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101854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出塞行(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绝句,粗通唐诗者皆可背诵。若细考现存唐、宋、元三代唐诗选本,却发现除唐《才调集》和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外,其他选家都未收录此诗。虽然王昌龄在当时就以七绝闻名于世,但此诗长期以来未受青睐。真正使此诗广受赞誉、奉为七绝第一的是明代的诗论家和选家。

以博学才高著称的杨慎著有《升庵诗话》一书,认为“此诗可入神品”,神品是诗歌品鉴的最高等级,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度赞誉,由此开启明代诗家对此诗的热烈关注,“前七子”之首李攀龙编选《古今诗删》录之,并标举为唐人七绝的第一。

王世贞《艺苑卮言》论曰:“李于鳞(李攀龙)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王世贞开始不信服,体悟到“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的妙处后,方才认可李攀龙的选择。诗人感叹征人离乡万里不得回还之苦,并通过古今对比侧面婉讽将军无能,自然是明白可解的。所谓“不可解”,正在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杨慎《升庵诗话》云:“‘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杨子云赋‘欃枪为闉,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虽然,亦异乎守在四夷之世矣。”杨慎虽知此句“用意深”,却无法说清其中的奥妙,将秦时明月、汉时关分别从字面意思加以解释,穿凿附会,难以服人,李攀龙击节赞赏的便是“秦时明月”四字,但未能说清缘由,反对者因此不服。

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评选《唐诗归》,强烈质疑李攀龙关于七绝第一的评议,“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昔人问《三百篇》何句最佳?及《十九首》何句最佳?盖亦兴到之言,其称某句佳者,各就其意志所感,非以尽全诗也。李于鳞乃于此为唐七绝压卷,固矣哉!无论其品第当否何如?”另一方面,又强调“龙标七言绝,妙在全不说出。读未毕,而言外目前,可思可见矣,然终亦说不出。”所谓“说不出”“可思可见”,即指意旨丰富、含蓄蕴藉,与王世贞所言“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可谓异曲同工。

直到万历时期唐汝询评解《唐诗解》,首次揭示“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妙处在于秦与汉,明月与边关交互为文,并非无解、不可解之语。解云:“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读者以意逆志,自当了然,非唐诗终无解也。”七绝含蓄浑成、风旨深永的诗体特点,亦籍此诗彰显出来。

明人关于“秦时明月”的争议深刻影响清人的唐诗评选,沈德潜《说诗晬语》云:“‘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秒,……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认同李攀龙的推奖,又吸纳唐汝询互文之说,言其妙处,他认同李攀龙的推奖,又吸纳唐汝询互文之说,言其妙处。王渔洋则云: “必求压卷, 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 ……愚谓李益之‘回乐峰前’、刘禹锡之‘山围故国’、杜牧之‘烟笼寒水’、郑谷之‘扬子江头’,气象虽殊,亦堪接式。”(沈德潜《说诗睟语》)沈德潜简单梳理关于七绝第一的争议,既肯定李、王等推尊的盛唐七绝,又补充中、晚唐七绝佳作, 呈现出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诗学批评态度,这也是中国诗学发展到集大成时期的特点。

关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争议,始终围绕着七绝第一的话题,最后是否第一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诗话和选本的论争中,破除此诗“不可解”的疑惑,由无解而可解,真正读懂了这首唐诗。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发现者、诠释者、还是参与讨论者,都功不可没。由此亦可见,对于唐诗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前人留下的文学经典,仍然在等待有心之人去发掘其中的奥妙。

(摘编自岳进《“秦时明月汉时关”好在哪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出塞行(其一)》长期以来未受青睐,现存唐、宋、元三代诗选本都未收录此诗。
B.杨慎虽知道“秦时明月”的奥妙,但未解释缘由,只从字面意思去穿凿附会,因此认为“此诗可入神品”的观点难以服人。
C.唐汝询首次揭示“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妙处在于运用互文手法,他认为此诗彰显了七绝含蓄浑成、风旨深永的诗体特点。
D.沈德潜梳理了关于“秦时明月”的争议,肯定了李、王等推崇的盛唐七绝,补充了中、晚唐七绝佳作,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诗评态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杨慎 “此诗可入神品”和李攀龙的“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 引出下文有关“秦时明月”争议的论述。
B.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引用《三百篇》及《十九首》的例证,意在质疑李攀龙关于“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
C.文章论证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列举了明清两代诗评者对“秦时明月”的分析和论证。
D.文章主要采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了“秦时明月”的奥妙,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出塞行(其一)》,被世人奉为名诗,广为传诵,但千百年来一直争议不断。
B.王世贞起初并不信服李攀龙关于《出塞》为唐人七绝第一的观点, 经过一番思考、体悟之后才认同李攀龙的选择。
C.清人沈德潜在吸纳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秦时明月”诗句作出了较为准确和全面的评价,体现了中国诗学集大成时期的特点。
D.唐人“七绝第一”争议的意义在于如何真正地去读懂一首诗,并进一步发掘前人文学经典的奥秘。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古代文人认为进入作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涵泳”与“玩味”的无声接受方式,注重悉心揣摸与反复咀嚼,如嚼橄榄,如品香茗。“涵泳”这一概念由朱熹率先提出,他认为诗的“语言有个血脉流通,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诗人话底意思也”。诗的意象是一个活的整体,内部有血脉贯通流转,而读诗之人反复涵泳感受,就会领悟到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如果多引外来道理对诗进行分解,必然破坏作品的艺术生命,感受不到诗人的真正意思。与此同时,朱熹认为读诗要“玩味义理,咀嚼滋味”,强调接受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清代况周颐对此认识更为深入,“读诗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往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接受者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通过语言的揣摸去创造作品的意境,沉入其中,思而得之,感而契之。
其二,与“涵泳”和“玩味”的无声接受方式相补充的是“熟读”与“讽咏”的有声接受方式,通过反复的吟咏讽诵逐渐悟入作品。明代胡应麟曾将文学作品分成“体格声调”与“兴象风神”两个层面,他认为,“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前者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有迹可循,能进行规范化的分析,是进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后者是形式所暗示的意蕴与旨趣,不可坐实,具有不确定性,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这就决定了读者只能在“熟读”和“讽咏”中通过语言的节奏、声调与韵律去领略它。严羽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方识《离骚》。”沈德潜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都说明了读者按照作品语言的节奏、声调去高吟低唱,紧咏慢吟,从而领会到作品的妙处与味道。桐城派散文家对此有更深入认识,刘大櫆认为读散文之法,重在音节揣摸,摸透了音节,也就把握了作品内在风神,因此桐城派极力标举高声诵读。
无论是无声的接受方式,还是有声的接受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需要接受者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为此,古代文人又推出了“以意逆志”的观点。“以意逆志”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说的是一种具体的接受方式,而是贯穿于各种具体方式之中的一般接受原则。“意”是接受者的思想情感,“志”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以意逆志”是接受者从自己主观感受出发,通过想象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国古代的接受者对此有较深入认识,梅尧臣的“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的观点就强调了要以己之意去领会作者之心;王夫之说,“读古人文字须以心入古文中”,才能得其神髓。这些文学接受观,高扬了读者的主体性,承认了读者可以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理解作品,不一定要与作者之意相合。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以“涵泳”和“玩味”作为阅读作品的方式,注重的是对作品进行悉心揣摸与反复咀嚼,这是一种无声的接受方式。
B.“涵泳”这一阅读方式是朱熹率先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涵泳就能把诗读得通畅,否则就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C.清代的况周颐认为,在阅读诗歌时接受者要以空明之心,充分调动艺术想象,通过语言的揣摸去创造作品的意境。
D.“熟读”与“讽咏”是古人阅读作品的另一种方式,注重的是反复的吟咏讽诵逐渐悟入,这是一种有声的接受方式。
2.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的胡应麟认为,文学作品的“体格声调”是作品的表层形式,是读者进入作品内部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B.“兴象风神”是作品所蕴含的意蕴和旨趣,它依附于形式而存在,具有不确定性,应该有其相应的领略方法。
C.严羽和沈德潜的话都说明了领悟作品时诵读的重要性,读者要通过高吟低唱、紧咏慢吟去领会作品的妙处与味道。
D.“以意逆志”指的是无声或有声的接受方式,领会作者的旨趣与作品的神韵,以己之心参与作品的创造。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在读诗的认识上,既从诗的整体贯通上要求读诗之人须反复涵泳感受,也从“玩味义理,咀嚼滋味”上强调接受者去细腻感受。
B.刘大櫆认为读散文重在从揣摸音节上去把握作品内在风神,这与胡应麟认为读者应该通过节奏等去领略作品的意蕴与旨趣是一致的。
C.从“以意逆志”的原则出发,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就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作品中,从而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达成一致。
D.梅尧臣和王夫之都强调了要领会文章的神髓,必须用“心”,必须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性,读者要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去理解作品。
2016-11-18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孔子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似乎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还用得着?我以为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时代不同,具体要求和做法必然也不同。另外,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左传》载郑国有乡校,那也只有大夫以上的人及他们的子弟才能入学。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学费又非常低廉,只是十条肉干,自古以至春秋,恐怕孔子是第一人。有人说同时有少正卯也招收学徒,这事未必可信。纵有这事,但少正卯之学和他的学生对后代毫无影响。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鸡,佩猳豚”,简直像个流氓。据《史记•游侠列传》,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更为穷困。据《弟子列传•正义》引《韩诗外传》,曾参曾经做小吏,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满足,可见曾点、曾参父子都很穷。据《吕氏春秋•尊师篇》,子张是“鲁之鄙家”。颜回居住在陋巷,箪食瓢饮,死后有棺无椁,都见于《论语》。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出身富贵的可知者只有二人。那么,孔子向下层传播文化的功劳,何能抹杀?《淮南子•要略篇》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这不是说墨子出自儒,而是说,在当时,要学习文化和文献,离开孔门不行。《韩非子》说“今之显学,儒、墨也”,由儒家墨家而后有诸子百家,所以我说,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杨伯峻《试论孔子》)

材料二:

《论语》首篇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传统说法认为本章是讲对待学习、交友和他人能否理解的态度,这样的理解未必准确。虽然《论语》是语录体,但我们发现其首篇首章与首篇末章意思相通,相互照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同时首篇首章还与末篇末章有所呼应:“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不应该是一种巧合,而应该是《论语》编纂者的有意为之。我们理解孔子思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论语》中的一条又一条的“语录”上,应当整体观照《论语》全书,要注重全书的逻辑结构探讨。

我们认为,首章首篇中的“学”不是学习的意思,而是学说的意思。首章首篇的意思是:“孔子说:‘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孔子是老师,但他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系统学说的老师,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我们在理解《论语》首篇首章时,要注意这一章在全书中的分量,要合理设想情境,而不是简单追求能通顺就行。

(摘编自杨朝明《论语诠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抛开具体的学习内容,孔子热爱学习的精神还是值得今人敬佩和学习的。
B.我们反对学生为去世的老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关键要靠老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C.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是因为他要让学生产生疑问,在有疑问中积极思考。
D.子路“冠雄鸡,佩猴豚”,“简直像个流氓”,孔子连这样的学生也接受,表明他有着教育改变人的理念。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淮南子·要略篇》《韩非子》的观点都论证了孔子向下层传播文化的功劳。
B.文章引用文献,都是用来论证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增加了说服力。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并列式阐述,最后论述孔子的影响。
D.文章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指出其对当下的指导意义,显示了作者的学术眼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今天要准确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但要注意传统说法,还要关注今人的研究成果,在比较中合理取舍。
B.参考各种文献,有助于我们多角度考察孔子思想,从中找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新解和传统说法都认为三者是并列关系,只是解释不同。
D.推翻传统说法追求新解,要将微观的字词句理解与宏观的思想把握结合起来,要注意新解逻辑上的合理性。
4.材料二认为对《论语》首篇首章的传统理解不准确,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孔子的教学理念。
2021-11-18更新 | 2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是作者的天然权力。议论和叙事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当然,有时议论仅仅是为了调节叙事节奏。不管怎么说,议论的使用,或许与小说或故事本身一样古老。

②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作家们被告知,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而应该将议论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行为,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让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作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待包法利夫人感觉到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现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

③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论在传统文类和古典小说中十分常见,这是因为在传统叙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习惯于某种专断的声音。议论代表着无所不知的作者的声音——作者或故事的讲述者,总是喜欢直接评论事件,臧否人物,对读者进行指教和劝谕。而到了现代小说中,随着作者声音的逐步退出渐成风尚,议论的式微或消失,就成了文学叙事进步的标志性事件。这种看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进而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或者说议论最小化是现代小说的普遍特征,则不符合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因而是根本错误的。20世纪经典小说之一——《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作家穆齐尔的代表作,小说主体部分由一系列思想性随笔构成,故事成了承载思想议论的容器。我们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通过文中一些或显或晦的修辞转换,议论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

④如今,包括观念、意见、价值立场、情绪化的内心悸动在内的一系列话语,已经构成了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些话语包裹、覆盖在一切事物之上,渗透进了人的行为之中。文学必须首先处理这些话语,否则,作家们或许根本无法抵达事物。也就是说,要对现实中的社会话语进行描述,在叙事中强化议论的作用仍然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另外,人的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分裂和对抗日益严重,使得个人向内心回缩、败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造成了个人行动力的丧失及自我意识的过剩,无法在外部世界展开积极的行动。正如诺瓦利斯所说,人们如果无法将思想变成外部世界,那就只能将外部世界变成思想。也就是说,现代小说如果不去关注思想或意识问题,单纯通过个体的行为,已无法呈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⑤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的文学类型中,真的存在着议论最小化的小说,我想那一定是消费性的、用一个又一个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悬疑或侦探小说。而那些具有更高抱负的小说,总是在困难、复杂的沉思和思想辨正中,面对历史、现实和未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想用取消议论这一教条来束缚自己的手脚,掩盖自己思想上的怠惰,或许应当重新思考议论的作用。

(节选自格非《现代小说中的议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现代小说淡化议论,完全借助场景叙事来显示意义,寻求与读者交流,是文学叙事进步的标志。
B.当今时代,现代小说要抵达“事物”,作家应逐渐减少小说中人物具体行为的呈现,增加议论的篇幅。
C.古典小说中议论十分常见,比如唐代传奇小说文末多有“论赞”,这也比较符合当时读者的阅读心理。
D.用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侦探小说,如《福尔摩斯探案集》,因议论最小化而容易受到文学评论家们的忽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引出论题,再结合现代、传统文学论证,最后进行总结,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B.第③段运用例证法,对议论使用的情况进行阐述,阐明了议论在文学中常见,也是现代小说创造的主要方式。
C.文章揭示现代小说中议论最小化这一现象,多角度论证议论在传统文类、呈现生活现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D.第⑤段运用假设论证,既强调小说中议论的重要性,也以此激励作家在困难、复杂的思想辨正中,提出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本文所说的“议论”的一项是(     
A.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蒲松龄《促织》)
B.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C.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卡夫卡《变形记》)
D.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023-01-25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