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1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二模 2021-05-20 2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是一个智慧的有机体,如同人一样,要有能感知采集城市事态数据的感官、存储和思考分析数据的大脑、传输往来数据的神经、推进各项应用的肢体。同时智慧城市是人、事、物多元融合系统,也是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融合的系统。在智慧有机系统的支撑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才能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以及推动城乡融合治理的引擎作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回应社会需求、赋权赋能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有机融合的智慧系统,是人生产生活和相关治理的系统,遵从人的价值追求,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市不是01组合的、冰冷的信息系统,而是体现人的价值和追求的、有温度的有机系统。城市智慧化不是便于监督管理人,而是有利于服务人。所以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不仅要体现为通信系统、数据底座、算力和应用平台建设,更要体现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福祉的积极成果。

未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基于有温度的智慧城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市域社会治理平台基于通信神经,不仅要连接各个感应器,更要连接各种主体。在政府统筹负责下,各主体共同感知和参与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例如,成都简阳市大联动、微治理平台通过实时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推动治理服务向每户、每人延伸,提升公众参与度,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慧城市建设要重塑整体性结构,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智治体系,实现智慧感知社会事态,智慧预知和防范社会风险,智慧辅助科学民主决策,智慧助力精准打击犯罪,以及智慧赋能社会和服务民生。智治体系的建构,实现数据聚通用是基础,以流程再造推进职责体系重构,以数据运行整体化破解市域社会治理碎片化。杭州城市大脑打通了交通、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0多个大系统,日均协同政府和社会数据1.2亿条,有效推进了治理的整体性。

市域社会治理各项能力的实现,有赖于并要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治理运行机制一体联动。在市域社会治理各领域,要完善信息系统和平台,形成准确感知、及时反应、智能预判、科学决策、协同行动的运行流程,达成市县乡村联动、部门联动、政社企联动、军地联动的整体运行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人民性、整体性的原则,基于市域社会治理特定优势和作用,锻造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实的中间环节,坚强有力支撑平安中国建设。

(摘编自李齐《用智慧城市建设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

材料二: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升级版,被认为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S(RS遥感、GPS卫星定位、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致力于城市发展的智慧化,使城市具有智慧感知、反应、调控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认为,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是人类智慧驱动城市发展,这是未来城市的新形态。智慧城市建设第一要推进数字化,我们生活的世界可以通过数字表述出来。因此,数字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第二,通过互联网将数字化的城市部件传输连接起来,实现网络化,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就属于网络化阶段。第三,在网络传输的基础上实现局部智能反应与调控,即智能化阶段,如智能收费、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第四则是万物互联阶段,城市各部分功能在人类智慧驱使下优化运行,实现城市智慧化,基本建成智慧城市。这四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后一阶段以前一阶段为基础。

智慧城市构架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包括智慧产业、智慧民生和智慧管理三大应用领域。网络信息技术包括数据采集的传感技术、数据传输的网络宽带技术、数据处理的云计算技术、数据存储的云存储技术、数据共享的云平台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的量子通信和加密技术等。智慧产业包括智慧农业、智慧制造、智慧建筑、智慧物流、智慧商务、智慧旅游、智慧传媒、智慧金融等,主要涉及智慧城市的生产领域。智慧民生包括智能家居、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购物、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大都涉及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属于智慧城市的生活领域。智慧管理包括智慧规划、智慧政务、智慧监测、智慧决策、智慧社区,这些主要与智慧城市治理有关,是智慧城市的中枢神经,体现了智慧城市的发展程度。根据智慧城市的构架,对各组成部分的具体进展进行评估,可以获知智慧城市的发展情况,并且可以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大建设力度。

(摘编自刘治彦《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社会安全和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有城市智慧有机系统的支撑。
B.材料一以杭州“城市大脑”打通了交通、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大系统的做法为例,充分印证了智慧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C.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经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D.智慧城市构架包括智慧产业、智慧民生和智慧管理三个领域,其中智慧民生指的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领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被认为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但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类服务。
B.人类智慧驱动城市发展是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智能化是智慧城市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
C.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而且可以服务于其他多个社会领域。
D.如果要看一座智慧城市的发展程度如何,那么应该重点关注的就是智慧城市的治理状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智慧城市特点的一项是(     
A.美国迪比克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做出响应,更好地服务市民。
B.巴西里约热内卢城市运营中心每天对各类市政信息进行实时汇总和分析处理,为优化城市运行提供最佳方案,扮演着城市“大脑”的角色。
C.黑龙江省大力推动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目前哈尔滨、大庆、佳木斯、黑河、绥化等5个地级城市及部分县级市、县城已分别建成并运行数字化城管平台。
D.天津生态城智慧公交站整合各项政务及生活服务,让市民乘客在公交站即可实现浏览新闻、借阅电子书、查询生活服务、无人售货机购物等功能。
4.请结合材料二,给“智慧城市”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从“论证结构严谨”的角度对材料一进行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桃花源记

汪曾祺

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不过如果要在中国选举出一个桃花源,这一个应该有优先权。这个桃花源在湖南桃源县,桃源旧属武陵。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溪,直通沅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这样说的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高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都城纪胜·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梦粱录·茶肆》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

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一气三清的坐像,也没有伸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如此而已。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

看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云是明代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的兵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删砍一次,不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摸了摸,似乎有点棱。但一切竹竿似皆不尽浑圆,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方竹不同,——那是真正的角四方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鸟龟昂着头,空空地趴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

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碎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丁丁地斫治。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注】之民的风度。

晚饭后,管理处的同志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写几个字,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给了他们:

红桃曾照秦时月,

黄菊重开陶令花。

大乱十年成一梦,

与君安坐吃擂茶。

作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有删改)

【注】一作亡怀氏,传说中我国远古时期部落名。相传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文本二: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摘自张延国《古今(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之比较——兼及《汪曾祺散文的意义和限度》)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同题散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虚幻的,而本文所写的桃花源则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B.文中写到桃花观里的牌匾和方竹亭前的石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C.文末的诗既写出了桃花源的历史文化意蕴,也写出了作者历经“大乱十年”后对今天生活的满足。
D.文章结尾说“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对年轻人的工作态度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以桃花为线索,但行文又不受这一线索的束缚,而是挥洒自如,纵横驰骋。
B.作者时而着眼生活的实景,时而倾吐内心的感受,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表达灵活多变,内容紧凑自然。
C.文中写擂茶的配碟时,列举出将近十种食物的名称,不避繁复,表现了作者对擂茶的兴趣之浓。
D.本文语言雅俗共赏,以平实质朴为主,也不乏典雅之语,如“闻擂茶之名久矣”“砍尽则不复长”等。
8.文本一用了较多笔墨写吃擂茶,对此你如何理解?
9.结合文本二,从选材和叙述两个角度对文本一进行简要分析。
2021-05-17更新 | 3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聪朗有才鉴。初,魏文帝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成,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弟敞为大将军曹爽参军,宣帝将诛爽,因其从魏帝出而闭城门,爽司马鲁芝率府兵斩关赴爽,呼敞同去。敞惧,问宪英曰:天子在外,太傅闭城门,人云将不利国家,于事可得尔乎?宪英曰:事有不可知,然以吾度之,太傅殆不得不尔。明皇帝临,把太傅臂,属以后事,此言犹在朝士之耳。且曹爽与太傅俱受寄托之任,而独专权势,于王室不忠,于人道不直,此举不过以诛爽耳。故曰:然则故无出乎?宪英曰:安可不出!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恤之;为人执鞭而弃其事,不祥也。且为人任,当为人死,亲昵之职也,汝从众而已。敞遂出。宣帝果诛爽。事定后,敞叹曰:吾不谋于姊,几不获于义!其后钟会为镇西将军,宪英谓耽从子枯曰:钟士季何故西出?枯曰:将为灭蜀也。宪英曰:会在事纵恣,非持久处下之道,吾畏其有他志也。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令日难至吾家矣圆请于文帝帝不听宪英谓绣曰:行矣,成之!古之君子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在职思其所司,在义思其所立,不遗父母忧患而已,军旅之间可以济者,其惟仁恕乎!会至蜀果反,琇竟以全归。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泰始五年卒,年七十九。

(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①魏文帝,指曹丕。②宣帝,与下文的“太傅”都是指司马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
B.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
C.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
D.及会将行/请其子琇/为参军/宪英忧曰/他日吾为国忧/今日难至吾家矣/琇固请于文帝/帝不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关,“关”是“门闩”的意思,“斩关”意思是砍断门闩,攻破城门。
B.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曾位列三公,汉朝以后常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C.崩,古代把帝王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作比喻,所以称帝王死为“崩”。
D.执鞭,持鞭驾车,多借以表示卑贱的差役;亦指侍奉或追随别人。文中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宪英明察秋毫,见微知著。通过曹丕被立为太子后溢于言表的喜悦表现,她推测魏国以后恐不会长久兴盛。
B.辛宪英缜密果决,能谋善断。流言说司马懿要谋反,她分析司马懿不过是想除掉曹爽,并帮辛敞作了明智选择。
C.辛宪英崇道务本,倡行忠义。面对危难的局势、险恶的环境,她劝导子弟应安分守道,因势利导,保全性命。
D.辛宪英善于识鉴,有知人之明。她认为钟会做事放纵,不甘居人下,恐怕有异心,后来钟会果然反叛了魏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
(2)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
14.本文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请分别说明两组人物的关系:辛毗与羊耽,羊琇与辛敞。
2021-05-17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李纲(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

陆师(清)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驯扰:驯服柔顺。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16.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1-05-18更新 | 3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