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9 题号:114305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朝向海洋的航线。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

②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是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是,曹操在《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是坚实的陆地。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在眺望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③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

④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此,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

⑤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海洋在拓展诗的经验疆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发诗歌本身的形式与语音的潜能。诗人蒋浩的作品《诗》是一首典型的“海之诗”。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诗歌采用的体例具有波浪般的片段性、一种海水涌动的语法和一排排浪式的句群。“岛是这颗心脏。波浪是,船也是。”诗人不再仅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观光的对象,而是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重新展开诗人的语言和诗人的世界。

⑥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当诗人被命运驱使,来到大海之中,他总会从大海里获取他所寻找的东西。许多震撼的瞬间会楔入诗人涌动的生命的潮汐中。这样的瞬间,要求诗人更新自己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或者说,为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找到一种恰当的诗歌表达。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

⑦当一个诗人敢于站在大海边上,敢于出海,敢于像海燕置身于海洋的风暴中,他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

(摘编自田一坡《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经验。
B.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认知。
C.当诗人跃过陆地的边界,投身大海之中,那些震撼的瞬间总会使他找到一种全新的生存经验。
D.当诗人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观光对象时,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篇就提出了“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与意义。
B.在论证对待海洋的态度上,作者列举《三沙抒怀》等,与曹操和海子的诗形成对比。
C.②至⑥段从不同角度提出分论点以论证中心观点,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D.文章最后指出诗人们要敢于置身海洋的风暴中,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收束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如果恐惧大海,拒绝直面其幽深辽阔,就容易造成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
B.只有摆脱眺望、观光、想象式书写,让海洋内化为诗人的视野,才能带来全新的诗歌感受。
C.“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可见时代呼唤诗人也造就诗人。
D.想要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新秩序,就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人们不难发现,在艺术创作中,丑成了一个重要的描写对象。照理,丑的东西只能使人厌恶,何以某些丑的东西进入艺术作品,倒给人们带来美感呢?

②丑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更能激发深刻的美感。一般地说,美,特别是浅层的美,如鲜艳的色彩、动听的音乐,都过多地炫耀其外部,没有余力去表现其内部。这样,当面对这些“美”时,我们的心理器官就会在感觉不到其内部本质的情况下而过分顺利地移动。尽管我们也感到了愉快,但却缺少那种窥视到事物底蕴的深刻的愉快。相反,丑的对象,其外在的形态对审美感官具有阻拒性,它不会顺利地给人们带来快感。但它却具有一种吸引力,促使人们从对象的外在表象中解脱出来,而去关注与追寻对象内部的真实和蕴含的意味,这样,丑的对象就给人带来一种更深刻的、更震撼人心的美感。而艺术家也就利用“丑”这个特性,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里最深邃的东西。不少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回避美,而选择了丑这种病态的、贫瘠的形态。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展览丑,而是期望激起一种持久难忘的、深刻有力的美感。

③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痛快的。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是一道美的光亮,它可以刺穿丑,使其丑态毕露而被征服。对丑的征服会使人产生胜利感而激起愉悦之情。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所作所为,只能引起我们的厌恶。但对她的心狠手辣的揭露、谴责,却使人无比痛快。在这种情况下,读者欣赏的不是恶人本身,而是欣赏对恶人的揭露和谴责。斯特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中指出:“丑的现象本身不会令人高兴。同卑鄙的家伙交往很少有愉悦可言。但是痛斥他却真是一件快事啊!在美的理想之光照射下,让丑的劣迹在美面前原形毕露。由于美的理想主持对丑的裁决,难道这一切不产生特殊的愉快和享受吗?”

④在艺术创作中,丑作为一种内容,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中,形式不是消极的因素,对内容而言,它是一种征服力量。因此,审丑快感的产生往往是形式征服内容的结果。如果一篇文学作品,所写的是病态的、畸形的、丑陋的对象,那么就单纯内容而言,所引起的是不和谐感、厌恶感或愤怒感。然而,这些内容倘若得到了艺术形式生动、优美的表现,那么就又会产生和谐的、愉快的审美反应。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厌恶与愉悦相混合的情感,即厌恶中有愉悦,愉悦中有厌恶。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由于形式的征服力量,形式克服了内容,丑化为美,这两种情感终于融为一体,转化为一种真正的美感。在艺术创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美的对象,由于艺术表现的拙劣,结果只能使读者兴味索然,根本谈不到什么美感;反之,一个丑的对象,由于艺术家用美的方式去想象、去表现,而使读者兴味盎然,情不自禁地叫道:“丑得如此精美!”

⑤为什么丑的对象经艺术形式的表现就会化丑为美,并唤起美感呢?第一,由于形式的有力作用,丑的对象所引起的情绪兴奋(丑恶感)通过艺术幻象得到纯中枢的缓解和阻滞,不表现为外部动作。第二,由于形式的有力作用,使由丑所引起的并蓄积在心中的厌恶感、不快感等在艺术形式的溢洪道中得到舒泄。这种舒泄不但使情感在量上得到了控制,而且在质上也发生了转换,即从厌恶感、不快感转换为快感、美感。

(摘编自童庆炳《陋劣之中有至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来说,面对浅层的美,愉悦更多地来自其外部,我们缺少那种窥视到事物底蕴的愉快。
B.丑的现象本身不会令人高兴,但在美的理想之光照射下,丑被刺穿,被征服,使人产生胜利感而激起愉悦之情。
C.一些艺术家以丑的形态为创作对象,不光是为了展览丑,还期待激起一种持久难忘的、深刻有力的美感。
D.舒泄丑所引起的并蓄积在心中的厌恶感和不快感,可以使情感在量上得以控制,质上发生转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斯特诺维奇的话,有力地证明了对丑的批判和谴责会使人产生愉悦之情的观点。
B.文章第④段,作者通过假设论证的方式,让我们明白审丑快感的产生往往是形式征服内容的结果。
C.文章第⑤段从两个方面阐释了丑的对象经艺术形式的表现会化丑为美并唤起美感的原因。
D.本文论证采用递进式,由现象到本质,深入地剖析了艺术中的丑能给人带来美感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丑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更能激发深刻的美感,“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形象地印证了这个看法。
B.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王熙凤,许多读者“骂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说明了丑被揭露或经艺术形式表现可以产生美感。
C.对于鲁迅在《祝福》中塑造的鲁四老爷、柳妈形象,我们除了厌恶感、愤怒感,体味不到丝毫的审丑快感。
D.在艺术创作中,丑的对象比美的对象更依赖艺术表现力,否则,丑的对象很难给人带来持久、深刻的审美愉悦。
2022-02-11更新 | 2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历久远而弥新,经沧桑而不老,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依托,何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变则通思想。

谈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人们经常提到《易传》上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就包含着变则通思想。要载物,要自强不息,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与社会,不断改变自己,不断改变社会,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历代仁人志士无不是在变革创新中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的,中华民族精神中这种变革创新精神的源头,可以说就是先秦时代的变则通思想。

变则通来源于《易·系辞》下篇: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这段话起初只是对《易》的解说,所谓变则通是讲《易》的卦象和理念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只有才能解释各种现象、说明各种道理。《易》所包含的变则通理念是对长期社会实践的总结,是上古时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变则通思想与上古时代的社会政治发展有密切关系。夏、商、周的变革曾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论语·为政》载孔子语: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在这里把夏、商、周三代变化的特点总结为两条:一是,就是继承;二是损益,就是变革。有继承又有变革,于是社会就前进。孔子还预言,就是今后的历史发展也离不开这个轨道,虽百世,可知也。孔子的这个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理念的建构非常重要。

如何认识历史发展问题,关系到对社会前途的瞻望,所以人们无不关注。就历代王朝而言,无非是恪守祖宗之制与变革发展两种思想在起作用。前一种思想不能说是毫无道理而要完全摒弃,但其中的成分往往过重,所以此途多流于顽固守旧。后一种思想虽然多因实行中出现一些问题而遭人批评讥讽,但主体思路是积极的、奋发有为的。是因循还是变革,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碰撞。然而,历史总是在前进,即沿着变革之途发展。在争辩历史如何发展问题时,争辩的双方都会引用孔子的话作为根据。讲恪守祖制者多强调孔子所说的,讲变革发展者则多引孔子所说的损益。虽然皆不违孔子之意,但似乎并没有真正领会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所说的损益,实际上都是讲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事情,两者都离不开发展,发展是个大前提,离开了发展讲损益都没有多大意义。再从《易》的思想看,变则通是首先要强调的思路。可以说,损益都是为变则通服务的,也就是为、为损益

今天,我们应传承好包括变则通思想在内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摘编自晁福林《把握和传承好变则通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变则通”源于《易》,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发展成凝聚全民族智慧的思想结晶。
B.孔子关于“因”和“损益”的论断,自古至今影响深远,建构了中国发展的理念。
C.“变则通”是一种以“变”适应社会谋求发展的思想,离不开“因”和“损益”。
D.“因”是一种恪守祖制的思想,所以因循者往往顽固守旧,常与变革者产生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回顾历史又瞻望前途,总结了“因”和“损益”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文章多处引用《易》和《论语》的语句,论证了“变则通”思想的历史来源。
C.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就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问题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D.第五段针对“恪守祖宗之制”与“变革发展”两种思想辩证分析,严谨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变则通”思想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依托。
B.有“损益”而无“因”则容易在实行中出现问题而遭人批评讥讽,得不偿失。
C.要想社会向前发展,就必须适应自然与社会的变化而变革创新,开辟新道路。
D.中华民族变革创新的精神源自“变则通”思想,是今天推动我们改革的力量。
2022-06-15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目前为止,皮洛遗址在地层中共出土石器7000余件,加上地表采集的部分,总数量已超过万件,并发现了诸多用火的痕迹。此外,在剥蚀现象严重的青藏高原,还发现了保存完整的至少7个文化层。

在海拔3750米的青藏高原东麓、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的皮洛遗址中,发现了东亚最精美的阿舍利技术遗存,此处出土的手斧与薄刃斧等石制品,也是目前东亚地区考古发掘到的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大型石刀等。

(有删减)

皮洛遗址出土阿舍利手斧(图据 国家文物局)

阿舍利技术体系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古人类进化到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境界。阿舍利文化是指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最典型的阿舍利技术体系是手斧、薄刃斧的组合。

一直以来,在东亚地区发现的阿舍利遗存,无论在技术、精美程度上均比西方典型的阿舍利石器粗糙许多。1948年美国哈佛大学古人类学家维莫斯按照早期人类的技术和行为能力的标准,把欧洲和亚洲用一根线划分开来。维莫斯认为在这条线以西的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是以阿舍利技术体系为代表的,能掌握先进工具制造技术的先进文化圈。这条线以东的中国等地区是以制造简单的砍砸器为传统的滞后的边缘地区。维莫斯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人种造成的。考古学上便把这条线称为维莫斯线。然而随着四川稻城县皮洛遗址的发现,大量精美的阿舍利技术遗存被挖掘,世界考古历史被重新认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表示:此次考古发现成果彻底解决了中国、东亚有没有真正阿舍利技术体系的争议,让‘东方早期人类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学术论调被彻底否定。

皮洛遗址的出现,让阿舍利体系自西向东传播的趋势、早期人类可能存在的传播路线更加清晰。

高星曾提出了一个阿舍利技术与相关人群在中国、东亚的迁徙传播路线假说:阿舍利技术的源头应该是非洲,经过西亚-欧洲再到印巴次大陆,可能从喜马拉雅山南麓进入中国,再通过川西高原及其东侧的区域传播开。

这些地点和材料构成了特定时期、特定人群长距离迁徙及文化传播的路线,而皮洛遗址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连接点上。

根据目前的测年研究,皮洛遗址第三层地层年代不晚于13万年前。这意味着,至少在13万年前,古人类就已频繁登上青藏高原。从出土石制品的数量而言,说明远古人类在此的活动频率和强度非常高。据考古发现,皮洛遗址完整保留、系统展示了砾石石器组合—阿舍利技术体系—石片石器体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过程,首次建立了中国西南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

发掘现场探方(图据 封面新闻)

不同石器组合说明其有可能为不同的人群创造,抑或是同一人群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所做出的技术适应,同时表明,在10余万年前,远古人类在此地有着长期、频繁的活动。在同一处发现3个人类文化阶段,这在世界上都非常少见,3个发展阶段代表着文化的变化,能够清晰反映出人类征服高原的历史过程。

(摘编自《华西都市报·稻城皮洛遗址考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皮洛遗址在地表和地层中共出土石器7000余件,剥蚀现象严重的青藏高原共分7个完整的文化层。
B.阿舍利文化是指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它以古人类进化到直立人时期“阿舍利技术体系”为典型代表。
C.考古界一直未能在东亚地区发现阿舍利遗存,因此中国等地区被定义为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
D.学界普遍认为阿舍利技术的源头是非洲,经过西亚—欧洲再经过印巴次大陆传入中国西部地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洛遗址中发现的东亚最精美的阿舍利技术遗存,推翻了东亚早期人类文化落后论,证明了阿舍利技术的东方原创性。
B.美国哈佛大学古人类学家维莫斯划定“维莫斯线”是有考古学依据的,但东西人种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结论却是错误的。
C.根据测年研究,皮洛遗址第三层地层年代不晚于13万年前,证明至少在13万年前,青藏高原上就有古人类频繁活动了。
D.文章以出土文物为依据,充分论证了中国、东亚具有真正的阿舍利技术体系,从而彻底推翻了人类早期西方文化先进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皮洛遗址中,发现了目前世界上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
B.阿舍利组合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大型石刀等、最典型的阿舍利技术体系是手斧、薄刃斧的组合。
C.皮洛遗址的出现,使阿舍利体系自西向东传播的趋势及早期人类可能存在的传播路线更加清晰。
D.皮洛遗址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过程,首次建立了中国西南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
2023-02-10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