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语文试题
重庆 高三 阶段练习 2020-12-19 6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成为热点话题并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用治理的观点构建反贫困理论,用治理的原则设计扶贫政策,不仅可以明确把贫困问题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而且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反贫困的理论和实践。

治理和管理虽一字之差,但语义大不相同。管理是对事物的常规处置,而治理强调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管理要依规行事,治理需多方协商。治理是官方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范围内和既定制度框架下,以多方协同的方式实现有效管理和服务,解决集体生活中的难题,克服集体行动的困难。在治理视域下,反贫困治理就是将贫困作为治理对象,在国家或政府引导下,通过多主体参与,采用多样化手段,实现综合减贫。

过去40年中,中国凭借改革开放完成了生产技术的更新改造,实现了经济起飞;进一步丰富了“发展型”国家的内涵,并为后发国家提供了成功经验。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在1991年到2000年10年间,全球日均生活在一美元以下贫困人口减少了2.74亿,其中中国减少了1.51亿,占全球减贫人数的55%,占所有发展中国家的75%。中国在经济发展普遍改善民众生活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了贫困标准,同时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人口的规模。

在过去,贫困治理只被视为社会慈善事业,并未成为政府决策和管理的议题。“二战”以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福利国家的普遍兴起,为贫困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在既有国际援助有限的条件下,如何自力更生摆脱贫困,且在较短时间内让大规模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是许多贫穷国家面临的难题。中国把贫困治理看作政府责任和国家治理的内容,也把贫困治理的成效视为政府和官员绩效考核的标尺。

从国家发展与治理的关系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在生产与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上提供了一种实验。这种实验在确保市场竞争,保持生产活力与效率的同时,加大政府贫困治理的责任和赋权,增加政府财政支配能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政府产业政策、政府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以及地区和机构之间的对口支援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手段,提高政府介入二次分配的效度,兼顾效率与公平。

被认为构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性因素很多,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但核心要素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不稳定,使得经济发展中断。通过“脱贫攻坚”为政府高额财政积累确定新的投资方向,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治国理念,这不仅是“穷人经济学”的原理,也是发展中国家国家治理值得探索的方向。

中国主张要把解决贫困问题看作国家发展的目标,期待向全球减贫贡献中国力量,并发出“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在“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中国领导人反复强调各级领导机构要承担主体责任,要实现全面领导,提供组织保障;各地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增加资金投入,构建完善的多元化的扶贫资金投入体系;要动员各方力量,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格局;要激发群众内生产力,让贫困户“让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摘编自燕继荣《反贫困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

相对贫困不仅涉及区域发展差距的相对性,而且涉及脱贫标准的相对性。此外,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原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城镇化搬迁安置所带来的转型贫困、流动性贫困和较高水平需求无法满足的发展性贫困等新型贫困也都会使得相对贫困问题更加突出。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未来扶贫工作也意味着对以农村为中心的传统扶贫工作的超越,城市贫困尤其是城市相对贫困将构成未来我国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

相对贫困可以较好地表征社会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群体间的分配情况,是收入水平差距带来的教育、就业、医疗以及养老等方面的困境。相对贫困具有主客观两重性。就主观角度而言,个体对自身期望生活标准及其所要求收入的评价会构成相对收入;将这个相对收入与其生活环境中的参照群体进行比较,若出现劣势就会出现主观上的相对贫困认知,因此这种主观的相对贫困往往会因为参照群体的不同而不同。同时,相对贫困还与社会财富在不同行业间的悬殊化分配有关。农民工就是城市里颇具代表性的相对贫困群体。

(摘编自邢成举《相对贫困与新时代贫困治理机制的构建》)

材料三:

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下、主体意识缺失、内生动力不足。从长远看,精神脱贫才意味着真正脱贫。当前,现有标准下的物质贫困问题已基本解决,应着力解决精神贫困问题,提升贫困人口的发展动力。解决精神贫困问题难以一蹴而就,需要长久努力。要努力消除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引导贫困人口树立健康文明的价值理念与生活观念,进一步激发其内生动力;要重视思想文化教育,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思想、文化、教育水平,增强其人力资本和发展能力;要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更好地推动贫困人口创业、就业,提高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意识。

(摘编自向德平《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经验和前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反贫困治理就是把贫困问题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设计扶贫政策,解决集体贫困。
B.中国通过提升贫困标准,减少贫困人口的规模,丰富了“发展型国家”的内涵。
C.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既能避免贫富差距扩大,也能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D.城乡融合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搬迁安置将使今后的相对贫困问题更为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贫困治理不应只被视为社会慈善事业,更应被纳入国家行动,成为政府决策和管理的重要议题。
B.绝对贫困的基本消除并不代表贫困的消失,相对贫困问题仍将持续存在且会面临更为多变的形势。
C.个体贫困与否既涉及物质状况,也与个体的思想意识、教育水平、生活观念、发展能力密切相关。
D.未来扶贫工作需要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重点解决精神贫困问题,以消除个体的相对贫困认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反贫困治理”措施的一项是(     
A.开辟就业渠道,保障城市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就业。
B.借助二次分配,2019年中央向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2489.05亿元。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D.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在西部省份针对失学女童实施教育资助项目。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扶贫必扶智”,请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洁癖

郑俊甫

老徐到窑镇那一年,我已经8岁了。

8岁正是上学的年纪,可我不用上学,窑镇的孩子们都不用上学。镇子三面环山,山上流寇和土匪日益猖獗,建起来的学堂连学生都没招满,就解散了。学堂变成了打谷场,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里面进进出出,不必担心挨先生的板子。

先生都去哪儿啦?听大人们说,先生都四处谋生路去了。只有老徐,孤身一人,无牵无挂,也不愿意再飘零了。老徐来窑镇之前是干什么的,我不知道。但他来窑镇之后,大家都喊他臭秀才。

其实,最初喊老徐臭秀才的是乡约。乡约也确实有乡约的样子,穿一身四个兜的衣服,脑袋上严严实实地扣着一顶帽子。夏天是灰色的宽檐呢帽,冬天是灰色的貉皮棉帽,从来没有见他摘下过。整天跟屁虫似的拖在我后边的乡约的儿子狗蛋儿,有一次悄悄跟我说,其实他爸根本不喜欢戴帽子,戴帽子是因为他是个秃子,遮丑。

乡约是不是秃子我不关心,我好奇的是乡约动不动就从兜里变戏法般掏出一个手帕,遮住鼻子,然后摇着一只手说:“哎呀,脏死啦,脏死啦!”

“到底哪儿脏?”我问狗蛋儿。明明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怎么到了乡约嘴里就像踩着了屎壳郎?狗蛋儿附在我耳边悄声说:“我爸有洁癖。”我问了半天才搞清楚洁癖是怎么一回事。搞清楚了我就笑得前仰后合:“哈哈,敢情你爸的性格随娘们儿呀!哈哈哈哈……”

这么说,乡约喊老徐臭秀才就不奇怪了。乡约不但喊老徐臭秀才,还把镇衙门最脏的活儿派给了他——清茅粪。乡约说:“扫厕所,清茅粪,浇菜园。从出口到进口的工作都让你干了,够光荣吧?”

老徐就顶着这顶光荣的帽子,清起了茅粪。窑镇的路不好走,癞疤头似的坑坑洼洼,碰上刮风下雨,一步一打滑。但是茅粪不能不清理,不清理厕所就进不去人。于是,老徐就成了那条癞疤头路上的一道风景,整天塌着腰,拉着一辆清粪车,怕踩狗屎样在路上挪着步子。为了不让茅粪洒出来,老徐用木板把粪桶盖得严严实实。饶是这样,走过乡约的办公室,乡约还是会从兜里掏出手帕,遮住鼻子,然后摇着一只手说:“哎呀,脏死啦,脏死啦!”一群孩子也远远地跟在老徐身后,有模有样地学着:“哎呀,脏死啦,脏死啦!”

老徐不恼,老徐好像从来都不会生气,相反,他还很喜欢我们这些孩子。不忙的时候,他就冲我们招着手,让我们去他的那间黑屋子。大家你看看我,我瞅瞅你,没人愿意去。老徐清了一天茅粪,窑镇的水又金贵,每天小半盆的洗脸水,一身臭味根本洗不去。

但是我愿意去。我一去,跟屁虫狗蛋儿也就跟着去。我们站在老徐的门口,看他用小半盆水上上下下擦完了身子,然后从床头的木盒子里,取出一个蓝布包,小心打开。蓝布包里是一个小巧的青花盖碗,盖碗上的花纹真好看,像是一朵一朵蓝色的云彩。我问老徐:“这是干什么用的?”老徐嘿嘿笑着说:“泡茶。”

老徐边说边开始秀他的手艺。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可以这么耐心地折腾一碗东西,那碗被老徐叫做茶的东西,经过半天的倒腾,终于露出了它的样子,青黄透亮,暗香扑鼻。老徐端着盖碗,放在鼻子前闻了闻,轻轻呷一口,人就陶醉起来,就跟我偷喝了我妈的蜂蜜一个德行。

我伸过手,想夺了盖碗尝尝。老徐忙扭身遮住碗,惊叫道:“不能碰,这个不能碰!很珍贵的哟!”

他又拿了吃饭的碗,为我们泡了一点儿,但我却没有喝,那碗有一股说不上来的怪味儿,实在是倒胃口。

老徐也不怪。老徐边喝着茶,边摇头晃脑地吟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吟完,老徐问我们:“知道什么意思吗?”我们摇头,老徐也摇头:“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然后就不说话了,好像“羊牛下来”是一件很让人痛苦的事情。

好长一段时间,我和狗蛋儿都在老徐清完一天茅粪,回到小黑屋的时候,站在门口看他泡茶,喝茶,吟那些半通不通的文字。有时候,还能看见他流泪,一边吟诵一边流泪,一副不知羞的样子。

后来,这事就给乡约知道了。乡约最初并不知道老徐喝茶吟诗哭鼻子,他只是在吃晚饭的时候,总是见不着狗蛋儿,问了一帮孩子,就找到了老徐这儿,就看到了老徐端着青花盖碗喝茶的样子。

乡约很生气,乡约自己也是这么端着青花盖碗喝茶的,这种悠闲这种雅好怎么能轮得到一个清粪工呢?他顾不上掏出手帕捂鼻子,三两步冲过去,夺了盖碗,看了看,瞪着老徐说:“看来清粪的工作还是太清闲了。哼!”

乡约鼻子里的那一声,短促有力,使他看起来更有了乡约的架势。哼完之后,乡约带着嫌恶的表情把盖碗丢到桌上,刚要转身,想起什么似的,又把抓盖碗的手,就着茶水涮了一涮,使劲儿一甩,然后扯着狗蛋儿的胳膊,走了。

老徐看着桌上零落着几片茶叶的青花盖碗,抿着嘴,沉默了漫长的时间,突然抓起来,狠狠地摔在了地上。那个有着一朵一朵蓝色云彩的青花盖碗,一下子碎成了一地残渣。我惊叫起来:“嗳,不是说很珍贵的吗?”

老徐淡淡地冷笑了一声:“脏了。再珍贵也不能要了。”

一副生无可恋义无反顾的样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上流寇和土匪日益猖獗”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这为老徐这个知识分子成为身份上的弱者提供了依据。
B.乡约称呼老徐为“臭秀才”并把镇衙门最脏的活儿清茅粪派给老徐,表达了乡约对于老徐的轻蔑和侮辱。
C.哪怕孩子们跟风侮辱他,老徐也喜欢孩子,与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体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情怀和自尊。
D.老徐“一边吟诵一边流泪,一副不知羞的样子”,这表明老徐是一个多愁善感、开朗大方、志趣高雅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描写生动传神,比如乡约的口头禅“哎呀,脏死啦,脏死啦!”,就直接表达了乡约对老徐的厌恶。
B.小说对狗蛋儿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却能在塑造乡约这一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变化中起到巨大作用。
C.小说在塑造老徐形象时善用对比,学堂先生的四散和老徐的独守、老徐对生活的屈从和讲究等都构成了对比。
D.小说以曾被视为珍宝的青花盖碗被摔碎为结尾,形成了一种意料之外的突转,对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8.“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小说以“洁癖”为题,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探究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文定与吕文靖同作相,李公直而疏,吕公巧而密。李公尝有所规画,吕公觉非其所能及,问人曰:“李门下谁为谋者?”对曰:“李无它客,其子柬之,虑事过其父也。”吕公因谓李公:“公子柬之,才可大用也,当授以事任。”李公谦不敢当。吕公曰:“进用才能,此自夷简事,公勿预知。”即奏除柬之两浙提刑,李公父子不之悟也,皆喜受命。二公内既不协,李公于上前求去。上怪问其故。李奏曰:“老疾无堪夷简慢欺。”具奏所以。上召吕而质之。时燕王贵盛,尝为门生某求官,二公共议许之。既而吕公寒食在告,李公封书与之,久之忘其实。及燕王败,反谓吕独私燕邸。吕公以案牍奏上,李惭惧待罪,遂免去。其后王沂公久在外,意求复用。宋宣献为参知政事,甚善吕公,为沂公言曰:“孝先求复相,公能相容否?”吕公许诺。宣献曰:“孝先于公,世契不浅,果许,则宜善待之,不宜如复古也。”吕公笑然之。宣献曰:“公已位昭文,孝先至,于集贤处之可也。”吕公曰:“不然,吾虽少下之何害!”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上问所以,对如李公去意。固问之,乃曰:“夷简政事多以贿成,臣不能尽记,王博文自陈州入知开封,所入三千。”上惊,复召吕公面诘之。吕公请付有司治之,乃以付御史中丞范讽。推治无博文之事,王公乃请罪求去。盖吕公族子昌龄,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者。然昌龄误以博文告,王不审,遂奏之。上大怒,遂以王公知郓州,而吕公言非全实,亦以节钺出知许州。参知政事宋宣献、蔡文忠亦皆坐此罢去。李公、王公虽以疏短去位,然天下至今以正人许之。

(摘编自苏辙《龙川别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B.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C.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D.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告,官吏在休假期中。宋太宗时规定春节、冬至、寒食“三大节”可以各放七日假。
B.案牍,案:指书案; 牍: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文中指大臣给皇帝的奏疏。
C.集贤,即宋集贤院。同平章事为真宰相,首相为昭文馆大学士,末相为集贤院大学士。
D.节钺,原指授予将帅的节符、斧钺,用以加重权力。吕公虽外放,但职权高于知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文靖担任宰相,机巧缜密。他敏锐地得知竞争对手李文定的谋划是出自于其子李柬之之手后,便利用掌管人事任用的权限,把李柬之外调,李氏父子却喜而不觉其意。
B.李文定反告文靖,却被免职。燕王替人求官,李吕二相迫于燕王的权势同意了,后来李文定在燕王败亡之时,想打倒政敌,于是告发,却被吕文靖拿实证据,惊惧服罪。
C.宋宣献竭力美言,王公复相。宋宣献凭借着自己同吕文靖一向交好,便几番向吕公进言,每次都得到了吕公的回应;王公虽成功复相,却免不了权斗,宋宣献也牵连被免。
D.李王二公虽疏短,却受称许。两人在为相时,都和吕公有争斗,离职托辞也相同;二人虽谨慎不足,但都曾经直言敢斗,即使到了作者写作此文之时,依然被百姓认可。
1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契不浅,果许,则宜善待之,不宜如复古也。
(2)盖吕公族子昌龄,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者。
14.面对王沂公的告发,吕文靖为什么要求让相关部门来审查?结果怎么样?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鲁望春日多寻野景,日休抱疾杜门,因有是寄

皮日休

野侣相逢不待期,半缘幽事半缘诗。

乌纱任岸穿筋竹,白袷从披趁肉芝。

数卷蠹书棋处展,几升菰米钓前炊。

病中不用君相忆,折取山樱寄一枝。


注:①鲁望:即皮日休的好友陆龟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交代写作缘起。好友陆龟蒙当此春日常到野外寻景,想到自己却只能闭门养病,于是写诗相赠。
B.首联紧扣题目“鲁望春日多寻野景”,写陆龟蒙无需事先约定便可随兴出游,寻幽赋诗,自在惬意。
C.“乌纱任岸”是说把帽子掀起,露出额头;它和“白袷从披”一起体现了游玩赏景时的洒脱不拘。
D.中间两联虚写,诗人想象与好友出游的情形。穿竹林,“趁肉芝”,读书下棋,野炊钓鱼,意兴盎然。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忆了自己昔日在艰难时刻受命追随先帝。
(2)曹操在《观沧海》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山岛草木繁盛生机勃勃的景象。
(3)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嗅觉视觉的角度表现莲花清纯芬芳,玉立水中。
2020-12-1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月的许多生机,是聚在菜园子里的。①俗话说:“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天再冷,园子冻不死,那一园子的青葱总是鲜活着。“冰冻响,萝卜长”,萝卜坚决和严寒叫板,把自己往高处举,往土里深掘,最后,身板被锤炼得结结实实,而甜嫩脆的品质,②更叫我们充满了期待——萝卜炖羊肉,馋人哟。

菠菜、包菜、黄心菜、芫荽、胡萝卜、大蒜、冬苋菜等等……也都在勇敢地和季节抗衡,这些寻常的蔬菜,其实是腊月里蛰伏的许多小小的幸福,④不惊天动地,却把每一个日子点缀得不凝滞、不呆板。当然,它们能够在腊月里天天向上,长得滋润,还是农人们日常细心呵护照料的结果。每一户农家,对菜园子的拾掇,其实和对待四季里的每一项劳作是一样的,心底含了实在的念想,手里攥着绵绵的劲道。

“腊七腊八,腌鱼腌鸭。”腊月一项要紧事,就是准备吃货。月初,鱼鸭就差不多腌透了,晴好的日子,每家每户的屋檐下,晾着那一串一串油汪汪的,受用着阳光温和的咂摸。整整一个月,农家的灶间难得消停,磨豆腐、蒸米酒、做糍粑,弥漫的香气,抵消了寒冷侵袭,人心,被烘得暖暖的。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19.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以下列举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夸张、对比、对偶
B.比喻、对比、排比
C.夸张、比拟、排比
D.比拟、比喻、对偶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月初,有太阳的日子,每家每户都会把那一串串油汪汪的差不多腌透的鱼鸭挂到屋檐下晾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黑龙江酸汤子中毒事件”发生后,丽华给在老家文化水平不高的奶奶发了一条语音信息,提醒她注意饮食安全,其中有五处不够准确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奶奶,您听闻黑龙江的酸汤子中毒事件了吗?我看到新闻后想起您的一些习惯,真是忧心如焚。您上次因为怕浪费,吃了发红的糯米汤圆,结果拉肚子,真是太愚昧了!奶奶,专家说长时间发酵和浸泡的东西都容易产生有毒物质,吃了就会中毒,而且现在还没有特效解毒药,吃多了会死人的!我奉劝您老千万不要为了节约而伤害身体,食物霉了就算了,多吃新鲜的东西,您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呀。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含标点)。

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算起,紫禁城已有600年的历史。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此次大展由“宫城一体”“有容乃大”“生生不息”3个单元18个历史节点组成,全方位介绍了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建筑营缮与保护的概况,将紫禁城的灿烂历史和优秀文化娓娓道来。观众们可以穿越时空去感受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及工匠们无处不在的智慧。本次展览不单独售票,凭故宫博物院门票进院后可免费参观。

2020-12-15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0-12-15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时评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其他小说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苏辙(1039-1112)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其他隋唐作者  诗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6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仿写句子  标点符号选择+表达
210.65语言表达
220.65压缩语段  概括要点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15材料作文  图画式材料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