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102669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也正因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识于“物”,明于“事”——丰富他们的知识,健全他们的情感。

②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玑在疏中写到:“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葭,一名芦菼(tǎn),一名薍(wàn),薍或谓之荻……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明人毛晋据陆玑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③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明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④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在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去谒见文侯。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
B.读《诗经》益处多,可使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已将《诗经》当作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了。
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文侯发现了太子击的优点,急于见到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文章开头提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必备条件。
D.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证使用《诗经》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汉代和明代,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C.在前贤著述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本文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D.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的高潮设计

李浩

①小说写作中的每一个点都需要统筹考虑,每一个点都需要认真仔细,每一个点也都有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性。在诸多的重要性中,小说的高潮设计应属于重中之重,更值得预先地、审慎地设计好。

②小说的高潮指的是矛盾冲突最强烈、最紧张时的那个节点,是所有的积累积累到一个顶点的聚集处……之所以再次地重复它,是因为它涉及小说设计中真正高潮和假性高潮的基本判定。在所有的那种高潮提前的小说中,我们会发现真正的矛盾在那时并未充分展开,当然就更谈不上是冲突最强烈、最紧张的节点了。还有一点,小说的高潮出现必定是与故事的主题紧密相连的,它会在关键点上推高主题,充分地展现情感的力量、矛盾的力量和思考的力量,而所谓高潮提前的小说,我们会发现它们与小说的主旨表达并不强力融合。

③从小说接受心理的角度,如果真把高潮提前也并不符合心理接受原则,因为阅读者在刚刚打开一本书的时候并不会在瞬间调高自己的阅读期待,即使他对这本书抱有先期的阅读热情——这时,你立即给予他一个矛盾冲突最强烈、最紧张时的暴发点,他是接不住的,他的情感情绪调不上来,并不会与你发生共鸣共振——那,作家的精心设计会损失掉至少大半儿的预期效果,得不偿失。而且,如果小说开始即以最大的高潮出现,它会给后面的叙述造成巨大的困难,因为后面部分的魅力感在减弱,故事强度在减弱,给人一种不断下泻的感觉,这同样得不偿失,一般不会采用。

④小说的高潮设计是不是有一个类型可言?它们的呈现,如果使用简单的归纳方法会有哪些类型方法呢?一种是问题获得解决的大团圆方式。莫泊桑的《项链》,玛蒂尔德以十年的时间和全部精力偿还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被她弄丢的一条项链,等她把所有债务还完并将实情向朋友弗莱思节夫人说出时,故事的高潮来了:惊讶的激动起来的弗莱思节夫人抓住她的手,唉,亲爱的玛蒂尔德,我没有告诉你……我的那串项链是假的,最多能值500法郎!在这里,依然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它的圆满在于我们获得了答案,而这答案似乎并不那么坏——得知实情的玛蒂尔德将和我们一样百感交集。大团圆式的高潮一般而言会有两个很不相同的向度,一是达成心理抚慰,完成我们对于善好期待的期许,一是暗暗扩展我们的不满足,短暂的问题解决反而更大地、更内在地激起了我们的不满。一种是死亡方式,以主人公的死亡或走向死亡为高潮。《安娜·卡列尼娜》是以安娜走向铁轨、结束生命为高潮,《包法利夫人》以爱玛·包法利的自杀为高潮,而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也是以主人公的女友凯瑟琳的难产死亡而为高潮……它是小说高潮设计中更容易唤出爆发力的方式,更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波澜。

⑤小说的高潮往往要预先想好。因为它涉及小说的故事结构——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的故事走向、波澜设置往往是与小说高潮的设置紧密相连的。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高潮是与细节紧密相连的。在小说中,往往高潮中的细节往往充沛而丰盈,这样,高潮的力量感和说服力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

(选自《长城》,有删改)

1.在第③段中的“接不住”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关于“高潮提前”不符合文意理解的一项是(     
A.“高潮提前”的小说中,矛盾不是冲突最强烈的节点。
B.“高潮提前”的小说高潮与故事的主题紧密相连。
C.“高潮提前”无法与读者共鸣,会减弱小说的魅力。
D.“高潮提前”因为“预期效果”的损失而不太被采用。
3.结合第④段,对《卖火柴的小女孩》高潮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卖火柴的小女孩》梗概:圣诞夜的街头又黑又冷,一个乖巧、美丽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饥饿、寒冷、孤独中五次擦燃火柴,在火光中看到不同的幻像: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久违的祖母。最后小女孩嘴角带着微笑死去。
A.高潮是问题获得解决的“大团圆”方式。
B.高潮完成了我们对美好期待的期许。
C.高潮暗暗扩展我们的“不满足”。
D.高潮中的死亡能唤起爆发力。
4.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5.结合第⑤段画线句和《百合花》高潮部分关于“被子”的细节,分析细节与小说高潮的关系。

《百合花》高潮部分: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的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2024-01-20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完成后面的题.

“诗词”二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语词,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它表示两种文学形式:一种是“诗”,它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韵文形式;一种是 “词”,它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韵文形式。但是在宋以前人的观念中,诗词二字很少连用。偶然有连用的,也只能讲作“诗的文词”。因为在当时,词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名称。

“词”字是一个古字的简体,原来是“辤”字,后来写作“辭(辞)”。所以,“诗词” 本来就是“诗辞”。到了宋代,词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于是“诗词”不等于“诗辞”了。诗是一种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被谱入乐曲,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它就成为曲辞,或说歌辞,其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别的。在当时,诗就是辞。不过从文学的观点定名,称之为诗;从音乐性的观点定名,就称之为曲辞或歌辞,简称为辞,例如楚地流行的歌辞——楚辞就是如此。

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不能唱的文学形式,于是诗与歌辞分了家。从此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辞” 字。这个“辞”字,晋宋以后,都简化用作“词”字,一直到唐代,凡一切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这一切“词” 字,都只有歌词的意义而且是一个普通名词,并不表示它们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

在晚唐五代,新兴了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它们的句法和音节更能便于作曲,而与诗的形式渐渐地远了,当时把这一类的歌词称为曲子词。每一首曲子词都以曲调名为标题,例如《菩萨蛮》等。从晚唐五代到北宋,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晚唐牛峤《女冠子》云“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类似的词字,也都是歌词的意思。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周邦彦的词集名为《清真集》,没有一部词集称为“某某词”的。南宋初期,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它指的是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的这些曲子词。无论乐府、长短句或近体乐府,这些名词都反映作者仍然把词作为诗的延伸和附属于诗的一种边缘文体。诗余这个名词,就明确地说明了当时把曲子词作为诗的剩余产物,试图把词从诗的领域中离析出来。不久后,当时的出版商编刊了六十家的诗余专集,绝大多数都改集名为“词”,例如《东坡乐府》改名为《东坡词》,《淮海居士长短句》改名为《淮海词》,《清真集》先改名为《清真诗余》,后又改名为《清真词》。从此以后,“词”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被确定下来。

1.下列关于“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诗词”作为一个语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这一观念至迟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了。
B.诗是商周时代就已产生的文学样式,词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文学样式,我们常把它们合称为“诗词”。
C.虽然诗和词都采用了韵文的形式,但起初“诗词”这两个字很少连用,即使连用,也是用来指“诗的文词”。
D.从字形演变的角度看,“诗词”本来等同于“诗辞”;由于宋代出现了新的文学样式,这两个词语就不再等同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是抒情言志的韵文,可以谱入乐曲,配合音乐歌唱,这时的诗就是曲辞或者说是歌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别的。
B.汉代时,五言诗成为一种无法演唱的歌辞,从此,凡能作曲歌唱的诗的题目下常常带有“辞”字,后来简用做“词”字。
C.唐代时,所有的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都是可以作曲歌唱的诗,这里的“词”是指具有 歌词意义的一个普通名词。
D.曲子词是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句法和音节便于作曲,以曲调名作为标题。如《菩萨蛮》就是依“菩萨蛮”曲调填的歌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楚地民众中流行的歌辞,“楚辞”是从音乐性的观点来定名的。如果从文学的观点来定名的话,楚辞是可以称为“楚诗”的。
B.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如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可见在当时的作者观念中,词只是诗的延伸和附属。
C.南宋初期,开始用“诗余”指称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等人的曲子词。“诗余”这一名词的出现,使词从诗的领域中脱离出来。
D.南宋时的出版商在编刊诗余专集时,将绝大多数专集都改名为“词”,应该是意识到了“词”可以作为这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
2016-11-18更新 | 1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现代文阅读
电车难题
所谓“电车难题”是模拟一种道德情境,你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在面对利害关系时该如何权重再三作出抉择,这个假想直指向社会命题:“究竟是否该顾全大局而委屈个体。”关于这个命题历来引发众多学者纷争,有关经济学、政治学、自然哲学、人类社会学等等的论断不胜枚举,小到鄙弃牺牲个体利益的人,大到质疑人性的劣根,在此我还留有自己的见解,惟愿和盘托出。
“电车难题”这个命题归属于“十大著名思想实验”,与之命题齐名的有“中文房间”、“薛定谔之猫”。在此,从归属上来看,这仅属于一种理念的猜想,在一定程度上便宣示出这类问题并不存有直接现实性,与其过分深究其现实余韵,不如将眼光收束于“假想”之上,正如“薛定谔之猫”命题一般,难道现实生活中你会在50%的放射粒子的浴缸之中吗?知其如此,为何非要将理念的东西再创造化,投进世俗的怀抱中?倘若现实生活中确有此情境,那又是否将全责推向扳动轨道的人身上?绝境之中的人性是脆弱的,更是不可感的,在这种情况下,善良的人很容易滑向恶,反之亦如。诚然,有人看待问题只喜好关注结果,而忽视人们在解决问题的途中所有的思考过程,认为他人所做出的决定就是人性的体现,由此,仅凭一件事就评判出行为人的人性好坏,是否有点在玩弄主观能动性?先秦时关于人性的探讨,孔子曰,善。荀子曰,恶。但无论孰善孰恶,都最终离不开后天的教化作用,常有人说‘一念之差’,但人性的培养绝对不会仅因‘一念之差’而化归为零,甚至呈现出负数。况且,你作为这件事的参与者,该以什么标准去定性你的行为?是善是恶?难道将轨道转向绑有一个人的铁轨那边就是善?或者是恶?恐怕,没有结果。
经济学家在此,会考虑将扳手转向仅绑有一个人的铁轨那方,因为责任最少,负担最小;政治学家在此,也会考虑将扳手转向只有一个人的那边,因为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委屈个体的利益;哲学家在此亦然,倘若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谈,将扳手推向五个人的那一段,就是毁灭性的,因为整体(五个人)都没了,部分(一个人)存在还有意义吗?社会学家恐怕也会这样选择,出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势将牺牲小局去成全整个人类社会的福祉,在这里便飘散出一缕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血腥余味了。这样说没有错,甚至很符合情理,但是在做出这些决定的同时,脑海里是否闪过这样一番思考?
玩味主观能动性,就只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将一个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逐渐神圣化,这样便颇具玩味,人是如何明确做事的利害关系的?做出一次妥协就会有下一次,这一次顾全大局了,那下一次呢?顺着那些说法进行下去,那我想问一句,人生就该处处碰壁?处处应该被牺牲?倘若来一次顺其自然,哪怕寿终正寝,哪怕会毁灭整个人类,又有何妨呢?如果那个挪轨工人能有另一种选择,那一定成全自我,完成一次道德的洗礼,选择自杀。一切选择皆为合理,正如我思故我在一般符合常理。为何要去顾虑太多?这世间没有太多双全法,何不顺其自然,顺乎天意?如果火车面临分轨,那么是否可以不扳动扳手,那么这样就不会伤害轨道上任何一方,而冲出轨道。或者,它原本会撞向哪儿就撞吧,这有什么?在道德与规则面前本就两难,又怎么会出现那种情况:“你不得不做出选择,并且还是二选一。”这就像,你老婆和母亲同时掉水里,请问你救哪一个?你不会游泳呢?一死三命。假设你会游泳,救活一个,而你们面对另一方的死亡,自己以及救上去的那个人被逼疯了呢?如果被救下的五个人目睹了另一个人的残酷死状,他们是否还能像社会学家说得那样还有“造福人类”“发展社会”的素质?恐怕都没那种心态了吧?你觉得牺牲了一个人,就成全了五个人,其实你是杀了五个人,成全了一个人。对此,你怎么看?
这本是一种笑谈,就好像你突发奇想去看了星座解读,周公解梦,忠诚度测试。这权当一种娱乐把玩把玩就好,或者无论做出何种决定,导致何种结果,无悔便好,倘若做不到完美,能无悔即可。那么在我看来,顺乎天意可好?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电车难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车难题”这一命题虽然模拟的是一种道德情境,但是它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B.不同人在面对“电车难题”时各执己见,但多是在保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出的理性抉择。
C.“电车难题”只应该停留在猜想阶段,如果将其投入世俗的怀抱,则会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D.“电车难题”与星座解读等性质相似,仅当作一种游戏把玩把玩即可,而不应该对其进行过分深究。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性的培养是经年的锻造过程,很难只通过一件事就化归为零,甚至呈现出负数。
B.现实生活当中不会出现同猜想实验一样的情境,这意味着人们不应过分将理念的东西再创造化。
C.经济、政治、哲学、社会学家对“电车难题”做出一致选择的原因无可厚非,但是在情理之中却缺乏人情味。
D.挪动轨道的工人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是合理的,并且我们对他所决定的做法不能轻易的去定性,并说其行为是对是错,是善是恶。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有所出入的一项是
A.解决“电车难题”应该抱有一种简单随和的态度,不应过分玩味人的主观能动性色彩。
B.再三的委曲求全之下,人们往往会变得自私,面对道德与规则,便会选择遵循规则,去保全大局。
C.对于自己来讲,只要做出的选择问心无愧,那么哪怕不能收获完美,获取得双全法,那么也是值得肯定的。
D.人性的高低贵贱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界限,因为任何一种定性都是在玩味主观能动性的谈资,没有丝毫代表性。
2016-11-18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