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安达市七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一 期末 2020-04-27 42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讲出我们自己的法治话语

孙家红

世界上并不存在单一的法治模式,更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法治道路。对于这一问题,一定要保持清醒认识。

上世纪80年代,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进程,西方法治学说、理念越来越多地引入中国。当时不少学者翻译、介绍西方法学著作,在法治理论和话语构建方面借鉴西方。不可否认,西方社会关于法治的经验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认真研究参考。但必须认识到,它是在西方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是西方学者创设的关于如何运用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理论学说。这一学说并不是一成不变或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西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产生前后,也曾面临各种威胁和挑战。后来,由于西方国家长期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地位,其治理国家的主张就跟随资本扩张的脚步传播,并对其他一些国家产生了影响。

实际上,作为一种治理模式,法治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只能看它是否适合一个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因而法治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别。即使同在西方国家法治这一框架之内,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别也没有抹平。甚至在同一法系之下,不同国家的法治运行状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西方法治是一个极其笼统的学术概念,其话语表达各式各样。

在学术研究中,以往在借鉴西方法治理论时,有的学者由于认知局限,演绎出一些并不可靠的知识内容。还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话翻译成汉语后,与原意相去甚远。这表明,我们以往引进的西方法治话语存在不少漏洞,学者们需要更为全面地认知西方法治,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制造或传播一些查无实据的论断。

目前,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对西方法治理论照搬照抄、亦步亦趋,不仅无助于中国现实法治问题的解决,更形成不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们需要扎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总结我国法治实践经验,回应自身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成熟的法治理论。

我们应以人类法治文明演进的整体视野,汲取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法律智慧,进一步增强学术研究的主体性,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创新见解,讲出我们自己的法治话语。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3月25日10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社会关于法治的经验有研究参考的价值,因为它是人类重要的文明成果之一。
B.我们过去引进的西方法治话语存在不少漏洞,很可能与有些学者的有意为之有关。
C.借助经济科技优势和资本扩张,西方治理国家的主张得以传播,影响极其深远。
D.解决中国的法治问题,形成中国的法治理论,离不开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和法治实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法治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为立论前提,得出“它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的结论。
B.文章采用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法治模式并非单一,法治道路也非唯一正确”的观点。
C.文章通过学者们对西方法治理论前后不同认知的对比,证明国内不少学者逐渐成熟起来。
D.文章按时间和逻辑顺序展开,论述了讲出我们自己的法治话语的必要条件和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全面认知西方法治,立足中国实际,才能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成熟的法治理论。
B.西方法治理论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整体上还算顺利,尽管期间也曾经受过一点威胁和挑战。
C.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的学者们终于意识到学习西方法治理论对国内学界的危害。
D.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西方法治学说和理念就无法进入我国,也影响不了我国的法治发展。
2020-04-2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安达市七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尽管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但在一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厌学症”在不少贫困家庭中滋生、流行。

西南山区一个贫困发生率超过90%的村子,一名15岁义姓少年因为厌学,9月开学后就没按时上过学。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这个孩子终于上了七年级,但又经常偷偷逃学,如此反复四五次。

当地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经常厌学、逃学的孩子,学习成绩跟不上,觉得读书很辛苦,且面临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不少就去“混社会”。

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某县,本该上学的孩子辍学务工现象突出,不少贫困家庭都抱有“读书无用,不如出去打工”的心态。

还有一些厌学者不愿意打工,只是无所事事地看直播、打游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党校教授盘世贵认为,通过脱贫攻坚,政府让贫困家庭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已没有过去的生存危机感,一些孩子觉得“不奋斗也有饭吃、有衣穿,读不读书无所谓”。

(摘自《半月谈》2019年3月25日)

材料二: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人生出彩靠教育,奋进追梦靠教育,教育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

“厌学症”之所以成“症”,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让孩子生“厌”,二是还有比“学”更让孩子沉迷的事情。于前者来说,是少数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在“脱粉”。在网络原住民时代,内容上的填鸭式教育,加之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已跟不上农村孩子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于后者来说,是社会责任的缺失。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10岁以下网民约为3400万,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呈低龄化趋势。

针对一些贫困地区出现的“厌学”现象,解决之道恐怕还是要合力而为,寻找因地制宜的“组方”:让“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显性化,让精准扶贫在“智”与“志”的层面有更多见贤思齐的样板;改变贫困地区辍学问题的解决思路,不要等到辍学再去做工作,而应把防辍作为教育的日常;加大对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的引导与保护,给孩子们清朗的网络生存空间。当然,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与教育的层级,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学生“厌学症”的基本逻辑。

越穷的地方越容易滋生的“厌学症”,是基础教育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亦是扶贫攻坚发力的核心领域。听听贫困家庭对教育的看法、问问贫困学生对教育的期待,合力共治、用心用情,才能逐渐把“厌学症”遏止在萌芽状态,将辍学的孩子拉回明亮的课堂。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3月27日第2版)

材料三:

当我们谈到高考时,不能不提那句著名的“教育改变命运”。从现实来看,高考确实是很多人的命运转折点。在导演顾长卫看来,高考“就像一道光”;在张艺谋心里,“没高考,没现在”;在俞敏洪那里,三次高考经历更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回忆。对许多人来说,高考犹如一盏照亮前程的灯,也像一台“命运交换机”。

最近几年,“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沉渣泛起,一些人对高考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于是,当众多历史亲历者讲述高考故事时,也有人说,时代发展到今天,高考早已不是阶层流动的唯一通道,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这样的判断自然也不算错。在价值观日益多元、成才路径多样化的今天,高考确实不是也不应该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否认高考的价值。公允地看,对于多数人尤其是普通家庭的学生而言,高考依然是改变命运的主流方式。这种主流方式的角色定位,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改变。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高考,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会是什么模样?

(摘自《新华评论》2019年3月2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必须坚信“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通过接受教育来让自己的人生出彩,让自己奋进追梦。
B.脱贫攻坚让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摆脱了生存危机,导致他们产生了“读不读书无所谓”的想法。长此以往,这些地方很难真正脱贫。
C.经常厌学逃学的孩子,在学习上陷入恶性循环,不少人过早地踏入社会。与辍学务工的孩子相比,那些只知道看直播、打游戏的厌学者更令人痛心。
D.高考改变了顾长卫、张艺谋、俞敏洪等人的命运,也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照亮了很多人的前程,生动地诠释了“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成才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有些人没有参加过高考也能成功。所以,高考的确不应该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B.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考仍然是众多中国孩子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也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主要方式。如果没有高考,我国的发展前景堪忧。
C.遏制“厌学症”的蔓延,既是基础教育主管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扶贫部门攻坚克难的重要任务。此外,我们还有必要听听贫困家庭的心声。
D.“厌学症”的成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薄弱,课堂教学不足以吸引学生;二是互联网对孩子们产生冲击,给他们带来了太多诱惑。
6.小明家境贫寒,厌学逃课,想辍学打工。请你结合材料,列出理由,劝他安心学习。
2020-04-20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安达市七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猎手

华杉

张明在乌林,算不得真正的猎手。以前是,至少后来不是。

这完全是由于漆武。

漆武是外乡人。一年前不知哪天在镇外的普济寺安然住下就没有走的意思。开头,人们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人们才突然注意起这个人来。

原因是他从山里扛回一只豹子。人们就知道了他叫漆武,还知道他猎杀豹子的武器竟然是祖辈用过而现在早已弃之不用的古老工具——弩!

乌林,外围八百里大崎山。这里山高林密,断谷残涧,常呈浓雾弥漫之势,毒虫鸟兽出没无常。所以,乌林多猎手。然而,独自一人扛回一只豹子,这还是破天荒。

于是,漆武便很受乡人敬仰。

但也有好多人不服,特别是年轻的后生。张明就是一个。

让一个外乡人在这八百里大崎山逞强,这无疑是劈头让人打了一耳光!

张明就很想猎到一只豹子,最好是比那只更大一些。

张明不怕。原因是自己本就是乌林最出色的猎手。再说张明手中握的不是弩,而是铳!一扣扳机,轰响震山林,飞砂走石,就是铜头铁罗汉也会炸得千疮百孔,更何况血肉之躯的鸟兽!

于是张明就下决心一定要扛回一只最健壮的豹子。于是这一天张明就收拾好东西一个人进山了。

山高林深草密。等来到鬼见愁涧的时候,张明已是筋疲力尽,劳累不堪。其间也遇到过几只小兽,但张明都放过了,一心一意要猎只豹子。

喝了几口水,张明稍作喘息。正待前行,耳畔忽传一点轻微的声响。定睛看去,涧对岸赫然踱出一只大豹!而且是一只母豹。此刻,它正悠闲地到涧边饮水。

张明兴奋得手都有点颤。他瞄准豹子扣动扳机。没响!臭子!张明顿感绝望。因为,那只受惊的豹子已跃于头顶。显然,装火药是来不及了。张明抽出了猎刀。

豹子直压而下,张明捅出猎刀,决心来个同归于尽。

张明无损。豹子腹中一刀,鲜血喷出,死了。

张明惊魂未定,手脚酥软。好半天,他努力走过去,抽出了猎刀,一切如在梦中:我张明真的杀死了一只豹子?

不,不是!张明镇定下来。因为他看见豹子额中插着一样东西——一支没颈的羽箭!

张明忽然明白了。明白了,就转身走了。

张明空手出山!这是从没有的事。人们望着疲惫不堪默然无言的张明亦无言。

张明是被一大群人吵醒的。一人当胸一拳:好张明!真是好样的!

张明懵然爬起来到庭院。当中,停放一只开膛的豹子。张明上前,摸摸豹额,羽箭没了,箭洞被巧妙堵死。②张明又明白了

在乌林人敲锣打鼓抬着张明满街转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张明真想大哭一场……

之后,一个如血的黄昏,张明提着一壶酒和半只狍子来到普济寺。漆武不在。于是,张明就一个人喝了半壶酒,吃了带来的半只狍子的一半。以前,张明很能喝酒。但不知为什么,这次张明喝了半壶酒就醉了,并且醉得很厉害。

就在张明烂醉如泥的那天晚上,日本鬼子来了。

打猎,可以。

铳,自是不敢放。张明就是个例子。没被日本兵用皮鞭活活抽死就算万幸。

不敢放铳。陷阱、下套、竹箭,倒是能捉住几只野兽。但那滋味呢?八百里大崎山,世世代代的乌林,让小日本给统治了。窝囊!

感到最窝囊的依然是张明!张明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留着小胡子的中队长藤野一郎。他用皮鞭托着张明的下巴,得意洋洋地问他:你说咱俩谁是真正的猎手呢?

张明咬牙切齿:终有一天,老子要用猎刀再开一次膛!

机会终于来了。依然是一个如血的黄昏。张明这次没有醉,他埋伏在一棵大树后。因为,他知道藤野一郎今晚一定会打这经过。

藤野一郎来了。张明迅雷不及掩耳地扑上去。猎刀捅进了藤野一郎的腹中。那一刻,藤野一郎的枪也响了。

后来,在张明死的地方竖了一块石碑,碑文只有五个字:真正的猎手。

再后来,乌林的所有猎手忽拉一夜间全消失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八百里大崎山上活跃着这样一支神秘的队伍:他们除了用枪,最拿手的就是利用陷阱、套子、竹箭等森林中随手可得的东西对付日本鬼子,叫他们防不胜防。听说,这支队伍骁勇善战,神秘莫测。还听说,他们的带头人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中年汉子。对了,他的身上永远都带着一把弩。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11期通俗文学-乡土小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漆武凭借落后的古老工具“弩”独自一人从山里扛回一只豹子。这在猎手众多的乌林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因此,漆武受到许多本地人的尊重。
B.小说多次提到“八百里大崎山”,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既暗示了打猎范围之广、难度之大,又彰显了猎手们强烈的自尊心。
C.第①处“明白了”说明张明认识到猎获母豹另有其人,和自己无关;第②处“又明白了”暗示张明懂得了射豹之人的良苦用心。
D.在张明精神的感召下,乌林所有的猎手在漆武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神秘的抗日队伍。他们骁勇善战,经常打得日本兵叫苦不迭。
8.小说对漆武着墨不多,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9.你认为只有谁才称得上真正的猎手?请结合全文分析。
2020-04-2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安达市七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孟尝君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B.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C.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D.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具,本指用草编的盛饭馔具,此处指粗劣的饭食。古代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称为太牢具,只有羊豕两牲的饭食称为少牢具。
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用来指称皇帝的词语还有朕、孤、殿下、万乘、天子、陛下等。
C.衣冠,指衣服和帽子,古代士以上戴冠,故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也可代称缙绅、士大夫等权贵阶层,文中是穿衣戴冠的意思。
D.国,本指疆域,引申为地区,都城也可以叫“国”,后泛指国家。古代,分封给诸侯的领地叫“国”。文中的“薛”是孟尝君的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不甘贫困。他难以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愿意寄食门下,因为出身低微而被孟尝君身边的人看不起。
B.冯谖敢于作为。他主动接受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的任务,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赏给这些百姓,并烧掉了那些券契文书,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
C.冯谖深谋远虑。他认为,孟尝君没有好好体恤薛地子民,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所以,冯谖为孟尝君买来了义。
D.冯谖忠心耿耿。他陪同失意的孟尝君到薛地去,不离不弃。孟尝君受到了薛地百姓的夹道欢迎,深受感动,懂得了冯谖买义的一片忠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2)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020-04-2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安达市七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天仙子

和凝

洞口春红飞簌簌,仙子含愁眉黛绿。阮郎①何事不归来?

懒烧金,慵篆玉②。流水桃花空断续。


注释:①阮郎是刘义庆《幽明录》中记载的人物----阮肇,此处泛指所爱之人。②烧金,篆玉:指道家的炼丹、书符。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洞口春红飞簌簌”,既交代地点、时间,又写出了桃花飘落之景,为桃花洞染上了一层绚烂的色彩。
B.“阮郎何事不归来?”一句是仙子相思情切而又明知仙凡路隔、郎君归来无望的独白,也是一句无可奈何的诘问之词。
C.“懒烧金,慵篆玉。”写仙女因对心爱之人的思念而懒于炼丹书符,以无心修炼深化其春愁和离恨之苦。
D.在写法上,这首词以景语起调,以景语作结,首尾照应,都是借落花之景来渲染氛围,衬映词情,有因景见情、融情入景之妙。
15.请对“流水桃花空断续”中的“空”字作简要赏析。
2020-04-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安达市七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苏轼在《赤壁赋》中以蜉蝣和粟作比喻,慨叹人们“人生短促,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自问自答,表明自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湿透青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人们懂得道理有早有晚、专业各有所长的道理。
2020-04-2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安达市七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正民的山水画归纳起来,应当说是突破传统派别上的形式区分,通过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经过概括、整理,重新构筑新的山水画秩序。这个秩序是既尊重传统的法度,又           ,在立定笔墨为主的基础上,又不时引入水彩、水粉或者是版画等其他因素融入画中,常给人既朴素自然、意蕴深长又不乏惊艳之处的别样感受。

当然,雷正民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形式语言上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其回归自然的旨趣和对天地人的哲思。(                      ),既有峻拔雄奇,又不乏飘逸清新,画家把热爱自然、敬拜自然的深沉情感挥洒在笔墨之间,清晰透彻地表达了画家的文化心理选择,也是艺术上的深情告白。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雷正民的山水画            ,突出个性。其破笔散锋的斧劈与浓淡墨色的渲染,使得他笔下的山水既有北方山石的气概又兼具南方清丽婉约、             的气象;二度平面法的构筑方式,赋予了山川在雄浑激荡中也不乏隽永与秀韵的特征;而以泼墨与泼彩表现气象,将恢宏与幽深紧密地结合,确为南北画风                   之佳作。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拘一格          去末归本            浑然一体          触类旁通
B.不拘一格          去芜存菁            浑然一体          融会贯通
C.不落窠臼          去芜存菁            浑然天成          融会贯通
D.不落窠臼          去末归本            浑然天成          触类旁通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应当说是突破传统形式派别上的区分,通过概括、整理,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重新构筑新秩序的山水画
B.应当说是突破传统形式派别上的区分,通过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经过概括、整理,重新构筑新的山水画秩序
C.应当说是突破传统派别形式上的区分,经过整理、概括,通过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重新构筑新的山水画秩序
D.应当说是突破传统派别形式上的区分,通过富有成效的写生方法,经过概括、整理,重新构筑新秩序的山水画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南方的古镇桥影到北方灿烂的秋山,从飞瀑奔腾的浑灏壮宏到幽谷思情的小桥人家,
B.从南方的古镇桥影到北方灿烂的秋山,从幽谷思情的小桥人家到飞瀑奔腾的浑灏壮宏,
C.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到南方的古镇桥影,从幽谷思情的小桥人家到飞瀑奔腾的浑灏壮宏,
D.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到南方的古镇桥影,从飞瀑奔腾的浑灏壮宏到幽谷思情的小桥人家,
2020-04-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安达市七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0. 下面是某学校食堂 “一卡通”就餐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40字。

   

2020-04-2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安达市七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下面是一份家长会的邀请函,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日月如梭,转眼间犬子即将进入生死攸关的选科分班时刻了,此时,他更希望得到您悉心的指导。为了帮助您更有效地引导孩子,贵校决定于本月30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家长会,聘请有关专家做专题讲座。希望您务必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

××中学高一年级

2019年6月18日

2020-04-2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安达市七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②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 毛泽东

③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习近平


读了上面三则材料,你对“奋斗”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0-04-2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安达市七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时评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4-60.65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7-90.6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中国现当代小说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新序》(《战国策》整理)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其他隋唐作者  词  炼字、诗眼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6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句复位选择题组
200.65流程图/结构图语言表达
210.65谦敬误用  特定场合用语  书面语和口头语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65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