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0 题号:96745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古诗。“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的原意是如果连一句话都不能付诸实践,纵然读万卷诗书也只是枉然。此句旨在阐述知与行的关系,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显而易见,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过程,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从而使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难易、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行置于最高层次,使“行”成为检验“知”的标准。

从先秦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宋明理学家的阐发。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这种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为重”,此为“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至明中叶,“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瘘,所望以起死回生”,此背景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图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

知行合一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哲学智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学说。后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又提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的可贵品格。

“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行则为空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通过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再通过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从而将“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只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避免“空对空”“两张皮”,从而切实把问题解决好,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民心。

(节选自刘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读书多却不能够活学活用的人,是不能切实解决问题的。
B.“知行合一”,重视实践,用“行”检验“知”这个哲学认知在先秦时就已形成。
C.经过不同时代的学者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国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
D.调查与研究的关系实质,是知行关系,通过调查去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
2.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含义的一项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C.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D.诗少古风惟近体,学惭实践谩虚谈。
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为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B.读书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方能培养君子人格。否则,就会沦为夸夸其谈的空谈家。
C.共产党人若能将“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民心。
D.有了知行合一的睿智和坚韧,我们就能在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中做到初心如磐,砥砺前行。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②“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 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 《唐诗别裁集》 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 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______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 《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 《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 《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 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

1.第③段加点字“生胝起茧”在文中是
2.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第②段朋友幼年背诗的例子说明0-6岁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强。
C.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3.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
4.给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先生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考虑编选作品是否低俗。
B.叶先生天赋的良好诗歌鉴赏力让选本保证了品质。
C.照应前文叶先生序言对于编选原则的“明确指出”。
D.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
5.作者认为给孩子编选诗词读本的原则是什么?请加以概述。
6.第⑤段写道:“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下面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请加以分析。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017-04-10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个书法艺术大繁荣、书法教育渐火热的时代,书法教育的层次提升当是题中之义,专业教师的扩容也当是时势所趋,都是值得欣喜的好事,本应无所非议如果“导师”确实是在有责任地“导”,切实传导了中国艺术精神,承担了立德育人大任,的确值得欢欣鼓舞问题是,有些所谓“导师”似乎未能让书法教育取得高质量提升,书法“专业化”对推促书法创新的贡献堪忧。

目前,书法领域“尚技”之风依然盛行,这是书法发展中的非正常现象,其产生与伪导师顺应“展厅时代”之势指导学生密切相关。在书法教育领域,一些院校的书法专业把培养书法家当成主要任务,想成名成家就要“入展”“入会”,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学子如果不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极易从专业修炼之路误入一味追求技术和效果的歧途社会上一些业余书法培训机构,为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更是把“入展”“入会”作为唯一目标,对“尚技”之风推波助澜,成为培养“书法技术工人”的“流水线”作坊还有一些针对青少年开展的书法教育,唯“高端”是瞻,贻害更甚这种以尚技、炫技为荣、为本的现象,背离了书法的艺术之道、审美之道、人文之道,与中国书法优秀文化传统相悖。

当下,书法界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也与伪导师相关,即盲目追逐市场和价值市场经济时代,书法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无可厚非,体现了时代进步。但是,当某些书法家的书法行为渐成逐利行为,将书坛视为名利场,便需要警惕了。这种现象的形成,与伪导师不无关联有些伪导师以炫耀润格为尊,以靠书法获利为荣弟子们则上行下效,一些年轻书家、初有成绩的学子,迫不及待地构想、铺设谋取利益的捷径,早早制定、公布自己的作品价位,并借助网络等平台兜售作品。伪导师们通过“导师班”“高研班”等培训课程谋利之手法,也为年轻人所追捧这种逐利氛围对书法艺术健康的肌体从上至下的侵蚀作用,不能不令人忧虑!

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书法导师应传授的“书法之道”,其核心又在何处呢?“书有工拙,,币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从先贤之语中可知,深入中国书法核心传统,用心体悟中国书法的艺术之道、审美之道、文化之道,导师们才能更真切、准确地领悟自身在书法传播、教育中的责任和担当。

(摘编自郑荣明《导应有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就容易动摇专业修养的专注之心,误入一味追求技术和效果的歧途。
B.书法领域中尚技、炫技,盲日追逐市场和价值的现象是与中国书法优秀文化传统相悖的。
C.年轻书法家借助网络平台售卖作品是一种逐利行为,而不是值得倡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D.对“书法之道”问题的揭示,实际一也是在提示书法导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了书法领域存在的两大问题,而这两大问题都与伪导师有着密切关系。
B.文章采用引用及举例的论证乎法,以突出当今社会中伪导师没有责任和担当的危害。
C.文章以书法艺术及其教育的繁荣为前提,呼吁书法导师必须重视传授“书法之道”。
D.文章最后一段承接前文内容,为书法导师应传授的“书法之道”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责任和担当的“导师”无法让书法教育取得提升,书法“专业化”一也无法推动书法创新。
B.书法教育领域正规院校的错误导向以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导致了“尚技”之风大为盛行的现象。
C.由先贤之语中可知,作为导师首先要能明其责,然后才可行其道,要做到“学书先正心,胸中有道义”。
D.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个书法爱好者,必须用心体悟书法之道中的艺术之道、审美之道、文化之道。
2020-02-24更新 | 1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究竟是越来越一体化、趋同化,还是更应该注意保存文化的多元性?

在文化层面,我认为要有主体意识。如果缺乏主体意识,这个民族的灵魂就没有立足点。我们只有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够去跟其他的文化交流、对话,才能够去向别人学习和吸收。正因为我们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不坚定,或者不明确,所以对外来文化吸收也就非常盲目。进而对文化走向不明确,所谓的主体意识,其实就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近百年来,我们一方面不停地在批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削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使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不了解。

文化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价值观念上,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个体的价值,而中国文化更多地重视群体的价值,强调个人利益及从群体利益。这种差异来源于不同的生命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认为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根源,所谓天地合气。阴阳之气一合,万物就生长,所以天地是生命的根源。而生命是分类的,每一类都有它自己的根源,就是祖先。天地是生之本,祖先是类之本,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只是价值生命链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在整体的生命链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个体生命有生有死,但族类生命是要不断延续的。我们常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人的这种生命观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生命观,你做事情一定想到要给后人留有余地,应该给后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不是我这一代用完就完了。

文化还体现为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有很多独特的东西,比如说,强调考虑问题要从全局出发,当各个部分集合成一个整体以后,整体里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跟其他的部分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我们不能够再把它从整体中还原出来;强调我们思考问题、读书、倾听人讲话时,不要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而是要去体会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精神、含义,因为中国人讲文以载道,所以我们要去发现语言文字里面承载的道理;强调在动态中看待问题,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等。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思维方式为主,它确实缺少像西方近代理性主义那样的科学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实证科学思维模式到了20世纪相对论出现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物理学中大量使用庄子所谓的混沌理论、模糊逻辑的理论,把中国的阴阳、道家的自然、禅宗的修禅这样的概念都用到现代物理学中去了,科学的研究也已经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研究,而是把很多动态的研究方式、思考方式关联进去了。

我们现在很多人还留恋科学的、静态的、逻辑的线性思维模式,他们难以明白中国原来那种人文思路。所以说思维方式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要树立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首先必须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说重新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方式,

文化还体现为生活样式、衣食住行的方式,以及信仰习俗等。不同文化背景下面的生活样式是不同的。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信仰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样式、信仰习俗都是可以看得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相对来讲则是隐藏在背后的一种文化,这四个方面两两相生。比如说香港比内地洋化得多,但是他们的传统习惯方面又比我们深刻得多,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变了,但是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而在我们内地,文化大革命彻底从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两个层面铲除了传统的根子,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会受到影响。所以说,要真正树立起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必须要从这四个层面来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它重新落实到我们的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里面去。

(摘编自楼宇烈《增强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以仁者自爱说开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缺乏自尊和自信,将会导致文化主体意识缺乏,文化走向不明确。
B.文化主体意识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立足点,是与其他的文化交流、对话、学习的基石。
C.我们认为个体生命必须在整体的生命链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大的生命观。
D.要真正树立起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首先要从价值观念、生活样式的坚守方面着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文化的具体体现,这三个方面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对文化是应该一体化、趋同化还是多元化虽然没有直接作答,但表现出了明显的倾向性。
C.文章以现代物理学中大量使用中国的理论及概念一事来解释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树立文化主体意识,就必须认真审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B.不同的生命观使得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个体的价值,而中国文化更多的是重视群体的价值。
C.我们要抛弃以人文思维方式为主的思维方式,学习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
D.当前,实证科学思维模式已发生了变化,它把很多动态的研究方式、思考方式关联进去了。
2024-04-23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