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广西 高二 期末 2021-02-01 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家训文化以别具特色的教化方式保证了传统社会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推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文明进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撰写家训初衷时指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正是由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与代之间的血缘亲情,家长的训谕比起他人教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易于通过熏陶濡染使之入耳入心。

家规族训规约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家国整合机制的形成和巩固。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齐家睦族是社会得以治理与维持稳定和谐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小。家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伦理教化功能,家训教化在家庭、宗族中有效倡行了敦亲睦邻、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出品德高洁、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名臣贤士,促进了家国整合机制的巩固。可以说,家规族训作为国家法的重要补充,发挥着维护家庭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

传统家训文化推进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和社会化,加速了儒学的传播。虽然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宣布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然而由于社会成员文化水平偏低,语意深刻玄奥的儒家典籍传播受到了很大制约。家训教化则不然,由于家长、族长撰写和订立家规族训的宗旨是教化、规范家人子弟,为便于他们理解接受,在语言上尽量避免晦涩难懂的词句。特别是宋明以来许多世家大族竞相刊行本族家训及历代名士家训文献,通过家训载体使儒学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此外,有些家训著作还被作为私塾蒙馆对儿童教育的启蒙读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譬如,朱柏庐《治家格言》虽仅五百余字,但言约义丰,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阐述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被尊为“治家之经”。由于它通俗流畅、富含哲理,清代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流传甚广。

家训教化助推了优秀家风的营造和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化,而优秀家风的培育离不开家训文化的滋养。北宋司马光以《家范》《训俭示康》等家训,倡导“谨守礼法”和“德教为先”的治家之道,“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他嘱咐几子“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在司马光家训的影响下,司马家族虽世代贵胄,却勤俭持家、和待乡曲,其家风一直为时人称誉。被朱元璋誉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家族,以其家训《郑氏规范》治家教子,告诫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在这种家风影响下,该家族出仕做官者达173人,无一人因贪赃枉法被处置。

(选自陈延斌《家风家训:轨物范世的生动教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家训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它把传统文化作为基本的内核,对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B.家规族训是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衔接和调节着国家法,对家庭宗族、社会秩序以及国家统治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C.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一书由格言警句和韵语构成,蕴含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通俗流畅、富含哲理是其流传甚广的基本条件。
D.家训文化具有伦理教化的功能,借助特定的伦理道德准则,促使孩子养成令人尊敬的品行,进而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人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推说:“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指出了在某些方面师友对孩子的作用未必超过孩子的家庭成员。
B.文章用颜之推、朱柏庐、司马光所在家族及浦江郑氏家族的成功来说明传统家训在家国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文章从个人与家族、家与国的互相作用方面展开论述,用道理和实例阐述了传统家训的重要文化价值。
D.文章先对传统家训文化进行了整体论述,然后从不同角度分述其作用,多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同构可谓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小,齐家睦族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B.世家大族主动刊行本族家训和历代名士家训文献,反映了世家大族重视家训文化和积极普及儒学的观念。
C.司马家族以贵胄之地位而世代相传,家风也受到人们的赞许,可见《家范》《训俭示康》对整个家族产生了积极作用。
D.家训对形成优秀家风有推动作用,其中一些著作被私塾蒙馆用作启蒙读本,这从侧面说明了家训的价值。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专访樊锦诗:希望社会各界呵护好我们未来的考古学家

今年高考,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考出676分的好成绩,考取了北大,但其选择了钟爱的考古专业。消息一出,却遭到一些网友质疑,称“没钱途”“考古专业冷门,不容易找到好工作”……

这件事引发网友热议,钟芳蓉通过微博作出回应,称自己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是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影响选择报考考古专业。樊锦诗得知此事后,和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一起,为钟芳蓉送去《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还写信鼓励钟芳蓉:“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8月3日上午,樊锦诗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希望钟芳蓉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呵护好我们未来的考古学家。樊锦诗强调,无论从事何种行业的年轻人都应树立坚定的信念为国家的需要做有意义的事情。樊锦诗通过人民网记者转达给即将步入高校的“钟芳蓉们”:在大学校园里,不攀比家境,只比谁的学习更好,要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不管今后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要不忘初心,为国家做实事。

以下是专访内容:

记者:樊院长,您为何要特别鼓励钟芳蓉要“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呢?

樊锦诗:我们怎么去坚持人生,怎么去实现理想,这是每个人的根本问题,特别是年轻人的根本问题。我和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认为她喜欢考古专业,为此做出的志愿选择就是对的。

中华文明五千年,其实不止五千年,那大家是怎么知道这些没有文字的历史的?就是要靠考古。是考古告诉人们历史,把未知的事情慢慢变成已知,这样的工作是需要人做的。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不在于招生的数量多少而是需要人才,需要的就是像这个小姑娘这样,热爱这份事业的人才。

我希望社会各界不要再去打扰她,希望她能安下心来,不浮躁。我们这些搞研究的人,不为名不为利,即便当个院长也不是什么官,也和大家一样就是个团队的组织者而已。我们走这条路不是为升官,更不是为发财。我们知道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就要想尽办法把它做好,这才是我们的职责。

记者:樊院长,从历年报考志愿的情况来看,报考考古学专业的学生确实不多。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来钱快”的专业,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樊锦诗:现在的生活非常浮躁,追求名利,追求短平快,这是不负责任的,我不喜欢这么功利,搞功利肯定是不对的,即便是金融行业。

并不是搞考古是高尚的,学金融就是为了钱,把国家的金融业搞好也是非常重要。像日本松下电器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用心做企业,他为什么吃萝卜干?他难道没钱吗?他是为了把事业做起来,他这样的企业家值得称道。国家有需要且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就要好好干。对于钟芳蓉来说,我们应该给她好的环境去学习而不是铺天盖地的去说她未来有没有“钱途”。

记者:您对钟芳蓉的未来有什么期待或希望吗?

樊锦诗:这个孩子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喜欢这个专业,读研究生也要继续念考古专业,我们需要这样能坐冷板凳的人,我们就要保护她,支持她。

我希望她要安下心来,努力学习,要有宽广的胸怀,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在学校里把心思用在学习上,看谁学习学得好,而不是攀比家境。我相信学校会为她提供好的学习条件,帮助她成长。

我也会持续对她的成长保持关心和关注。

(摘自人民网,2020年8月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招生需要在招生数量和人才质量上做到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壮大考古专业的实力。
B.在樊锦诗院长看来,年轻人就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念、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不忘初心并能为国家的发展需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C.考古既能帮助人们了解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同时也能告诉人们历史,把未知变成已知,因而它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D.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高分考取北大并选择考古专业,一方面源于她对历史和文物的喜欢,另一方面则是受樊锦诗院长的影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要用心经营事业就应该值得社会认同。日本松下电器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B.近年来,报考“来钱快”的专业的学生人数明显高于报考考古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
C.本专访从为何要鼓励钟芳蓉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到如何看待考古专业遇冷这一 现象,再到对钟芳蓉有何期待或希望,提问步步深入,层次分明。
D.人物专访的提问忌过大过空,本次访谈提问的方向非常明确。通过记者与樊锦诗院长的对话可以看出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呵护好我们未来的考古学家。
6.樊锦诗院长对有志于从事考古专业的青年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篝火边的曾扩红

朱秀海

2000年的夏天溽热蒸腾,干休所的老红军曾扩红意外收到了一封邮件。里面有一本不是正式出版物的书,封面印着《篝火边的曾扩红》,下面是作者名字曾小红。还有一封手写的来信,结尾署名“一个关心您光荣历史的晚辈”。

曾扩红一目十行地读完了那封信。一个名叫曾小红的女子,声称是一名也叫曾扩红的女红军后代,几十年间一直在寻找当年参加红四方面军的母亲的下落,终于在一支已撤编部队的战史中发现了线索,便以极大的热情寻觅开去,终于从“知情人”那里听到了母亲在过草地时牺牲的消息。她的女儿将这个故事写成了一本书稿,自费印刷几百册,分别寄给各级党史军史研究部门,以期引起人们对牺牲在长征途中的母亲的关注,使这位湮没无闻的英烈重新获得今人的尊敬和纪念。

夜幕落下,曾扩红开始了通宵达旦的阅读。书里讲的是另一个也叫曾扩红的女红军的故事。1921年,一个出生于川北大山深处的女娃,因为家贫,年方八岁便被卖到一家米店做童养媳。婆婆脾气乖戾,公公老不正经,在她十三岁时强暴了她,并让她有了身孕。婆婆逼她上吊,扔给她一根糟麻辫子,她把脖子套进绳圈,一脚蹬翻凳子,那麻辫子就断了。她摔得太重,瞬间感到腹痛难忍,把一个不足月的女婴产下来,便在当天拂晓偷跑出去投了嘉陵江。老红军曾扩红明白了,这个叫曾小红的作者就是童养媳的孩子,她不知怎么还是活下来了,并且活到了全国解放,活到了今天。她以一颗无比坚执的心寻觅母亲的下落,含泪写下这样一本足有五百页的大书。

十三岁的童养媳跳进嘉陵江时,偏偏有本城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登上贩运大船,小姐一句话没说便纵身跃入江中,在一众船工的帮助下将投江者救上船去,小姐用尽各种方法生生将她从鬼门关上唤了回来。她睁开眼睛时,小姐装束变了,一身灰布军装,八角帽上缀着红布五角星,军上衣领子一左一右缀上红布领章。此前,童养媳在米店里曾听过赤匪大举入川的消息,也在每天送到店里的报纸上看见过红军的照片,模糊地猜出是什么人教了她。她主动开了口,说出自己为什么投江,也从对方口中知道了小姐原来是官府通缉捉拿的女共党——肖剑奇。

第二天早上,小姐来看她,告诉她沿水路向东是为了迎接红军主力西上,在川北一带建立新根据地。小姐只用几句简单的话就让没读过书的童养媳明白了,革命和红军都是为了让受苦最深重的妇女翻身解放。童养媳一边听一边认定普天下受苦最深重的女人就是自己呀,过去求过菩萨,没用,现在才是她的救星来了。小姐不但救了她的命,还用一团火一样炽烈明丽的光照彻了她的心,她迫不及待要加入红军。

小姐问她的名字,她说没有,只知道娘家姓曾。“就是为了这个我们才要革命,这会儿就让你有个名字,徐向前总指挥号令各军入川后大力扩红,你姓曾,就叫曾扩红吧。”这个可怜的童养媳接受了“曾扩红”这个名字,接受了做一名女红军的命运。

书中的曾扩红被救后成了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的一名战士,打的第一仗是巴中之战,之后是反田颂尧三路围攻、决战空山坝、反川军六路围攻。1935年,书中的曾扩红第三次踏进草地,她作为卫生部收容队的队员,负责在全军后尾收容掉队的伤病员,因为草地连续走了三次,连能吃的草都被反复搜寻吃掉了,全军最后尾的她们成了最缺少食物的人。病饿交加的她终于在一个大草甸子上躺倒了,她挣扎着燃起了一丛篝火。她的女儿在书中猜想,母亲已经知道不可能再走出草地了,但她必须将最后的托付讲出来,托付给可能跟上来的另一名红军战士。她认为母亲的愿望实现了,甚至用自己并不流畅的笔复原了当时的场景:另一名红军战士,看到母亲燃起的篝火,走上了大草甸子,她一定也走不动了,只想死在这里。但是母亲将自己的托付讲给了她,鼓励她坚持走下去。女战士因为母亲的托付,只能继续前行。或者她走出了草地,直接将母亲的托付报告了上级;或者她没有,却像母亲嘱咐的一样,将托付告诉了另一个她遇到的人,那个人走出了草地,完成了母亲的遗愿。无论如何,作为女儿的她都认为母亲在牺牲之际,以一颗至死不变的赤诚之心为红军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作者曾小红就在这里结束了记述,让她最为欣慰的是,母亲并不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牺牲在大草地里,那一丛茫茫草地中燃烧的篝火陪伴着母亲,不但让母亲感受到了最后的温暖,也温暖了她长久孤独和凄伤的心。

三天后,老红军曾扩红去了档案馆查询。发现牺牲在长征途中的名叫曾扩红的女红军共有一百三十二名,而各种姓氏的扩红则有四千八百三十二名,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名叫扩红的女红军有一百二十四名,活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曾扩红有二十一名,前二十名已去世,剩下的一名就是自己。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作者以神秘来信和重名的细节制造悬念,又以岁月沉淀下的“母女情”吸引读者阅读。
B.童养媳能够主动对救她的大户人家小姐讲述身世,说明她在早先的生活中已经对红军有亲近感。
C.巴中之战、反田颂尧三路围攻、反川军六路围攻等战役的罗列,增强了小说写作素材的真实感。
D.茫茫草地中的篝火具有极强的象征意味,这革命的信仰抚慰了牺牲的战士,也温暖了红军的后人。
8.“书中的曾扩红”经历了哪几个人生阶段?请概括分析。
9.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頍,字景文,齐州刺史颁之弟也。年数岁,值江陵陷,随诸兄入关,少好游侠,年二十,尚不知书,为其兄颙所责怒,于是感激,始读《孝经》《论语》,昼夜不倦。遂读《左传》《礼》《易》《诗》《书》,乃叹曰:书无不可读者!勤学累载,遂遍通五经,究其旨趣,大为儒者所称。解缀文,善谈论。年二十二,周武帝引为露门学士。每有疑决,多頍所为。而頍性识甄明,精力不倦,好读诸子,偏记异书,当代称为博物,又晓兵法,益有纵横之志,每叹不逢时,常以将相自许,开皇五年,授著作佐郎。寻令于国子讲授。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后坐事解职,防岭南,数载,授汉王谅府谘议参军,王甚礼之。时谅见房陵及秦、蜀二王相次废黜,潜有异志。遂阴劝谅缮治兵甲。及高祖崩,谅遂举兵反,多頍之计也。顿后数进奇策,谅不能用。杨素至蒿泽,将战,頍谓其子曰:气候殊不佳,兵必败,汝可随从我。既而兵败,頍将归突厥,至山中,径路断绝,知必不免,谓其子曰: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不能坐受擒执,以成竖子名也,吾死之后,汝慎勿过亲故,于是自杀,瘗之石窟中,其子数日不得食,遂过故人,竟为所擒。杨素求頍尸,得之,斩首,枭于太原。时年五十四。撰《五经大义》三十卷,有集十卷,并因兵乱,无复存者。

(节选自《清史稿•尹会一传》)

[乙]: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节选自王勃《滕王阁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B.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C.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D.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词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超授国子博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一般指儒家广为流传的五本经典,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国子,此处指国子学,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始设于晋武帝,与太学并立,
C.配,指“配流”,在罪犯脸上刺字后,将之押解、发配、流放到荒僻、偏远处,以示惩戒。
D.簪笏,这里代指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頍少不读书,成年发奋。王頍二十岁前都没有认真读书,被兄长责骂后幡然醒悟,昼夜苦读数年,终于取得了一定的儒学成就。
B.王頍博览群书,辩才出众。王頍遍读儒家经典、兵法等各类书籍,被称为“博物”,在与国子祭酒辩论时常能使对方哑口无言。
C.王頍智计出众,料事如神。王頍看出时机不当、气数不佳,估计会战败,战败后他又告知儿子保全之法,儿子违背,果然被捕。
D.王頍自负才华,下场凄凉。汉王杨谅想反叛,于是王頍暗中为他出主意,整顿军备,又多次出奇谋,却因被杨素打败而被捕遇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
(2)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2021-01-3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注]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②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③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④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不但紧扣了诗题,而且写出了诗人当时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B.颔联巧用“杜陵秋”来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浸透着对关中失地和人民的关切与怀念之情。
C.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所处的时代。诗人在登城“搔首”“倚楼”之时,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对戎马生涯的怀念与对这些已成往事的感慨。
15.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