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10281678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生存的诗意之源

宋生贵

所谓“诗意地栖居”,是人的生活、生存的诗化。“诗意”的内涵是丰富的,而且是多指向的,但是,笔者以为,其本质是明确的,那就是自由与和谐。自由自在,其乐无穷,这是世上善良人们共有的体验;自然而然,生趣盎然,则往往又是人们生存中滋生诗情画意的根本元素。但人类的生存并不仅止于单向度地依附于自在的自然,或终日满足于欣赏自在的自然,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还要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即所谓“充满劳绩”。所以,如何使得人类的实践行为(包括对自然的“人化”)成为充满“诗意”的创造,亦即如何在“充满劳绩”的同时,为人类的生存创造出更大的自由空间与和谐境界,这是问题的关键——人类生存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类作为从自然环境中剥离而出的一个智能物种,本质上就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缘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中,这二者之间,有过对立,有过混乱,有过和谐,有过平衡。顺应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生存,是人类的天性;改造自在的自然环境,以求更好地生存,是人类的特性。总而言之,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总是促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自然界从“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对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1],变成了对人类有益的、为人服务的对象。它或者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成为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资料来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故而,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包括在人类发展中对于自在的自然世界的改造,也应当把握适度。

为此,我们特别标举“诗意”,及美学。人类是否可以“诗意”地生存于世,追问到底,则要看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与人以及人自己的身心之间,是否具有自由和谐的空间,以至是否能够建立起富有审美特质的关系。其中,人与自然环境间审美关系的建立,则又是形成“诗意”之质的重要前提或根源。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生成,事实上是从一个重要的角度与层面确证着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存关系。把自然环境当作人类的异己的、对立的存在是无益的;而反过来,将自然环境视作纯粹外在于人的被支配对象,甚至以张扬“人的独立性”为由,而去无所顾忌地剥夺自然环境自在的生态机制,同样是不可取的。因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必然造成的共同结果都是人与环境之间失去和谐关系;同时,就人的生存境况而言,无论是受困于自然环境,还是以霸主的身份占有自然环境,都无法进入自由之境(特别是精神世界的自由)。与之相关,生存的危机与美感的失落往往会随之而来。可以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审美关系的确立,能够更内在地反映出人们在特定时空的生存态度、生存处境、生存状态及生存品质。譬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种浪漫的、宏阔的,同时也是富有诗意的情景,是在对于自然风物的描状之中传达出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感。若再深究一步,则可以自然地联想到生活于蓝天白云与茫茫绿野间的牧人们那种自在而浪漫的生存状态——让自然“自在”,自然亦即向人而在,人们可以拥有自由而和谐的空间。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追求的诗意的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其理想境界是自由与和谐。
B.自由自在、其乐无穷这些共有体验,往往源自自然而然、生趣盎然这些元素。
C.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也必须“诗意”地创造。
D.人们拥有自由而和谐的空间的前提是,让自然“自在”,自然亦即向人而在。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虽然存在着一种天缘的根本的关系,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二者的关系是有变化的。
B.自然界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由人类无限强大的对立面变成了对人类有益的、为人服务的对象。
C.因为人类在生存实践中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所以自然界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人类能否“诗意地栖息“关键在于人与环境、人与人以及人自己的身心之间,是否具有自由和谐的空间。
3.建立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审美关系,需要摒弃哪些错误的做法?请简要概括。
2020·江苏盐城·三模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代才子佳人
回到古代的才子佳人爱情剧,我们发现,古代才子们的情爱心理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这些才子们所爱慕的理想佳人,不是大家闺秀就是世外仙姝,或者说大都是一些容貌娇美而又有地位、有身份的女子,“后花园”并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所能拥有的。所有这些,都是失意文人的心理平衡和补偿的需要。在他们看来,找一个佳人来配才子,不仅是解决婚姻的需要,而且是衡量自己地位的需要。这种情爱心理,除了千百年来男权社会形成的男子中心的观念之外,还深藏着人类遥远的种族记忆的影响,还在人类远古的群婚时代,交好女酋长也是男性的荣耀。这种种族记忆与后代帝王的权势心理的无耻奢望结合,邂逅女神便成了人间帝王的荣耀。宋玉《高唐赋》《神女》写楚王与巫山神女云雨故事,神女自荐枕席,正使楚王熏然欲醉。女人和财富一样,是他们的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到了才子佳人爱情剧作者手中,这种传统的母题得到了较大的改造,帝王贵族退场了,普通男子成为了主人公,而女子必须是绝代佳人或地位较高的人,这一点却没有根本的改变。
其次,才子们理想的佳人,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并肯定才子的价值,理解他们的情趣,服从他们的意志。所谓“才子佳人”只是一般笼统的提法,若要具体化,中国人还有一整套完整的设计。对于武将,应该是“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对于文人,应该是“红袖添香夜读书”。简而言之,佳人是才子们的红颜知己。她们不仅必须是才子们生活中的伴侣,还应该是精神上的知音。她们能够理解才子的满腹牢骚,排遣他们郁闷的情怀。尽管社会尚未承认失意才子的价值,但是他们希望佳人能够识英雄于尘埃,赏识他们独特的价值。这些年轻美丽的女子,为失意文人灰暗的生活投进了亮色,她们大都性情柔媚,才调机敏,见识广博,谈吐伶俐。她们的青睐,对于怀才不遇文人的自我意识、自尊心理,是强有力的呼唤和肯定。
对于摈弃尘俗,绝了功名心的文人来说,仅有上面两条便足够聊以自慰、潇洒一生了。而对另外一些没有多大本领却功名心很盛的文人来说,除了以上两点之外,理想的佳人还应该能够帮助他获取功名。所谓贤内助便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产生的。
总而言之,“红袖添香”的含义是丰富的,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而它的要义则在于女子的服从和男子的获得——获得自我意识的肯定和精神的满足。这种情爱心理,依旧是几千年来男权中心观念的产物。
(节选自朱伟明《〈西厢记〉与才子佳人模式》,有删改)
1.下列对古代爱情剧中“才子佳人”这一爱情模式形成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以理想佳人配才子不仅是解决才子婚姻的需要,而且也是衡量才子地位的需要。
B.以理想佳人配才子实际上是千百年来男权社会所形成的男子中心的观念的体现。
C.以理想佳人配才子深藏着人类遥远的种族记忆中对权力和地位追求与占有的影响。
D.以理想佳人配才子是剧作者在保留男女主人公人物身份的同时对传统的母题的改造。
2.2.下列对“古代才子佳人爱情剧中才子们情爱心理的共同特征”的分析,正确的一
项是(     
A.才子们心中理想的佳人,都是容貌娇美,又有地位、有身份的,并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所能拥有的。
B.才子们心中理想的佳人,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并肯定才子的价值,理解他们的情趣,服从他们的意志。不仅是他们生活中的伴侣,还是精神上的知音。
C.才子们心中理想的佳人,大都性情柔媚,才调机敏,见识广博,谈吐伶俐。她们的青睐,能改变才子们的命运。
D.才子们心中理想的佳人,还能够帮助他们获取功名。
3.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写楚王与巫山神女云雨故事,足以说明古代爱情剧中也有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B.在古代爱情剧中,剧作者总是根据男主人公的身份来设计佳人的行为,以满足对才子形象的塑造。
C.所谓的才子佳人,佳人与才子的地位是不相当的,与她们所处的时代一样,是作为才子的配角出现的。
D.作者认为,不管是才子佳人还是“红袖添香”,在古代爱情剧中,其要义都是女子的服从和男子的获得。
2016-11-18更新 | 2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1.下列对陶渊明的“人生两大支柱”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方面。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B.“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作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的结论。
D.在“人生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了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表明自己的性情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因此,他鄙视出仕,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B.陶渊明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决心像他们那样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因此,即使贫穷到了挨饿的地步,他仍一以贯之地将贫富问题置之度外。
C.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到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D.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也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对他个人来说,这样做已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涵义是一致的。
B.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现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2020-01-22更新 | 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当今世界格局是以文化为软实力的全方位竞争。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要事,饮食能够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明程度。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的饮食文化也有重大贡献。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一个是中药,一个就是中国菜。”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中华饮食文化一直在无形中发挥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饮食行为在中国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书》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尚书·周书》中《洪范八政》则把“食”放在了第一位,“食”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性可窥一斑。在中国,饮食之事与治家、治国理政等社稷大事同出一理。正如学者张光直所说,“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在中国文化里,我们就可以通过饮食行为来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中餐背后的饮食文化涉及中国人的性情、习俗和生活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菜肴背后的典故包含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食过程中的礼仪习俗蕴含着礼仪文化,医食同源的饮食理念蕴含着东方独特的养生文化。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五行学说。中国祭祀的宴飨,百姓的乡饮酒礼,亲朋聚会的宴请,民间的喜庆节日,饮食参与其中,亦渗透着中国的“和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的发展史上都曾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各民族就开展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和西域之间的往来,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英国饮食文化也影响到日本、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到:“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凡是吃过中餐的外国人士,都会情不自禁地被“色、香、味、器”巧妙融合的中式菜肴吸引,从而激起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中国烹饪是东方菜系的代表,法国烹饪可以代表西式烹饪的最高水平,但是法国人却对中国烹饪十分崇拜。

在新时代,如何让中华饮食文化代代相传,如何将其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传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首先,要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以新颖的形式呈现。比如针对国内青少年,可以把书籍里中国饮食文化内容以动漫或有声读物的形式呈现,让其变得通俗易懂。其次,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比如可以采用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得饮食文化的传播可观可感。最后,传播内容要分层分群进行精准传播。在国际传播方面,应站在“他者”视角,注重“地方感”塑造。在国内传播方面,针对老年人,多传播饮食养生文化的内容;针对儿童,多传播饮食礼仪习俗内容等。

美食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在新时代,我们要“以食为媒”,通过美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以此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世界影响力。

(摘编自谢伍瑛《中华饮食文化创新传播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对国家、民族的兴盛起着重要作用,饮食文化则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
B.中国各民族很早之前就开展了饮食文化交流,汉代之前,中华饮食文化就走出了国门,影响了世界。
C.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孙中山,他们都曾对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做出过重要论断。
D.在东西方菜系的两大代表中,中国烹饪赢得了世界上广泛的赞誉,比法国烹饪要更胜一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文化具有的重要价值写起,进而引出全篇论述的主要对象一中华饮食文化。
B.文中引用《汉书》《洪范八政)及张光直的话,论述了饮食行为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C.在论述中华饮食文化相关问题时,文章以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作用为论述重点。
D.文章最后具体回答了如何让中华饮食文化代代相传,助推文化较实力提开的问题,有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饮食文化不仅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对世界饮食变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B.中国历来讲究礼仪,祭祀宴飨、乡饮酒礼等无处不体现饮食礼仪,可见礼仪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基础。
C.中式菜肴注重“色、香、味、器”融合,许多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就是从吃中式菜肴开始的。
D.传承和传播中华饮食文化,既可采取创新内容呈现形式的方式,也可分层分群进行精准传播。
2020-10-12更新 | 2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