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 题号:101049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猎手

华杉

张明在乌林,算不得真正的猎手。以前是,至少后来不是。

这完全是由于漆武。

漆武是外乡人。一年前不知哪天在镇外的普济寺安然住下就没有走的意思。开头,人们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人们才突然注意起这个人来。

原因是他从山里扛回一只豹子。人们就知道了他叫漆武,还知道他猎杀豹子的武器竟然是祖辈用过而现在早已弃之不用的古老工具——弩!

乌林,外围八百里大崎山。这里山高林密,断谷残涧,常呈浓雾弥漫之势,毒虫鸟兽出没无常。所以,乌林多猎手。然而,独自一人扛回一只豹子,这还是破天荒。

于是,漆武便很受乡人敬仰。

但也有好多人不服,特别是年轻的后生。张明就是一个。

让一个外乡人在这八百里大崎山逞强,这无疑是劈头让人打了一耳光!

张明就很想猎到一只豹子,最好是比那只更大一些。

张明不怕。原因是自己本就是乌林最出色的猎手。再说张明手中握的不是弩,而是铳!一扣扳机,轰响震山林,飞砂走石,就是铜头铁罗汉也会炸得千疮百孔,更何况血肉之躯的鸟兽!

于是张明就下决心一定要扛回一只最健壮的豹子。于是这一天张明就收拾好东西一个人进山了。

山高林深草密。等来到鬼见愁涧的时候,张明已是筋疲力尽,劳累不堪。其间也遇到过几只小兽,但张明都放过了,一心一意要猎只豹子。

喝了几口水,张明稍作喘息。正待前行,耳畔忽传一点轻微的声响。定睛看去,涧对岸赫然踱出一只大豹!而且是一只母豹。此刻,它正悠闲地到涧边饮水。

张明兴奋得手都有点颤。他瞄准豹子扣动扳机。没响!臭子!张明顿感绝望。因为,那只受惊的豹子已跃于头顶。显然,装火药是来不及了。张明抽出了猎刀。

豹子直压而下,张明捅出猎刀,决心来个同归于尽。

张明无损。豹子腹中一刀,鲜血喷出,死了。

张明惊魂未定,手脚酥软。好半天,他努力走过去,抽出了猎刀,一切如在梦中:我张明真的杀死了一只豹子?

不,不是!张明镇定下来。因为他看见豹子额中插着一样东西——一支没颈的羽箭!

张明忽然明白了。明白了,就转身走了。

张明空手出山!这是从没有的事。人们望着疲惫不堪默然无言的张明亦无言。

张明是被一大群人吵醒的。一人当胸一拳:好张明!真是好样的!

张明懵然爬起来到庭院。当中,停放一只开膛的豹子。张明上前,摸摸豹额,羽箭没了,箭洞被巧妙堵死。②张明又明白了

在乌林人敲锣打鼓抬着张明满街转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张明真想大哭一场……

之后,一个如血的黄昏,张明提着一壶酒和半只狍子来到普济寺。漆武不在。于是,张明就一个人喝了半壶酒,吃了带来的半只狍子的一半。以前,张明很能喝酒。但不知为什么,这次张明喝了半壶酒就醉了,并且醉得很厉害。

就在张明烂醉如泥的那天晚上,日本鬼子来了。

打猎,可以。

铳,自是不敢放。张明就是个例子。没被日本兵用皮鞭活活抽死就算万幸。

不敢放铳。陷阱、下套、竹箭,倒是能捉住几只野兽。但那滋味呢?八百里大崎山,世世代代的乌林,让小日本给统治了。窝囊!

感到最窝囊的依然是张明!张明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留着小胡子的中队长藤野一郎。他用皮鞭托着张明的下巴,得意洋洋地问他:你说咱俩谁是真正的猎手呢?

张明咬牙切齿:终有一天,老子要用猎刀再开一次膛!

机会终于来了。依然是一个如血的黄昏。张明这次没有醉,他埋伏在一棵大树后。因为,他知道藤野一郎今晚一定会打这经过。

藤野一郎来了。张明迅雷不及掩耳地扑上去。猎刀捅进了藤野一郎的腹中。那一刻,藤野一郎的枪也响了。

后来,在张明死的地方竖了一块石碑,碑文只有五个字:真正的猎手。

再后来,乌林的所有猎手忽拉一夜间全消失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八百里大崎山上活跃着这样一支神秘的队伍:他们除了用枪,最拿手的就是利用陷阱、套子、竹箭等森林中随手可得的东西对付日本鬼子,叫他们防不胜防。听说,这支队伍骁勇善战,神秘莫测。还听说,他们的带头人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中年汉子。对了,他的身上永远都带着一把弩。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11期通俗文学-乡土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漆武凭借落后的古老工具“弩”独自一人从山里扛回一只豹子。这在猎手众多的乌林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因此,漆武受到许多本地人的尊重。
B.小说多次提到“八百里大崎山”,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既暗示了打猎范围之广、难度之大,又彰显了猎手们强烈的自尊心。
C.第①处“明白了”说明张明认识到猎获母豹另有其人,和自己无关;第②处“又明白了”暗示张明懂得了射豹之人的良苦用心。
D.在张明精神的感召下,乌林所有的猎手在漆武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神秘的抗日队伍。他们骁勇善战,经常打得日本兵叫苦不迭。
2.小说对漆武着墨不多,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你认为只有谁才称得上真正的猎手?请结合全文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为奥运福娃寻根

①奥运福娃脱胎于惠山泥人阿福吧?从阿福的憨厚,到福娃的活泼,能看出时代的变迁。艺术造型虽然大不相同,在审美的文化心理方面(说白了就是爱娃娃),二者之间却显现出一脉相承。所谓传统,这就是了。所谓推陈出新,这就是了。

②福娃而有五个,何也?妙哉,正好扣着五福。五福之说,出自商朝贤人箕子,载于距今三千年前《尚书·洪范》篇末。哪五福?箕子说,一是寿福,能享高龄;二是富福,能享宽裕;三是康宁福,能享平安;四是攸好德福,能享善报;五是考终命福,能享天年。以上五福,古今中外圆颅方趾之人,除极少数咬姜喝醋的矫情者而外,莫不歆羡。

③同时五个福娃还对应着奥运五环,又语言化为“北京欢迎你”这五个字,就更妙了。较之落选的张牙舞爪的龙,和濒临灭绝的熊猫,实属胜远,值得捧场。我更看重奥运福娃所表征的五福观念,正是华夏先民对和平和幸福的憧憬。今日国人应该大声宣告,我们歆羡并追求这五福。

④想起五十年前,读杨朔写朝鲜战争的一部小说《三千里江山》。那上面有个细节深深感动我。团长武震在朝鲜山间一座老宅院内,仰脸发现屋梁写有汉文对联一副:“应天上之三光,备人间之五福。”武团长悟到朝鲜的先辈也追求和平与幸福。我想五福观念能够远播朝鲜,或许与箕子封于朝鲜有关系吧。五福观念传三千年而不衰绝,远播邻国,深沁民间,真是文化奇迹。

⑤尤可异者,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乡战国墓出土的一方铜印,印文上半部中心是开明族徽;下半部有两人携手的图像,相携的两手化为刻有三星图案的玉版。两人的肢体构成门框,三星在门楣上,而壶(“福”的谐音)在门洞中。春秋战国之际,蜀国仍属于“西南夷”,然已向慕《诗》、《书》文化,有此铜印作证。后人以蝠易壶,蜀中大户人家门上有绘蝙蝠五只的,也是“五福临门”的图语。从战国蜀王铜印算起,迄今已积二千五百年了。

⑥不过福娃以及惠山泥人阿福的历史却要短得多,恐怕溯其源也只有千年。虽然古今人情不远,我们祖先同样喜爱娃娃,但是他们最忌制作逗人爱的芭比娃娃,因为他们迷信,害怕娃娃偶像摆在家中,会摄取自家小孩的魂气,使之夭殇。只有殉葬才用到偶像,学名曰俑,非吉祥物。我国到宋代才出现第一个吉祥的芭比娃娃,名叫摩睺(hóu)罗,是个“洋娃娃”,佛教传来的。佛教被称为像教,因为它造像。造像改变了我们祖先对偶像的禁忌,所以北宋时人家过七夕,新兴起买供摩睺罗孩儿的民俗。每年七月初七那天,汴京城的繁华街市叫卖摩睺罗泥孩儿。有制作精致者,以木雕嵌象牙,小巧逗人喜爱,穿彩衣,缀珠翠,值千金。

⑦后世民俗改易,佛寺菩萨有新添的“送子观音”,殿上一年四季发卖泥孩儿给求子妇人,带回家中摆供。《阅微草堂笔记》载怪事一则。作者少时询问其母:“记得童年一群小孩天天陪我游玩,他们是哪家的?怎么后来都不见了?”母答:“生你以前,庙里请回泥孩儿十几个。怀了你后,都深埋后院了。”作者想暗示自己“前生”是泥孩儿之一,才这样“创作”吧?大文豪总是有来头。求子泥孩儿制作粗糙,谈不上审美。但它是从摩睺罗演变而来,其后又演变为惠山泥人阿福,殆无疑义。

⑧到我小时候,洋风取代了土俗,已流行“洋娃娃”,距今日的芭比娃娃已很近了。如今一跃而为奥运福娃,综合泥人阿福与“洋娃娃”的因素,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感,所以值得捧场。

1.第③段中作者分别用了“张牙舞爪”“濒临灭绝”这两个不含褒义色彩的词语来修饰“落选”的龙和熊猫,其用意是
2.第④⑤段写到《三千里江山》的一个细节和四川新都出土的一方铜印,是为了说明
3.本文题为“为奥运福娃寻根”,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看,奥运福娃的“根”是:
4.奥运福娃综合了泥人阿福与“洋娃娃”的因素,是“洋风”和“土俗”巧妙结合的范例。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请另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2020-08-19更新 | 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活动之“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路——朗读者现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哲学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单世联则表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

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用镜头逼出眼泪,“太潮湿了”。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种更克制的追求。

(摘编自《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

材料二: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向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摘编自江德斌《(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材料三:

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人会想到文化。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就火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2013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雄艺术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节目依然任重道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
B.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之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
C.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D.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认为:《朗读者》节目很感人,追求一种现代的美学,但要学会更克制地追求。
B.根据材料二可知,由于《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因此它能够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C.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观众希望在繁琐的生活里能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D.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这说明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央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2019-07-08更新 | 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奉旨出差令、朝珠耳机、宫廷娃娃……当600岁的故宫以多种文创产品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时,人们既惊讶又新奇,不少年轻人纷纷“路转粉”。古老的故宫,用一种流行的方式诠释了博物馆该如何体现“文化+创意”。

文创产业以文化与创意为基础,其外延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文创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其根本是为文化产品的宣传服务,在实现旅游纪念与博物馆宣传的同时,提升公众的审美与认知能力。文创产品之于博物馆里的文物与文化积淀,好比好酒与酒器,香醇的老酒配上各色的酒坛、酒杯,既能帮助品酒者深刻地感受酒文化,还能够让老酒卖个好价钱。

目前,各地文创产业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尚停留在为看而看、为展而展的阶段,陈旧的模式既没有诠释出文化的内涵,也没有挖掘出文化背后的衍生产业链。一些地方尽管已经有了文创开发的苗头,可是产品单一,体现不出自身特色,书签、布偶、手机链等产品设计雷同,缺乏创意,更难提文化表现力。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感觉到,很多博物馆的管理者并没有真正理解“文创”二字的内涵,也没有花心思认真探索,更难以体会到文创所带来的效益,久而久之,便更加固守旧有,最终导致与文化市场、百姓的文化需求日渐拉开距离。

处理好文物与“文创”的关系,不妨学习一些民营企业的文创产业,长隆野生动物园让人大开眼界。从布偶到衣服、从书包到图书、从动漫到食品,全都经过了精心的创意设计。让游览者在观赏与游戏中,既感受到了快乐,又将关爱野生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印刻到脑海中,一个小小的文创产品,一旦形成强大的品牌,就有了不可思议的吸引力。凸显文化内涵,尊重受众兴趣,加大与市场力量的创意合作……其实,在国外,像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等,早就已经做出了大量成功的尝试。

当然,在推动文创产业的同时,必须未雨绸缪。不应该媚俗,更不应该迁就市场与资本。博物馆推动文创产业,需要画一条红线,不可以降低传统文化价值以逢迎市场,有原则、有品格的文创产品开发,才会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还是以故宫为例,故宫品牌大火,很多人希望分一杯羹,有的甚至脑洞大开玩起了“恶搞”系列,但是这些全部被“一票否决”,故宫文创的原则是“必须健康向上”。

我们期待,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文物,也能够活起来,也能够拥有蓬勃的生命力,成为文化与产业融合的旗帜,引领更多的文创产业走向规范发展与成熟。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1日 17 版朱磊《当文物遇到“文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内涵是文创产业的核心,文创产业的外延是文创产品,该产品有高附加值特点。
B.文创产品所借助的手段是现代科技,其根本就是提升公众的审美和认知能力。
C.因为没有诠释出文化内涵,所以各地的文创产业水平有高有低,模式陈旧。
D.做到不媚俗、不迁就市场和资本,文创产品开发才会得到受众全面的认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交代了其受到年轻人喜爱的原因。
B.文章使用喻证、例证、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文物和文创的关系。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起于故宫,结于故宫,首尾圆合,论证严密。
D.文章分析了文创产业的宗旨、现状及成因,并对产品设计原则标准提出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种程度上,管理者的理念决定了文创产品是否有创意和文化表现力。
B.文创产品无论大小,一旦形成品牌,就有了吸引力,这一点,民营企业做出了榜样。
C.凸显文化内涵,尊重受众兴趣,加大创意合作,文创产品就会获得成功。
D.文物若想拥有蓬勃的生命力,应该走文化与产业融合的道路,中外同理。
2020-02-01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