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 题号:102641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摘编自苏轼《苏廷评行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B.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C.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D.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在死去的尊长名前加“讳”字,表示他已经去世,借此来表达哀悼之情。
B.皇考,古代对已故曾祖或父亲的尊称,“如丧考妣”中的“考”指的是逝去的父亲。
C.州郡立学,是指古代地方官府,在当地所办的学校,这些学校又称乡学、学宫等。
D.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古时,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A.苏序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为人洒脱,乐善好施。只要衣食稍有盈余,他就可能会将之赠与他人,即使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困顿,也始终不悔。
C.苏序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他极尽劝导之能事,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苏涣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精识远量,但老死没有声望。苏轼认为这和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这篇文章也想让当世君子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⑵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节选自《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

材料二:

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以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

古人有言: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

注释:①膰,送祭肉。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衄,损伤,伤害。④二毛,指老人。⑤,弯转,扭曲。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杀一牛A犹不忍B而宋公戕一国君C若犬豕D然E此而忍为之F天下G孰有不忍者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厄,文中指使……陷入困境,与《报任安书》中“仲尼厄而作《春秋》”的“厄”字意思不相同。
B.鼓,文中指击鼓进攻,与《曹刿论战》中“战于长勺,公将鼓之”的“鼓”字意思相同。
C.“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的“社”与《陈涉世家》中“复立楚国之社稷”的“社”意思相同。
D.“图王不成”的“图”与《孔雀东南飞》“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的“图”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来犯之敌,臣下反复劝谏宋襄公不要贻误战机,但他却以要坚守心中的君子之道为由予以拒绝,最终宋国军队大败。
B.苏轼认为拥有周天子上公身份的宋襄公,在赠送祭肉、吊丧拜祭的大事上备受朝廷礼遇,不是列国诸侯们可以匹敌的。
C.齐宣王因为不忍心见牛瑟瑟发抖而不以其衅钟。苏轼以此对比宋襄公,认为这一举动也是欺世盗名。
D.宋襄公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捉拿老年人,并不能掩盖他本性暴虐的事实。他杀害参加诸侯会的鄫国国君就是证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2)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
5.苏轼认为“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请概述宋公之罪。
2024-04-15更新 | 10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软?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B.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C.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D.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本文是“引白”“前”一类文章。
B.“三秦”,项羽灭秦后,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现将中国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C.“孝弟”,孝,指对父母孝顺、服从;弟通“悌”,指对兄长要敬爱、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D.“举”,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两千多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经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有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2022-03-26更新 | 5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己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①袁盎,就是爰盎。

1.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吴A楚反B错己C身任D其危E日夜淬砺G东向H而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错衣朝衣”的第一个“衣”字的用法跟“乌鹊南飞”的“南”字的用法相同。
B.东市,刑场,本义东面的市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故后泛指刑场。
C.捐,舍弃,与成语“捐弃前嫌”“细大不捐”的“捐”义相同。
D.间,指离间,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中的“间”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景帝先前很信任晁错,不但采纳了他削藩的建议,在七国发动叛乱后,汉景帝还跟晁错商议平叛的军事安排。
B.晁错忠心为国,为了消除诸侯对朝廷的威胁,力主削藩,而吴楚等七国却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其实他们早已准备多年。
C.校尉邓公直言进谏,劝告汉景帝不要诛杀晁错,因为杀晁错不但是替诸侯报仇,还堵住了朝中忠臣直言进谏之路。
D.苏轼认为封地被削减,七国一定会发生叛乱,此时晁错如果能亲自率军队讨伐吴楚七国,是有可能取得胜利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2)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5.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错被杀的原因。
2023-11-30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