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102038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创新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不仅从容面对“前后围堵”的双重挤压,顶住了“三期叠加”的下行压力,也取得一份又一份骄人成绩单。不仅如此,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性产品、以5G为代表的创新性互联网技术、以新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产业也蓬勃发展。今天,创新性产品和创新性技术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强大动力。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趋势,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

今天,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当加快速度变为加快转型,当扩张规模变为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外媒也注意到,只担忧中国经济的减速、看不见中国在创新上表现出的巨大潜力,恐怕是很危险的。这体现在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2018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2.2%,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比第二产业高23.6个百分点;这也体现在发展效率的不断提升,2018年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成长,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7年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这些数据背后,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市场主体,是每天都在蓬勃生长的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历史上每一轮科技革命都能重塑世界经济格局,而现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为中国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的全部工业门类,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常年领先世界,具有产业规模效应和创新成果转化效应;中国有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并持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可以用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本,受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多,研发人员规模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强大脑”。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依靠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勇立潮头。

就在这段时间,有外媒统计,去年人工智能投资的大约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让中国如此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不仅是投资的大幅增长和高等教育标准的大幅提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也大得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构建起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让中国经济巨轮拥有不竭的磅礴动力。

(摘编自陆娅楠《创新驱动,以新旧转换推动优化升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以创新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应对双重挤压、下行压力,取得骄人的成绩。
B.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能够在极其复杂的条件下持续稳中向好的主要原因。
C.创新驱动成为我国经济新引擎得益于加速变为加快转型,扩张规模变为提质增效。
D.事实证明,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本为保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强大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外媒观点,侧面印证了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可借此机遇转型发展。
B.文章列举一系列数据,以详尽的事实证明创新在迈向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的作用。
C.文章从工业门类、工业品产量、市场等方面论证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可能性。
D.文章论述了对中国人工智能投资热度高的原因是投资的增长、中央政府的支持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推动我国经济前行的动力已经是创新性产品和创新性技术。
B.新市场主体、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数据总体向好。
C.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
D.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我国的经济才能够动力强劲健康发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大宋史视野来看,在宋朝立国三百余年间,中国绝不仅仅指宋朝,还应包括辽、夏、金、蒙,以及相继并存的大理、吐蕃、西辽、回鹘、于阗、黑汗等民族政权在内。当时,宋,辽、夏、金与蒙元政权,无不视对方为外国,但又无不主张“天下一家”而自称“中国”。宋朝先与辽、夏,后与金、夏成鼎足之势,不仅在疆域一统方面,前不能比汉、唐,后不能比明、清,在军事角逐中也基本上没占过上风。自内藤湖南主张“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经其弟子宫崎市定充分阐发,针对宋朝汉族政权与其他民族政权的并峙格局,他强调民族主义的自觉构成大宋史时段民族关系的鲜明底色。宋朝境内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重新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并注入新内涵,宫崎称之为“汉民族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与北方民族政权的紧逼,以致宋朝一再面临存亡继绝的现实威胁息息相关。

而新儒学的形成与确立,则构成其民族主义新内涵的思想资源。宋儒强调“四夷不服﹐中国不尊”,确立民族自信,力图夷不乱华,进而用夏变夷,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推及与诸民族政权的外交关系上,宋朝在军事失利委曲求和时,宁可接受巨额岁币的苛刻条件,而拒绝沿用中原汉族王朝曾采取的和亲政策。

民族主义自觉并不限于宋朝汉族政权内部。在大宋史视野下,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与宋并峙的民族政权,一方面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另一方面却自觉坚持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契丹始终以北面官系统作为主导性“国制”;西夏立国礼乐衣冠“悉用蕃书胡礼”;金世宗“大定之治”时强调女真本位的各种举措,都是众所周知的。与此同时,金亡之际,金朝将帅履践“金国大臣,惟当金国境内死”的信念,拒绝失节降敌,也印证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民族气节的接纳与认同。

两宋存续期间,与辽、夏、金及蒙元之间的民族战争几乎伴随始终,而宋初攻辽、金灭北宋、建炎南渡,元灭南宋等时段的民族战争尤其酷烈,带来的破坏也毋庸讳言。对大宋史时段所有民族战争,一方面既要放在历史条件下评断每次战争各方的是非曲直,另一方面也应从中华民族通过长期冲突与融合方始形成的历史大趋势中去再度衡估。在这一长时段中,确实时断时续地伴随着血与火的民族战争,但也应看到,相关政权达到地缘政治相对均势的和平时期,各民族与各政权之间通过榷场贸易、使团聘问与其他民间途径,推进着相互间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而宋朝的制度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正是有赖于这种抵抗战争,最大程度保卫了宋朝先进的社会经济,相对弱化了骑马民族政权的原始野蛮性,相应减轻了大统一进程中社会破坏力度。

(摘编自虞云国《大宋史视野下的民族关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这一概念在大宋史视野下的外延虽然较宽,但是并不涵盖当时存在的所有民族政权。
B.和宋朝同时并存的几个民族政权都把自己称作中国,其原因是都把对方看作敌对国家。
C.宫崎市定认为宋朝时期强调民族主义的自觉性,体现在政治领域上就是“汉民族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
D.契丹、党项等与宋朝并峙的民族政权虽能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制度,但民族主义的自觉性却严重缺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时主要是把宋朝和当时相继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相比,进行对比论证。
B.文章先交代论述的前提,然后引述宫崎市定的话语,从而确定了本文论述的观点。
C.文章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民族主义自觉性的方面存在差异。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辩证分析,作者认为对大宋史时段所有民族战争应辩证看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境内的民族主义者重新高扬“尊王攘夷”的大旗,与北方民族政权的紧逼使宋朝的统治难以维系息息相关。
B.外族入侵对于宋朝民族主义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在确立民族自信、维护政治文化的大一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C.两宋时的和平年代,各民族与各政权互相往来,这无疑对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融合有很重要的推进作用。
D.两宋时期的民族抵抗战争虽然让广大百姓饱受了苦难,但其先进的社会经济却依赖战争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2020-11-26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态灾难不能重演

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环境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因果关系千丝万缕,生态破坏绝不会因一墙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会因人为的某种界限或武装力量的抵御而受阻隔。据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统计,每年各种生态灾难所造成的生态难民达1000万以上,他们是由于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饮水而流离失所的。目前,被列为世界性生态灾难的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我国境内由西向东扩展,跨省越市、长驱直入。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距天安门仅72千米,且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近来,沙尘频仍,危害之烈,史所罕见。在草原、耕田沦为荒漠后,许多原住居民只好沦为生态难民。由此沙进人退,背井离乡产生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已不容忽视,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社会安定、民族团结都造成严重的压力。

另外,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还日益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因为人类的身心病(如对武装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自然的岌岌可危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不安全性的增加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许多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就源于生态基础的沦丧。

生态主义者认为,应将安全问题扩充为对现代社会中不安全因素的全面反思,生态更被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之堤的溃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不可持续的竭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更有来自境外的生态侵略!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对中国野生动物生存状况构成严重的危害,欧洲时装市场对“沙图什”的需求使中国特有的藏羚羊尸横遍野;中东达官贵人对猎鹰的喜好使中国西北的猎隼屡遭捕捉走私;韩国对熊胆粉的消费使中国数以千计的野生熊类身陷囹圄;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树,却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西方国家自己不养羊,却资助中国养。他们得到的是羊绒,却使我们中国落个水土流失、植被被破坏——这种借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的赤裸裸的生态侵略不用耗费一枪一弹,便直捣我国腹地,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之地。这种持久而广泛的对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根基进行的鲸吞蚕食,巧取豪夺,其灾难远比一场战争的创伤更严重,祸患更长久!诸如荒漠化一类的生态灾难现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先行;林草不兴,国土不宁!必须正视:在国家安全上,我们正面临一种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却关乎民族危亡,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的安全问题——生态安全。

(节选自《科普博览》,有删改)

1.有关“国家生态安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那么这个国家便是生态安全的国家。
B.国家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
C.人类的身心病态不仅导致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更将导致国家生态安全遭受严重的挑战。
D.国家生态安全关乎民族危亡和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我们必须正视。
2.下列对“荒漠是生命的地狱,是地球的癌变,也是离我们不太遥远的现实”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荒漠化是世界性的生态灾难,许多居民因为土地荒漠化后沦为生态难民。
B.由于至今没有重视赖以生存的土地的荒漠化问题,人类即将面临丧失生存空间的威胁。
C.荒漠化最大的恶果是使人们得不到赖以为生的食物和水,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D.河北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还在以每年3~5千米的速度南推,这类问题已构成中华民族生存的心腹大患。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安全的严重危机主要是由国外一些穷奢极欲的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带来的。
B.只要改变不可持续的涸泽而渔、寅吃卯粮、蚕食绿色、要钱不要命的生存方式,就能保障生态灾难不再重演。
C.西部是生态脆弱之地,西部开发首先要重视生态建设,植树种草,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降低荒漠化带来的危害。
D.防止水土的进一步流失,防止植被惨遭破坏,保证国家的生态安全,就必须把住出口关,禁止一切野生动植物的出口。
2018-04-18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绝大部分史学著作皆有序,而多数是自序。中国传统史学的奠基人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跟《史记》交相辉映,传颂千古。自古以来,那些蜚声史林的史学家们,没有一个在为自己的著作写序时是率尔操觚,信笔涂鸦的;恰恰相反,无不运笔千钧,力争掷地有声。

②序的长短,并不是判断是否属于上乘之作的标尺。顾炎武的皇皇巨著《日知录》,自序只有1 97个字,但不仅告诉了读者刊刻是书的原因,更透露其内心世界,谓:“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拔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这是理解顾炎武及(《日知录》的一把钥匙。有的史学著作的自序,长逾万言,但言之有物,汪洋恣肆,我们读来爱不释手,不觉其长。如已故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辨》序,从4岁时由保姆抱着他在苏州街上认商店招牌上的字写起,数十年间的经历,史学界的风云,随着笔底惊涛,一泻千里。又如著名史学冢谭其骧先生的《长水集》序,读来不仅使我们对谭先生的活学历程。严遵的学风,留下难忘的印象,而且,作为当代历史地理学的宗师,他的学术生涯,差不多从一含侧面,浓缩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史。

③有些史学著作的序,是别人写的,且多为名人。绝大部分史家为他人作序,都是严肃认真的,仔细阅读书稿,郑重下笔。7 0年前,学术大师梁启超为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作序,觉得“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较彼之短长而自淬厉也。”如此负责,是多么可贵!结果竞“下笔不能自休”,写了近6万字,只好单独出版,这就是传世之作《清代学术概论》的由来。最近任继愈先生为《中国行业神崇拜》作序,虽属千字文,但要言不烦,指出此书的学术价值及特点所在,无一字溢美,充分体现了求实精神。

④优秀的序文,常常以其强烈的时代气息,或潺潺流水般的文笔,深深打动读者的心。今天,我们翻开抗战时期在西南大后方出版的一些历史著作的序,仍然可以感受到当时重庆的弥天大雾,嘉陵江的怒涛澎湃。

⑤近十年来,我国史学日趋繁荣,史学著作不断问世,其中的序言,大多数是富有学术价值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作,有的甚至谬种流传。个别著作,学术水平低下,却挟名人以自重,而作序者连书稿都未看过,竟然煞有介事地吹捧此书如何佳妙,这对作者、读者,太不负责了;有的作者用编者的话代序,吹嘘此书代表了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最新水平,肉麻之至;有的给已故史学家的著作写序,不查起码的版本、目录,信口开河。这些现象虽然是个别的现象,是史学发展的支流,但与我国的史学传统相背离,事关学风,我们应当正视。

⑥序,不仅是史学著作的有机体,更是其门户,不可等闲视之。吁请作序者:下笔之际多珍重!如何?

1.写出一篇高中阶段学过的书序的课文篇名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顾炎武的《R知录》自序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希望该书能满足后世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的探求,寄托了作者经世济用的思想。
B.谭其骧先生的《长水集》序,差不多浓缩了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
C.梁启超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所作的序和任继愈先生为《中国行业神崇拜》所作的序都体现了严肃认真的态度,可分别视为长篇序言和短篇序言的优秀代表。
D.史学发展的主流应该是大部分优秀史学家学风严谨求实,写出富有学术价值的历史著作和序言。
3.第④段中划线句“当时重庆的弥天大雾”是指_______________,“嘉陵江的怒涛澎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门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概括优秀的史学著作序言所具有的特点。
6.文中批评了弄虚作假、敷衍了事之不良风气,但历史与现实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大家大有人在,除本文外请另举一例加以证明,并谈谈你的认识。
2019-11-15更新 | 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