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年山西省临汾市古县一中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三 学业考试 2020-08-25 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羽为什么能够写成《茶经》

慧 楠

陆羽能够写成《茶经》,首先是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茶风习大发展的时代。唐以前,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北方饮茶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而盛行起来,北方盛行饮茶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当时,茶叶产量与全国人口平均茶叶消费水平都是相当高的。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

另外,唐代儒、释、道三家融合为《茶经》的产生注入了文化基因。晋代左思《魏都赋》中有“壹八方而混同,极风采之异观”一句,可以说是对唐文化海纳百川的生动写照。在唐代,茶成为沟通儒、释、道三家的媒介。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净化思想,纯洁心灵。具体而言,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的。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有助于茶人的修身养性。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为茶道树立灵魂的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陆羽的《茶经》正是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他创立的茶道以“中和”为本,是中国儒、释、道三家优秀文化思想的集结。

再有,唐代文人士子对茶的推崇,并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圈为陆羽《茶经》的写作提供了文化土壤。唐代文人常常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习俗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文人学士深得茶之益处:可以清醒头脑,增强思维能力,易来灵感,于是他们争相讴歌茶事。像孟浩然、王昌龄、李白、元稹、白居易等人,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唐代文人品茶,已经超越口腹的满足,而上升到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的色、香、味、形,强调的是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陆羽所追求并体现于《茶经》中的。

除了外部因素外,陆羽的人生经历,也是他能够写出《茶经》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记载,陆羽本是一个弃婴,后被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其间他常汲井烹茶,又服侍师父与宾客品茶斗茗,通过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茶事,并熟悉了烹茶技艺,自己也逐渐成为一个嗜茶的人。后来,他得到了竟陵太守的赏识,被介绍到天门西北火门山跟邹夫子学习。这期间,他经常为老师煮茗烹茶。二十岁左右,他借机出游,先后游历了襄、荆、峡州等茶区,考察了当地的茶叶生产。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考察、搜集了有关茶叶生产和其他茶事的资料。公元760年,陆羽在盛产名茶的湖州苕溪结庐隐居,并以此地为据点,每年都背着采制茶叶的工具前往湖、苏、常、润、杭、越等州的深山中采制春茶,向茶农学习经验,考察茶叶生产。他随时将游历考察时的见闻记录下来,同时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茶叶知识和制茶烹茶技能,这无疑为他写作《茶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总结茶叶生产和制茶、烹茶的相关技术经验,以及满足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要,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著,于是就有了我们目前看到的《茶经》。

1.下列对陆羽写成《茶经》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以及饮茶风习的盛行,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
B.唐代文化海纳百川,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为《茶经》的产生注入了文化基因。
C.唐代文人士子对茶的推崇并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圈为《茶经》的写作提供了文化土壤。
D.陆羽一生经历丰富,许多活动与茶相关,这是他能够写作《茶经》的另一外部因素。
2.下列有关茶文化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讲求以茶修德,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
B.佛家讲求以茶修性,纯洁心灵,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
C.道家学说为茶道树立灵魂,在体味苦寂的同时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唐代文人讲求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文人学士也用茶清醒头脑。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唐玄宗开元年间,茶叶产量与全国人口平均茶叶消费水平当时在世界上是最高的。
B.唐代文人品茶超越了口腹的满足,强调的是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C.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等文人学士深得茶之益处,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
D.陆羽在湖州苕溪结庐隐居期间,在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茶叶知识和制茶烹茶技能。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留侯张良 善:交好
B.吏民,封府库 籍:户籍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道歉
D.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谁大王为此计者天下笑者,何也
B.项伯杀人,臣活我见相如,必辱
C.不如善遇之 侍者此觉知
D.得复见将军此 月出东山之上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奉厄酒为寿,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C.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7.下列对文段中人物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在获悉军情以后,为报恩而私见张良,泄露军情,保护刘邦,还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可见他不是内奸。
B.刘邦得知项羽要进攻时,虚心向张良请教,并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还趁机拉拢项伯为他所用。可见其善于应变。
C.张良深刻了解刘邦的性格,说出见解时,能够审时度势,提出问题,启发刘邦醒悟而采纳自己的建议,可见其足智多谋。
D.项羽听到项伯说沛公不敢暾背叛时,就答应项伯“善遇之”,第二天与刘邦见面时直言是曹无伤告密。可见其政治上幼稚。
8.请把上面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020-08-1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山西省临汾市古县一中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名校
9.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________________
(3)回首向来萧瑟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骐骥一跃,________________,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10.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咏柳

曾巩(宋代)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这首诗巧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借物抒情,以物明理,借描写柳树来讽刺_________的人。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生命是美丽的

李永康

举目远眺,没有绿色,天是黄的,地是黄的,路两边的蒿草是焦黑的。

尽管来这个地方之前,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最难的是给乡村孩子们上课。书上好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闻所未闻。一些新鲜的词汇,我往往旁征博引,设喻举例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却是一脸陌生。

有一天上自然课讲到鱼,我问同学们鲫鱼和鲤鱼的区别,他们一个个都摇头。他们压根儿就没走出过大山见到过鱼呀!我和学校领导商量,买几条回来做活体解剖,校领导露出一脸难色。我只好借了辆自行车,利用星期天骑了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自掏腰包买了几条回来。

那节课,同学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我却流下了热泪。

听当地的老师讲,这里的学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上课爱迟到。但开学两个月来,我教的班还未发现过这样的现象。为此,我非常得意。我当年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就常常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虽然最终受伤害的是我,可我当时就是不明白。现在我也为人师表了,如果我的学生这样对待我,我又作何感想呢?

世界上的事就是怪,不想发生的事偏发生了。我把那位迟到的学生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他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他如果要准时到校的话,早晨五点钟就得起床,还要摸黑走上十几里山路。夏天还可以对付,可眼下是深冬——寒风刺骨。我要求他住校。他说他回家和父母说说。第二天,他却没来上课。我非常着急,找了个与他家相隔几个山头的同学去通知他,他还是没来。

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了他家。忽然间,“家徒四壁”这个成语从我的记忆深处冒了出来。面对他的父母,我哽咽着对他说,老师不要求你住校,只要你每天坚持来上课就行。离开他家的时候,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过好几道山梁。

出乎意料的是,家访的第二天,他居然背着被褥来到学校。我心里非常激动。可没过几天,他又不来上课了。

我再次来到他家里。他父母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常患病,身体弱,有尿床的坏毛病,他怕在学校尿床被同学笑话。

我问他想不想走出大山。

他说,想。

我说,要走出大山就得好好读书。

他抹眼泪点点头。

我说,相信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

这个冬天,每天早晨等上课铃声响过后,我和另一位老师轮流着去查他的被褥。如果是湿的,我们就悄悄地拿到自己的寝室里烘干。

做这些工作,我们既是在尽责任,更是凭良知。坦率地说,我心里也有过埋怨:这个学生从来就没有当面向我说过半个“谢”字,想到这一点我就脸红——我是不是太自私、太虚荣、太渴望回报了呢?

一件事净化了我的灵魂。

我知道山村孩子的渴求,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做人的道理。

课外活动时,我尝试着给他们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上帝说: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自己去造!”

一双双纯洁晶亮的眼睛盯着我。我又声情并茂地朗读着穆旦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原来它被现实的泥沙/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过来,要我把诗集借给他们传抄。我既高兴又担心。

我看了他们摘抄的诗,有的抄了顾城的《一代人》,有的摘录了惠特曼的《我自己之歌》,有的摘了穆旦的《森林之魅》。我心里充满了喜悦。

那尿床的学生却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

霎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11.请说说文章画横线句中“我却流下了热泪”的原因。
12.请简要分析开头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13.面对“这个地方”落后的教育现状,“我”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14.文章的后半部分引用了两首诗,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六、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名校
15.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袅(nà)   叹(jiē)   废(tuí)   游目怀(pìn)
B.自(xǔ)   造(zhù)   血(dié)   皮开肉(zhàn)
C.尺(dú)   (xiào) 然(yǎn)   战战兢(jīng)
D.手(jí)   (qiàn) 商(què)   两可(1éng)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