘编自“江湖科技”《为什么美国外卖行业没有中国外卖发达?》)

材料三:

味美是餐饮外卖吸引人的首要条件。为了让食物好吃,难免重口味,常常是高盐、高油、高糖和放入多种调料。

今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其中针对中国人的健康行为细化了15项行动, 包括实施合理膳食行动,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之所以要鼓励减盐、减油、减糖,是因为大量研究结果证明,高盐、高油、高糖饮食不仅是肥胖的罪魁祸首,也是引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的重要原因。同时,有大量研究已经证明,中国多数居民食盐、烹调油和脂肪摄入过多,导致了相关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如何吃得健康因人而异,但基础要素无外乎盐、油、糖这三类。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最新版的推荐,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每天摄入烹调油25-30克,每天摄入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25克以下。但膳食指南需要人主动认可,不具有强制性。除了极少数为了健身、减肥等人群提供的简餐类餐饮外,绝大多数餐饮店为了口味好,还很难离开高盐、高油、高糖。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把自己的饮食完全或长期托付给外卖餐饮业,的确无法保证饮食的健康需求。

(摘编自《北京日报》《经常点外卖,能吃出健康吗?》)

4.下列不属于中国外卖发展世界领先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近年来的“懒人经济”效应和互联网发展。
B.中国外卖配送佣金在15%-20%,相对较低。
C.中国外卖关心即时服务能力,不拘泥于精品路线。
D.中国外卖平台以用户为导向,可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线城市门店数量明显多于二线城市,其中上海外卖门店数量遥遥领先,引领着外卖市场的发展。
B.美国外卖配送效率及其便利性落后于中国,与很多外卖平台没有建立自己的配送队伍有关。
C.经常吃高盐、高油、高糖的外卖,不但容易肥胖,也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
D.《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今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都不具有强制性。
6.请结合材料,对如何推动中国外卖行业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2020-06-01更新 | 2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八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遍野荆花

厉周吉

在怪石嶙峋的山坡上,王亮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爬累了,就坐到山石上挠一阵头。遇上难以解决的事,王亮有挠头的习惯,挠来挠去,头发越来越少。这不,今天又把本就稀疏的头发挠掉了无数根。

崮崖是个小山村,全村500多口人,只有不到300亩山岭地,却有6000多亩山场。可这么多山场有什么用?这是水源缺乏、土壤贫瘠、几乎连一棵大树都长不起来的山岭呀!凭自己的本事,让老百姓靠这些山岭富起来,那真是痴人说梦!

可即便是梦也必须做呀,谁叫自己是县里派到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呢!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爬到山腰,王亮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站在这里放眼四望,山野怪石遍布,植被稀疏。多数植被是一种叫荆棵的低矮灌木,偶有几棵针叶松、刺槐之类的,也长得歪歪扭扭,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他的心里更加迷茫了。

再往上爬,山坡更陡了,王亮虽然累得浑身冒汗,但还是硬撑着继续往上爬,他在心里暗暗鼓劲,一定要爬上山顶!

快到山顶时,他脚下一滑,多亏拽住手边的一株荆棵才没摔倒,当他站稳身子时,发现已经几乎将那株荆棵拔出来了。

他仔细一看,这棵荆棵植株虽小,根部却遒劲有型,像极了奔跑的骆驼,非常好看。他把荆棵拍照后发到微信朋友圈,竟有好几个人争着买,争来争去,把价格抬高到100多元。一棵100元并不多,可是几百万棵呢!这里的6000多亩山场几乎全部长满了荆棵呀!如果把这些荆棵加工成盆景,即便每棵卖三五十,也是一笔很可观的财富呀!

回到村里,王亮很快就拟好了脱贫方案。这夜,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是村里的议事日,等大家到齐,王亮就匆忙宣读了脱贫方案。他们听完,面面相觑了许久,最后又把目光汇聚到王亮身上,王亮顿时被他们看得心里发虚。

“这办法真好!我们以前怎么就想不到呢!”直到村主任张凯带头说好,大家才纷纷跟着称赞起来。王亮做事干脆,再加上第二天他要去县城参加一个培训,就当场把任务安排了下去,有负责挖荆棵的,有负责整理定型的,有负责网上宣传的……

等半个月的培训结束,王亮兴冲冲地回到村里,才知道工作几乎没有一点进展。王亮气得随手拿起一块山石,奋力扔出去,山石落地时惊得一只正在打盹的瘦狗落荒而逃。

“我算是知道你们受穷的原因了,思想跟不上,行动也跟不上!你们不知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半个月的时间有多么重要……”王亮把村主任张凯一顿好训,“你必须给我解释清楚,你们在这件事上,为什么迟迟没有行动!”张凯沉默了许久,才解释说:“那天您事先没和我们交流就宣读了脱贫方案,因为您是上级刚派来的,大家都没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其实荆棵值钱的事村里人早就知道,不过以前谁也没想把荆棵刨出来卖钱。这地方自然条件差,即便一株很不起眼的荆棵也可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好不容易长成的,如果把这些荆棵刨掉了,环境就更差了。这些日子,我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形成一致意见——宁愿继续受穷,也不发这样的财。”

张凯说完,王亮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比被人当众打了几耳光还难受。

转眼间,荆花遍野的夏天来临了。这天,王亮和张凯爬上村东的一个山头,站在山顶放眼四望,整个山野到处是淡紫色的荆花,微风徐来,荆条轻摆,花间蝶飞蜂舞,鸟鸣啁啾,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他们禁不住相视而笑。

原来,王亮的脱贫方案被否决后,经过集思广益,崮崖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宜的脱贫之路,那就是利用这遍野荆花,大量养蜂并生产纯正的荆花蜜。

崮崖村生产的荆花蜜,色如纯净琥珀,入口留香绵长,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从此,这遍野荆花成为村里永不枯竭的财富之源……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亮是县里派到崮崖村的书记,他的责任是带领这个村快速脱贫,但是这个村的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他为此劳力费神。
B.通过艰辛的实地考察,王亮找到了将荆棵加工成盆景出售的脱贫方案,但是方案没有得到村民们的赞同,他对村民很不满。
C.王亮迫切地想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但他太急于求成了,村民们又不敢当面提出反对意见,所以他没有了解村民的真正愿望。
D.小说紧扣农村扶贫的主题,既表现了村民们的善良、质朴,也表现了扶贫干部们的艰苦、执着和睿智,传达出美好的愿景。
8.小说的标题“遍野荆花”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分析。
9.小说中有两个脱贫方案,第一个失败了,第二个成功了,请结合全文分别分析其原因。
2020-07-0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考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上曰:“票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去病三岁,为骠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道。张骞、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深入北地,捕首虏甚多。敖失道。上以不与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明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度漠击单于,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李广、赵食其等属大将军。青之与单于会也,广、食其军别从东道,或失道。大将军逐单于不得,引还,乃逢。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广自杀。食其赎为庶人。其时,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所斩捕功已多于青。乃令二人皆大司马。自是后,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事多此类。去病。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留落不耦:留,滞留,延迟;耦,合,适应;谓际遇不好,难取功名。②赍jī:赠送食物。③穿域蹋鞠:开辟场地踢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B.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C.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D.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中国古代爵位名,属于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功劳大的,被分封的土地就多,爵位就高。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
C.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一二品大员和宠妃死也叫“薨”。
D.谥,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朝廷追加的称号。谥号根据其生前事迹带有褒贬的评价性质。如桓景侯、康熙就属于褒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少年得志,早岁就立功封侯。因为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十八岁就成为侍中。后跟随卫青出征,多次立下军功,先后被封为票姚校尉、骠骑将军、冠军侯。
B.霍去病英勇善战,出兵神速。在对匈奴作战中,霍去病敢于死战,深入敌阵。而张骞行动迟缓贻误战机,公孙敖由于迷路,都没有完成会师,因此受到了惩罚。
C.霍去病恃宠奢靡,不关心士兵。他率军出征时,他即使把剩余的精米肥肉统统丢弃,也不体恤忍饥挨饿的士兵;塞外作战,士卒乏粮,他却自顾玩乐。
D.霍去病有勇气,敢担当。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学习古代兵法,他却以应更关注实战谋略之由而一口回绝,这使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2)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2020-07-1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考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追赋暮游①

许月卿

锡山舟泊似荒村,微服南禅②古迹存。

壁上姓名今已远,碑阴人物了能言。

薄游草草寒侵袖,远思悠悠风满轩。

携手出门烟树密,数僧离立③语黄昏。


注:①许月卿在青年时曾怀着报国之心到扬州,投效于名将赵葵幕中,以军功补进武校尉,嘉熙四年之冬,罢武职,离扬州取水路南下。一天黄昏,舟泊无锡,上岸游南禅寺。这首诗是一年以后追写此游之作。②南禅:无锡锡山佛寺名。③离立:相并而立。
14.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写景记游之作,用平铺直叙的手法依游览顺序写了三个阶段:舍舟访寺,寺中览古,出寺所见。
B.领联专写古迹。作者选取入诗的是两处较有名气、印象也较深的北宋遗迹。墙壁上的题诗,碑上的阴文,依然清晰。
C.颈联以“侵”与“满”两个动态词为中心组成,侧重于古寺的客观描写,表现出古寺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平淡。通篇无一奇语警句,却浑成流畅,富于平淡质朴之美。
15.有人评价首句的“荒”字笼罩全篇,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荒”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