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9 题号:1050526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和民族精神,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表达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创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用现代表达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借用与创新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展示,更是以当代艺术形式传递传统文化生命力,是对艺术人文精神的再造。

传统文化的形成和表达,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固定模式,保持稳定是传统文化的特色,但也对传统文化发展带来阻碍。社会的发展、意识的更新,降低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人们更喜欢追逐潮流,一些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味道正在消退,如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在个别地方已经沦为“饺子节、粽子节、月饼节”。随着西方思想文化东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为年轻人所热衷,大量中学生用孰练英语完成大学四级考试后,却不能连贯地阅读出一篇传承千载的古诗词散文。造成传统文化魅力缺失的关键因素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以至于人们对传统文化表达缺乏兴趣。从东西方文化乃至古今文化属性看,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并无优劣。西方现代文化因其强大的传播力,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打压,让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价值产生疑虑。事实上,产生传统民族传承危机的原因并非传统文化差于西方,而是文化表达方式没有与时俱进。

现代文化是现代人为适应时代需求和发展形成的一种新文化体现。传统文化要想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发展,就应融合于现代文化中,借助现代文化传递传统文化魅力。用流行文化表达古曲新声,让我们能在歌曲《发如雪》中体会到《将进酒》所描绘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意境;传统武术魅力通过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电影走向世界;近些年,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也在不断增多。这些当代视听产品大量采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无一不是看重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再利用现代数字手段来表达。这不仅产生了巨大影响,更形成强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了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开拓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

科技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传统文化可与高科技手段融合创新,使原本固定模式下的传统文化表现科技化、动态化,展现时代特色演绎创新生机与活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巨大的光影画轴徐徐舒展,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山水墨彩、古陶、玉器等跃然纸上,在这一瞬间,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古典美与高科技光阵结合,呈现出关轮美奂的艺术氛围,这无疑是传统文化以现代科技表达的成功典范。

传统文化大胆地走出去,向世界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守诚信、求大同的价值追求,通过文化交往有利于促进国冢、民族间的和谐。英国哲学冢罗素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他曾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品质若能够被世界采纳,世界将充满欢乐祥和。”因此,传统文化要善于结合世界潮流与民族特色,将传统文化基因推广传播,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世界上弘扬起来,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被世界认可。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适应现代人求新求变的欣赏需求。我们应以发展、创新、宽容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结合,让传统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出来,展现其特有的文化魅力。

(摘编自张兴华《传统文化如何表达才能彰显魅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创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采用现代表达形式能展示并激发出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是对艺术人文精神的再造。
B.人们更喜欢追逐潮流,一些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味道正在消退,要改变传统文化魅力缺失的现状,关键在于提升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C.西方现代文化因其强大的传播力,有力地冲击打压着中华传统文化,但人们只要正确认知了文化的本质,就能打消对传统文化生命力和价值的疑惑。
D.当代视听产品借助现代文化传递传统文化魅力,增强了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对开拓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而言利大于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论证,层层推进,思路清晰,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B.本文第二段通过对比,论证了之所以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价值产生疑虑,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差距的观点。
C.文章从借助现代文化、利用高科技手段、大胆“走出去”的三个角度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该怎样彰显自身的魅力。
D.本文第五段引用罗素的话,意在阐明传统文化要“走出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得到世界认同的现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和表达已形成固定模式,有利有弊,科技能消除固定模式对传统文化发展带来的阻碍。
B.歌曲《发如雪》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流行元素,让我们能体会到《将进酒》所描绘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意境。
C.《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好莱坞电影迎合了现代人求新求变的欣赏需求,不仅产生了巨大影响,更形成强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了中国文化的感染力。
D.西方现代文化更受追捧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善于借助时代特点,成功地将西方传统文化附加在了现代事物上。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这些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益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益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商业英雄和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⑤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B.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
C.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D.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内容平庸。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作者分析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让广大读者望其兴叹。
C.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
D.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
B.中国新诗既没有和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诗词隔断传承关系。
C.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地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遭遇“尴尬”。
D.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2016-11-18更新 | 1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格养成教育。西方文化在其源头处,重视的是自然,所以西方所有的哲学家都是自然科学家;中华文化在其源头处,关注的是人,是人事,所有的哲学家都是政治家。无论是提出洪范九畴的箕子,还是以阴阳解释地震的伯阳父,都是政治家,中国哲学家是用“阴阳”“五行”“和同”观念解释社会、人生。历代哲学他们关心的重点是社会,是人生,是国家民族的命运的兴衰存亡。中国文化从源头处,关注的就是人本身,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养成是其重心。

传统文化教育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教育,而是学校、家庭、社会所形成的综合性或立体性教育。今天,我们要倡导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校园的文化氛围、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之间的行为举止,无不是学生人格养成的要素。遥想孔子当年,“游乎缁帷之林,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是何等富有诗情画意场景!孔子并没有每天给学生讲多少大道理,但是,他一个人开出了四个专业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一人教了三千弟子,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在孔子那里,教育是一种生活,是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生活。

教育是学生、老师成长的模式,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一种成长氛围和成长方式,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不仅仅指老师的教学方法在长、能力在长,更重要的是老师的生命在教学当中得到提升和生长。21世纪中国的老师,应该是和学生一同成长、和时代一同进步,使自己终身学习、提高的老师。

那为什么要倡导传统文化教育?我想起了梁启超说的一段话:“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修养受用,其一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我们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孩子都成为国学大师,也不会为培养一两个国学大师,举全校之力,让所有的孩子跟着陪绑。有些老师从幼儿园就教孩子读《道德经》,读《心经》,读《易经》,这严重违背了我们教育、教学的规律和人的心智和心理成长的发展过程,对此我们极不赞成。一个老师不应该把自己的个人爱好、信仰带入到传统文化的教学中。人人做道士、成为和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人人成为一个君子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司马光说过:“彼老庄弃仁义而绝礼学,非尧舜而薄周孔,死生不以为忧,存亡不以为患,乃匹夫独行之私言,非国家教人之正术也。”经典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就是人的成长教育。我们诵读经典,学习经典,感悟经典,当有所甄别。

(选自颜炳罡《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推陈出新》有删改)

1.下列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格养成教育,其重心是塑造和养成理想的人格,校园的文化氛围、师生的言行举止,无不是学生人格养成的要素。
B.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所形成的综合性或立体性教育,课堂教育仅仅是其中一部分。
C.中华传统文化关注的是人和人事,所有的政治家都是哲学家;西方文化重视的是自然,所有的自然科学家都是哲学家。
D.传统文化教育是师生共同营造的一种生活,更是师生分享彼此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情感与观念,共同提升成长的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儿童读经教育一方面要从娃娃抓起,越早越好,越多越好;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不加理解地背诵诸子百家经典,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B.为了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鼓励孩子读诸子百家经典,也要鼓励老师把自己的个人爱好、信仰带入到传统文化的教学中。
C.司马光认为,老庄哲学既不可作为个人兴趣爱好,也不能代表国家教育的正道;梁启超认为,孔孟哲学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
D.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经典的智慧和圣贤人格的感召去养成学生的理想人格,这与蔡元培先生“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的教育理念如出一辙。
3.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请根据文本内容加以概括。
2020-04-09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从事文学批评以来,基本写的是小说批评。现在就谈点对小说欣赏的看法。

②欣赏小说有三个层次,即欣赏故事的层次、欣赏思想的层次、欣赏语言的层次。欣赏故事的层次,是最低的层次。故事情节的欣赏者,完全不必受过学校式的教育,只要有正常的情智即可。中国古代的评书和戏曲,欣赏者往往是文盲或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他们只被故事的惊险、离奇所吸引,其兴趣始于故事,也止于故事。欣赏思想的层次,高于欣赏故事的层次。这个层次的欣赏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或之后,还要品味一番故事情节的思想内涵,寻思一下故事情节表达了怎样的价值观念。而最高的层次,是对语言的欣赏。欣赏者咀嚼着作品一字一句的表达,品味着作品遣词造句的方式,寻思着作品中各种修辞手段。他们欣赏着、研究着作品的语言,依据语言来评价作品。

③这样说,似乎又在强调故事、思想、语言是可以分离的。但当然不是。实际上,小说的思想、情感、心理、风景等问题,都可归结为语言问题。方方面面的好或坏,都可归结为语言的好或坏。一个最高层次的欣赏者,始终不离语言而欣赏作品的方方面面。

④一定有人会从思想的角度质疑。如果一部小说语言很寻常,但却有着独特、深刻的思想,那这样的作品也不能算好吗?就算这样的小说确有可能,但这种有思想而无语言的作品,只能算是有缺陷的好作品,离杰作,离完美,还差得远。

⑤小说语言的美,也是千姿百态的,欣赏小说是不能忽视语言的,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小说鉴赏,都应该成为语言鉴赏,而是说,哪怕鉴赏者只字未提语言,对语言的感受也已融化在他的评说中。当鉴赏者赞美或贬斥一部作品的思想时,实际上也就是在赞美或贬斥作品的语言。当鉴赏者肯定或否定作家的观察和体验时,实际上也就是在肯定或否定作家表达观察和体验的语言。我们不能说,一个作家用很差的语言把人物刻画得很好,把风景描绘得很好。因此,当我们说一部作品人物刻画得好,或者风景描绘得好时,就是在说刻画人物或者描绘风景的语言运用得好。

⑥而依据某种哲学的、政治学的、文化学的、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去套作品,作品的语言是被完全无视的。因为语言是不能被这些框架套住的。再精密的渔网,也只能网住大大小小的鱼虾,却不能网住鱼虾赖以生存的水;再精妙的理论,也只能套住作品里的思想、观点,却不能套住传达这些思想、观点的语言。假如他手持某种理论框架去套作品,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价值趋同与价值错乱。当一种理论框架只能套住某种思想、观点时,所有似乎是表达了这种思想、观点的作品,具有价值上的趋同。实际上,这些作品在文学性上是各各不同的。有的语言很粗糙、文学性极差的作品,可能得到更高的评价,而语言精美、更富有文学性的作品,获得的评价却更低。这就是价值上的错乱。当鉴赏者依据某种外在于作品的理论去套作品时,他的兴趣并不在作品而在那理论本身。作品中的细节、情节、故事,他信手拈来,用作解说那理论的材料。在专家看来,这样的解说,难免牵强附会。这样的文学鉴赏,哪怕通篇都在称颂作品,也极其粗暴。

⑦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但是,文学创作者和文学鉴赏者,却必须具有同样的基本素质,这就是对语言的敏感。一个作家最值得称道的贡献,是语言上的贡献。诗人哲学家尼采终生自傲的东西之一,是自己用德语进行思想表达时所表现出的诗意、诗性。自从有了我和海涅,德语才成为一门语言。这是尼采的自我评价。如果说尼采这是在自我吹嘘,那高尔基在《俄国文学史》中也这样吹嘘过普希金:在普希金之前,俄语是粗鄙的、混乱的、虚浮的……是普希金让俄语变得雅洁、清晰、朴实,变得适合于表达各种细腻的情感和微妙的思想。人们常说,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这首先是因为,普希金把俄语变成了一门适合于文学表达的语言。

⑧伟大的文学作品、伟大的文学家,对本民族语言的影响,远远超出人们通常的估价。

(选自王彬彬《欣赏文学就是欣赏语言》,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止于小说或戏曲故事情节的欣赏者,往往文化程度不太高,这类阅读的层次最低。
B.欣赏语言就是通过品味作品字句和修辞方式等,品读其思想、情感、风景等内容。
C.所谓价值错乱指的是,用某种理论框架去套作品,对作品的语言进行粗暴的评价。
D.虽然工作方式不同,但对语言的感受力是文学创作者和鉴赏者都不可缺少的素质。
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欣赏语言是欣赏小说的最高层次,然后从鉴赏和创作两个角度展开论证。
B.第④段通过自问自答,否定了重思想轻语言的观点,再次强调小说语言的重要性。
C.第⑥段以渔网类比理论框架,以水类比作品的思想,论证了用理论套作品的危害性。
D.文章最后引用尼采和高尔基的话,证明了伟大作家和作品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要贡献。
3.结合文章内容,下列选项属于“价值趋同”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从不同角度演绎了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B.读者用“后现代理论”评价王小波的小说集《青铜时代》,认为每篇小说具有等值性。
C.近年来,网络类型文学发展迅猛,一部分语言粗糙的作品受到过高的评价,名不符实。
D.有论者认为《红楼梦》善于塑造“圆形人物”,体现了立体多元、贴近生活的真实形象。
4.文中提到,“小说的思想、情感、心理、风景等问题,都可归结为语言问题”,请从语言角度鉴赏下面的语段。

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听了,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至刘姥姥的跟前。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2022-07-18更新 | 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