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1 题号:10095919
阅读下列小说,完成各题。

“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不好看相”是当地方言,就是脸面上不好看、说不过去的意思,儿子指着这间凋敝残破的护林房,耐心劝说着,“咱家在村里盖的楼房也是数一数二的,里面很宽敞,咱们可以互不相碍,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住着很方便很自由的。”

儿子指着的这间护林房可有些年头儿了,当年他从村里被选为林场的护林员,林场专门在大山深处盖起这件小房子,他经常住在那里,栽树绿化,防盗防火,间伐修枝,几十年就下来了。

现在他早已退休,林场也在另一个地方建起了更好的护林房,训练有素的几个年轻护林员也早已上岗,他完全可以搬下来安享晚年。但是他对这里太有感情了,竟然想一直在林场废弃的这间破旧护林房里继续住下去。年龄越来越大,体质越来越弱,儿子一直想接他到自己家里住以方便照顾,但是他就是不同意。他经常会在山里转转,拍拍这棵树干,拉拉那个树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脸上就都是满足自得的神情了。但是父亲一个人居住在深山里,也确实不能让人放心。

这次,儿子做了充分准备,就是打算彻底说服他的,于是继续劝说着:“再说了,咱家一辈子从没占过公家的便宜,人家这个房子是林场的公有财产,你已经退休不是护林员了,还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啊。”儿子考虑了几天,觉得这样说会有力度的。

“场长说了,这个房子林场已经不用,作废了……

“作废了也是公家财产啊。”

他沉默了,儿子知道父亲已经心动,就继续坚持着。

过了大半天,父亲才又开口:“好吧,我拾掇一下,到时候再搬吧。”

并没有多少东西,也根本没有什么好收拾的,但儿子还是尊重了父亲的要求:“用我帮你吗?……不用啊?……那好,你收拾彻底了,咱们明天来搬。”

儿子离开后,老人在房内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最后才开始拾掇起来,林场里的工具都早已交回去,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装着。

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也都透了气,一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这是妻子用心为自己做的,连搓麻线、纳鞋底做鞋帮,一直当绱起鞋来,费了老婆几天几夜的工夫呢。做这双鞋时候他们才刚结婚,现在妻子竟然已经去世五年了。当时他对这双鞋很珍惜,走在山路上有时候就脱下来提在手里,光着脚板走路。妻子知道后,心疼地说:“你是有家口的人,你尽管使劲穿就是,我都跟着你了还能少你的鞋穿?”妻子说到做到。经常为他做出新鞋子来。可是他每天都要巡山几次,磨损得太快太厉害,一双鞋子用不多长时间就穿透了气。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底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想到这里,他苦笑了一下:“老婆子啊,俺还想穿你做的鞋呢。”

扒拉着,扒拉着,一双用车轮胎皮做鞋底、皮襻交叉钉在上面的自制皮凉鞋露了出来,这种鞋过去都叫鞋垫子,发生孟良崮战役后见了世面的当地人又叫皮坦克,再后来又有了个时尚名称沂蒙凉鞋,过去集市上很多摊位都在卖,价格很便宜,但很耐穿,深受欢迎。“孬处就是磨脚,得先磨破皮肉,然后再磨出来硬皮茧子才成。”他又无奈地摇摇头,陷入了沉思。这双鞋可让他吃苦头了,有一次碰上来偷树的,他一心想抓住人家,结果先是被山坡上的碎沙土滑到了几次。山上陡坡处随地长着很多擦脚草更让他出尽了洋相,这种草叶片修长,密密麻麻的,地上就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碧绿毛发,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那次他被滑下去近百米,眼看被追上的偷盗者向一边跑去,结果他停住的地方距离那人更远了,最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人影消失在密林深处。那次他的裤子后腚都擦破了,后来还是妻子给缝了两个对称的补丁才又能穿出去,屁股上擦破的地方过了好多天也才结痂痊愈。

第二天儿子来到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大的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几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偷抹了一把泪,蹲下给父亲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

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他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爹,我敬您一杯,在咱们家里你愿意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尤其那些鞋子都记载着一段您的经历,咱们好好保存。你愿意到山上去转转,也随时去就是……”他感到眼里热热的,赶紧努力忍住,“爹,咱爷俩干了。”

儿子看到,父亲转过头去看了那两个麻袋一眼,眼里也有了泪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子要让父亲搬下山来一家人一起住,是因为老人已退休,怕他一个人在山上不能让人放心,还让自己脸面上不好看。
B.父亲不愿意搬下山住儿子家里,是因为他几十年在山上,对大山有深厚感情,另外,对新到的护林员,父亲还不很放心。
C.小说的语言比较质朴,富有地方特色,如“不好看相”“扒拉着,扒拉着”“后腚”等方言,就显得亲切而有表现力。
D.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尤其是心理描写比较细腻,对刻画父亲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2.小说运用了插叙手法,请指出本文的插叙手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认为下列两个标题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A坚守                                 B.父亲的鞋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规矩

黄大刚

到我这来干活,得听我的话,这是规矩。老熊说这话硬邦邦的,小杜心里很不舒服,老熊只不过是几个装修工拼起来的头,那语气,老熊好像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老总。

其他装修工很听老熊的,老熊说什么时候开工,从来没有人敢迟到。已过午了,肚子饿得直吵,只要老熊还在干活,没人敢吱声。大家都这样,小杜有气只得憋在心里。

老熊有规定:谁揽到活,从利润中扣出2%作为奖励。

小杜很心动。收工后,小杜没事就到新建的楼房转转,看看能不能揽到活。还真让小杜给碰着了,有一户,建筑面积120平米,房主跟小杜谈,要以2400块工钱包给小杜。小杜算了算,20块钱一平方,挺划算的,怕人家反悔,就拿了房主的定金。

小杜兴冲冲地告诉老熊,老熊越听脸越黑,还没等小杜说完,就骂开了:猪都叫你老爹,你到底懂不懂,刮涂料算的是墙壁面积、天花板面积,什么建筑面积,被人卖了还傻呵呵地数钱。

小杜慌急了起来:要不,咱们不去做算了,反正房主又不认识我们。

定金都领了,还说这种不是人的话。老熊声音大了起来。

尽管有了心理准备,可干活的师傅一见面积那么大,工钱却那么少,顿时软了手脚,边干活边埋怨小杜,手下的活粗糙了起来。老熊查看一遍,责令返工。涂乳胶漆时,打面漆一遍,小杜就不打了,悄悄把漆拎到卫生间,要倒掉,老熊看出异样,跟过去,喝问:你这是干嘛?”“这点工钱,干这些工已够了,这些漆就不用打了。”“多少钱是你当初跟人家谈的,人家又没逼你,既然答应了,就要干好,不然以后谁还叫你干活。

在老熊的监管下,房子的涂料刮得很精细,房主很满满意,提出要加钱,老熊却不肯收,说当初谈好多少钱就多少钱。房主很感动,跟小区的业主赞扬老熊他们的工好,还带到房里参观。

正在挑选装修队的房主争先恐后地找老熊干活,老熊忙不过来,他们就排队等待。

小杜干得欢实,不由得暗服老熊目光长远。

有一所学校多媒体教室装修,有个自称是校长的中年男子找到老熊,说装修不及时,将影响到开学孩子上课,学校清水衙门,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请老熊干干好事,解燃眉之急。

小杜听了,心里很不病快,接过话头:我们又不是慈善机构,要有工钱才有饭吃呀,不但我们吃,还有一家老小,你这样的工钱,叫我们怎么做嘛。

哎呀,你就理解支持一下嘛。校长恳求道。

谁让你说话了。老熊瞪了小杜一眼。

我说的是事实呀。小杜辩道。

明天开工,想干的就跟我走。

第二天,老熊拎着工具出发,身后跟了小郑、小江等人,小杜原打算不去,见只剩下自己,犹豫了一下,也跟了去。

在闷热的多媒体教室汗流浃背忙活了一个礼拜,中年男子过来看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悄悄把老熊拉到一边,按市场价开发票,我尽快把工钱给你们,你们辛苦了。

当初谈的不是这个价呀。

你说的没错,但,你懂的。校长捅了一下老熊的腰。

我不懂,你要开市场价的发票,就得按市场价给我们工钱。

校长把脸一摆,咱们可得丑话说在前,你不开发票,别怪我不给工钱。

老熊没办法,人家攥着刀把,他拿着刀刃呢。

没多久,校长让人实名告了,没多久,被免职了。

校长知道是老熊告的状,就找老熊,我和你无怨无仇,干嘛告我?

你说得对,但我不容忍你害了这座学校,还有学校里的孩子。

老熊在城里干得顺风顺水,他最大的梦想是成立一家装修公司,把业务做大,赚更多的钱。

可老熊宣布要回老家照顾老娘,老娘脑血栓,瘫在了床上。小杜他们出主意让他请人照顾,老熊摇头,钱什么时候都挣不完,可老娘的日子却不多了,陪伴老娘的日子拿钱也买不回来。

老熊把装修队交给小杜,小杜对队员说:装修队的老大还是老熊,我只不过是代管,这是规矩,你们记住了没有?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综合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和对比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老熊身上的正能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反衬出老熊人格的高尚,更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深化了文章揭露、鞭挞弄虚作假行为的主旨。
C.小说中人物对话颇具特色,大量运用独立成段的短句,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矛盾冲突在对话中展开,叙事节奏紧凑有力。
D.小说中老熊明知小杜揽的活不挣钱,仍然高质量地完工,可见老熊是一个讲规矩的人,不因为工钱少就在质量上打折扣。
2.请简要分析小说次要人物“小杜”的作用。
3.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小说标题的丰富含意。
2021-01-16更新 | 2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朵丁香花

包利民

从她记事起,就已经有了门前的那几棵丁香树了,每到春天,艳艳地开满了粉红的花,空气中流动着淡淡的清香。她从小就喜欢丁香,常常在一簇簇的花丛中寻找有五个花瓣的花朵,传说五瓣丁香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

是的,她是那样的幸福,她一直深信那是门前的丁香花的福荫,因为五瓣丁香极少见,而她却总能在花开的时候找到几朵。父母对她宠爱而不溺爱,而家庭条件也很优越,因此她比别的孩子更独立更快乐。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她走过童年,走过少年,走进了大学的门槛。去外地上大学,父母只有一个要求,很郑重地提出来,寒暑假可以不回来,但丁香花开的时候一定要请假回来住几天,不管多么忙。她虽然有些不解,可还是答应了,而且,她也喜欢那些花,毕竟陪伴着自己一起长大,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上大学的第一个春天,母亲给她打电话,告诉她门前的花已开了。于是,她坐了一天的火车,回来看那些花。未到家门,香味便已弥漫过来,而那些花,映得她心里暖暖的。她知道,其中一定有几朵五瓣的花在等着她去采摘,那是她幸福的使者。而父母,就站在门前对着她微笑,从小到大,每次从外边回来,都是如此。在家里住了几天,她便返校了,带着一种依依的心情。

第二年,她依然在春天回来。花依旧,而心情却有了浅浅的感伤。因为她无意间发现了一张她小时候的照片,可能还是未满月时照的吧。而抱着她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她问母亲那人是谁,母亲说是一个远房的亲戚,而她却清楚地看见了母亲一瞬间的惊慌。她便忽然想,自己该不会不是父母亲生的吧?带着疑惑,她离开家回到学校,这是第一次离家时脸上没有笑容。

不久,母亲给她打来电话,告诉她,她的确是他们抱养的。那一瞬间,二十年来从没有忧愁的她,眼中蓄满了泪水。母亲又说,那几棵丁香树,是她的亲生母亲栽下的,在她出生后不久。她忽然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喜欢丁香花,因为它传递着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从生她的那个女人手上,把美丽与哀愁传递到她的眼里,她的心上。她像无数个被抱养的孩子一样,在心底喊着为什么,为什么生我而不养我?虽然她的生活是如此幸福,而现在回头望去,那幸福竟是如此地飘浮,终是遮不住命运的伤痕。

她时刻记着照片上的那个女人,那个给了她生命的人。她再次回到家,对父母说:“我不需要你们告诉我事情的经过,我只想问你们她的地址。”父母无言,在纸上写了一个地址,交给她,看着她出了家门。在满树的花旁,她回过头来,说:“我会回来的。”

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她辗转来到了那个小城,找到了那个低矮的土房,在城市的边缘。叩响那扇门,当脚步声传来时,她的心跳得竟如此剧烈。门开了,一个白发的老人看见她,惊得说不出话来。她的心一痛,亲生的母亲应该不到五十岁,怎么就白了头发?可她的眼神中的不舍与忧伤和照片中一样,几十年都没有变,这就是母亲了,这就是母亲了,她在心底默默地念着。这时,眼前老人叫出了她的名字,喃喃地问:“你怎么来了,你怎么来了?”她默默地凝视了这个应该叫母亲的人一会儿,只是问为什么。母亲无语,带她进了屋,家徒四壁,贫寒无比。母亲只说了一句“这样的家庭,给不了你好的生活和未来”。她说:“可是,却可以给我亲情,给我真正的妈妈。”母亲摇头,说:“也许可以给你一个妈妈,却不是一个好妈妈,而且,我给不了你应该叫爸爸的那个人。”

母亲从床底拿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打开,里面全是枯萎的丁香花,一共有二十朵。母亲说:“每一年我都去看你,都要摘一朵花回来。每一年我都能看见你很快乐地生活和成长,看见他们对你的爱与呵护。他们是你真正的父母,他们给了你很温暖的亲情,你不要有什么遗憾。”

白发,泪眼,她的心忽然疼了起来。她在记忆里努力搜寻着,可那个在门外花前满眼泪水与热情的老人,怎么就一点印象也没有呢?母亲该是一个充满才气充满热情的人啊,可如今只剩下了孤苦与无依。是什么,让母亲失去了如花的笑脸;是什么,让母亲如此地心伤。她已无须去问,也更无须去问为什么了。在母亲支离破碎的生活中,她是母亲伤口中流出的血,时时让母亲疼痛,在疼痛中继续着无望的生活。看着那二十朵枯萎的花,她明白了养父母为什么要她年年回来看花开,心渐渐地丰盈起来。终于,她叫了一声妈,拥住了白发的母亲,一如拥着二十年里生命中所有的爱与牵挂。

她知道,她的生命真的比别人更富有,有那么多的爱包围着她。无论以后走出多远,她都要回去看门前的丁香花,还有门内的三位老人。那些美丽的花,真的是年年绽放着幸福。丁香的叶子很苦,而花朵却是那样香甜。母亲就如那苦苦的树,而她就是树上最香的花。最苦的树开最香的花,像极了拳拳的亲情,而那花香悠远绵长,浸透了整个的生命!

(有删改)

1.理解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含意。
(1)五瓣丁香极少见,而她却总能在花开的时候找到几朵。
(2)丁香的叶子很苦,而花朵却是那样香甜。
2.(情节概括)“她”在文中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概括作答。
3.分析文中画横线语句的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二十朵丁香花”的丰富意蕴。
2020-02-22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歧途

艾玛

(1)“爸爸,你能写一只小灰兔的故事吗?它不是我们看到的小灰兔的样子,它像我这么高,有和我一样的黑头发,像我一样会说话。”

(2)这是儿子五岁时候对他说的话。

(3)很多年以后,他还记得那一刻的情景。儿子悄悄推开门,眨巴着一双大眼睛,安静地注视着专心写作的父亲。

(4)“好吧。”为了尽快打发走这孩子,他应付着答道,“等我写完这本书,我就给你写一个小灰兔的故事。”

(5)他是个作家,一直过着极其窘迫的生活。四十岁那年,时来运转,他的一本只印了两千册的小说突然被某个电视剧导演看中了,他得到了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钱。这笔钱在城市里花不了多少年,在乡下,却可以过上许多年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是,作家向他年轻的女友求婚,带她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靠自己的双手让一座破败的小院焕然一新。到了晚上,作家就到书房写作,妻子在书房旁边的房间做针线,偶尔,作家会把自己刚写的小说念给她听。

(6)第二年春天,妻子诞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孩子长得很漂亮,就是有点唇裂,但这只会让他们更加爱他。在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夫妻俩带他市里的大医院做了修复手术。这孩子近乎完美,从会走路起,就开始帮妈妈干活了。而且,这孩子也像作家的妻子一样,对作家的写作怀有神圣的敬意,从不无缘无故跑到他的书房打扰他。孩子稍大一点后,坐在妈妈的膝头听作家读小说,如果故事很悲惨,他会把脸埋在妈妈的怀里哭泣。大部分的时候,听完小说的最后一句,他会安静地站起来,叹一口气后默默走掉。

(7)“爸爸,你能写一个小灰兔的故事吗?它像我这么高,有和我一样的黑头发,像我一样会说话。”

(8)孩子七岁的那年,又对他说了这番话。

(9)“好吧。”他停止敲击键盘,微笑着对孩子说道,“等我把手上这本书写完,我就给你写一个小灰兔的故事吧。”

(10)很快三十年过去了,他还是没有给孩子写那个小灰兔的故事。因为他一直有“手上这本书”要写。

(11)三十年后,他停止了写作,坐在轮椅上度日,虽然时日无多,但拿来回忆往事却绰绰有余。他发现自己比过去更能将往事看分明:孩子当年的修复手术很成功,但后来,还是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说话练习。那句“爸爸,你能写一只小灰兔的故事吗?”一定是儿子经过了许多的练习才郑重其事地走进他的书房来对他说的。这孩子跟许多人一样,也有着冥冥中被安排好的一生……先是小学,上完小学后,接着是中学,开始住校了。周末回来,他在书房写他那总也写不完的书,孩子在自己的房间内写作业。作家竟然不记得后来他到底有没有再将自己刚写的小说念给孩子和妻子听。再后来,孩子念完一所不好不坏的大学,留在城市工作。十多年来,换过许多的工作,都不尽如人意。现在,年近四十的他,在一家工厂做着仓库管理员的工作。每天按时上班、下班,一周休两天,月底领工钱。像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样,不管过得怎么样,每到年底,他都会回家来陪他们过春节。但每一年,回到他们身边的那个人,似乎都与那个站在他的书桌边要求他写一个小灰兔的孩子不相干……那可是他唯一的孩子!

(12)作家下定决心,要写一个小灰兔的故事。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作家决定在儿子回到家里之前,把这故事写完。

(13)窗外白雪茫茫,一片寂寥,有什么东西能在冬天出得来?他从网上买了一大堆孩子看的书。他想,他总能找到一个故事适合小灰兔。他读到了很多很多的故事,有的属于一只狐狸,有的属于一只大灰狼,有的属于一只小蚂蚁……总之,各种各样的故事。起初作家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时,他会控制不住的想,不妨拿来一用。要知道,他是个作家,这样的事他并不陌生。有句谚语怎么说来着?如果纸会脸红,那么世界上大部分的书都会是红色的。但这一次,作家却没法这样干了,因为他意识到小灰兔应该有小灰兔的故事,他坐在电脑前,手指一碰到键盘,故事就从他的指尖流了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事。写完后,作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原来写作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情!作家也为自己感到遗憾,遗憾自己竟然到了人生的暮年才发现这一点。

(14)在作家写下的故事中,调皮的小灰兔很喜欢街市的热闹,化作一个书生,游荡在人间。尽管老灰兔把人类的残酷都告诉了它,它还是怀着真爱与一个美丽的少女日夜厮守。结局不出老灰兔的意料,这只误入歧途的小灰兔还是被那负心的女人抛弃了。

(15)作家想到这是写给儿子的故事,马上又春节了,得把结局弄得喜庆些。可是他很快发现自己竟然无能为力,故事似乎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16)很快,春节到了。小山沟对面的农家燃放鞭炮的夜晚,那在城里做仓库管理员的儿子回到了家。他依然是个仓库管理员的样子,也还是跟从前一样沉默,只是背比先前佝偻了些,头上还多了几根白发。

(17)作家赶紧把自己写好的故事打印好拿了出来。一家三口围坐在书房里温暖的炉火边后,作家开始把小灰兔的故事读给妻子和儿子听。他的妻子早就对他的故事没有任何反应了,但他的儿子非常惊讶。起初,他搓着双手,安静地听着,后来,他的嘴唇开始哆嗦,有了一些浅浅皱纹的脸涨得通红,简直比炉火的红光还要红呢。故事读完后,作家的儿子把脸埋在作家不能动弹的腿上,抽泣起来。作家的儿子对作家说:“爸爸,谢谢你……”

(选自《小说月报》2015年第一期,有删改)

1.简析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大部分的时候,作家读完小说的最后一句,孩子会安静地站起来,叹一口气后默默走掉。
(2)可是他很快发现自己竟然无能为力,故事似乎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2.赏析第(1)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3.第(13)段直线部分详写作家创作小灰兔的故事的过程,有何作用?
4.请结合全文,探究题目“歧途”的多重意蕴。
2020-03-09更新 | 1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