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1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三 一模 2021-05-11 70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艺术创作在风格创新观念更迭的发端之初,总不免带来思想震荡和文化思考,遭到质疑,甚至是被断然拒绝。“小冰”的诗,虽然有意象的排列组合,但生硬的拼贴之感让它们经不起仔细品味、琢磨。说人工智能的艺术尝试有点粗糙、稚拙,并非文艺批评家和读者没有包容的气度。人工智能诗歌、绘画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学艺术问题。因此,对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和“创作行为”,无法以人类艺术的标准简单加以赏析与评价。

人工智能复制人类的学习方式,展现出惊人的学习效率,却难以模拟这一过程中人的情绪和创造。“小冰”写下一行行可以理解的文字,但“她”并不理解自己的创作。因此,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探索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还无法达到愉悦审美的效果。

当然,经过反复学习人类艺术,人工智能对人类情感有着越来越精准的了解和判断。而人们除了对人工智能诗歌、绘画进行艺术品质鉴别之外,或许还面临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人工智能开发与人类脑力、学习能力、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比如,人工智能在做部分替代人类体力与脑力工作的同时,如何拥有人类自身丰富的精神活动?毕竟,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原本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人类智能。

有人将人工智能学习框架下所形成的文艺作品,看作相对人类艺术而言的人工智能艺术。回望人类艺术发展历史,摄影技术诞生后,由技术所达到的精确写实能力,曾经让画家深感“绘画艺术末日”的到来。于是画家另辟蹊径,以现代先锋艺术的多种风格尝试,创作大量现代主义绘画作品,也诞生出众多现代派艺术大师、艺术创作因突破写实主义技巧而发展出更为多元的风格。同时,摄影艺术受抽象派艺术启发,也逐渐形咸新的风格。也就是说,摄影与绘画实现了良性互动。那么,人工智能艺术与人类艺术能不能展开类似良性互动?人工智能是否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未来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注】①“小冰”:一种人工智能写诗系统。

(摘编自赵丽瑾《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

材料二:

2019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夏语冰”是以写诗闻名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据介绍,它在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的画作进行学习后,原生绘画创作能力已经具备一定水准。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人工智能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方面的诸多可能。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创作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具备人类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之千里。即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突破和追求。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需要做些什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它要学习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此外,它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只有具备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人工智能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我们读杜甫的诗很感动,是因为他的诗与他坎坷困顿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我们听贝多芬的音乐很感动,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他与悲剧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如果人工智能创作出杜甫的诗和贝多芬的音乐,但背后没有思想和情感,我们如何欣赏它们?

没有人生,我们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的直觉。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不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争执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让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拉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毫无疑问,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给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艺术引发的震荡、思考和质疑在其发展过程中持续不断,这是符合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的。
B.“夏语冰”的学习过程印证了材料所述“人工智能复制人类的学习方式,展现出惊人的学习效率”。
C.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取代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无法拥有人类丰富的精神活动,它只是为了更好发展人类智能。
D.目前人工智能创作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将成为人类智能的敌人,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将人工智能文艺作品看作相对人类艺术而言的人工智能艺术,这与人工智能作品无法以人类艺术标准简单地加以评价有关。
B.摄影技术的产生,迫使人类艺术创作突破写实主义,从而诞生出现代主义作品;人工智能艺术的诞生,也可能引发人类艺术新突破。
C.人们之所以能够被人类艺术作品感动,是因为人类艺术创作具有人工智能创作无法比拟的优点,体现了人类真正的尊严。
D.一个画家,如果只掌握了绘画的技巧,只会模仿别人的风格,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他就有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危险。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不是根据社会环境和表达目的创作,而是根据艺术风格创作。
B.人工智能将成为每个人精神生产力获得解放并自由发展的手段。
C.人工智能“小冰”谱出的音符虽然美妙,却很难动人。
D.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人类的价值更多是体现在情感方面。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人类应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艺术。
2021-05-03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蒸饭匠

李婧

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十来张餐桌摆起来,大篷搭起来,平常干净敞亮的院子瞬间就有了葬礼的仪式感。

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之处。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前,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

大家赞不绝口。

“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

“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饭。”

我扒了一口米饭,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

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里剩余的米饭扒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

“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

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意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田地松土那样自然。

葬礼的第二天,仪式还在继续。院子里做菜的三个厨师有条不紊地在准备,络绎不绝的客人一拨一拨地走进家里。他们伴随着一担又一担的丧礼,还有哀乐的鼓号齐鸣,十分喧闹。

我感到很沉重,透不过气来,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

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一带孙家圩的人。知道他的年龄后我被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

他说他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出了名。

我爷爷家的院子外就是一片农田,大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响着,他指着燃烧的柴火、冒着蒸气的木桶、铁锅里不断沸腾的水对我说:“这是金、木、水、火、土,还有光和气的结合。”

然后他指指天,指指地,说:“光,就是阳光;气,就是空气。五行加上光、气,这是古人的智慧,自然规律。卫星上天,也是这个原理。”

我曾经学过一点咖啡烘焙,深知咖啡烘焙是各种物质和条件配比的化学反应。而老人对蒸米饭,也是同样的看法。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学问。

他先说这种特别的蒸法:“为什么要用木头烧呢?别看木头烧起来不好看,有烟,但饭的香味在里面。蒸气蒸的饭,气通透,没有杂质留在米饭里;现在煮的饭啊,一锅闷死,那种饭不香。

“蒸的饭冷下来了还不会馊,因为没有脏污啊!没有杂质在里面,饭冷了,水汽就自然凝结,米饭粒粒分明,也很好吃!这样就不浪费了!”

“用米也很有讲究。今天用的是籼米,不是粳米。籼米胀性大,用的水多。其实用粳米最好,有营养。毕竟粳米长足了,要160天;籼米才140天,还没长好就收了。”

用这样的米蒸饭,老孙事先要将米泡足15分钟。几斤米配几两水蒸,他都是试验过的。

最先煮沸水,看到铁锅里的蒸气上来时,往里面放生米,放到木桶1/5的位置,平铺开来。凭蒸气中的水分,让米粒胀足。这时候底层的米最靠近水蒸气,木桶里是不用添加水的。

当一层米蒸得差不多时,老孙要往里面添米,并且加水。不同分量的米,在不同时间淘好。例如蒸第一层米的时候,第二层待蒸的米就在水里泡着,时间要计算好。

老孙添好了米,就要往灶里不停地加柴火。他说除了木头和竹子,稻草也是很好的燃料。因为米粒就长在稻谷里,稻草也是稻谷的一部分。用稻草烧稻米,这是古人运用自然的方法。在一桶米差不多蒸好时,要做一件比较费力的事,就是让米透气。

老孙打开桶盖,把1/5以上位置几乎半熟的米饭全部盛出来,放到大铁盆里。他用铲子翻捣最底层的米,用筷子在不同的位置戳一戳,给它们透气。然后再把盛出来的米饭放回桶里,并要不断翻捣,让热气流通——这大概是米饭有空气感的秘诀了。

当然这件事很危险,蒸气的温度非常高,老孙曾经被烫伤过。而在33摄氏度的户外蒸饭、烧柴火,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在田里看着他烧柴时,我被烟呛得不行,他却还是很淡定。

目睹了全部过程后,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在看着土灶里的柴燃烧的时候,他和我饶有兴趣地聊了点别的。

老孙说他当了20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当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学习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一样东西:实践。

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于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过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是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消解我失去他的痛楚。

老孙说他经历了太多丧事——每做一次这样的蒸饭,可能就意味着经历一场死别。

而78岁的他把饭做得那么好,让人欲罢不能。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成就。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做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孙详细告知用米的讲究、烧饭的材料、蒸饭的程序,这样处理表明他既坦然自得,又想让大家吃得放心。
B.我用“咖啡烘焙是各种物质和条件配比的化学反应”来类比,说明蒸饭必须讲究比例,是一门重要学问。
C.老孙经历丰富,自学会计、学习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了规律,又喜欢读书,说明他的成功主要来自自身努力。
D.文章结尾写“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是因为老孙的话使我明白了该怎样积极面对生活,又弥补了“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饭后,人们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表明米饭很受欢迎,也为下文“我”与老人的进一步交谈作好了铺垫。
B.丧礼上“哀乐的鼓号齐鸣,十分喧闹”与文章开头“葬礼的仪式感”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看出人们表面上悲伤,实则淡漠。
C.作者描写老孙蒸饭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打开”“盛出来”“放”“翻捣”“戳”“放回”“翻捣”等表现了蒸饭的繁复工艺。
D.本文语言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既有生活气息,又富有哲理。比如老孙说“稻草也是很好的燃料”是“因为米粒就长在稻谷里”。
8.请简要分析画线句中“一片农田”在文中的作用。
9.请以蒸饭匠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021-05-03更新 | 3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詧,字理孙,梁武帝之孙,昭明太子统之第三子。初,昭明卒,梁武帝舍詧兄弟而立简文。詧既以其昆弟不得为嗣,常怀不平。以梁武帝衰老,朝多秕政,有败亡之渐,遂蓄聚货财,交通宾客,折节下之。又以襄阳形胜之地,时平足以树根本,世乱可以图霸功,遂克己励节,树恩于百姓,务修刑政,志存绥养。

太清二年,梁武帝以詧兄河东王誉为湘州刺史,徙湘州刺史张缵为雍州以代詧。缵恃其才望轻誉少年州府迎候有阙誉深衔之及至镇遂托疾不与缵相见后闻侯景作乱颇凌蹙缵属侯景已请和,梁武帝诏罢援军,誉自江口将旋湘镇。缵乃贻梁元帝书曰:“河东戴樯上水,欲袭江陵。岳阳在雍,共谋不逞。”梁元帝乃令王僧辩等攻誉于湘州。

詧时以誉危急,率众二万以救之。会大雨暴至,众颇离心。其将杜岸等以其属降于江陵。詧众夜遁归襄阳。初,詧囚张缵于军,至是,先杀缵而后退焉。后詧遣将攻拔岸等,尽诛诸杜宗族亲者,其幼稚疏属下蚕室

詧恐不能自固,乃遣使称藩。是岁,梁元帝令柳仲礼率众进图襄阳。詧乃请救,太祖遣杨忠擒仲礼。时朝议欲令詧发丧嗣位,詧以未有命,辞不敢当。及江陵平,太祖立詧为梁主,詧乃称皇帝于其国,唯上疏则称臣,奉朝廷正朔

初,詧将尹德毅说詧曰:“今魏虏贪婪,多所诛夷。若殿下为设享会,因请于谨等为欢。彼无我虞,当相率而至,预伏武士,因而毙之。分命果毅,掩其营垒,斩馘逋丑。江陵百姓,抚而安之,文武官寮,随即诠授。王僧辩之徒,折简可致。然后朝服济江,入践皇极。”詧不从。既而阖城长幼,被虏入关,又失襄阳之地。詧乃追悔曰:“恨不用尹德毅之言,以至于是。”

詧在位八载,年四十四,薨。谥曰宣皇帝,庙号中宗。

史臣曰:梁主任术好谋,知贤养士。及淮海版荡,骨肉猜贰,拥众自固,称藩内款。虽土宇殊于旧邦,而位号同于曩日。贻厥自远,享国数世,可不谓贤哉。

(节选自《周书•卷四十八》,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缵恃其才望/轻誉少年/州府迎候有阙/誉深衔之及/至镇/遂托疾不与缵相见/后闻侯景作乱/颇凌蹙缵/
B.缵恃其才望/轻誉/少年州府迎候有阙/誉深衔之/及至镇/遂托疾不与缵相见/后闻侯景作乱/颇凌蹙缵/
C.缵恃其才望/轻誉/少年州府迎候有阙/誉深衔之及/至镇/遂托疾不与缵相见/后闻侯景作乱/颇凌蹙缵/
D.缵恃其才望/轻誉少年/州府迎候有阙/誉深衔之/及至镇/遂托疾不与缵相见/后闻侯景作乱/颇凌蹙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明太子,即梁武帝的长子萧统,曾主持编选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因萧统死后谥“昭明”,《文选》又被称作《昭明文选》。
B.蚕室又称宫刑、腐刑。与“墨、劓、刖、大辟”构成奴隶制五刑,所谓“宫刑者畏风,须暖,作窨室蓄火如蚕室,因以名焉”。
C.玺是皇帝专用的印章,是至高权力的象征,其使用有明确的规定:皇帝所佩谓玺,皇后、皇太后所佩谓印。
D.正朔,即正统。承有正朔并不意味着完全的统一,而是一个朝代对中国(华夏)衣钵的正统继承的资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詧心中常怀不平之气。因兄弟不能立为继承人,又因梁武帝衰老,朝政多有弊端,呈败亡之象,萧詧就积蓄钱财,交结宾客,笼络人心。
B.萧詧助兄抗叔。梁元帝听信张缵等人的谗言,进攻湘州,萧詧亲自率军救援萧誉,却以惨败告终,溃败而逃前,将与萧誉有嫌隙的张缵杀害。
C.萧詧投附西魏。梁元帝派柳仲礼进攻襄阳,萧詧因而不得不向西魏乞兵,西魏援助萧詧击退柳仲礼,萧詧于是被立为梁主,对西魏称臣。
D.萧詧政治目光短浅。属将尹德毅献计,劝他趁机摆脱西魏自立门户,萧詧没有听从,等到江陵全城老幼被俘虏,自己失去了襄阳才追悔莫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克己励节,树恩于百姓,务修刑政,志存绥养。
(2)及淮海版荡,骨肉猜贰,拥众自固,称藩内款。
14.尹德毅劝萧詧摆脱西魏,自立门户。“尹德毅之言”提出了哪几条建议?
2021-05-03更新 | 24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

辛弃疾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注:①此词作于嘉泰三年(1203)词人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时。②秦望山:在今浙江绍兴市。③若耶溪:会稽南二十多里,相传为春秋时期越国美人西施浣纱之处。④姑苏:这里指姑苏台,吴王曾与西施在此游宴。⑤王亭谢馆:王、谢两家是东晋时豪门贵族,子弟众多,大多住在会稽。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望山头”三句,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倒立江湖”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风狂雨急之貌,语言鲜明形象。
B.词人从急遽的自然变化中,悟出一个哲理:事物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阴晦可以转为晴明,晴明又含着风起云涌的因素。
C.这首词上片从云雨到西风,再到明月天籁、万窍号呼,远近高低,由景到人,古今结合,大大超越了诗人所见所闻。
D.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以自然喻人事;下片怀古抒情,以历史比现实。苍凉厚重,整体呈现自然蕴藉之美。
16.词人在下片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1-05-03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诗经》为例提出了“发愤著书”的观点。
(2)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叠词描写了船在水面上轻轻飘荡前行的景象;“__________”一句则运用叠词描写了水流细微的景象。
(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平白朴实的家常话语描写了主人热情待客频频劝酒的欢快情景,让读者体悟到主客之间的深情厚意。
2021-05-03更新 | 2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提法基础上归纳出来的,是对“五育”并举政策话语的理论     。“五育”融合的提出既传承了中国文化元素,又具有国家视野和世界眼光,是在      中外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丰富的思想营养的基础上提出的。

“五育”融合中的德、智、体、美、劳分别代表真、善、美、健、富五大教育价值追求,其中真、善、美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健和富为教育的手段价值,它们应该平衡。“五育”融合的提出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目前新时代教育的当务之急。“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是对五育失衡以及“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痼疾的总结和概括。基础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培养身与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从“五育”分别代表的五种教育价值追求来看,它们之间应该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全面教育是我们        的责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升级       获取       相辅相成       不容置疑
B.升级       汲取       相得益彰       不容置疑
C.提升       汲取       相得益彰       义不容辞
D.提升       获取       相辅相成       义不容辞
19.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第二段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17人。
B.“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拘一格。”(《板桥集》)
C.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经过山西北部折入阴山。
D.该建筑公司负责建设的工程全部达到了优良工程(的标准)。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021-05-03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形容一种平淡而有规律的生活。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①         。对一些人来说,良好的睡眠都可能是个奢望。

据调查,当下很多人都存在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一般是指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出现睡眠量的异常及睡眠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比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梦行症等。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②        ?此前,曾有专家给出过睡眠建议,比如制订作息时间表并遵照执行,保持规律的睡眠节律;成年人的睡眠时间保持在7小时左右,太短和太久都不好。除此之外,平时我们可以试着让自己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建立起科学的睡眠认知;也可以睡前听会儿轻柔的音乐,让心情平静下来;再有就是使用舒适的寝具,③______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分别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3月18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举行,面对美国代表的无理指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霸气回应:“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21年和1901年同是农历辛丑年。社交媒体上,《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议场景对比图刷屏传播。


央视新闻频道《环球视线》栏目邀请你作为新闻观察员,发表以“国家实力,外交底气”为主题的新闻评论。请完成一篇新闻评论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05-11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时评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其他小说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品味语言艺术  鉴赏人物描写手法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周书》  古代文化常识  分析信息,归纳要点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辛弃疾(1140-1207)  咏史怀古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表达方式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情境补写  连贯  概括要点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