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9年湖南省湘潭市一中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三 一模 2019-11-19 7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的共同滋养。其中,敦煌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一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

么道理的。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敦煌文化既有多种文化形态的汇通融合,又保持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兼容了不同文化形态各自的合理性。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变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我们才造就了敦煌文化,并使敦煌文化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绝不希望用中国这一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是“和而不同…而不统’’的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

       (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精神,这使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B.敦煌曾是多种文明形态的交汇之所,这种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
C.“通而不统”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两者都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用中国智慧解决人类问题,但并不能以此统一世界各种文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论证敦:惶文化的精神,更具现实意义。
B.文章通过和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的比较,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世界性的特点。
C.文章从敦煌文化的形成、传承渊源等多方面论证了敦煌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通而不统”“和而不同”两者概念之间的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是因为中国文化是唯一没断裂的世界文明。
B.有世界性特点的敦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不属于中国文化是错误的。
C.如果敦煌文化不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那么它就会被外来文明如佛教文化异化。
D.相比较于其他中华文化如齐鲁文化,敦煌文化的独立性、兼容性无疑是首屈一指的。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CRISPR—Cas9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生物技术发现之一。这一基因编辑工具革新了实验室的生物技术,有助于疾病研究和加速药物研发进程。该技术还显著影响了基于微生物的工业生产和粮食作物开发。但是真正让它一举成名的却是将其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的编辑。2016年,来自四川大学的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开展了人体临床试验,标志着CRISPR—Cas9技术从此开启了人类基因编辑的新纪元。

CRISPR这一叫法是90年代由西班牙科学家FrancisMojica首次提出的,他通过深入研究首先发现,细菌和古生菌DNA中一连串作为原始免疫系统基础的重复序列,能够帮助细菌“记录”病毒入侵者的DNA;Cas9是一种蛋白质,可以识别在CRISPR中存储的特殊序列,并通过序列匹配剪切所有的DNA。

虽然CRISPR—Cas9在90年代就被发现,但直到2012年,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科学家詹妮弗·杜德纳和艾曼妞·卡朋特才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这篇文章介绍了当CRISPR—Cas9这一体系从细菌中取出,再引入那些组成更复杂动植物的真核细胞时发生了什么。“在真核生物中,当你剪切DNA时,你会激活一种修复机制,从而开启了重写DNA的可能”。

(摘编自《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是如何改变世界的?》,新浪医药2018年3月5日)

材料二: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酸奶公司Danisco就开创了CRISPR的早期应用,当时科学家们使用早期版本的CRISPR来对抗牛奶和酸奶中的主要细菌,该细菌总是被病毒感染。那时候,CRISPR技术仍不成熟。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急需使用CRISPR保护粮食和农产品免受新细菌的侵害。基因编辑可以使种植更加高效,可以缓解马铃薯和西红柿等主要作物的全球短缺状况,也可以创造出不受干旱和其他环境影响的作物。基因编辑会影响我们吃的食物,因为食物基因被编辑以后,食物有可能携带更多的营养物质或可以在杂货架上保存更长时间。

另外,运用CRISPR技术还可以生产更精瘦的家畜。2017年10月,北京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使用CRISPR对猪肉进行遗传工程改造,使猪体脂肪减少了24%。研究人员将小鼠基因插入猪细胞中,这样猪可以更好地调节体温。

(摘编自《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争议和未来》,搜狐科技2018年2月23日)

材料三:

不久前,霍金在其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提到,未来将出现被改动基因的“超级人类”,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会增强,甚至将提高智力和寿命。而霍金恐怕也没想到,他所想的未来竟然在其离世后不到一年就来了。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对于这项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人们的反应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

霍金在其遗作中说过,如果一部分人变成了“超人”,作为普通人将只有两条出路,一是随着基因改造技术的普及,“普通人类”将会逐渐消失,都变成经过基因改造的“超人”;二是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无法通过基因改造进行提升的普通人类将变得“可有可无”,普通人类将会被“奴役”或是面临清洗。

关于改变基因来避免某种疾病的做法,是否能够取得效果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旦基因编辑不完全,那么非但无法预防疾病,反而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像此次对CCR5基因进行编辑以预防艾滋病的做法,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专家穆斯努鲁提出“没有正常的CCR5基因的人会面临感染其他病毒的高风险,比如西尼罗河病毒,死于流感的风险也会增加”。

而在其实际效果之外,还存在十分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有学者认为以任意手段暂时或永久增加人体机能是十分“可怕”的,不光有学者对其担忧,前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也做过相应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民众也对基因编辑技术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摘编自《抵制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到底在恐惧什么?》,《智能相对论》2018年11月28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FrancisMojica首先发现的CRISPR—Cas9技术,之所以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生物技术发现之一,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的编辑。
B.当科学家从细菌中取出CRISPR—Cas9,再引入组成更复杂动植物的真核细胞时,剪切DNA便会激活一种修复机制,从而开启了重写DNA的可能。
C.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酸奶公司Danisco就开始将CRISPR技术应用于人类食物生产这一领域,但早期应用阶段的CRISPR技术还不成熟。
D.霍金在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曾预言,若部分人变成了“超人”,基因技术的发展最终将造成普通人类要么变身“超级人类”,要么被奴役或面临清洗。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从积极角度对基因编辑技术的价值和作用有所肯定,认为这一技术对粮食作物的生产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B.基因技术不仅可以生产更精瘦的家畜,还能缓解马铃薯和西红柿等作物的全球短缺状况,且使食物携带更多的营养物质或保存更长时间。
C.专家穆斯努鲁对此次贺建奎基因编辑免疫艾滋病婴儿事件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没有正常CCR5基因的人会面临感染其他病毒的高风险。
D.对基因编辑技术以任意手段增加人体机能的做法,一些学者和部分受访民众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并表达出不同程度的担忧。
6.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19-07-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湖南省湘潭市一中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式理发店

于坚

①我偶然在云南的一个小县城发现了这个理发店,因为它样子过于老旧,就走进去。

②我并不想理发,我很多年没有进过理发店了,但到了里面,某种遗忘已久的经验忽然复苏,令我激动,我当场决定在那把老式理发椅上躺下来,刮一个光头,这种理发店在二十年前是十分普遍的。给我理发的师傅姓李,他说,这种理发店在本地只剩下他这一家了,以前都是这种,现在大部分都改成香港那种了,烫头、有大镜子的那种。老李和妻子以及一个合伙人三个人经营的这个理发店,每个月租金两千元。没有招牌,在县城的城门楼附近,除了知道的人,外来人不会发现这是一家理发店。

③理发店里光线很暗,镜子的周围已经发黄,照出来的人,边缘是模糊的,像是旧时代的肖像。店里只有一把老式的、靠背可以放倒的理发椅,枕头的皮垫已经坏了,用一段木头代替,这是老李专用。洗头在最里面,一个小门进去,里面是一个小天井,一把椅子,一个黑乎乎的洗脸架,旁边支着一个炉子,烧的是蜂窝煤,上面有一把大茶壶。老李倒了些热水在脸盆里,用手指试试水温,又用瓢在旁边的瓦缸里舀了些冷水掺进去,开始给我洗头。当温热的水流顺着我的头皮淌下来的时候,某种体验在我的记忆里复苏了。太遥远了,我甚至看见旁边坐着正在摸着刚剃好的光头的老爹。我立即对老李产生了信任和安全感。后来,老李有些女性化的柔软的手指在我头上飞舞起来,他的手像是一只苍老的蝴蝶。老李,一把捉过吊在镜子旁边的戗刀皮,把刮刀在上面戗了几下,又用一个毛笔,在一个玻璃瓶里蘸了些什么,涂在刮刀上。这是酒精,消毒的。老李说。然后开始在我头上刮起来,一种痒丝丝的感觉从头上开始,迅速传遍了我的全身,我觉得自己又变成了童年时代种在理发椅上的那株芝麻。1998年9月29日,在云南大理,理发师老李的刮刀下,我重新成了一个旧时代的顾客,享受着那种老派的、亲切、温暖、不讲究卫生的服务。

④我发现,对我来说,理发的实用性已经不存在,这个过程就像一个行为艺术的现场那样令我激动,它有着所谓艺术的一切特征:对经验的陌生化的复苏,独一无二、经典的,来自往日非常普遍的庸常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方式;古典气质的视觉效果,由于时间的打磨而深浅不一的发黄的色调,使整个理发店看上去就像一幅油画。具有戏剧效果的理发功夫,那种慢条斯理,那种边理发边与人闲聊的功夫,那种对待顾客头部的亲切、熟悉、客气都是大师级的。理发店像一幅作品一样打动我,而且,这幅作品是有过程、气味、触觉、空气、色彩和声音的,犹如一个穿越时间的隧道,我被身临其境地带回了往日的时光,一本小说,一幅画,一首诗都不会产生这种效果,老李并不知道他的服务已经超值,时间已经把他的理发店塑造成作品。艺术其实是一个比艺术家们所自以为是的更为丰富的范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世间一切皆诗,老李的理发店体现的是日常生活的诗意,理发馆曾经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庸的部分,但正是它最不易觉察的朴素组成了我们生活的普遍的诗意。当它普遍存在的时候,我们的美学并不尊重它。我们向往宏大的事物,只有当这种诗意成为世间罕见之物,我们才突然发现,其实那些宏大的事物与具体的日复一日的人生毫不相干。

⑤老李一辈子都在干理发这行,他媳妇也跟着他学会了理发,他们是经人介绍认识、恋爱、结婚的。理发店是20世纪50年代开的,老李1964年来到这里工作,拿的是记件工资,四六开,收入一元,他得四角。当时理个头一角、一角五分,后来三角、四角、五角慢慢涨上来,现在理一个光头是一块五,修发加吹发两块。现在理发,是各干各的,各收各的钱,房租三个人平摊。我们不消上税,挣的钱太少,只够自己用,国家不要我们上。老李说。

⑥头刮干净了,老李拿过另一只瓶子,从里面抠出一小坨白色的东西,抹在我头上,我立即闻出来,是雪花膏,还是童年时代的那种味道。现在,老李的理发店的主顾基本上都是熟人街坊。来了就坐下,也不消问要剃什么发型,老李清楚他们的头,就像清楚自己手掌上的纹路。老李的店离村庄近,所以到他店里理发的农民最多。赶街天理发要排队。这里便宜,老式,我们不去那些新式理发店,贵,理得怪,不习惯,农民说。但说这话的是中年农民,他儿子的头可不来这里修理,他儿子要去理五块一个的那种,还想学着昆明人,把前额的一绺头发,染成黄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在老式理发店理发当作了一种行为艺术,老式理发店因为时间的久远,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审美对象。
B.文章多用口语化的表述方式,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感受,平实的语言中又蕴含深意,不失隽永。
C.作者侧重于描述生活的细节,表现出对平常人个体生命与生存环境的关注,体现了百姓生活的平凡与韧性。
D.文章结尾叙述农民的儿子要去理“五块一个的那种”头发,看似不动声色,实际上隐含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8.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笔墨记叙老李的经历?请简要分析。
9.文章体现了日常生活的哪些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19-07-3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湖南省湘潭市一中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得象,字希言,世居泉州。高祖仔钧,事闽为建州刺史,遂家浦城。得象母方娠,梦登山,遇神人授以玉象,及生,父奂复梦庭积象如山,故名。长而好学,美姿表,为人庄重。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

杨亿以为有公辅器,荐之。或问之,亿曰:“闽士轻狭,而章公深厚有容,此其贵也。”得象尝与亿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他日博胜,得宗谔金一奁;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其度量宏廓如此。

迁户部侍郎,遂拜集贤殿大学士。帝谓得象曰:“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庆历五年,封郇国公,徙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故事,致仕官乘舆不临奠,帝特往焉。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皇祐中,改谥文简。

得象在翰林十二年,章献太后临朝,宦官方炽,太后每遣内侍至学士院,得象必正色待之,或不交一言。在中书凡八年,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

仁宗锐意天下事,进用韩琦、范仲淹、富弼,使同得象经画当世急务。富、韩俱少年执政,颇务兴作。章郇公位丞相,终日默然,如不能言。或问郇公:“富、韩勇于事为何如?”曰:“得象每见小儿跳踯戏剧,不可诃止。俟其抵触墙壁,自退耳。方锐于跳踯时,势难遏也。

后富、韩二公,阅历岁月,经涉忧患,始知天下事不可妄有纷更。而王荆公年少气盛,强项莫敌,尽取祖宗典制变乱之,二公不可救止而去,始叹郇公之贤也。初,闽人谣曰:“南台江合出宰相。”至得象相时,沙涌可涉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七十,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B.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C.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D.向者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识之/卿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今日用卿职/此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竹片、玉或象牙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乘舆,可指乘车或泛指车辆,也可泛指皇帝用的器物。蔡邕《独断》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后用作皇帝的代称。
D.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始设于唐。在明、清两代,读书人考中了进士就可以做翰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得象得名颇为神奇。其母怀着他时,梦到有神人送她一只玉象;出生后,其父又梦到庭院里象笏堆积如山,所以取了这个名。
B.章得象为人庄重厚道,气度宽容。这是他得到杨亿举荐和皇帝重用的主要原因。
C.章得象清正忠诚,不攀附权贵。宦官气焰很盛的时候,章得象也不对他们假以辞色。
D.章得象老成持重,受人称赞。富弼、韩琦锐意变革时,他默然不言。后来通过王安石变革,富、韩二人才真正认识到章得象的贤能。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识未尝发也。
(2)俟其抵触墙壁,自退耳。方锐于跳踯时,势难遏也。
2019-07-3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湖南省湘潭市一中高考全真模拟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本诗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出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C.“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15.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