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提高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全国 高二 课后作业 2020-11-12 319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应用

一、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1. 文章综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2.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20-11-05更新 | 92次组卷 | 3卷引用:《提高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如何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4. 有人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无须实践证明。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0-11-05更新 | 82次组卷 | 4卷引用:《提高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填空题 | 较易(0.85)
5. 识记字音
(       )   (       )   (       )   之谈(       )   (       )   (       )   (       )
语言文字运用-填空题 | 容易(0.94)
6. 解释词语。
肃清:
按语:
此岸性:
争论不休:
无稽之谈:
自吹自擂:
拨乱反正: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还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社会文化、文艺的发展和建设,做出______的贡献。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虽然______,令人眼花缭乱,但毛泽东关于诗要用形象思维,要用赋、比、兴的理论主张无疑照亮了广大诗歌创作者曾经不无疑虑和困惑的心灵,(       ),迈向了通往真正诗歌艺术的______。

自然,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对新中国诗歌的影响绝不止于他的诗论。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他的文艺思想更指明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整个新中国文艺发展的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______,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宽广道路;而他的诗词创作所展现的雄浑、壮丽、豪迈、奔放的风格,更影响了不止一代新中国诗人的诗风。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磨灭       五花八门       康庄大道       推陈出新
B.流芳百世       五光十色       阳关大道       革故鼎新
C.不可磨灭       五光十色       康庄大道       革故鼎新
D.流芳百世       五花八门       阳关大道       推陈出新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B.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C.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创作斜路上的概念化标语化
D.使他们纷纷摒弃以往概念化标语化的创作斜路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
B.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加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C.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从而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D.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整个中国,所以的为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增添了全新的历史土壤和思想文化背景。
2019-12-28更新 | 271次组卷 | 6卷引用:00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1 反对党八股(节选)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10. 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呢?
2020-11-05更新 | 271次组卷 | 7卷引用:《提高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古诗。“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的原意是如果连一句话都不能付诸实践,纵然读万卷诗书也只是枉然。此句旨在阐述知与行的关系,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过程,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从而使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难易、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行置于最高层次,使“行”成为检验“知”的标准。

从先秦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宋明理学家的阐发。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这种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为重”,此为“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至明中叶,“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瘘,所望以起死回生”,此背景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图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

知行合一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哲学智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学说。后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又提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的可贵品格。

“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行则为空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通过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再通过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从而将“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只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避免“空对空”“两张皮”,从而切实把问题解决好,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民心。

(节选自刘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1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读书多却不能够活学活用的人,是不能切实解决问题的。
B.“知行合一”,重视实践,用“行”检验“知”这个哲学认知在先秦时就已形成。
C.经过不同时代的学者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国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
D.调查与研究的关系实质,是知行关系,通过调查去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
12.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含义的一项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C.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D.诗少古风惟近体,学惭实践谩虚谈。
1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为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B.读书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方能培养君子人格。否则,就会沦为夸夸其谈的空谈家。
C.共产党人若能将“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民心。
D.有了知行合一的睿智和坚韧,我们就能在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中做到初心如磐,砥砺前行。

四、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14. 下图是020(Online To Ofline,线上到线下)的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示为020下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90个字以内。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15.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艺术评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象评论、文化评论。②它不仅需要切实的创作实践,甚至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③否则艺术评论便很难入情入理。④倘若没有任何艺术实践经历和艺术创作领悟能力,⑤便无法真正发现和理解创作中的种种感受体验。⑥所以对于艺术评论,确实需要一定的艺术实践,⑦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发生,进而误人误己。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应用

试卷题型(共 11题)

题型
数量
小阅读
4
语言文字运用
6
现代文阅读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语言文字应用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小阅读
10.65政论文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课内
20.65政论文  品味语言艺术课内
30.65政论文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课内
40.65政论文  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课内
二、语言文字运用
50.85字音填空题
60.94词义填空题
7-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100.85得体选择题
140.65流程图/结构图  下定义语言表达
15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结构混乱语言表达
三、现代文阅读
11-13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