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2 题号:1027033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家训文化以别具特色的教化方式保证了传统社会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推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文明进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撰写家训初衷时指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正是由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与代之间的血缘亲情,家长的训谕比起他人教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易于通过熏陶濡染使之入耳入心。

家规族训规约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家国整合机制的形成和巩固。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齐家睦族是社会得以治理与维持稳定和谐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小。家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伦理教化功能,家训教化在家庭、宗族中有效倡行了敦亲睦邻、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出品德高洁、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名臣贤士,促进了家国整合机制的巩固。可以说,家规族训作为国家法的重要补充,发挥着维护家庭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

传统家训文化推进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和社会化,加速了儒学的传播。虽然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宣布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然而由于社会成员文化水平偏低,语意深刻玄奥的儒家典籍传播受到了很大制约。家训教化则不然,由于家长、族长撰写和订立家规族训的宗旨是教化、规范家人子弟,为便于他们理解接受,在语言上尽量避免晦涩难懂的词句。特别是宋明以来许多世家大族竞相刊行本族家训及历代名士家训文献,通过家训载体使儒学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此外,有些家训著作还被作为私塾蒙馆对儿童教育的启蒙读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譬如,朱柏庐《治家格言》虽仅五百余字,但言约义丰,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阐述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被尊为“治家之经”。由于它通俗流畅、富含哲理,清代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流传甚广。

家训教化助推了优秀家风的营造和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化,而优秀家风的培育离不开家训文化的滋养。北宋司马光以《家范》《训俭示康》等家训,倡导“谨守礼法”和“德教为先”的治家之道,“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他嘱咐儿子“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在司马光家训的影响下,司马家族虽世代贵胄,却勤俭持家、和待乡曲,其家风一直为时人称誉。被朱元璋誉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家族,以其家训《郑氏规范》治家教子,告诫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在这种家风影响下,该家族出仕做官者达173人,无一人因贪赃枉法被处置。

(选自陈延斌《家风家训:轨物范世的生动教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家训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它把传统文化作为基本的内核,对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B.家规族训是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衔接和调节着国家法,对家庭宗族、社会秩序以及国家统治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C.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一书由格言警句和韵语构成,蕴含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通俗流畅、富含哲理是其流传甚广的基本条件。
D.家训文化具有伦理教化的功能,借助特定的伦理道德准则,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进而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人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推说:“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指出了在某些方面师友对孩子的作用未必超过孩子的家庭成员。
B.文章用颜之推、朱柏庐、司马光所在家族及浦江郑氏家族的成功来说明传统家训在家国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文章从个人与家族、家与国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用道理和实例阐述了传统家训的重要文化价值。
D.文章先对传统家训文化进行了整体论述,然后从不同角度分述其作用,多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同构可谓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小,齐家睦族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B.中国自古以来,世家大族主动刊行本族家训和历代名士家训文献,反映了世家大族重视家训文化和积极普及儒学的观念。
C.司马家族以贵胄之地位而世代相传,家风也受到人们的赞许,可见《家范》《训俭示康》对整个家族产生了积极作用。
D.家训对形成优秀家风有推动作用,其中一些著作被私塾蒙馆用作启蒙读本,这从侧面说明了家训的价值。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孔子都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面对社会乱局,儒、道都企图开出一剂救世良方。

老子以“道”为核心,抨击异化的仁义礼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老子看来,所谓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现象上坠入“伪”,本质上丧失“真”。他开出的救世良方:返朴,回归至善大朴;归真,摈弃机心巧智;守拙,坚守淳朴本性;不争,遵循自然秩序;以建构“玄德”为终极价值。可见,老子并非否定仁义礼智,而是否定文明异化,强调仁义礼智必须合乎大道,出乎本心。如此则真,否则即伪。真则人心至善,无为而治;伪则世道诡诈,愈治愈乱。老子理论这一深层内涵,有着深刻的价值论意义。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既推进历史发展的进程,又在不断异化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人类文明的初衷。老子正是在预设的仁义礼智产生的因果关系中,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异化。

老子的救世良方,虽然深入到人性的底层,却忽略了文明进化的规律。他所描述的是原始生民追求基本生存阶段的人性状态,人类一旦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必然开始关注精神需求。这种进化,既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刺激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贫与贱,是人之所恶”的欲望膨胀。人类由群居到部落、由部落到国家,群体无限扩张,为了保障权利的平衡,限制膨胀的私欲,调节群体的和谐关系,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强制性秩序,否则“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儒家分蘖而生的《荀子》凸显礼制,强调“礼法并施”,凸显儒法合流,直接影响了《韩非子》的产生,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早期理论依据。

孔子以“仁”为核心,试图重构仁义礼智。在治政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法令制度引导百姓,建立统一的量刑标准,使之免于刑罚而耻于作恶,以刑止刑;以道德仁义引导百姓,建立统一的礼义制度,使之耻于无礼而至于仁德,以德弘德,德治与法治互相依存,使百姓畏惧刑罚,追求至善。在修为上,“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敬长辈,友爱兄弟,诚信立身,博爱众人,从而践行“仁”。将自己锻造为兼顾家国、道德立身、文质彬彬的君子。唯此,才能建构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秩序和谐、家庭伦理和谐的社会。

其实,孔子对伪饰的世风也大为不满,曾愤怒地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这说明两点:第一,“好仁”“恶不仁”必须出自生命的自觉,“真知仁之可好”,否则就是满口仁义而性不至善的伪君子;第二,每人都具有“好仁”“恶不仁”的先天条件,所以难以见到“好仁”“恶不仁”的真正君子,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普遍缺少一种生命的自觉。可见,孔子论“仁”,也强调出乎“本心”,反对伪饰巧智。“巧言令色,鲜矣仁。”真正的仁,并非巧言令色,哗众取宠,而是出乎“本心”,毫无伪饰。

概括地说,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在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以具体的社会之“德”为理论归趣,其抽象哲学观与社会价值观并无判然界限;孔子之“仁”以社会之“道”为理论指向,其社会价值观与抽象哲学观也无判然界限。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节选自刘运好《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强调仁义礼智必须合乎大道,出乎本心。大道就是“玄德”,以德治世,则人心至善,无为而治。
B.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既推进历史发展的进程,又以不断异化来阻碍人类文明的进化。
C.针对人类进化到国家形态的欲望问题,《荀子》发展孔子的理论,提出了“礼法并施”的治世主张。
D.孔子认为社会上难以见到“好仁”“恶不仁”的真正君子,是因为人们普遍缺少一种生命的自觉。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点出了论述对象,但没有提出明确的观点,不属于常规的开宗明义。
B.文章中间段落主要采用引用典籍并加以阐释的方式来论证,可信度高,说服力强。
C.文章末段简明扼要地总结全文的论述,用对照手法从差异中寻关联,点明了中心论点。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引出论题,再纵向展开,最后概括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救世良方,虽然深入到人性的底层,却忽略了文明进化的规律,因此实用性不及孔子的。
B.孔子的以“仁”治政思想,并不只限于德治,也包含法治。是以刑止刑,以德弘德,德法相依。
C.老子和孔子在社会和个人层面都强调“真”,出乎“本心”;反对伪饰巧智,对伪饰的世风大为不满。
D.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虽然考察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具体方法不同,但是二者理论上互补,价值观上辩证性关联。
2022-09-04更新 | 2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认为,历史上依次存在过三个中国:史前至秦统一为中国之中国,秦统一至清朝乾隆末年有亚洲之中国,乾隆末年起有世界之中国。假如这一史观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中华文化基因至少是在这三个中国中逐层累积和渐次呈现的。历经三个中国变迁而又能实现连续发展的中华文化基因,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品质和共同的记忆。

中国之中国时段生成的基因。史前中国有着多点分布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源头;到先秦,中国逐渐形成以中原为行政中心、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的行政管理格局,意味着谁入主中原谁就取得了天下。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也在相互影响并吸纳对方的文化精华,从而使得多元一体的中国能够创生出新的中华文化基因,如同合、中和、正义等。农事依赖于部落群体的协作,需要讲究同合价值观;周代建立礼乐制度,需要讲求父子、君臣等之间的中和;天下兴亡之时,需要以正义去求取天下和平。

亚洲之中国时段生成的基因。随着与四周族群如北疆匈奴、东南方越人等文化之间,以及与印度和日本等周边国家之间交流的深入,中华文化主动吸纳其他文化的精华,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基因构成,先后出现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型文化等中国古典文化艺术高峰。这时段中华文化生成的基因有包容、感兴等。中华文明得以在历次危机中仍然实现连续性发展和创新,无疑正倚靠着这种包容特质;同时,中国的文化艺术创造将艺术创作的动因归结为艺术家对外物的感兴,形成了感兴说及其延伸的兴味蕴藉美学。

世界之中国时段生成的基因。此时段,中国仍然处在不断建构和变迁、持续认同和融合的过程中。特别是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普及与深化,中华文化主动吸纳外来文化资源中的优秀成分而为我所用,助力中国现代文化独立自主的卓越创造。此时段生成的中华文化基因,必然融合了风行于世界各国的现代性文化因素,如民主、科学、革命、改革等。借助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得以迅速传播和延伸;在鸦片战争以来的历次反抗斗争中,中国人民自觉地必然地选择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而革命的价值观内部包含着改革的价值理念,也就是对革命成果进行自觉的反思和调整,以便使革命走在正确轨道上。

三个中国中历时性地累积下来的文化基因,对于当代人来说,其实是共时地呈现并且同时产生作用的,就像夜空中缀满天际的星座,它们或许生成年代各异且相距遥远,却可以在同一瞬间放射出熠熠星光,给予我们不同程度的影响。

(摘编自王一川《中华文化基因的层累与共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中国史叙论》以秦统一和清朝乾隆末年为时间节点划分三个“中国”。
B.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占据优势,这意味着入主中原就是取得“天下”。
C.感兴说及其延伸的兴味蕴藉的美学观念,具体体现为艺术家对外物的感兴过程。
D.中国现代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基因后,开始融合风行世界各国的现代性文化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前人学术观点具有合理性的前提,深入剖析了中华文化基因的不同内涵。
B.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得相关论述既严谨又生动。
C.文章以“魏晋风度”“盛唐之音”为论据,旨在论证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独特性。
D.文章的整体呈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则按照时段的先后依次展开论述,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中华文化基因是逐层累积和渐次呈现的,该特征与“三个中国”史观的合理性无关。
B.中华文明历经危亡而能延续、发展并创新,得益于史前中国已确立的文化包容基因。
C.无论是选择中国革命的道路,还是反思和调整革命成果,都彰显了国人的自觉精神。
D.中华文化基因是共时地呈现并且同时产生作用的,可以成为照亮当代人生活的光芒。
2021-05-17更新 | 2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基因编辑,就是把基因错误的地方找出来,修改正确。我们首先要开发一套工具,把出现突变的位置找出来。然后我们再开发一个工具,把错误的碱基剪神,再把正确的碱基补上,这个错误的基因就能被修正。

2019年9月11日,中国研究团队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题目为《利用CRISPR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患有艾激病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长期重建》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团队利用CRISPR编辑CCR5的HSPCs干细胞移植,来治疗一位罹患艾滋病和急性淋巴白血病的男性患者。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型的非病毒转染方式高效率地编辑CCR5基因,编辑的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多种谱系细胞,并且还保留CCR5编辑效果,维持了长达19个月的时间。本次干细胞的移植治疗使病人的急性淋巴白血病得到了形态上的完全缓解,而且没有出现明显副作用。

作为如今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技术被广泛用于编辑嘴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组,具有非常巨大的临床应用潜能,目前该疗法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

(摘编自《搜狐新闻》》

材料二:

在中国科学家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病人取得重大突破之前世界上仅有一例病人的艾滋病得到了完全的治愈。这个病人叫Timothy Ray Brown,在患艾滋病几年后,Brown又雪上加霜地患了恶性白血病。

我们知道艾滋病病毒侵袭的是人体的免疫细胞,而艾滋病病毒要侵袭免疫细胞,需要找到免疫细胞上的两个比较重要的蛋白质,一个叫CD4,一个叫CCR5。艾滋病病毒必须通过这两个分子路标,才能找到人的免疫细胞。同时我们还知道一个很有趣的信息,就是在高加索人群里,差不多有1%的人的CCR5基因天生就残缺不全,也就是说他们天生对艾滋病毒就有抵抗力。

Brown的主治医师提出了一个很天才的想法,既然要为他移植一些正常人的免疫细胞,那么干脆就去找这个配型合适同时体内CCR5这个基因又天然存在缺陷的人。这样移植后,一方面一个正常人的骨髓,能够治疗他的白血病;另一方面,正常人的骨髓里的免疫细胞,天生就不能被艾滋病毒侵染,那么这个病人的艾滋病毒也就没法复制了。所以他一石二鸟,同时治愈了Brown的白血病和艾滋病。因此Brown也就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艾滋病得到彻底治愈的患者。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用基因编辑的方法来治疗疾病,确实已经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了,我们已经在现实中,开始动用这个技术来实实在在地探索治疗疾病的可能性。

(摘编自《人类基因编辑简史》)

材料三: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也一定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需要大家严谨地考虑。在技术上,因为一切技术都是有副作用的,就像我们吃的药片一样。那我们真的把这个技术推向临床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它的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比例到底有多大。如果基因编辑技术被滥用,我们需要想一想,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接受,我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预防疾病,又在多大程度上能接受利用基因编辑来改善自己或者自己下一代的基因状况。如果基因编辑有一天真的应用到人类社会,也许就可以把所谓的社会不平等真正地固定下来。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来修改人的基因,使得后代更优秀,那么能够率先利用这个技术的人,必然是有钱人,因为这个技术,一定是有使用门槛的。如果拿到了全部基因组信息,同时又有能力解读基因组信息,那么必须有对基因组信息非常强有力的监管,绝不能允许它随意泄露给本人之外的任何第三方。而且我们需要类似于平权措施来保护或者说支持这些从基因组水平上存在缺陷的弱势群体,让他们也得到合理合法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医学伦理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学家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白血病上取得重大突破,这是世界上继Timothy Ray Brown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疾病的又一成功的例子。
B.高加索人群中差不多有1%的人的CCR5基因具有特殊性,使得他们天生对艾滋病具有抵抗力,这为治愈艾滋病带来了希望。
C.一切技术都有副作用,虽然基因编辑技术有怎样的副作用尚未可知,但这仍需要引起社会谨慎思考。
D.基因编辑技术一旦成熟且用于人类社会,会将社会不平等固化下来,因为这个技术有使用门槛,在享受社会优质资源上,穷人无法跟富人比。
2.下列对材料二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疾病的原理是:先开发工具找出突变的位置,然后开发工具将错误的碱基剪下来,接着补上正确的碱基,从而实现对错误基因的修改。
B.艾滋病病毒侵袭人体免疫细胞的途径是:艾滋病病毒以CD4和CCR5两个蛋白质为分子路标,找到人体免疫细胞后进行侵袭。
C.在高加索人群中找到天生对艾滋病有抵抗力的人,将其体内含有CCR5基因的骨髓移植到Brown体内,从而治愈了他的白血病和艾滋病。
D.Brown被治愈的医学意义是:说明利用基因编辑方法治疗疾病,不仅仅是理论可能,而是已经发展到利用该技术进行探索治疗疾病的可能性阶段。
3.基因编辑技术可能给社会带来哪些隐患,请结合材料概括。
2020-02-13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