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7 题号:1022716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道德记忆是人类对其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作为个人,我们可以凭借天生的记忆能力刻写个体道德记忆;家庭、企业、政党、民族、国家等社会集体则具有集体道德记忆能力,但它们刻写集体道德记忆的方式远比个人刻写个体道德记忆的情况复杂。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道德记忆是以何种形式存在,它都具有选择性特征。对此,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予以解析:

道德记忆的选择性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人类的道德生活经历是复杂的,而我们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加上我们的记忆还会受到“遗忘”的阻挠,因此,要记住过去的所有道德生活经历客观上是不可能的,人类积累的道德记忆在内容上往往少于我们的实际道德生活经历。也就是说,人类过去的道德生活经历只能通过我们的道德记忆得到有限的记录和再现,不可能完全被复制。

道德记忆的选择性还与人类的意志自由有关。个人具有个体意志和个体性意志自由;社会集体则具有集体意志和集体性意志自由。它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偏好、目的、价值观念等来刻写道德记忆。个人的意志自由直接影响个体道德记忆的刻写,社会集体的意志自由则直接影响集体道德记忆的刻写。

这样看来,个人和社会集体都具有刻写道德记忆的意志自由,在自由意志的驱动下,个人和社会集体往往更愿意记住自己向善、求善和行善的道德生活经历,而不愿意记住自己向恶、求恶和行恶的道德生活经历。事实上,个人和社会集体不可能以随心所欲的方式选择道德记忆的对象和内容。意志自由不是意志任性,而是受到人类理性支配的自由。

对于人类来说,过去的一切道德生活经历都具有历史价值。善的道德生活经历能够成为我们的道德生活经验,恶的道德生活经历则能够成为我们的道德生活教训。一旦进入我们的道德记忆,有一种记忆道德,即人类对其自身对待道德记忆的态度而提出的道德规范性要求,限制了道德记忆的选择性。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类道德生活史可以被描述为人类趋乐避苦的历史。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对他们过去所作的恶耿耿于怀,甚至愧疚终生或抱恨终身。一个人完全可能因为在小时候有过一次偷窃行为而终身感到耻辱、愧疚。一个人也完全可能因为冤枉了另外一个人而终身感到内疚、懊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记忆道德在对人们的道德记忆活动及其对待道德记忆的态度发挥着严格的稽查和约束作用。一些不光彩的,恶的道德记忆会被认为是不耻而被深深地隐藏起来。

其原因就在于道德记忆的选择性无力否定主体对过去的道德责任。承担道德责任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核心内容。人类道德生活是具有道德价值的生活方式。它的道德价值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们的道德责任意识和承担道德责任的行为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说:“一个行为要具有道德价值,必须是出于责任”。“道德责任”是“道德”向人类提出的应然性要求,反映人类对道德生活规律的尊重和维护;或者说,它反映人类对普遍伦理原则的坚守和服从。如果说人类道德生活本质上是意志自由和意志自律交融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意指承担道德责任是人类应该普遍遵守的伦理原则,而且意指我们对该伦理原则的遵守应该超越自己的主观偏好。这在道德记忆领域的体现是:无论人类是作为个人还是社会集体而存在,我们张扬道德记忆选择性的意志自由只能在道德责任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体现;否则,它必定与道德的规范性要求相背离。

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家庭、企业、民族、国家等社会集体,道德记忆不仅能够记录我们的道德生活经历,还能够推动我们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道德记忆作为道德生活之镜,这是人类应该普遍培养的美德,更是个人和社会集体都应该达到的道德生活境界。

(有删改)

1.本文的论述对象是(     
A.道德B.道德记忆C.记忆道德D.道德记忆的选择性
2.第6段加点字“趋乐避苦”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道德记忆经历要有公正性作为前提。
B.人们对道德记忆的选择是无意识的。
C.道德记忆无法摆脱到的责任而存在。
D.“遗忘”道德记忆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4.有人认为第6段画线的两个事例属于同一类型,影响了说服力。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伴随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发掘达到高峰。出土的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黄金面具、黄金“权杖”等文物,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风貌。近年来,考古学者在三星堆又发现多个祭祀坑,并展开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全世界再次为之震惊,这一发现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热议与思考。

②无可否认,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是世界级的考古发现,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曾经指出:“三星堆发现的重大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实际上,这一发现在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与特洛伊或者尼尼微相比”,“它的价值和作用应当站在世界史的高度上来认识”。这是对三星堆文明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极其深刻的阐释。众所周知,特洛伊和尼尼微在早期欧洲文明起源过程中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遗址,它们的发现和发掘,对于整个西方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形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三星堆文明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③三星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独特的贡献。在以往的传统学术观念中,夏、商、周三代文明所代表的中国青铜时代文明,其最为基本的文化特征,是以青铜礼器为中心形成的一整套代表国家权力与等级秩序的礼仪制度。中原文化中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青铜礼器,据《仪礼·士冠礼》《礼记·礼器》等文献记载,大体上可分为五等,即天子九鼎八簋,卿大夫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或一鼎,士以下不得用鼎。地下的考古发现证明,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在商、周时代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与文献记载可以互证。这一青铜礼器制度的形成,不仅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而且对整个东亚早期文明体系的形成也具有深远影响。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则显示出,中原地区形成的这套礼器制度也影响到遥远的古蜀地区。从两个祭祀坑中出土的112件青铜器中,便有尊、瓿等礼器的存在,而且在器形和纹饰上也模仿了中原青铜器。但与之同时,三星堆还存在着以黄金“权杖”、青铜神像等来象征等级与权力的另一套体系。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内涵,让人们第一次认识到,除了中原地区严整、规范的青铜“列鼎”所代表的礼仪制度之外,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还有着与欧亚大陆青铜时代相类似的表达社会权力、等级的另样方式,这使传统的中国青铜时代文化面貌有了巨大的改观。

④三星堆文明具有东、西文明的许多共同特质,是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灿烂结晶。如上所述,以我国黄河流域为中心形成的商周青铜文明,不仅辐射影响到整个早期中国,也同时影响到历史上的“东亚文化圈”。但是,在这个固有的青铜文明体系中,三星堆很显然注入了诸多新的文化因素:它一方面既有中原青铜文明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器物,同时又出现了青铜神像、黄金“权杖”等诸多以往在东亚青铜文明体系中所罕见的新事物。而这些事物,在古代中亚和西亚青铜文明之中却并不鲜见。正因为如此,三星堆文明很可能在传统的中原文明和地域性显著的巴蜀文明的基础之上,还广泛地吸收了来自周边其他古代文明的某些因素并融为一体,从而同时具有东、西方文明的特点,成为中华大地上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⑤当下,三星堆祭祀坑发掘正在进行,很显然,三星堆古国曾经存在过一个长期、系统的祭祀体系。我们不禁要问:人们祭祀的对象是谁?是人间的君王,还是天上的神灵?要解答这些问题,就要等待考古发掘与深入研究的结果。我们期待着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扎实的工作,逐步建立起三星堆文明的结构与体系。我们深信,作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最伟大成就之一的三星堆文明,必将以其雄伟的身姿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祭祀坑发掘的世界性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特洛伊和尼尼微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于整个西方文明的起源、发展、形成具有重大深远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
B.中国青铜时代文明最基本的文化特征,是以青铜礼器为中心形成的一整套代表国家权力与等级秩序的礼仪制度。
C.三星堆出土的尊、瓿等礼器,证明当时中国大地上除了青铜礼器制度外,还有另外一套表达社会权力、等级的方式。
D.三星堆既有中原青铜文明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器物,也有青铜神像、黄金“权杖”等诸多以往在东亚青铜文明体系中所没有的新事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B.文章以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作为论据,有力地证明观点。例如《仪礼·士冠礼》《礼记·礼器》等文献记载与地下的考古发现证明三星堆文明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
C.文章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论证充分。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
D.论证语言科学严谨:列举数字使论证语言准确;运用“大体上”“总体上”等词语使论证语言严谨。
3.下列各项中,能够证明三星堆文明受到了中原文明影响的一项是(     
A.在三星堆出土了许多青铜立人像,这些人的样子并非华夏人的样子,而是颇有印度洋的风格。
B.三星堆神鸟图和彝族“毕摩”经书中的鸟图几乎完全相似。铜像所戴的帽子和彝族的帽子也非常相似。
C.三星堆发现的象牙是完整的象牙,被认为是祭祀的“ 通灵之物”,而殷墟的象牙是作为器物的原材料制作某些特定的器物。
D.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尊和疊,这些器物在当时中原地区是典型的礼器。
2022-03-31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垄断之势。唐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无数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作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的繁荣大抵有三个阶段,即景云中至安史之乱前后(盛唐和代表转折时期的集大成的杜甫);贞元、元和间的中唐诗坛;大和、大中间的晚唐初期诗坛。三个阶段,各自繁荣的特点,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诗歌思想主要倾向的不同,而这则直接受到士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盛唐诗人之追求风骨、兴象、自然的美,与此时士人强烈的入世思想,与他们对建立功业的热烈向往,与他们的充足自信心是分不开的,是他们这种情怀在美学理想上的反映。近百年的安定繁荣,国力强盛,培养了这一代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豪雄气概与建立功业的强烈愿望,几乎处处流露出来。一大批诗人把边塞写得那样神奇壮伟,山河、功业、豪情,完全融为一体;向往、追求、理想,一切都带着明朗基调与乐观情绪。这就是盛唐风骨的思想基础,也就是盛唐风骨表现出清刚壮大的特点,而不同于魏晋风骨悲怆慷慨的原因。可以说,没有这种昂扬的精神风貌,就不会有盛唐风骨,盛唐诗歌之所以为盛唐诗歌,也就难以想象了。

唐代社会衰败的到来,特别是安史乱起之后,政局的突然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了不同的心理反响。像杜甫那样,同情生民疾苦,系念朝廷安危,一片忠心,一腔血泪,遂在创作中走向写实,于“世上疮痍”中成为“诗中圣哲”。诗歌思想从盛唐的倾向于理想主义转变为杜甫的倾向于写实,当然与战乱引起的杜甫复杂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有关。但不久,另一部分士人便表现出了另外的倾向,他们在突然到来的大战乱面前表现出了出世的心理状态。“时艰方用武,儒者任浮沉”,他们原先那种渴望立致卿相、建立不世功业的理想,被安史之乱和继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外族入侵、战乱连绵的政局一扫而光,他们感到生不逢时,在剧烈动荡的生活面前,表现出一种不知所措的情绪。他们已不再追求清刚壮大的气概,而是追求冷落寂寞的境界,追求冲淡与韵味。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造成诗歌思想的这种转变。而诗歌思想的这种变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标志着唐代诗歌繁荣的第一个高峰的结束,转入一个过渡期,等待着第二次繁荣的到来。

待到贞元、元和年间,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它的智囊们,才仿佛从不知所措的心绪中惊觉起来,产生了一种渴望挽救唐王朝的衰落、渴望中兴的强烈愿望。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改革主张,永贞革新自不必说,韩愈的反佛老、裴度的平淮西,以至白居易在《策林》中提出的对政治经济问题的种种见解,都是这种改革愿望的反映。只要看看柳宗元的那种执着求实的精神,看看韩愈反佛老的那种坚决的义无反顾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他们尽管政见不同,但希望朝廷强大起来、幻想中兴却是一致的。正是士人的这种改革精神,这种重又振奋起来的心理状态,才给贞元末至元和的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如果要简单地描述贞元末至元和年间文坛的总的风貌的话,那么可以用一句话加以大致的概括,便是:充满革新精神。诗歌上“讽喻”说的提倡,散文上“明道”说的出现,为革新精神在文学上的反映固不待言;诗歌思想上韩、孟之尚怪奇,李贺之追求瑰丽斑斓,也无一不充满革新精神。正是这种革新的精神,促使中唐诗坛出现了众多创作个性极其鲜明,彼此之间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方法差别极大的诗人和不同的诗派,出现了唐代诗歌的第二次繁荣。可以说,唐诗的第二次繁荣,与此时士人的改革精神关系至为密切。

随着改革的失败,中兴成梦,士人心理又起了变化。虽仍惦念王朝盛衰,时存希望,而又明知衰败之无法挽回,繁华已成陈迹。这种矛盾的思想状态,使此时士人的视野转向对历史的回顾与思索,转向闺阁庭园,给诗歌带来细腻的情思与技巧。唐诗最后一个高潮的特点,同样是与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唐代政治影响下的士人心理状态变化与诗歌思想变化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里文人普遍地走入仕参政的道路,文人的命运和思想变化往往和政局的变化关系至为密切。他们的创作很自然地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反映了他们的追求。政局的变化、士人心理状态的变化与创作倾向的变化、诗歌思想的变化常常是很敏感地联系在一起的,也必然会影响诗歌的兴衰。

(摘编自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不可逾越的高峰,形成了诗歌史的垄断之势,浩如烟海,名家辈出。鲁迅不禁感叹到:“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作完。”
B.盛唐诗以及转折时期的杜甫诗歌带来了唐诗第一阶段的繁荣,但安史乱起后,部分士人一扫盛唐入世心态,第一阶段在过渡中渐渐结束。
C.贞元至元和年间,面对王朝的困境,士人们表现出强烈的改革精神,在改革成功的激励下,涌现出众多优秀诗人,诗坛再度进入了繁荣。
D.唐诗最后一个繁荣阶段出现在晚唐初期。在这一阶段,士人视野转向了对历史的回顾思索和闺阁庭园,诗歌带有了细腻的情思与技巧。
2.根据材料内容,对下列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骨”可喻指人的品格,在文中则是一个古典文学理论术语。“盛唐风骨”是说盛唐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清刚壮大、昂扬向上的特质。
B.“入世”指投身社会,渴望建功;“出世”则相反,指超脱尘世,回归自然。《梦游天姥吟留别》反映的便是李太白入世不顺后的不羁。
C.“写实”在文中指诗歌创作关注社会、反应现实,与“浪漫主义”是相对的。文中第四段所说的“理想主义”指的应该就是“浪漫主义”。
D.“智囊”比喻足智多谋的人,在文中应指为统治阶级谋划的知识分子。贞元、元和年间,他们虽政见不尽相同,但幻想中兴的愿望一致。
3.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汉末动乱,人心思统,曹操在赤壁大战前高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先秦政治宽松,诗歌萌如春笋,诸如《静女》之类的爱情民歌大量涌现。
C.东晋腐败,求仕艰难,陶潜在看破官场后写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北宋柳永入仕不成,浪迹市井,其作品基调依然与时代的繁荣相得益彰。
4.假如让你结合本文观点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出对比评论,请列出评论要点。
5.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来讲,最后一段给我们什么启示?
2024-03-01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拉美文学主导性的体裁是诗歌,那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篇小说就成为拉美文学最有力的代表。诗歌能抒怀咏志、唱出个人的声音,而小说则能讲述民族的寓言。在拉丁美洲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一种新的拉丁美洲共同体意识逐渐成形,这种意识影响到文学,同时也被文学所塑造。

拉美新小说讲述的不仅是一地特有的故事,更是整个拉丁美洲的故事。例如在《百年孤独》中作为拉丁美洲象征的小镇马孔多,第一次见到火车的居民只能以“一个吓人的东西,好像一间厨房拖着一个镇子”来形容这一现代发明,它既是进步的许诺,又似不祥之兆。对于他们来说,火车如同神话般魔幻。从这个意义上说,“魔幻”意味着欠发达,意味着尚未祛魅的状态。马尔克斯和他的同行们讲述的,就是当时生活在欠发达状态中的拉丁美洲人经历的欢欣与苦难,他们一次次被点燃又一次次被浇灭的希望。

当然,“魔幻现实主义”不等于当时拉美小说的全部。这些拉美故事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或与其它艺术形式有所联系,或邀请读者一起向传统的小说阅读方式发起挑战,它们意味着 新的结构、新的语言。富恩特斯的《最明净的地区》读起来就像在观看墨西哥现代艺术家创作的巨幅壁画;科塔萨尔的《跳房子》更为大胆,让读者自己去选择章节的阅读顺序。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作家无穷的创造力和拉丁美洲人民不竭的生命力。这些力量的积聚,要突破小说固有的边界,要释放太多的能量。

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美文学就难以复制那种划时代作品集中诞生的热闹场面了,但其余波仍久久未平。在文学后辈们如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幽灵之家》中,能明显看到《百年孤独》的影子,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也带有《跳房子》的痕迹。60年后回看,这就是拉美文学的“走出去”,是拉美作家以饱含原创性的精神、跨越国界和大洲的眼光和气度,尝试了小说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实现了拉美小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这也是拉美“文学爆炸”在热闹过后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经验遗产。

(摘编自张伟劫《六十年后,拉美“文学繁荣”再回首》)

材料二 :

新时期作家对马尔克斯大规模的学习借鉴带来新时期文学魔幻写作的繁盛,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获得文学创作的超越与突破。

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认为诗人对其先驱者的态度,是一种爱与恨相交织的焦虑,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被前人表达过。中国新时期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面对悠久而深厚的中国魔幻文学写作的历史与传统,面对成就巨大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中国新时期作家的魔幻写作还有创新的可能吗?作家又如何才能超越双重的“影响的焦虑”,实现创新与突破?

莫言早在80年代就曾表示要逃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他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最终,莫言通过拉美文学经典的技法与中国经验、现代意识的融汇整合,创造出融鬼怪故事与超验感觉为一体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一直处在“影响的焦虑”中,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一些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过度马尔克斯化”。这表露了人们对于同质化创作的警惕和担忧,也表达了人们对中国文坛的“马尔克斯模仿秀”的不满。

那么,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

中国作家在魔幻写作中要保有自我,创作要自成一格,就必须与马尔克斯等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保持一定距离,特别要警惕跟风式的写作。只有当作家怀着高度的创作自觉性,才有避免魔幻写作同质化的可能。我们也要警惕那种思想匮乏、为“魔幻”而魔幻的文学写作,当代文学的魔幻叙事应该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与形式技法的统一,否则,必然“跑偏”走入创作困境。

我们要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要尽力保持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相区别的异质性因素从而保有中国文学的独特个性。我们深信,只有在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

(摘编自曾利君《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文学的价值而言,小说能够书写一个民族的心灵寓言,而诗歌只能抒发个人的情怀,因而小说的价值要高于诗歌。
B.在拉美一些作家看来,受近代文明的冲击,拉美人民在民族觉醒独立的过程中充满艰辛魔幻文学能展现他们的心灵历程。
C.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深刻影响了中国新时期作家的创作,而不约而同的模仿又间接导致人们对作品同质化的忧虑。
D.中国作家想要去同质化,就不能对马尔克斯等大师亦步亦趋,而是要保持适当距离,必须要对自己的创作保有自觉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一些拉美作家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无穷的创造力和拉美人民的生命力,这力量突破并挑战着小说传统的阅读方式。
B.伊莎贝尔·阿连德的《幽灵之家》充分借鉴了《百年孤独》,这足以表明60年代的拉美经典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划时代意义。
C.莫言注重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他摒弃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进而创造出“东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D.“魔幻”是一种文学创作技法,有利于作品更好地展现相应的思想内容,但是只重“文”而忽略“质”的创作容易走入困境。
3.下列论据,不能支撑材料一“不断突破小说自身的界限”观点的一项是 (       )
A.阿莱霍·卡彭铁尔的《追击》采用了与音乐中交响曲的各个乐章相呼应的故事结构。
B.略萨的《绿房子》如电影镜头般轮流展现不同时空中并行、最后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C.莫泊桑的小说《项链》遵循了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单线结构模式,脉络清晰。
D.卡夫雷拉·因凡特的《三只忧伤的老虎》从小说标题开始就抛出一系列的文字游戏。
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20世纪60年代后拉美小说的主要特征。
5.根据材料解释“和而不同”创作理念的内涵,并分析其对中国魔幻文学创作的启示。
2023-12-17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