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 题号:107151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罗香林先生是客家学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他以其浩博的学识、超凡的睿智,集客家研究之大成,并作了极为全面系统深入和独到透辟的论述,对客家学的构建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历史性贡献。   

“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是罗香林客家学说的核心与精华,也是构建客家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否定了五次分期分段迁徙说,就否定了客家学存在的基础,客家学就成了空中楼阁,客家学也就不成为客家学。这就是“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成为人们关注焦点之奥秘所在。前三个时期南迁,以战乱为主因。第四期迁徙主要以内部人口急剧增长为主。第五期迁徙源于土地问题而引起的广东西路大械斗。

不赞成将客家南迁时间与范围尽量提前与扩大的褊狭族群观点。因为历史册籍与客家族谱,都无法找到上述论点的根据。当时,研究客家南迁学者有一种意见,认为将客家南迁的时间说得愈早愈好,这样似乎也愈为光彩,故有人将客家移民上溯至中原王朝始拓岭南的秦汉时期。罗先生认为,秦汉戍卒,与客家无直接关系,“客家先民的南迁,始于东晋五胡之乱,东晋以前,入粤的汉人,虽不能说与客家完全没一点交涉,然此交涉决非民系源流上的交涉”。当时罗先生又排除将岭南其他民系如福佬移民纳入客家先民的南迁范畴。他指出隋唐陈政、陈元光父子三十六将之所辖,“吾意该项戍卒,其苗裔或不能留存至今,即能,亦已混入福佬系内,且数目亦不会很多”。

主张客家“混化”说,反对“纯粹”说。有的学者宣扬罗先生主张客家为“纯粹”中原汉族说,这是一种误解。罗先生指出客家人与其发生“相当的混化”的异族是畬族。他在论证了先于客家人居于闽粤赣地区者为畬民以后指出,“故客家初到闽粤赣的时候,不能不与畬民互相接触,接触已多,就想不与他们互相混化,亦事势不许”。“昔时客家,与之(指畬民)相处,一方面吸受了他们一部分血统,一方面感受了他们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应该说,近年客家研究强调客家受到土著或先于客家人来到的少数民族影响,反对和纠正早期客家研究过分强调客家的“纯粹”、“正宗”、“嫡派”中原移民的褊狭族群观念,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客家研究的新成果,这是客家研究深入的体现。同时,我们也应该指出,这正是在沿着罗先生指引的方向与开辟的途径基础上取得的。

全面阐发客家“特殊民系”的理论。他认为,客家民系的“系统构成”,即客家民系的形成,“大体已晚在五代至宋初”。他精辟地指出客家民系形成的主要标志为独特的语言、共同居住的地域以及相联系的文化民俗。

标定客家分布地域。由于历史上几次关于客家问题的大辩论,都是在广东地区始发的,客家族群意识的觉醒开始也多限于广东客家学者,因此,对于客家族群的认识和对象的研究,人们投注的目光也多限于粤东北地区。但是,客家族群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以闽粤赣边区为基本住地并更及于再迁之南方各省区的,而人们对此茫然无知或知之甚少。罗先生根据历史册籍、各地方志与谱牒,以及调查访问,作了具体而全面的逐一统计。他将客家分布地区分为纯客住县与非纯客住县,在当时资料极端奇缺条件下,通过细致的搜索、检阅与比对得出,首次廓清了客家分布地区与人口的模糊概念,开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今日关于客家分布地区与人口的统计、研究成果,正是在罗先生当年统计的基础上发展和充实的。首次全面发布全国客家分布地区与人口,从而将客家问题作为全国性的整体问题来研究,不再囿于广东一省的范围。这样就大大推动了客家研究在全国广阔地区深入发展。

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突破。罗先生一生致力于族谱研究,认为“谱系研究,崇本之学”。罗先生利用族谱资料研究客家问题的方方面面,包括客家历史社会、源流、播迁、清初迁界与招垦、清初四川台湾之移民与开发、南洋各埠之开发、客家地域之分布与文化之特征等,都将族谱资料利用至极致。总之,利用谱牒研究客家问题,是罗先生一大发明与创造,开阔了客家研究的新领域、新天地。罗先生开拓了客家研究的众多领域,并取得卓著成绩。

(摘编自吴永章《罗香林与客家研究论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对于客家学存在非常重要,战乱和人口增长是客家迁徙的根本原因。
B.“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是罗先生依据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移民过程与规律,证之于客家族谱与史料等基础上构建的,论证严密。
C.历史上几次关于客家问题的大辩论,都是在广东地区发起的,所以客家族群意识的觉醒也是从广东客家学者开始的。
D.虽然罗香林当时界定客家分布地域的条件简陋,但和今天客家分布地区与人口统计、研究结果一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把一些客家学者的研究和罗香林的研究进行比较,论证了罗香林研究的价值。
B.本文采取总分总的论证思路,清晰明了地证明了罗香林对于客家研究的重要意义。
C.本文引用了很多罗香林的话和书籍内容,使论证更加有理有据。
D.本文对罗香林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家先民南迁,并非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而是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地域,逐步迁至今日闽粤赣聚居区,并由此扩散至南方乃至世界各地的。
B.罗先生明确提出“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奠定了客家学的理论基础。
C.罗先生是以谨严的治学态度、求实与科学的精神,审慎处理和研究客家问题,研究方法上注重族谱的研究价值。
D.罗香林主张客家和汉族一样是“混化”和“混血”的,因此纠正了早期客家研究强调客家“纯粹”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心情不合。“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些诗句,我们反复体味,即可进入那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自不待言。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也有诗一样的片段。如《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人都直截了当地说,而曾皙是借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有些曲词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气氛,抒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王实甫《长亭送别》的曲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中国文学的创作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也应该力求感受并进入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
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呢?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诗歌鉴赏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戏曲鉴赏也是如此。中国戏曲的表演有很强的虚拟性,乘车荡舟,骑马作战,叩门登楼,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由演员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表现,舞台上并没有真实的布景。那山山水水,千军万马,都要由观众自己去想象。而读剧本时,眼前没有布景,也没有演员。读者要借助剧本文字想象舞台的情景,让死的文字一个个活起来,变成一些生动的场景,这样才能进入它的意境。
(选自《中国文学鉴赏》,袁行霈,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意境是作家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结果,它可以使读者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
B.意境创造不受文学体裁和艺术种类的限制,注重创造意境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C.意境或是情随境生,或是移情入境,或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都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D.意境是文学艺术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对初始之境不断深化、开拓才能创造清晰的意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阅读意境深远的作品,定会让我们忘记周围的一切,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B.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注重表现意境,读者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也要力求感受意境并进入意境。
C.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有时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时也可以获得新理解。
D.戏曲的舞台上虽没有真实的布景,但演员虚拟性很强的表演也会给观众以联想与想象的空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我们反复体味,即可领略到其雄奇壮阔之美。
B.杜甫妙改后的诗句“桃花细逐杨花落”,意境清寂,偏于想象,恰切地表现了他久坐江畔的寂寞无聊之感。
C.《侍坐》章中其他人直截了当地各言其志,曾皙则借描述性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表达自己“礼治”的志向。
D.《长亭送别》中【正宫】【端正好】通过营造凄凉的意境表达主人公难分难舍的离情,可见戏曲的曲词也有意境之妙。
2016-11-18更新 | 1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但是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像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孔子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适;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地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也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的。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孔子和孟子相去约两百年,时局已有很大变化。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节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孔孟“中间的不同”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可能与两个人的个性不同有一定的关系。
B.《论语》和《孟子》两部书取材记载不同。
C.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时局有很大的差异。
D.两人对“礼”的遵循不同,孟子超出了“礼”的严格规矩。
2.下列各项中关于孔孟不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给人“君子坦荡荡”轻松愉快的悠闲感;而孟子则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给人忧愁不安的紧张感。
B.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可以间接地看出他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
C.孔子非常尊重“礼”,“礼”大于“情”,循“礼”而行事;孟子却不然,行事完全不遵循“礼”,全凭自己的意愿。
D.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认为旧的社会秩序可以恢复,希望复古;而孟子却更有“革命性”,认为必须改弦更张,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提出的“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和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6-11-18更新 | 7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李白的诗歌固然有高超的艺术技巧,但若论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他未必就比其他诗人高明许多。李白乃以气夺人。气的充沛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点,也是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艺术技巧,不过是在气的统帅之下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而已。
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已经屡见不鲜。气的概念首先被引进音乐理论,在《左传》中已有这方面的记载。曹丕创作《典论·论文》时开始以气论文。此后在绘画、音乐、书法等领域也运用了气的概念。气是指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以及创作的激情、冲动、勇气等。说李白的诗以气胜,就是着眼于这些方面的。读者会感到,李白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李白的诗,综而言之,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
所谓气奇,是指李白的诗歌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按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使人惊讶、叹服。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激发了唐人的创造力,而李白的创造力尤其旺盛。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最为他所不齿。他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是前人不敢想象的。自然界的许多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成为新的意象。海就是这样。自《诗经》开始,写海的除了曹操的《观沧海》之外,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并不多,写海而能写出海的气魄的,要推李白。在“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半壁见海日”这些诗句中,海与风、日相互配合,构成了一幅幅壮观的图画。
李白诗歌的气逸表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李白的诗风飘逸不群,他的才情不受拘束,他一再把自己比作大鹏。李白用以自比的大鹏,既不同于蓬莱的黄鹄,也不同于报晓的天鸡。那些鸟都丧失了自由,唯独大鹏可以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天地之间。李白不甘心受礼教的约束,不屑于做一名皓首穷经的儒生,他甚至不屑于参加士大夫视为正途的进士考试,而欲凭借自己的社会声望直取卿相,功成身退,依旧还他自由的身份。
这种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得很突出。他笔下那种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往往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李白的求仙、饮酒也曲折地表现了这种精神。他厌恶世俗,向往仙境,想在仙境中求得自由。李白追求自由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不肯让诗歌格律束缚自己,到高潮时,往往冲破格律的束缚,写出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等。
气壮,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自信心,而这也是根植于唐代的。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了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和打击,李白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他有苦闷和忧愤,但主导方面还是对前途的自信和斗争的勇气。李白也经常写愁,但只要和中唐孟郊、李贺的愁比一比,和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愁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即使是愁,也是强者之愁,也有一股浩然壮气充溢其间。(选自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可以统帅艺术技巧,使艺术技巧发挥更大的作用。
B.“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先被引进音乐理论,后又被引进文学理论。
C.“气”在我国出现很早,春秋时的《左传》就有了以气论文的记载。
D.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等都是“气”的重要内容。
2.2.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李白诗歌“气奇”的一项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C.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D.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3.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既尊重传统,不全盘否定,又勇于创新,不东施效颦,使李白的诗歌创作独树一帜。
B.李白的诗歌具有一股豪迈之“气”,这和贯通中外、南北,充满自信的盛唐文化密不可分。
C.李白诗歌中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天地之间的大鹏形象,是作者渴望直取卿相、建功立业的自身形象的象征。
D.李白的山水诗最为突出地表现了他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寄托在江河、峰峦之上。
2016-11-18更新 | 3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