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 题号:101049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讲出我们自己的法治话语

孙家红

世界上并不存在单一的法治模式,更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法治道路。对于这一问题,一定要保持清醒认识。

上世纪80年代,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进程,西方法治学说、理念越来越多地引入中国。当时不少学者翻译、介绍西方法学著作,在法治理论和话语构建方面借鉴西方。不可否认,西方社会关于法治的经验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认真研究参考。但必须认识到,它是在西方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是西方学者创设的关于如何运用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理论学说。这一学说并不是一成不变或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西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产生前后,也曾面临各种威胁和挑战。后来,由于西方国家长期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地位,其治理国家的主张就跟随资本扩张的脚步传播,并对其他一些国家产生了影响。

实际上,作为一种治理模式,法治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只能看它是否适合一个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因而法治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别。即使同在西方国家法治这一框架之内,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别也没有抹平。甚至在同一法系之下,不同国家的法治运行状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西方法治是一个极其笼统的学术概念,其话语表达各式各样。

在学术研究中,以往在借鉴西方法治理论时,有的学者由于认知局限,演绎出一些并不可靠的知识内容。还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话翻译成汉语后,与原意相去甚远。这表明,我们以往引进的西方法治话语存在不少漏洞,学者们需要更为全面地认知西方法治,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制造或传播一些查无实据的论断。

目前,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对西方法治理论照搬照抄、亦步亦趋,不仅无助于中国现实法治问题的解决,更形成不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们需要扎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总结我国法治实践经验,回应自身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成熟的法治理论。

我们应以人类法治文明演进的整体视野,汲取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法律智慧,进一步增强学术研究的主体性,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创新见解,讲出我们自己的法治话语。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25日10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社会关于法治的经验有研究参考的价值,因为它是人类重要的文明成果之一。
B.我们过去引进的西方法治话语存在不少漏洞,很可能与有些学者的有意为之有关。
C.借助经济科技优势和资本扩张,西方治理国家的主张得以传播,影响极其深远。
D.解决中国的法治问题,形成中国的法治理论,离不开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和法治实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法治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为立论前提,得出“它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的结论。
B.文章采用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法治模式并非单一,法治道路也非唯一正确”的观点。
C.文章通过学者们对西方法治理论前后不同认知的对比,证明国内不少学者逐渐成熟起来。
D.文章按时间和逻辑顺序展开,论述了讲出我们自己的法治话语的必要条件和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全面认知西方法治,立足中国实际,才能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成熟的法治理论。
B.西方法治理论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整体上还算顺利,尽管期间也曾经受过一点威胁和挑战。
C.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的学者们终于意识到学习西方法治理论对国内学界的危害。
D.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西方法治学说和理念就无法进入我国,也影响不了我国的法治发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是一种与知识传播相关联的商业现象,近年来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所谓知识付费中的“知识”,与传统媒体中的“知识”有所不同。这里的“知识”,其本质是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其形态包括线上教育、数字出版及咨询业等多种形态。知识付费可以看作“信息付费”,即在信息生产和消费者之间存在消费差,并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和变现。

知识付费风口的到来给整个内容生产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对于知识生产者来说,知识付费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知识信息生产者的知识版权,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对于知识付费的用户来说,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却相对稀缺。知识付费能够使用户高效地筛选知识,获得更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摘编自王国英《知识付费对内容为王的反思与重构》,《新闻论坛》2018年2月)

材料二:

“知识付费”热在某种程度上是知识经济在人们生活中的倒影。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接入互联网的同时,也接入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即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知识经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知识”成为支撑经济和经济增长的首要生产力要素,相应的人力要素、物质要素被大大削弱。在今天的社会中,个人要想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就,知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迫使个人不得不获取更多的“知识”。

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出发,知识对于消费者而言已经是一项必须要进行的消费。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移动互联网下信息爆炸所带来的社会议题如走马灯般快速变化,消耗着人们的注意力。如果不及时吸收新的知识和讯息,又很容易与同龄人失去共同话题。这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被迫追赶的焦虑感,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人们追赶时代步伐所必须付出的努力,即不停地学习以提升自己。

从知识付费者的角度而言,知识付费项目确实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调查机构的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为0.93亿人,同比增长93.8%,预计2018年将达到2.9亿人。

(摘编自张程《内容付费:知识经济的倒影》,《记者观察》2018年3月)

材料三:

知识付费产业要想向着更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必然会经历重大洗牌。洗牌后,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或许只能留下一两个平台,其他知识输出方只能在这些平台上生存。平台会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精准匹配知识分享者的产品和客户需求,保证客户找到有用的产品,而知识分享者找到能够“听得懂的人”。同时,平台要想做出声誉,就必须对知识产品严格评估。而知识产出者要想生存,必然会朝两个方向分化:一个是部分知识生产者会走向更垂直、更深度的道路,在某一领域深耕细作,保证自己提供的东西“有用”是他们的生存依靠;另一个是部分知识生产者会走向泛娱乐化的道路,他们提供的东西主要用于陶冶情操,扩大见识,保证自己提供的东西“有趣”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总之,所有的知识生产者都必须提供更专业、更聚焦、更精准的产品。

(摘编自易鹏《知识付费还得“洗牌”》,《环球时报》2017年11月2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互联网传播,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的一种商业现象。
B.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大大削弱了支撑经济和经济增长的人力要素、物质要素,“知识”成为首要生产力要素。
C.从数据显示来看,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将是2016年的三倍之多,由此可见,知识付费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D.未来知识付费平台能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精准匹配知识分享者的产品和客户需求,并对知识产品严格评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知识信息生产者的知识产权,又能给知识付费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稀缺信息。
B.知识付费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和对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有直接关系。
C.知识付费能够减缓因移动互联网信息爆炸所带给人的焦虑感,这说明好的内容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付费的。
D.知识产出者需要朝着更垂直、更深度和泛娱乐化两个方向分化,才能在未来的知识付费产业中找到生存之道。
3.以上三则材料,各自报道知识付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9-04-24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这是国家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对社会金融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而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存款准备金制度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投资增长过快,经济出现过热时,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会使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变小,商业银行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会下降,从而起到减少货币供应量、紧缩银根、收缩经济的作用。反之,在投资增长缓慢,经济低迷时,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就可减少上交存款准备金,相应增加本身贷款能力,再通过存款派生机制,扩大市场货币供应量,起到促进经济复苏的作用。此外,随着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减,市场利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投资和社会支出的变化。

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利率是针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直接的。一般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利率会有上升压力,这是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信号。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为了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而准备的存款。根据政策需要,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可以保持不变。
B.从长远看,我国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是为了增强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保证储蓄客户及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安全。
C.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尽管针对的对象有所不同,但是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彼此之间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D.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8%,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向央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后,理论上可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2万元。
2.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怎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答案不超过50字)
2016-11-17更新 | 7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3】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2019-01-30更新 | 9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