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1037025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历史上看,建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石构建筑,一类是木构建筑。前者遍及世界各大洲,包括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和西亚诸国;后者则主要存在于中国以及朝鲜和日本。石构建筑由于材质的原因,不易腐朽或毁坏;即使因客观原因如雷击或战争等毁坏了,也能留下残垣断壁或曰废墟,几千年而不灭。木构建筑则不同,即使没有天灾人祸,也容易朽蚀,故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多少年后仍历历在目,好像真的成了“凝固的音乐”,它们辉煌的过去越来越勾起人们的怀念,而它们的悲剧性遭遇也越来越唤起人们的叹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残垣断壁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不是垃圾,而且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珍惜。这就形成一种文化,即“废墟文化”。

(摘编自叶廷芳《再谈废墟之美》)

材料二:

这是一座战争遗迹保留最多,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的二战名城。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捷,使台儿庄一战扬名天下,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作为世界著名的二战纪念城市,斯大林格勒仅存一处蛋糕房遗迹,华沙仅保留两处战争遗迹,而台儿庄有五十三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台儿庄通过古城重建,在保护原有战争遗迹的基础上,按原样恢复受到损毁的战场遭址,建成了世界上二战遗迹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城市。

(摘编自新浪山东《普日抗战英雄城台儿庄,今日旅游度假天堂》)

材料三:

消失的古建筑是否可以重建,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1964年通过了 《威尼斯宪章》,在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中,“真实性”这条核心原则就是来源于《威尼斯宪章》。因此,随着我国签署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禁止重建”开始出现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进一步深入,文化遗产的重建已成为国际热点话题。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只同意原物原位归安”的原则。目前国际和国内的已有的古建筑重建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保护、研究、展示三个类型。

基于保护进行的重建活动,其主要的保护对象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典型案例有丽江古城震后、汶川5·12”震后和尼泊尔地震后对文物建筑的恢复重建等。二是对文化本身的保护。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波兰的华沙历史中心重建。在“二战”中,纳粹德军摧毁了这座城市,全城85%的地段被荡平。此后,波兰人民拒绝了建设现代主义首都的规划建议,凭借着战前精确的测绘图纸和照片资料,全面恢复了华沙历史中心。华沙历史中心成为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三是对文化传承的保护。这类案例特别多,如历史街区、民族村寨、历史村镇等。

基于研究进行的古建筑重建大部分是针对考古所进行的复原。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日本奈良平成宫大极殿和朱雀门的重建。日本严格按照相同材料、相同工艺重建了这两处建筑,其中来雀门的做法更为严格地遵照原有建筑形态和做法,而大极殿则在屋顶天花部分的彩绘、门窗的做法上使用了一些当代的元素。我国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复原房址、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复原房址也是。

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因保护还是研究所进行的重建行为,都可以进行展示。因此,重建不再被定义为一种保护措施,而被视为一种展示行为归入新增加的“合理利用”。

(选编自白海峰《遗产旅游中的古建筑重建:该不该》)

1.下列不属于“古建筑重建”范围的一项是
A.那些历历在目的石构建筑的残垣断壁
B.保留经过战火洗礼而留下的城市遗迹
C.由于现实发展需要而重建的民族村寨
D.在复原中使用了当代元素的建筑遗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墟文化”是在人们改变了废墟是垃圾的观念,而把废墟视为精神遗产尊重珍惜后产生的。
B.木构建筑本身易朽,遭遇雷击天灾或战争人祸后更难留存,故世界上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C.尽管古建筑的重建有争议,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大量事实说明重建行为是可行的。
D.基于研究的古建筑修复强调了保持原有状态的本真性,但这种修复很难百分之百做到。
3.三则材料围绕古代建筑遗产而展开,请简要说明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鲁迅先生杂文《未有天才之前》,完成各题。

未有天才之前

                       ——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


  我自己觉得我的讲话不能使诸君有益或者有趣,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什么事,但推托拖延得太长久了,所以终于不能不到这里来说几句。
  我看现在许多人对于文艺界的要求的呼声之中,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这显然可以反证两件事: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的厌薄。天才究竟有没有?也许有着罢,然而我们和别人都没有见。倘使据了见闻,就可以说没有;不但天才,还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举出几样来说:
  其一就是“整理国故”。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他们说,“中国自有许多好东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弃祖宗遗产一样不肖。”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就现状而言,做事本来还随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国故,当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读死书,至于青年,却自有他们的活学问和新艺术,各干各事,也还没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这面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倘以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谬绝伦!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
  其一是“崇拜创作”。从表面上看来,似乎这和要求天才的步调很相合,其实不然。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的分子,所以也就是可以使中国和世界潮流隔绝的。许多人对于托尔斯泰,都介涅夫,陀思妥夫斯奇的名字,已经厌听了,然而他们的著作,有什么译到中国来?眼光囚在一国里,听谈彼得和约翰就生厌,定须张三李四才行,于是创作家出来了,从实说,好的也离不了刺取点外国作品的技术和神情,文笔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赶不上翻译品,甚者还要加上些传统思想,使他适合于中国人的老脾气,而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于是眼界便渐渐的狭小,几乎要缩进旧圈套里去。作者和读者互相为因果,排斥异流,抬上国粹,那里会有天才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
  这样的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在他这里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
  还有一样是恶意的批评。大家的要求批评家的出现,也由来已久了,到目下就出了许多批评家。可惜他们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评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写出很高明的结论道,“唉,幼稚得很。中国要天才!”到后来,连并非批评家也这样叫喊了,他是听来的。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我亲见几个作者,都被他们骂得寒噤了。那些作者大约自然不是天才,然而我的希望是便是常人也留着。
  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因为倘不遭了戕贼,他就会生长、成熟、老成;独有老衰和腐败,倒是无药可救的事!我以为幼稚的人,或者老大的人,如有幼稚的心,就说幼稚的话,只为自己要说而说,说出之后,至多到印出之后,自己的事就完了,对于无论打着什么旗子的批评,都可以置之下理的!
  就是在座的诸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做土要扩大了精神,就是收纳新潮,脱离旧套,能够容纳,了解那将来产生的天才;又要不怕做小事业,就是能创作的自然是创作,否则翻译,介绍,欣赏,读,看,消闲都可以。以文艺来消闲,说来似乎有些可笑,但究竟较胜于戕贼他。
  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正不必花卉自身,这才心旷神怡的——假如当作泥土也有灵魂的说。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有哪几样?作者对此持什么观点?
3.作者为什么批判“崇拜创作”?
4.文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
5.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作了简单的开场白之后,立即从“要求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入手,提出问题。
B.作者又以“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来比喻民众与天才的关系,这便把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述得更加透彻。
C.文章的反面论证,进一步说明了没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就没有天才。
D.文章之所以论述深透,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在正确思想指导下进行了简洁论证。
E.文章只用了二千多字就不仅把天才问题论述深透,而且写得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2021-04-02更新 | 10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文与生态是城市的两大基本构成,人文性、生态性是城市的两大基本属性;城市是人文与生态的互动产物和交融体,良好的生态条件是城市兴起、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人文条件是城市续存、发展的内在支撑。

营建生态城市需要一种以敬畏为底蕴的城市整体观、城市生命观。相对于对生态问题的漠视,营建生态城市、绿色空间,开始注重城市的生态性,无疑是一种进步。但问题在于,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往往是一种以生态为修饰的逐利行为,仍带有很强的经济性,其真实目的往往是使土地以更高价格出让,使房地产更快增值。在市场化、金融化、消费社会语境下,生态确实可以并且已经成为商品。营建生态城市,需要超越片面的工具论思维,对城市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进行整体性反思与整体性确认。

营建生态城市需要一种以约束为底蕴的城市主体观。相对于巨量的人口,今天的生态资源已经呈现出深刻的有限性。这就需要调整主体性的成长思路,逐渐树立一种内向挖掘、内向精细化的主体性营建路向。这种精细化的城市化思路,其主体性特征是人从追求占有更多的外在财富,向追求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精神文化与精神生活转换,其价值本质是人的主体性从外拓粗放型向内聚精细化转换,从外向拓展向约束自我转换。调整人性发展方向,约束城市发展行为,推进主体性、城市化向精细化转换,对解决诸多城市问题有基础性意义。

营建生态城市需要一种以风险共担为底蕴的城市正义观。有城市学者认为,正义是城市持续存在的重要基础,没有正义,也就没有城市的和平与发展。目前,人们对城市正义的要求往往是要求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效用,比如,要求更好的住房、更好的空间、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空气等。人们要求获得更好的城市条件,共享更好的城市财富、城市生态,无疑是合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城市发展始终是一个有代价、有成本、有风险的过程,这种代价、风险、成本是否应该共享,是否应该共同承担?一种没有风险共担机制的发展是不是可持续和正义的?当代的城市生态等问题之所以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人们更愿意要求共享城市成果,而不愿意共同承担城市发展的风险与代价。

营建生态城市还需要一种以区域自觉为基点的生态地理观。了解、尊重区域生态的特点,从自身区域生态条件出发,是生态城市营建的一个基本条件。但在当代技术条件下,人们出于各种目的,往往把生态城市营建等同于攀比性、奢侈性、炫耀性的空间生产,甚至背离当地生态条件,推进维护成本很高的所谓绿色工程。在当前的生态城市营建中也出现了某些趋向化倾向。如在降水充沛与降水不多的地方都建设所谓的空中花园。推进区域生态自觉,增加区域生态自信,从自身的生态基础出发营建更适宜于自身区域条件的生态城市,对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具有基点意义。

总之,文明越推进、城市越发展,越需要人们对城市的生态本性进行人文确认,越需要人们更为全面地把握、更为具体地确认城市的整体逻辑、主体逻辑、正文逻辑、区域逻辑,并将这种把握内化为一种自觉的人文素养。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的生态营建及其人文选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具有人文性、生态性两大基本属性,城市的人文条件和生态条件相辅相成。
B.生态成为商品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以生态为工具的思维对城市的发展并无帮助。
C.调整主体性的成长思路,约束城市发展行为,可以解决城市生态资源的有限性。
D.整体观、主体观、正义观、生态地理观等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生态基础,缺一不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的逐利行为,有其现实指向。
B.文章对现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的成就和存在问题都有阐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C.文章论述生态城市的营建时,采用人文视角,充满人文关怀,有反思也有敬畏。
D.文章按整体、主体、正义、区域等逻辑角度分析如何营建生态城市,论证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城市能够很好地反思历史、敬畏生态,有益于形成以约束为底蕴的城市主体观。
B.做到城市正义,既要共享城市的财富,也要共担城市的风险、代价、成本等问题。
C.不同区域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生态特点,采取不同的营建策略即可实现特色的生态城市。
D.对城市生态本性的人文确认与将对城市的逻辑把握内化为人文素养,关系到城市与文明的未来。
2020-05-22更新 | 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创建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而且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完全不相同的社会。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             )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             )”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     )的去处了。

(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生而与俱   不亦君子乎   流毒   锦衣夜行
B.生而与俱   不亦说乎       流弊   衣锦荣归
C.与生俱来   不亦君子乎   流弊   衣锦荣归
D.与生俱来   不亦说乎       流毒   锦衣夜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完全不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B.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C.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而且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
D.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在近百年来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创建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而且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完全不相同的社会。
3.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所以造成了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人都熟如亲人,大家感情深厚,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一个中国人在西伯利亚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
B.初次出国的人,老人会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灶上的泥土塞在出行人的箱子底下,告诉出行的人,如果水土不服就用灶土煮点汤喝。这说明乡土能够治病。
C.一个村子几百年来老是几个姓,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这说明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D.做子女的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2020-06-05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