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孝感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九师联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01-11 9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水艺术,一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一方面,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的生长延续中,“山水”不仅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它从古至今尤其是魏晋以来,就以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形态进入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史视野,进而演进为历代文人画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另一方面,“山水”因其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独创性,因其坚固地附着并恪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河床,使得山水艺术之深远、广博及其“超于象外之意旨”,在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的中西文化激荡碰撞、交往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华文化蕴含与审美价值。

事实上,不仅“山水”命题在中国文明史、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艺术与山水审美,同样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突出的核心位置。有学者曾言,早期的中国山水艺术审美观,大致可分为儒家的象征式山水观、道家的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的情感化山水观三类。我们倘若抽离于自然山水本身,可以看到,这三种自然山水“创造”模式,本质上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不同维度、层次的体察和感知。在历史中发展的中国山水绘画的高度艺术性与深厚人文性,造就了其承载的人们对中华文明文化视觉、知觉与感觉的无限变化与可能性,包含了山水艺术与哲学、宗教、思想、文化乃至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超越于上述关系的艺术“审美性”与精神“超验性”。

从人文视角看,中国山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特点:其一,山水艺术汲取了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之精髓,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并融会贯通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文脉之中,具有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人文内涵特征以及传统哲学框架中“画道”的烙印;其二,山水艺术注重艺术形式的整体构建与写意构筑,注重自然万物的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由“哲理”延伸拓展到“艺理”层面,即重视创造性与心性的交融互动,突破技艺与手法的限制,使其艺术表达展现出既多元一体、又丰富纷呈的面貌;其三,山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营造及文化价值塑造品格,如自然生命和谐的情景审美、风景即心境的审美意象、形神兼备的气韵审美等等,构成了中国式山水艺术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特质,也使其成为日臻完善、深具影响的艺术种类。

当然,应当看到,中国山水画经历了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下已进入到信息化、互联网、多媒体乃至人工智能新时代,世界文化交流语境和社会发展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置身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必须要保持文化上的警醒与自觉,必须要秉持艺术上的自律与创造,必须要葆有精神上的反思与追求。那么,我们必须面向传统山水艺术的发端源头,在时间的流变中守住山水艺术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底线;我们还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长期形成的品质与特征,在空间的格局中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与归一方能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方能凸显当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与顽强生命力,也才能有足够的度量来吸收消化时间河流中的新文化、新艺术基因,凝结成“山水”命题的当代意义与人文艺术精神旨归。

(摘编自蔡劲松《山水艺术与中华人文精神》)

材料二:

中国拥有漫长的农耕历史,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渗透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土地——山水田园是农业社会的根本,因为它是托身之所,依靠它养育生命、繁衍子孙,乃至于“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所以即便在今天,很多中国农村依然保留有土地崇拜的风俗。不仅如此,围绕山水田园还形成了灿烂的山水文化。中国自古就有“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山水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性灵、寄托情怀的精神庇护所,如诗歌吟唱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水诗先于山水画发展成熟,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在形成于魏晋时期的山水诗的带动下出现了专门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并在五代两宋时期发展达到高峰,形成了诗画交融的传统,渐而与毛笔书写的书法艺术演变合成诗、书、画一体的独特的绘画表达。尽管历经元明清的朝代更迭,山水精神和诗书画的传统依然在封闭、节奏缓慢的封建农耕社会的历史时空中随着时代不断传承、变异,安静地发展了近千年,直至20世纪。所以,山水既是物质的,又是人文的。物质的山水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人文的山水则传递了代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故而,山水不仅是山水,很多时候它就是人身之外的一切;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它代表着“地”,代表着“天”,代表着至上的“道”。

(摘编自李诗文《山水不仅是山水》


【注】①画道:中国画学加上传统哲学而形成的中国画道理论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山水画研究者、传承者、创作者应当承担起实现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凸显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个性和生命力的重任。
B.“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中的“山”是物质的,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山水是人文的。
C.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带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并在五代两宋时期形成诗画交融的传统,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山水文化的核心表达。
D.山水不仅是物质的,是生命的依靠和寄托,还是人文的,包含了世代相传的艺术传统、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考,它代表着世间万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经典人文艺术历史中,“山水”寓指自然的空间和时间的长度,更寓指历代文人画家的生命厚度与精神长度。
B.儒家象征式山水观、道家非对象性山水观、魏晋情感化山水观,三者都蕴含了古人对自然生命、社会文化的体察和感知。
C.要实现传统中国山水艺术的当代转化,既要保持和发扬山水艺术的品质与特征,又要拓展山水艺术的正大气象与审美底线。
D.中国自古就有“乐山”“乐水”的传统观念,缘于山水不仅可游、可观、可居,还是涵养性灵、寄托情怀的精神庇护所。
3.下列各项中,带有中国传统哲学框架中的“画道”的烙印的一项是(     
A.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远景主峰突兀,群峰环绕俯仰,近景山坡杂木茂密,丛林掩映云底,整齐有序,层次分明。
B.蒋乾的《赤壁图》根据苏轼的《后赤壁赋》绘制,画面传达出文人在游赤壁时的感慨:虽朝代屡次更迭,但山水依旧。
C.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传达出一种写胸中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
D.陈宗渊受胡俨之请按实景创作《洪崖山房图》,图中抒写了友人在明初严酷的环境中身居庙堂、心怀归思的志向和情怀。
4.中国山水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垃圾分类

刘会然

你看你,你看你……

大卫正准备把手中的垃圾袋扔向垃圾桶,居委会王大妈就朝他嚷了起来。

王大妈气愤道,这些天,小区一直在宣传垃圾分类,你大卫难道是木头人?王大妈眼睛直盯着大卫,愤怒的火焰好像要把大卫焚烧了一样。

大卫赶紧把手缩回来,讪笑道,你看,我这记性,又忘记了。大卫用另一只手重重地拍击着后脑勺,拍得咚咚响。

王大妈告诫道,垃圾要分类,年轻人,下次可要记住喽。

大卫赶紧说,记住了!记住了!大卫朝王大妈来了个立正站姿,再来个敬礼的手势。

近段时间全市上下都在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广播、电视、报纸、各种宣传栏,纷纷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正确的分类方法。机关、学校、街道、社区等地方都分发了崭新的垃圾桶:绿色垃圾桶投掷可回收垃圾,黑色垃圾桶投掷不可回收垃圾。市区每个居委会还成立了垃圾分类劝导小组,由部分热心大妈担任组员,分区分块负责劝导工作。

这不,大卫一出门扔垃圾,就被王大妈逮住了。一只垃圾袋?这显然不符合垃圾分类标准,就是形式上也不符合。绿色垃圾袋装可回收垃圾,黑色垃圾袋装不可回收垃圾。这段时间,就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背得滚瓜烂熟了,何况大人?

第二天傍晚,大卫正准备出门扔垃圾,一想,不对,又是一只垃圾袋,必会受到王大妈的批评。怎么办?垃圾都放一个袋里,总不能重新倒出来再分类吧,再说,这些垃圾五花八门,气味实在难闻,不如……

大卫另找了一个黑色垃圾袋,把绿色垃圾袋的部分垃圾倒入黑色垃圾袋。

就这样,大卫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大卫把绿色垃圾袋扔进绿色垃圾桶里,把黑色垃圾袋扔进黑色垃圾桶里。

一旁的王大妈朝大卫竖起了大拇指,说,大卫,今天好样的。

大卫赶紧说,谢谢!谢谢!大卫朝王大妈来了个立正,又来了个敬礼的手势。

吹着口哨,大卫回到楼上,心里窃笑,垃圾分类,其实挺容易嘛,哈。

那天傍晚,大卫故伎重演,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大卫正准备把手中的垃圾袋扔向垃圾桶。居委会王大妈就嚷了起来,你看你,你看你……

大卫故作惊讶状,说,王大妈,又怎么啦?

王大妈接过大卫手中的两个垃圾袋,呼啦啦敞开。王大妈眼睛直挺挺地盯着大卫,愤怒的火焰好像要把大卫焚烧了一样。

大卫赶紧把手缩了回来,讪笑道,你看,我这记性,又忘记了。大卫用另一只手重重地拍击着后脑勺,拍得咚咚响。

王大妈告诫道,垃圾要分类,年轻人,下次不要耍小聪明喽。

大卫赶紧说,明白了,明白了。

第二天傍晚,大卫正准备出门扔垃圾,一想,不对,又忘记垃圾分类了,肯定要受到王大妈的批评。怎么办?这些垃圾五花八门,气味实在难闻……嗨,就算是为先前的恶习补过吧。大卫找来口罩和橡胶手套,把倒在一起的垃圾,分门别类放置在绿、黑两只垃圾袋里。

这次总算合格了,大卫左手提着绿色垃圾袋,右手提着黑色垃圾袋,晃荡着来到楼下的垃圾桶旁,把绿色垃圾袋丢进绿色垃圾桶里,把黑色垃圾袋丢进黑色垃圾桶里。

这时,一辆运垃圾的电动三轮车开过来了,从车上下来一位穿黄衣服的清运工。

只见清运工把一个个或绿或黑的袋子纷纷拆开,把所有垃圾袋里的垃圾,都倒进那个狭长的车斗里。

大卫说,麻烦,垃圾都分类好了,干嘛不一袋袋分类倒入?

清运工说,现在不是提倡垃圾分类嘛,这些袋子倒进去,多可惜,倒完垃圾不是都可以循环利用吗?

王大妈赶紧说,对,对,垃圾分类,就是为了循环利用,大卫,你可要好好学习这位清运工呢。

很快,电动三轮车载着满车的垃圾,晃荡晃荡离开了。

突然,大卫哈哈大笑起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9年第13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大妈批评大卫时,大卫不仅赶紧说记住了记住了,还朝王大妈立正敬礼,这说明他并不是不支持垃圾分类,只是还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B.居委会王大妈发现大卫不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对他又是叫嚷,又是瞪眼,愤怒的火焰好像要把大卫焚烧了一样,可见她虽脾气暴躁但对工作却认真负责。
C.清运工把一个个垃圾袋子拆开,把所有的垃圾又倒在了一起,原因是他认为装垃圾的袋子可以循环利用,由此可见清运工对垃圾分类认识不清。
D.小说通过对大卫四次扔垃圾的过程的叙写,表现了在实施垃圾分类的大背景下,不同的人对垃圾分类的不同态度,揭示了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时将王大妈作为主要人物,让读者来认识其性格特征,而大卫则是次要人物,处于次要地位,使小说更显客观有序。
B.小说善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如作者在塑造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C.小说第七自然段采用插叙手法,交代了全市上下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的情况,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既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背景,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在叙写大卫四次扔垃圾的场景时,重复描写人物的某些语言、神态和动作,画面感极强,既强化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效果。
8.小说三次写大卫“晃荡着来到楼下垃圾桶旁”,分别体现了大卫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祖续,仕汉南阳太守。父衢,上党太守。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祜年十二丧父,孝思过礼,事叔父耽甚谨。及长,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寻遭母忧,长兄发又卒,毁慕寝顿十余年,以道素自居,恂恂若儒者。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戴者,可不美乎?”祜默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祜寝疾,求入朝。既至洛阳,会景献宫车在殡,哀恸至笃。中诏申谕,扶疾引见,命乘入殿,无下拜,甚见优礼。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帝以其病,不宜常入,遣中书令张华问其筹策。祜曰:“今主上有禅代之美,而功德未著。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轨。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华深赞成其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B.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C.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D.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B.遭母忧,古代官员遭遇母亲的丧事;按规定需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
C.假节,官职名。古代使臣执行重要任务时,皇帝将节赐给他作为符信,故称为“假节”。
D.辇,本意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秦汉后多指皇帝、皇后所乘的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出身名门,博学俊美。他是蔡邕的外孙,景献皇后的同母之弟;他博学能写文章,身高七尺三寸,须眉漂亮,善于谈论。
B.羊祜为人正直,有情有义。羊祜的岳父夏侯霸投降了蜀国,姻亲与他绝交,唯有羊祜对妻室泰然相处,而且更加恩爱有礼。
C.羊祜聪明机智,解除边患。吴国石城距离襄阳七百多里,经常造成边境麻烦,羊祜对此忧虑,最终用计谋让吴国守令放弃守备。
D.羊祜喜爱山水,为官清廉。他常常去岘山,设酒赋诗,从早到晚不知疲倦;他明确拒绝了他的女婿要置办家产以备退休的建议。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
(2)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轨。
14.羊祜认为应抓住时机攻打吴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

王安石

皖城终岁静如山,府掾应从到日闲。

一水碧罗裁缭绕,万峰苍玉刻孱颜

旧游笔墨苔今老,浪走尘沙鬓已斑。

揽辔羡君桥北路,春风枝上鸟关关。


【注】①从皇祐三年(1051)初秋到至和元年春,王安石任舒州通判三年,后被调回京。诗人在京任参知政事时,他的同乡好友曾巩的弟弟曾宰(子翊)被派到舒州作掾吏。曾宰行前向王安石询问舒州的情况,王安石作了此诗。②孱颜:参差不齐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对句写舒州府掾从上任开始就过着清闲的生活,暗示了舒州官员懒散的工作作风。
B.颔联中,“碧罗”“苍玉”两词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舒州山清水秀的美景。
C.颈联中,“旧游笔墨”写出诗人在舒州时的生活情形,“浪走尘沙”表明时间的流逝。
D.尾联出句直抒胸臆,对句以景结情,烘托出曾子翊去舒州上任的愉快心情,韵味无穷。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