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综合把关卷(二)
全国 高二 专题练习 2020-09-05 47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部《遥远的向日葵地》显示了李娟在谐趣天真之外更深沉的写作理想。她不惮于谈论大地、万物与人——人的意愿与豪情,人的无辜和人的贪心,因为她从母亲和边地人民的辛劳中识出历史的延续,一百年前决定定居此处的先人们怀着怎样的期冀,一百年来种子怎样流转,水渠如何拓宽,耕地几经翻覆,作物生生灭灭。这里不再只是“明亮奥朗”与“无边的寂寞”,还有望向历史与人的体谅,有面对土地与未来的焦虑,李娟从这片向日葵地锻造出自己抒情哲学的厚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养一养文学的地力》2018年7月10日)

李娟不但对身边的人事物景抱着一种息息相关的感情,写出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体贴,生命对生命的依恋,而且还触及事物内部的灵性。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我们在《遥远的向日葵地》里闻到了向日葵淡淡的清香和结籽的声音,听到了蜜蜂幸福的吟唱,也感受到了“向日葵”之外的美丽与沉重。

(摘编自陈剑晖《与天地万物平等对话——李娟《遥远的向日葵地》)

材料二: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各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学创作也迎来崭新面貌。越来越多作家致力于这一题材创作,他们以文学笔触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进行艺术化再现。生态文学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较以往有所突破。它们在文学版图中的重要性也获得提升。2018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就有散文《流水似的走马》《遥远的向日葵地》,报告文学《大森林》,中篇小说《蘑菇图》等多部生态题材作品。

从作品思想内涵来看,早期生态文学创作者往往直接指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以此呼吁人们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在近年涌现的生态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多地把生态保护话题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不断深化,作家写作姿态更加理性。如阿来中篇小说《三只虫草》,没有单纯渲染挖掘虫草的行为对草原植被的破坏,而是更加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是孤立的,应该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等民生举措紧密联系起来。在文学表现力方面,生态文学创作也获得进展,生态文学作品正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谱系、多样化的社会视角,带给读者更加丰富新鲜的阅读体验。此前生态文学作家的笔墨往往倾注于对原始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的奇观化赞美,对栖居于原始自然环境中人们生活的传奇式讲述,进而与当代现实生活形成对比。简单地说,即通过渲染某种陌生化经验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对破坏自然生态行为的反思,以及对原始自然环境的向往。在近年来的生态文学作品中,更多的作家开始用多样化笔触表达丰富立体的情感,展现良性生态环境带给人们生活品质和精神面貌上的变化。很多作家也开始在生态文学写作中重视融入多学科知识,更加全面与系统地还原生态环境获得改善、科学生态观念建立的过程。如艾平中篇小说《包·哈斯三回科右中旗》,通过老牧民在不同牧区的现场感受,呈现当前经济政策在保护草原生态、提高牧民生活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蒋蓝散文《豹典》串联整合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知识,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与深入地思考。

当前生态文学创作整体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有的作家并未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对生态保护工作实际缺乏深入细致的把握,因而或出现科学谬误,或从新闻报道中借用二手信息,用假想、模仿代替踏访、调查,非但没有通过文学创作引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反而简化弱化人们对生态保护实践的认知。

任何一种文学类型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生态文学也是如此,它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取得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人民生态观念的变化息息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丰富成果,为生态文学繁荣发展提供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生态文学的生命力就在于把生态环境的发展更立体、更全面、更深刻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在读者心中建立起更加科学的生态观念,为人们勾勒出更美好的未来图景,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充足的精神动力。

(摘编自邱振刚《生态文学创作开拓新局面》)

材料三:

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进行生态哲学角度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是中国生态文学最重要的成就,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韩少功虽然不是生态文学家,但他的《遥远的自然》却是真正具有生态意识的佳作。作品揭示出文明人并非真正热爱自然、理解自然,并非真想投奔自然,他们不过是想在大自然中寻找“个异”“寻找永恒”“寻找残酷”,甚至“寻找共和的理想”。从《拯救大地》下卷和《我将飘逝》(2004)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徐刚的自然观有了根本转变。他基本抛弃了自然为人所用的观念,转而主张“人不能停留在自然美能使人愉悦的这一属性的层面,否则人的自私的本性就会把自然美当作可以占有的奢侈,可以获利的商品。人要不失时机地把伦理扩展到大地之上的万物,人的最可贵的道德应是对人之外的万类万物的怜爱及呵护”。他开始反思文明对人的异化:“科学是有效的却不是无限的……中国的生态文学作家还需进一步拓宽视野,努力以感人、独特的艺术形式探讨具有普适性的生态思想问题,进行思想文化批判,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弘扬新的生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创作进入了新的时期,创作群体逐渐增大,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均有所提高。
B.作家将生态保护和社会现实相联系,并避免呼吁式写作,其作品内涵才能趋于理性,才能体现自己的生态世界观。
C.材料一证明了材料二中“近年来的生态作品中作家开始更好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凸显了读者对生态文化多元的诉求。
D.材料三中,徐刚的自然观的变化,体现了中国作家的生态视野的拓宽。其中的“视野”与材料二的“完备的知识体系”含义相同。
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作家是写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还是写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取决于作家生态视野的衍变。
B.《遥远的向日葵地》谈大地、万物与人,表明生态文学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的深化。这有助于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C.读者能感受到“向日葵”之外的美丽与沉重,除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上的突破之外,与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观念的变化有关。
D.中国生态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成就和任务,需要作家通过描写奇特的自然来弘扬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上有所突破,其地位的重要性提升,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
B.在《我将飘逝》(2004)中,徐刚否定了自然为人所用的观念,认为人对万类万物怜爱呵护是最可贵的道德。
C.作家通过记录日常生活、描写生活细节、渲染陌生化经验、融入多学科知识等手段,表达对破坏自然生态行为的反思。
D.生态文学进行生态哲学角度的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在此基础上弘扬新的生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说明。
5.阅读全文,分析相对于近年来的生态文学而言,早期生态文学创作者在生态文学创作中有哪些不足。
2020-08-12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综合把关卷(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梦是蝴蝶翅膀

徐锦庚

“俺为理想而来。”玉国一张口,让我吃一惊:为理想挑山?

泰山建货运索道后,挑山活锐减。中天门挑山队,鼎盛时三百多人,现仅剩十余人。玉国入伙俩月,年龄最小,“挑龄”最短。

玉国姓夏,生于1982年,东平县接驾山人,初中毕业上驾校,开过货车,当过维修工、电焊工、空调工,有俩孩子。2015年冬,游玩泰山时,第一次见挑山工,就喜欢上了。两年后,终于遂愿。

“你理想是什么?”

“自由。”透过厚镜片,玉国目光淡定。光头新理,刚冒硬茬。近视700度,电焊所伤。

“挑山工自由?”

“想干就来,愿离就走。想轻就轻,愿重就重。想挑就挑,愿歇就歇。随时兑工钱,兼顾家里农活。”

午饭后,玉国送货玉皇顶,有仪器,有蔬菜,单上写九十一斤。我试了试,不太压肩,但要登山,绝非轻活。

我本想选副轻担,体验一回,犹豫再三,最终放弃。年少上山砍柴,上百斤柴担,如履平地。可是,养尊处优久了,早没这副筋骨。别说挑担登山,徒步也需勇气。这些年,十上泰山,均乘缆车。

玉国挑起担,沿山涧上行,我紧随其后。行不远,拐向盘道。

过了云步桥,玉国将担搁在护墙,脱下外套,绑在担上,掏出手机。一会儿,响起悠扬歌声,是小虎队的《爱》。他说,听着音乐,来了精神,担子也轻快了。刚来时,只会背,不会挑,练了几天,才学会。

收拾停当,玉国上路。挑山工明白,久歇无久力。这时,歌曲换了,仍是小虎队,《蝴蝶飞呀》:梦是蝴蝶的翅膀,年轻是飞翔的天堂,放开风筝的长线,把爱画在岁月的脸上,心是成长的力量,就像那蝴蝶的翅膀……

“你听!歌词多好,句句唱到俺心里!”玉国停下步,扭过身。青皮头上,闪闪发光,额头缀满豆珠。

我顿悟:他的理想,恰如蝴蝶翅膀,虽然弱小,却在飞翔!

我紧随其后,头挨脚后跟。忽然发现,他抬脚处,一串水珠,晶莹剔透,沿阶而洒。那是他的汗珠!

开山到了。抬头望去,险峰高崖,嵯峨峻拔,巨石嶙峋,苍松蟠虬,吸翠霞而天矫。

转过对松山,就是十八盘。十八盘长八百米,垂高四百米,逾一千八百级,羊肠逶迤,陡如天梯,尽头就是南天门。“仰视天门雯辽,如从穴中视天”。

玉国小憩,我挑起担子,蹒跚拾级。岂料,登不足百级,两腿筛糠,如坠重铅,胸似鹿撞,气如牛喘,牙呲眼突,腰塌力竭,身子晃荡,险些后仰,不敢造次,慌忙搁下。玉国接过担子,垂首弓背,不疾不徐,沉稳踏实。我喘着粗息,亦步亦趋,脸上淌汗,心里羞愧。

挑山有诀窍:之字行走,边道换肩。玉国却是直行。歇担时,我问其故。他说,走之字形,虽然平缓省劲,但路程延长很多,不易避让游客。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终于,南天门到了!从仰望高山,到触手可及,负重两小时,洒下多少汗水!

这天,济南到泰安,一路雾霾深锁,巨锅般笼罩。泰山脚下,仍是中度污染。然而,岱顶阳光明媚,天空透蓝,空气清澈,呼吸畅快。泰安人揶揄,出逃千里,不如登高千米。果不其然!

交货后,为赶时间,玉国两级一跨,疾步而下。我双腿发软,不敢效仿,只好碎步紧跟。行至开山下,邂逅王荣泉。他是玉国工友,也是刚交货,捎回一段护栏。

王荣泉四十八岁,岱岳徂徕人,十八岁上山,已挑三十年。在“现役”工友中,“挑龄”最长。

“你喜欢这活?”

他笑了:“不喜欢,能干三十年?”

也是。没人强迫,自觉自愿,劳累筋骨,蜗居工棚,吃煎饼,啃咸菜,一干三十年,足以说明一切。

“为啥喜欢?”

“自由呗!农闲时来,农忙时走,不耽误农活,还可挣俩钱。”

答案惊人相似。然而我想,自由需付代价,理想更须力行。

“除了自由,还有啥?”

“自豪。”王荣泉头一扬,“俺也是泰山建设者!”

我肃然起敬。

告别泰山,回眸远望,蓦然发现,十八盘上这群背影,不正是行走的脊梁吗?

[选自《行走的脊梁(逐梦)——泰山挑山工纪事》,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俺也是泰山建设者”,读者从这句话中能够感受到一代挑山工在平凡劳作中的自得之乐和不畏劳苦、奉献青春的家国情怀。
B.听着小虎队的歌曲《爱》和《蝴蝶飞呀》,在悠扬的曲调中挑山工玉国来了精神,担子也轻快了,说明他善于摆脱工作的乏味和无聊。
C.“果不其然”,作者借“泰安人挪输”来表达情志,含有一种对环境污染的忧思,但主要是表达对泰山顶环境的赞赏和登顶之乐。
D.本文记述了挑山工艰苦而快乐的挑山片段,但并没将这种工作过于理想化,其中那一挑一级的辛苦踏实,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挑山工玉国的话“俺为理想而来”,不仅让作者吃惊,也引发读者的疑问,有开篇设疑之效,吸引读者急于阅读下去。
B.作者善于描写人物的对话,这些语言描写既明快又朴实无华,从文中人物的话语中读者就能感受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C.文章始终以“我”和挑山工的对比为主线,通过“我”不胜重担与玉国负重步稳的不同表现,表达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D.文章以时间作为写作顺序,在登山的过程中描写了挑山工的言行举止,也非常自然地夹杂着作者对他们的评价以及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8.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作者在结尾把“十八盘上这群背影”比喻为“行走的脊梁”,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08-1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综合把关卷(二)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般者将变。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平等七人俱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绛候、灌婴等成谗陈平曰:“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注】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禄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散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注】尾生,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位叫尾生的男子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后用“尾生抱柱”一词比喻坚守信约。孝己,是商朝君王武丁的长子,武丁听从后妻的谗言放逐前妻的儿子孝已,致使孝己流放至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B.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C.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D.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河流的名字一般都是一个字,比如“淇”“汉”“渭”等,“河”专指黄河。
B.三秦,项羽引兵入咸阳后,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秦朝降将。
C.印,在文中指古代的官印,古代官印的印文内容主要包括印名、官名、地名、称谓等。
D.楚汉,是指在战国动荡时期,以西楚王项羽、汉王刘邦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历经波折,择主而侍。魏王不采纳他的进言,且有人说他的坏话,他逃离;在项羽处,项羽多猜忌,他再次逃离;随后,他在汉王处得到重用。
B.陈平忠于职守,攻战有功。他在项羽手下做事时,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军;他做信武君时,率领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击败并降服殷王后凯旋。
C.陈平胆识过人,因才得位。汉王召见他们七个人时,他直言有必须当日讲的要事,汉王与他交谈并喜欢他,当天就任命他为都尉,让他做参乘。
D.陈平智破谗言,转危为安。在绛侯、灌婴等都诋毁他,汉王因怀疑他责问魏无知时,魏无知按照他计划好的说辞,帮助他化险为夷,收获信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2)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
14.陈平向汉王承认了他收受钱财的事情,汉王为什么不惩罚他,反而丰厚地赏赐他呢?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本诗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出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C.“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16.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2020-08-1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综合把关卷(二)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枪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拟人、夸张、反复B.夸张、比喻、反复
C.拟人、比喻、对偶D.比喻、反复、拟人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花朵儿一串串一朵朵的,彼此连成一片,好不活泼热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20-08-1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综合把关卷(二)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下面一段文字有四处语病,请写出相应的句子的序号并加以修改。

①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长城游玩,长城想必对大家都不陌生。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②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使将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③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像一条巨龙盘踞在我国北方的土地上。④我们今天游览的是修筑在八达岭上的一段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⑤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来左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好了,现在就让我们登上长城做“好汉”吧!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2. 筛选下面一段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将其概括成一段文字,不超过50个字。

诗歌是什么?它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转述的部分。那么,试图解释它,肯定是一种主动寻求困境的行为!何况我们要鉴赏的这些“探索诗”又大都是不易读懂的现代倾向的诗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智慧的一般读者一道完成的。大家的意见相同相近或相悖,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每一个读者就是另一首诗”(帕斯语),每一种全新的进入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这种永无止境的多元态势,这种对诗歌审美空间的不断“发现”,本身就是“探索诗”所最为需要的阅读态度。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广东茂名一对“90后”新人举行了“环保式”订婚宴,考虑到很多人开车赴宴,他们决定用自带杯装的咖啡取代喜酒。餐后,宾客纷纷把桌上的垃圾进行分类,场面温馨又暖心。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对垃圾分类的做法,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体验和感受。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0-08-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综合把关卷(二)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非连续性文本
6-90.4其他散文  理解重要句子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司马迁(前145-前90)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韦应物(约737-791)  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句式仿写  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10.65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
220.65压缩语段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道德与社会  传承与创新  哲理与生活  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