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 题号:99977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一个是静止的“凝固的音乐”,一个是跳动的视觉艺术,这一武一文,似乎是格格不入。然而,当它们作为审美对象时,二者又有一些共同的美学特征,具有风格美、结构美、色彩美等多重艺术形式美。

从客家民居建筑与山水、花木等周围环境组成的一幅幅颇具诗情画意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客家民居建筑的总体规划与绘画艺术中的构图具有一定相似性。客家人兴土动木之时先要相宅,择吉地,十分讲究风水,认为:“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所以,选择在青山绿水中建楼,有随坡就势的特点;同时,又有对水的需求及对水的防范,连天上的雨水也被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引导它流入自家庭院,将自身与大自然相互映衬,使其不孤立。客家民居与山与水关系密切,高大的身躯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十几米高的建筑墙身没有任何装饰的“空白”,正像山水画中的留白,自然也就具有了与绘画艺术中构图讲究主与次、高与低、疏与密等方面的相似性。

客家民居建筑的内部结构不仅注重传统的中轴对称,还特别突出以家族为中心的“祖堂”。大多客家民居把祖堂安放在内院的中心,使人一进入其境内就看到它显突的位置,成为视觉的焦点。人们可以在此举行庆典、祭祀活动或在院子里散步、玩耍;同时这里又是交往和团聚的空间,供家人亲朋好友围坐谈心、咏诗作画;还是联系四面房屋的交通空间,满足家族公共活动的需要。围绕厅堂,一个又一个大小均一的房间简单地重复着;卧房、楼梯、窗门和公共空间如内院、天井等也都是沿着中轴分布的,且排列规整。这样的排列组合不仅可以满足日照、采光、通风的需要,也可以补充室内空间的不足,相当于拥有了中央露天大厅功能。就连明确而有节奏重复的柱廊、门窗,设计者也十分注重它的实用性,使空间的统一性得到平衡,完整性也得到充分的表现。这种把祖堂处在核心位置,主次分明的空间布局,一方面是客家人崇敬祖宗的突出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客家民系想象力丰富、思维概括力极强的体现。它注重主题与整体的谐调,其艺术形式符合人们最广泛、最基本的美感,与绘画艺术中通过主题照亮艺术构思,从而使作品获得内在的完整性是一致的。

客家民居外观上的色彩给人的感觉较为单一,如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多是黑瓦、黄土身,广东的梅州围龙屋色彩效果多是以黑、白、灰的层次呈现。因为,客家民居建筑的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不论普通人家或是官府门第,都一律使用黑瓦和务实的泥土,都保持土、石等纯质材的质地感,而不施丹青,门楼、门罩的砖雕也不以多色勾画,隔扇、梁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处处显现出质朴的自然美。它没有藏北建筑那绚丽多姿的色彩,没有南国建筑金色琉璃瓦那耀眼的光泽,但简练的设色,明亮的对比,使其单调中蕴涵着丰富,厚重中透着轻盈,体现出单体建筑本身色彩的简洁、朴实无华的美。它利用了色彩冷暖对比,让整个环境亲近自然、师法自然、得之自然而又超乎自然,这一点,与绘画艺术的色调有异曲同工之妙。

绘画艺术与客家民居建筑艺术外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追求高质量的空间环境,精美的结构及素雅的色彩效果,这是深藏于二者的共同价值取向。可见,在共同的艺术审美中可以建立相互沟通的“桥梁”,认识其审美相似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艺术与绘画艺术似乎有天壤之别,但从审美角度看二者又有共同的特征。
B.客家民居注重与周围环境协调,以山之厚、清、驻作为民居选址的重要标准。
C.客家民居以祖堂为核心并沿中轴安排内部结构,与绘画艺术主题表现法相通。
D.客家民居外观上给人以单调的感觉,跟它取材单纯、不重视多色勾画有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绘画艺术与客家民居建筑艺术的美学相似性。
B.文章采用了引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C.文章第三段由浅入深分析客家民居空间布局特点及其蕴含的客家人的秉性。
D.文章论证既有对绘画和建筑艺术共性的阐述,也有对两者不同个性的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家民居建筑总体规划与绘画艺术一样讲究主与次、高与低、疏与密等方面要求。
B.如果建筑物要变得空间宽敞、通风明亮,可以借鉴客家民居建筑内部结构的设计。
C.客家民居朴实无华,亲近自然,师法自然,超乎自然,优于藏北建筑和南国建筑。
D.尽管事物外在形式多样,但通过共同价值取向的挖掘仍可认识彼此审美的相似性。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是空间的远方,更是时间的过去,它以情感的方式揭示了过去对于当下生活的意义。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意味着中国的乡愁模式,必然会出现重大变化,即从“城→乡”模式转化为“城→城”模式,所谓原乡记忆更多是对原生城市的记忆。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能不能有效承接中国人的乡愁。比较而言,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筑形式的多元,往往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或者说,像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落叶一样,天下也没有两座相同的村庄。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复制,几乎千城一面,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现代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在单向度的空间展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将极为重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是它成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

这进而也就涉及理想城市或未来城市的建设问题。一般而言,一座宜居的城市,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生存乃至呼吸问题,它需要有良好的空气质量和自然环境。但好的空气和环境显然不是理想城市的全部,它的更深层的目标应该是精神性的,即让人从中获得家园感和心灵的归属感。在这一层面,它涉及的最重要面向是时间性的,即为空间展开的城市植入历史和人文因素。说一座城市能留得住乡愁;无非是指它留得住自己的历史,并以物化的配置使人的记忆有所凭依。就此而言,一座有效承载人乡愁的城市,首先应该有配得上它的体量和声誉的博物馆,其次应该有历史文化街区,第三应该有富有历史感的建筑,第四应该有反映其区域特色的方言、饮食和礼俗等。以上种种作用叠加之下,这座城市才是富有情感深度和精神厚度的,它也才能通过空间和时间、现实与历史的交互并置,变得真正立体起来。

当然,就像城市不仅仅是为了“盛大”而存在,它同样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乡愁而存在。之所以提出城市对人乡愁的抚慰问题,正是因为它至今仍是中国当代城市建设的相对薄弱环节。时下,比如每逢重大节日,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往往出现人口短期内锐减的现象,显然是因为这里工作居住的人们只是将该城作为工作的对象,而没有将它作为可以寄托情感的对象。所谓“回家过年”,本身就意味着当下生活的城市并没有被作为故乡家园来看待。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使城市真正成为人的家园,如何提升居民的情感归属,将是一个重大问题。

(节选自刘成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导致乡村文明日益递变,原乡记忆渐渐变成对原生城市的记忆。
B.有区域特色的方言有助于增加这座城市的情感深度和精神厚度,进而有效承载市民的乡愁。
C.理想城市的深层目标就是让人获得家园感和归属感,因此城市建设要注意历史和人文因素。
D.我国很多城市每逢重大节日出现人口锐减现象,说明这些城市没有被作为故乡家园来看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乡愁的意义为论证前提,提出了中国乡愁模式会出现重大变化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二段通过对传统乡村和现代城市建筑形式的比较,论证了可辨识性与乡愁的关系。
C.文章中“一般而言”“在这一层面”“就此而言”等短语的运用,可以使论述语言更严谨。
D.文章最后一段引入“虚拟论敌”,可以避免自己的论证出现逻辑漏洞,增强文章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准确把握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有必要先了解重大社会政治变革对乡愁模式变化的强大促动。
B.乡愁是一种对往昔生活家园的情感表达,至于它记忆的对象是乡村还是城市,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C.在一些城市增建园林可以把存在于记忆中的乡愁置入当下生活,解决那些生活在城市的人的乡愁问题。
D.乡愁作为情感是抽象的,它需要通过实物的凭附得到安顿或寄托;这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之一。
2022-01-11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休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部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遮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显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境界,体现了道家传统的哲学色彩观,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服务于社会礼制,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
B.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
C.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组成,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     
A.《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
B.《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
C.《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
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
4.色彩观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2023-05-04更新 | 5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的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宣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王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借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使得美学缺乏独立意味,使得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无法进入精神层面,而止于世俗的功用。
B.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韩愈、白居易等人丰富了这种理论,周敦颐明确了“文以载道”的宗旨。
C.刘勰的《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影响到后世的文学思想。
D.佛学的东渐和禅宗的兴起,引发中国士大夫阶层心灵的解放,严羽的《沧浪诗话》借禅宗之名挑战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力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文”是“道”的载体,文学功用在于承载、阐明、传达“道”,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文学之中。
B.在经世致用文学观的影响下,中国后世的演义小说既缺乏《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处于审美疲乏的状态。
C.国民受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影响,崇拜权谋和暴力,进而滋生出民族很多难以治愈的病态心理,可见,文学有对人的思想及社会影响的作用。
D.王国维和陈寅恪以不拘流俗的敏锐眼光,洞察了中国文化中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的弊端,这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义小说推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等做大事的谋略,其实正是中国文学传统讲求实用和功利、纠缠于生存博弈的具体表现。
B.《红楼梦》以儿女情长式的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来拒绝暴力和权力,以彻头彻尾的悲剧来背离国人崇尚的乐天精神,在审美上具有革命性的意味。
C.关注人世间的苦难,表现人的尊严和悲悯情怀,不再只是宣泄得意或失意,不再纠缠于生存谋略,文学纯粹精神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D.王国维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不赞同文以载道,提出从宇宙的视野审视文学,打开了中国诗学的眼界,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2016-11-18更新 | 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