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8 题号:101766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华经典诗词内容广泛、意象精美、韵律和谐、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伦理观念,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千百年来,人们援引诗词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②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毛泽东同志写长征,开篇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说得好:“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疫情,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暂时困难,我们也要有必胜的信念。

③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刚毅坚卓、傲然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当前,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此时,更加需要强化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

④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情感依托。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取得积极成效。从医务工作者到居家老少,人人都是战士;从定点医院到社区街道,处处都是阵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这些诗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这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⑤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石。疫情病痛固然可怕,但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胜病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摘编自康震《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只要阅读了中华经典诗词,人们就一定能获得精神力量,从而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
B.长期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这是我们面对疫情,要有必胜的信念的原因。
C.当前,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使得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
D.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证了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的中心论点。
B.文章化用大量中华经典诗词,如第②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有力支撑了论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
C.文章第④段指出抗疫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抗疫过程中,一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D.文章论证时兼顾诗词内容的精确和对现况的指导意义。既有对诗词的解说,又有对现况的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经典诗词章句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缕缕暖意,还有磅礴的精神力量。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可以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
B.“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体现了世界人民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
C.这次疫情来势汹汹,防控阻击战任务重、时间长,对所有人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此时我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打好打赢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础。
D.当下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但仍然不能松懈。不得举行大规模的聚集性活动,也不要外出聚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对于诗,禅家的工具并不是都有用,诗家只是挑自己需要的。这可以化简些,说只是“诗作”和“作诗”两个方面有某种性通之处。

诗所写是创造的意境,用来满足诸多渴想而难于在现实中获得的欲求。意境各式各样,其中一类是淡远,或说有出世间意,与禅境相似,而没有禅那祥决绝。分别还是在于情的性质以及有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意境超凡,可是其中还蕴涵着对于闲适生活的淡淡的甚至不淡淡的爱。云峰志璿禅师“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也是意境超凡,但心境是随缘兼看破,不是恋恋。有淡淡的爱是“似禅境”,随缘而不恋恋是“真禅境"。似非真、可是无妨虽不能之而心向往之,以求越靠近,超凡的味道越浓。求味道浓,有若有意若无意的,如王维的有些诗作就是。时代靠后,有意的成分增加,终于形成诗论,如严羽的《沧浪诗话》就是。

再说“妙悟”,也是诗家和禅家有相通之处。“池塘生春草”,好,何以好,如何好,不可说。“师姑元是女人作",所悟之境为何,也是不可说。不可说,作,只好相信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欣赏,只好付之偶然,期待忽而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总之,都是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的事,与学习数学,加减乘除,循序渐进,所知明确,功到必成的情况迥然不同。无明确的法,而仍要作,仍要欣赏,只好乞援于无法之法,就是所谓“妙"。超凡,两家有类似的希求,妙悟,两家有同样的甘苦,于是,说是物以类聚也好,说是同病相怜也好,诗和禅就携起手来。由结果看,自然是诗家讨了便宜,就是借用禅家的修路工具,开了通往淡泊清空的一条路。

——张中行 《禅外说禅·禅的影响》

1.诗歌和禅都讲究意境的“超凡”,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2.文中说诗禅两家对“妙悟”有同样的“甘苦”,其中“甘”“苦”各指什么?
3.诗家为什么要借禅说诗?
2020-01-29更新 | 1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世界是舌尖上的世界,中国人的诗也是舌尖上的诗。钱钟书说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是用文心、句眼、风骨、神髓之类的人体化文评;以味论诗其实也算得上我们固有的传统了。我们讲诗,动不动就用到滋味、品味、趣味、意味、韵味、情味等词语,全都落在一个字上。我们能用味觉来感知一切,大到一代诗,如缪钱《论宋诗》曰: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我们把读诗叫作品诗,黄庭坚在《书陶渊明诗后寄王吉老》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每观此诗,如渴饮水,如欲寐得啜茗,如饥啖汤饼,令人亦有能同味者乎?但恐嚼不破耳。黄庭坚读陶渊明的诗,全用吃喝来形容。”“”“,三个正好是一个

诗也最适合品。音乐有声,绘画有形,形式纯粹,倚重单向度的视觉听觉,诗却有声有色,既有音韵,又有意象和词藻,还有词和句子的质感。所以,我们读一首诗,涵咏意义的同时,还要体会节奏和旋律,感受形式和色彩,以至于触摸词和句的质地是柔和还是糙硬。这是情思、辞采、宫商等各种元素的奇妙组合。诗人写诗,如同庖人治膳,要调和鼎鼐,做到色、香、味俱全。古人说,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一首诗就是不同艺术元素的综合,是多种异质冲动的调和。我们品诗时,每一种感官都对应着一个成分,分别调动视、听、嗅、触各种感官,最后以舌头来统摄,将如此复杂的感觉,用转喻的方式,归结到味觉上来。

比如,王安石的绝句《南浦》中有两句诗是修辞精绝的名句: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一幅春景图,只见鳞鳞水纹自下而上,袅袅柳姿自上而下,而且鹅黄”“鸭绿的明媚中,又隐含着鳞鳞的鱼字旁和袅袅的鸟字头。两句诗其实不写鹅鸭鱼鸟而鹅鸭鱼鸟宛然在焉,我们内在的视觉也定然有鱼在泼刺,鸟在翻飞。两句诗的声律本来已经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和谐了,鳞鳞袅袅两个联绵词又演漾着撩人春困般的意绪,听觉上一片娇软。就触觉而言,字温润,字亵昵,水纹密致,柳条纤柔,轻抚上去真是细腻软滑之至。这晚唐风味的婉丽诗句,沁人心脾,味觉上竟有点甜丝丝的。

但甜味在中国人过去的品味谱系中评价不高。中国人认为甜是一种让人慵懒的味道,吃多了甜食会感觉身上起腻。古人品诗,最排斥甜腻的风格,提倡宁生毋熟,宁涩毋滑,宁苦毋甜。宋人不喜欢唐诗荔枝般的甘芳,欧阳修说: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真味是苦味、涩味、清淡之味,都弃肥酪而不用。

宋人口味的转变乃是审美范式的转变。他们的典范是杜甫和陶潜。老杜当然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甘腴可人,但主体是沉郁顿挫,与甜熟绝缘。杜诗是真味。陶诗呢,无味而有味外味,那是至味。苏东坡评陶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质而实绮,灌而实腴。如果说武侠小说里最高的功夫境界是以无招胜有招,平和中正的陶渊明便是以无味胜有味了。

极古人以味论诗之大观的,是元人揭俟斯的《诗法正宗》:……若学陶、王、韦、柳等诗,则当于平淡中求真味,初看未见,愈久不忘。如陆鸿渐遍尝天下泉味,知扬子中泠为天下第一水味,则淡非果淡,乃天下至味,又非饮食之味所可比也。但知饮食之味者已鲜,知泉味又极鲜矣。

这里的真味、至味、味外味,关键都在有余味。我们讲余音、余韵、余味,都是有余而不尽。美食你吃下去之后,味道不会很快消失,会滞留在你的舌尖很久。就像雪莱的诗所说的,柔声消逝了,音乐/还会在记忆里颤动——/紫罗兰凋萎了,芳香/还活在激活的感觉中。用顾随的话说,这都是留在心上不走

(摘编自江弱水《辨味与品诗》)

材料二: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帐: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摘编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有时不了了之而引人遥思远怅,这与中国诗人欲在言外表现不尽之意的艺术追求息息相关。
B.黄庭坚全用吃喝来形容读陶渊明的诗歌的感受,从中读者能够窥见人生阅历对于品诗的影响。
C.宋人爱苦涩之味、清淡之味,他们对引为典范的杜甫,推崇的是其沉郁顿挫而非甘腴可人的诗篇。
D.武侠小说中的无招胜有招,诗歌中的怀孕的静默,都体现出中国文化轻实重虚、清新脱俗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味论诗是中国固有的传统,中国古人素来更青睐滋味浓烈的诗,这样的诗更有嚼头,更可愉悦心神。
B.音乐和绘画形式纯粹,因此音乐和绘画作品所传递的情感远不及有声有色的诗来得复杂深邃、耐人寻味。
C.外国短诗贵于尖刻斩截,中国诗要从“易尽”里望见“无垠”,中外的短诗各现其美,均为世界文艺百花园添芳增彩。
D.从整体上看,中国诗的篇幅较西洋诗来得短,可见中国诗人在创作时无不受到格律的严格限制,以致无法纵展笔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诗讲求“余味”一项是(     
A.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李忱《吊白居易》)
B.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夫》)
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D.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3-08-25更新 | 1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戏曲创演也迎来一派繁荣景象。与此同时,戏曲评论紧跟舞台实践,直面新时代、新格局,在总结引领、批评建言中推动着戏曲艺术发展。的确,好的评论关系着当代戏曲价值的重建和审美的升华;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它既不能自外于戏剧,也不能放弃戏曲自身的美学追求,要尊重剧种的多样性、重视舞台表演技艺。

当前,戏曲评论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也产生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一是以主创说代替作品说。在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通常会把对于创作的预期形成详细阐述,比如,表达何种主题,人物关系如何架构,舞台美术及灯光、服装化妆呈现何种效果等。这种用作前期宣传或作品导赏的主创说往往替剧中人物、情节走向说话,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判断,一旦二度创作不尽完善,难免就有说的比唱的好听之嫌。综观戏曲评论领域,将宣传与评论画等号,把作者说等同于作品说的情况常常发生,甚至主创圈子、作品选材等也时常左右评论者的独立判断。二是让文学性先于场上性。大多数评论家在谈及某一作品时,多会关注剧本文学方面的优劣得失、题旨内涵和人物塑造层面是否生动、深刻,但对于音乐形象及表演技艺、行当特性等不加重视,长此以往,显然会对戏曲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须知,戏曲首先是场上之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其次,大剧种与小剧种、京剧与地方戏等,都有各不相同的声腔音乐特点与表演范式,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就当前戏曲音乐创作而言,小剧种音乐歌舞化、大剧种音乐京昆化等趋向突出,亟须专业化评论跟进……对于上述现象,都需要从理论评论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不仅要提出问题、引起关注,还要研究、探索破题发展路径。

那么,在人人皆可评论的时代,面对剧种与剧团繁多、样貌各不相同的戏曲艺术,评论如何作为?

首先,对于评论者来说,需要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独立的审美判断。一方面,要了解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充足的戏剧、戏曲知识及正确的前沿理念、观念,累积足够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观剧体验;另一方面,基于广博的储备、专业的认知,还应形成客观的、不偏狭的独立认知,从而对这一个作品由表及里、对症下药,知道哪些是无需较真的细枝末节,哪些是关乎作品好坏的重大关节。其次,还要通过优秀的戏曲评论,唤起业界对于传统价值尤其是场上之曲”“场上之技的重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绝非另起高楼,像京剧的一些现代经典剧目创作都曾面向传统找手段,并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广泛汲取,从而形成了新传统、成就了新经典。同时,作为无动不舞、无声不歌的舞台样式,戏曲除文本外。音乐、表演、服装、上下场等都是其舞台艺术领域的关键环节,它们集中体现为演员身上的活儿。并以此架构起舞台文本与观众体验之间的桥梁。

现阶段,我们不能因为现实题材创作占据多数,就可以贴上生活化标签,对戏曲的舞台技法不加重视,这也导致了有的演员认为练功与否无关紧要。对于传统的、场上的认知,戏曲评论必须合理引导、有所作为,否则,容易让创作表演者走向误区,甚至将影响戏曲行业的整体生态。

(摘编自孙丛丛《戏曲评论不能忽视舞台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创作中“主创说”可能带来的问题是:各种预设容易使人陷入先入为主的判断;干扰左右评论者的判断。
B.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面向传统,汲取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营养,形成新传统、成就新经典。
C.戏曲是“无动不舞、无声不歇”的舞台样式,戏曲评论者应唤起业内对“场上之曲”“场上之技”的重视。
D.现在,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占据了多数,“生活化”的内容使演员与观众间距离更近,练功已不太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由戏曲繁荣引出戏曲评论的发展现状,并指出戏曲评论的作用,进而提出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二段直面当前戏曲评论中值得反思的现象,析成因,剖危害,明方向,层层深入展开论述。
C.文章总体上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行文,主体部分则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
D.文章在表达上注重修饰词的使用,语言严谨,如使用“当前”“一些”“绝非”等词,使文章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戏曲评论关系着当代戏曲价值的重建和审美的升华,为此评论者既要坚持对戏曲自身的美学追求,更要接受西方戏曲的相关理念。
B.当前戏曲评论领域存在投资方左右评论者独立判断的情况,其实,戏曲评论不是戏曲创作的附庸,而是理性指导下的再创作过程。
C.目前的一些戏曲评论中表现出“文学性”先于“场上性”倾向,是因为过于看重戏曲的综合性舞台艺术的特性,势必影响戏曲的发展。
D.戏曲评论者应当具备戏曲理论知识,掌握评论方法,还要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以避免戏曲评论流于泛泛而谈的观感。
2022-06-04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