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2 题号:103816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 音

秦碧薇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第二天,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我对外公印象不深,模糊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从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而他却执意守在山脚的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

“现在山里人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帮外公下葬的其中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那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了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大约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松松垮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的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得发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一层寒霜,耷拉下眼皮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虽然只差了三四岁,但我们之间已然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于是我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渐渐地我跟那小女孩也熟稔起来。

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被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开的山中。

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缕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新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不由感叹道:“还是山里好啊!”

她不可置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无果。又转而凝望后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她的话语被水浸透,转过头,我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

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半分钟微汗,半分钟微凉,细细的芒草摇晃,似在轻吟。她一肩扛起的她口中的“苍色”的天空,从静水沉渊中升起,万里无云。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

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踏着我的影子,分毫不差。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学了。”

“真的?”

“真的!”

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是山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头发看样子是不会扎……上身的衬衣洗得发白”“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等肖像描写,写出山里孩子的贫困、羞涩、麻木的状态。
B.文中大伯的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既写出了外公甘于奉献、坚守山村教育的美好品质,同时也突出了山里的教育现状。
C.文章的结尾部分,一问一答,引人深思;引用名句,描写小女孩的眼神,升华了主旨;“山音”照应文章的标题,结构严谨。
D.本文语言极有特色,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有十分细致的神态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充满诗意。
2.文章的标题意蕴深厚,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含义。
3.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取经

贾大山

在举国欢庆伟大历史性胜利的日子里,县委要在李庄村北召开农田基本建设现场大会。数千名农村干部,早早赶到披红结彩的会场上。王清智到底是个有心人。他不光是欢乐,更主要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李庄的工程上,自言自语地说:“喝!李黑牛这家伙真有两下子!”

我跟在他的身旁,不由笑着问:“老王,你说什么?”

他站住了,两道浅淡的眉毛向上一挑,演讲似的说:“我说人家李黑牛真有两下子!一、开工的时机抓得好;二、开工的声势造得大;三、三是什么呀?这里的沙岗,平啦;这里的沙壕,垫啦;在这又打高粱、又收豆子、平平整整、镜面儿似的河滩地里,谁知人家又有了什么鲜招儿?莫非……”

半月前,我随县委工作组一到王庄,就觉得在我所结识的农村支部书记当中,老王算得上最有水平的一个。可是,王庄既然有这么一个领导人,为什么在农业学大寨的行列中总是跟在李庄的后面跑呢?李黑牛是怎样的一个人?

大会开始好半天了,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现在,请李庄大队支部书记李黑牛同志介绍经验!”

会场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我扭头一看,咦,老王呢?四下找寻,只见他呆呆地蹲在人群的最后面,脸上红一块儿、白一块儿的。什么原因呢?

王清智为什么脸红

老王叹了一口气,慢慢叙说起来:

“咱村村北,也有一片河滩地。表面挺平整,肥土层太薄,底下尽沙子,庄稼长不好。去年十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一散,咱们村的老贫协和几个老农琢磨出个开膛破肚、掏沙换土、重新治理河滩地的方案。李黑牛耳朵长。我们开工没几夭,他就来到工地上,回去以后,他们才照葫芦画瓢地打响了重新治理河滩地的战斗。他刚才介绍的,不就是这一套?”

“后来呢?”我插问道。

“唉,别提啦!”老王又叹了一口气,“头年里,我到县里参加一个座谈会。报社要我写一篇批判唯生产力论的稿子。我一想,不写不好,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儿不挨罚……”

我说:“你想过没有,你那篇稿子发表以后,当时会在李庄引起什么反响呢?”

“一、……”老王眨巴眨巴眼睛,“咱们顺便了解一下吧!”

张国河的介绍

张国河,是李庄大队的支部委员。老王提出了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张国河不满地瞪了老王一眼:“别看黑牛性子慢憨,心里自有主意。他常说:‘咱招数少,有事得请教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咱嘴拙,有事得调动全村千张嘴。’大年三十黑夜,俺一家子正在炕头上包饺子,他来了,从怀里拿出一本《共产党宣言》。我眼前一亮,说:‘咱们马上开个支委会吧!’‘不忙。’黑牛又从怀里拿出两本书,一本是列宁的《伟大的创举》,一本是毛主席的《实践论》,放在我脸前。我说:‘这里面也有根据?’黑牛说:‘有!’”

“你们的支委会开了没有?”我问。

张国河想了想,说:“当时黑牛还是说不忙。正月里,他又花了几天工夫,专门找人聊天。至于聊了什么,你们最好是打听打听三队的饲养员赵满喜去,办社的时候他就是黑牛的一个膀臂。”

赵满喜的介绍

为了谈话方便,我向他做了自我介绍,说明了来意。赵满喜老人一听,呵呵笑了。

“你们哪里晓得当时的情况?对村北的工程,有添柴的,有撤火的,还有泼凉水的!去年初一,我约了几个对心思的老头,打算赶上大车到工地上拉几遭土,也算是表了表态呀!

“我刚把车套好,黑牛就端着饭碗来了,他拿捏着嗓门说:‘只要革命搞好了,生产自然而然地就上去了!’他是拿反话试俺的心眼儿哩。我把他的饭碗一夺,气冲冲地说:‘当年打江山,光有步枪不行,还需要小米子呢,何况如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黑牛听了这几句话,乐得直咂嘴:‘满喜叔!这话为贵!你敢不敢把这观点拿到支委会上亮亮去!’我说:‘拿到中央亮亮咱也不怕!’黑牛说:‘咱一言为定啦!’”

“你也参加了支委会?”老王问。

“扩大到俺身上啦。”

“那次会上……”

“黑牛倒没多说话,国河水平倒不低。”

“村北的工程……”

“没过破五儿,又开工啦!”

老王看了看我,叹服地说:“黑牛真有两下子!”

王清智的结论

我们道谢告辞。太阳落入紫红色的云层里。滹沱河大堤两旁,一株株高峻挺拔的白杨树染上了美丽的晩霞。老王慢悠悠地骑着自行车,走了二三里路程,一言不发。

“老王,说说吧。”

老王两手向我一摊,说:“你看,今天咱向李庄学习的经验,正是去年李庄向咱学习的经验;也就是说,人家今天所坚持的,正是我去年所扔掉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啊,什么原因呢?要说老王有水平,真是有水平。他那两道浅淡的眉毛向上一挑,又产生了新的结论,一张嘴,竟然念出两句诗文:

要学参天白杨树,

不做墙头毛毛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对县委要在李庄村北召开农田基本建设现场大会的介绍,交代了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刻画人物做了铺垫。
B.“只见他呆呆地蹲在人群的最后面,脸上红一块儿、白一块儿的”,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王清智内心的不甘,推动了情节的转折。
C.作者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真是讲故事的高手。
D.小说在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群众口语,读后一点儿也不觉得“土”,反倒是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赋予小说一种亲切的“本色美”。
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王清智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作品,请分析小标题的妙处。
2020-03-02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绿皮小火车

季栋梁

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他最近坐绿皮小火车进了趟春山,在火车上见到了我70多岁的父亲。他的话将一块石头撂进我的心里。

我回公司交代了一下,就和儿子直赴春山,这次一定要搬走父亲。

搬父亲对我来说是一项工程。之前政府提倡下海,我远走南方,扑腾了十几年,小有成就,在沿海扎下根来,之后就开始搬父亲。搬父亲这一工程从立项开工算起,实施了十几年。然而,任你说得天花乱坠,父亲却是断然拒绝,岿然不动。儿子感叹:“撼山易,撼爷爷难。”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煤炭基地,春山工业总产值曾一度占宁夏总量的近40%,绿皮小火车载着这些煤炭运向全国各地。但因煤而兴的城市因煤而困,上世纪90年代,煤炭资源枯竭,空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春山成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试点之一。一时间春山乱糟糟的,矿工大多已搬迁。然而,父亲却又回了春山。他早已退休,在春山不要说是产业,连个小卖店都没有,他回去做什么?

这次搬迁父亲时,我们坐在麻黄粱上,我问父亲这个破地方有什么依恋的,父亲看看我说了句话:“对于一个老人,灵魂有个去处,思念有个去处,想法有个去处,就是最幸福的了。”

1958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从全国各大型煤矿抽调了大批矿工。父亲响应支宁号召,成为春山第一批建设者。父亲他们是坐大卡车进入春山的,大卡车沿着沙河沟行进,车就像是行进在波滚流翻的水上,颠簸得几乎要翻了,这里根本没有路。

短短几年间春山就崛起了,紧接着一批批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落户山中,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煤矿一个接一个,绵延数十里,号称“百里矿区”,人口有十五六万……

我和儿子进入春山矿区,只见到处是烂房破屋,只有极个别的房屋有人,风光不再。如今所有煤矿都关停,企业全部下山,人口下迁,剩余不足二百人。

父亲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对于我们的到来,他有些吃惊。我们冲着父亲发了脾气,也讲了道理。父亲表情平静,他的手指在膝盖上弹拨着一首旋律,看得出他根本没听进去。我们开始收拾他的东西。房里没几样东西,基本全装上了车,就剩下床了,我们想让父亲送人算了,然而四处寻找却不见父亲。

我们气坏了,把床也抬上了车。床底下露出那个墨绿色雷管箱,这个雷管箱可是有些年月了,箱子一直锁着。我以为雷管箱很重,搬起时过于用力,一个仰躺向后倒去,我丢了箱子,双手去扶墙,雷管箱就摔开了,荣誉证书扑了一地。这么大的雷管箱,里面装的竟然全是荣誉证书,有四开大的,有巴掌大的,还有军功章一样大小的金色奖章,有塑料皮的,有绸缎皮的……我准备整理,儿子说:“爸,别动,千万别动,这房间、这陈设、这光线,太有感觉了,我去拿摄像机摄下来。”儿子大学毕业,开了家文化传媒公司。

我们进春山里去寻父亲。转过一个弯,听到驴叫声。一位老汉正拿刷子刷着一头驴,槽上还拴着几头驴。几头驴毛色闪亮,笼头都是彩绸缩成。儿子问,你喂这些驴做啥?老汉说驴吉普,拉游客。儿子说驴吉普?老汉嘿嘿一笑说就是驴车。老汉指指一间房,我通过窗户往里看,里面放着几辆驴车,不过很洋气,都装有轿子式的彩棚。我递给老汉一根烟,问旅客多不?老汉说还不多,不过慢慢就会多起来,今年比去年多。

转过山水沟,在大脑袋梁上我看到父亲和张叔坐在坡上,就像一对老鹰,披着明媚的阳光。此时天空鹰隼高翔,山间岩羊越涧,四周一片静谧,绿皮小火车远远驶来。倘若天气晴好,我想世界上没有比春山更纯粹的阳光了。

当年,母亲在父亲的工作稳定后来到春山,来之后第三天绿皮小火车通了。父亲当兵时就坐过火车,母亲却没坐过,父亲带着母亲坐火车,吃大面包、红烧肉;坐在山坡上看绿皮小火车“况且况且”由远及近,由短变长,再由近及远,由长变短,乳白色蒸汽升向天空化成白云;晚上看火车的灯光像关公手中的大刀在山梁谷壑间劈出光的峡谷,壮观得很……

这次把父亲接回来后,儿子给爷爷做了一个装帧华美的荣誉册,很多荣誉证书原件纸张粗糙而脆干,经不起“翻阅”了。儿子不但印刷了纸版荣誉册,还做了电子版的。他替爷爷在饭店里摆了一桌,让爷爷请朋友坐坐。

饭店的电视里正播放着一个旅游节目,主持人的声音很动情:“这是一列已经运行了五十年、具有纪念意义的列车。呼吸着植被渐渐恢复的贺兰山带来的新鲜空气,感受着老建筑的独特魅力,这样一个当年因煤而生的矿区小镇,随着国家矿山生态修复政策的实施,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工业旅游景区,希望你们也坐着慢悠悠的绿皮小火车,来一次‘时光之旅’……”

看着电视里那列穿越在崇山峻岭间的绿皮小火车,父亲眼睛闪烁着光芒……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展开,其间适当运用插叙,如补充交代了春山矿区的建设历史,使文章真实可信又曲折有致。
B.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撼山易,撼爷爷难”,这句话直接表现了父亲顽固执拗的性格特点。
C.小说中插入了次要人物老汉和他拉游客的洋气的“驴吉普”的内容,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的结尾写父亲看着绿皮小火车在崇山峻岭间穿行,眼睛闪烁着光芒,表现了他对春山巨大变化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2.“对于一个老人,灵魂有个去处,思念有个去处,想法有个去处,就是最幸福的了”,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3.小说以“绿皮小火车”为题,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1-16更新 | 2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与平日无异的傍晚

佐雅·皮尔扎德作 沈一鸣译

①傍晚。女人望着窗外的街道。

②每一次值夜班的傍晚,临去医院前,她都站在窗边等待放学归来的女儿。

③这个两居室小公寓正对着十字路口,坐落在一条小商铺林立的街道边。女儿总是在十字路口的对面下校车,抬起头,望向窗子,朝女人挥挥手。女人也会挥挥手,望着女儿,她正在等待信号灯变红,汽车都停下来,然后她再穿过马路,回到家里。望着女儿的时候,女人想:“她的外套都短了。”又或者:“她的书包都旧了。”女儿的鞋子远远地看不太清,但是她知道,应该给女儿买双新鞋了。

④母亲和女儿白天里只有这几个小时能够见到彼此。上白班的那些个星期,她一大早就得离开家。那时候女儿还睡着,她会在厨房的小桌子上放张字条“记得喝牛奶。“又或者,“从学校回来的路上买一点馕。钱我放在桌上了。”上白班的那些个星期,她很晚才能回到家。医院非常远,有时,母来到家的时候女儿还醒着睡意朦胧地同母亲说上几句,然后就上床了。有时,母亲会看到留在厨房桌上的字条:“我买好馕了。”“你要记得吃晚饭:”“我今天听写得了满分。”

⑤周末对于母女俩来说是一周最美好的日子。她们从梦中醒来,一起吃早饭,一起出门购物。女儿一只手拎着空篮子,甩得高高的。她的另一只手握在母亲的手里。满载的篮子总是由母亲提着。周末的下午,如果天气不错,她们会去公园。女儿玩耍,母亲则坐在凳子上,读杂志和报纸,织毛衣,或者仅仅是坐在那里。有时,她会和女儿赛跑。“看谁先跑到那棵松树前!”以前,女人没有刻意地使劲跑,女儿便赢了。现在,有时候即便使出全力,还是女儿赢。女人想:“她真的长大了。”每次在镜子前梳头的时候,她都看到自己的白发又多了几根。

⑥上夜班的那些个星期,下午,女儿从学校放学回来直到女人出发前往医院,她们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在一起说说话。女人会讲一讲在医院的经历。每一件简单的事情都被她描述得那么搞笑,女儿简直要笑晕了。女儿也努力为母亲讲一些好笑的经历,关于学校,关于同班同学,关于在校车和街上发生的事情。母亲笑了,女儿也感到很开心。

⑦女儿放学回家还有一段时间。女人想起来还有几件衣服没洗。她去洗了衣服,拧干水,拿来准备挂在窗前的几根晾衣短绳上。

⑧街上传来汽车的鸣笛声。不是通常的喇叭声,是那种有节奏的鸣笛。她探出头望去,看到一辆白色汽车,装饰着鲜花和丝带,车尾则堆满了白色营丝。她长舒一口气,把一双少女袜挂在了晾衣绳上。十字路口的灯变红了。婚车和同行的汽车占满了整个街道。他们停在那里,不住地按喇叭。很多只手从车窗中伸出来,挥舞着,拍打着街边的行人们目光都望向这婚车。女人挂起一一件衣服,朝街道上看去。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两个女人、几个孩子正穿过人行横道。他们的注意力也被婚车吸引了。一个老妇人手持篮子,拄着拐杖跟在他们后面。她骨瘦如柴,驼着背,只盯着脚前,缓慢地迈着步子。过街的两个女人、孩子们与老妇人的距离,每刻都在拉大。女人正想要把最后件洗过的衣服摊开,灯变绿了,那两个女人和孩子们穿过了马路,站在人行道上看着婚车。孩子们用手指着老妇人,就那样笑者。老妇人走到了婚车前。婚车按着喇叭。两边的汽车都踩着按喇叭。后面的汽车也是如此。喇叭声的间隔越来越短。洗好的衣服在女人手中被揉成一团。老妇人仍然站在路中央。几只手从车窗里伸出来,示意她赶紧走开。老妇人只顾盯着脚前。人行道上的行人们也对老妇人指指点点,边笑着。女人把头靠在窗棂上, 看着老妇人。一个穿深色西服的男人从婚车上走下来跑到大街中央,他几乎是抱着老妇人穿过了大街。汽车鸣着喇叭开走了。十字路口又恢复了平静。在大街那边的人行道上,老妇人缓缓地走着,盯着脚前。

⑨女人的眼睛望向校车站。女儿已经站在那里了,朝着女人的方向看着,笑着。女人抬起那只抓着洗干净的衣服的手,向女儿挥舞,之后,很快便放了下来。女儿的注意力并不在窗子上。洗好的衣服掉在了地上。女人捡起来。她感到左脚的鞋子夹脚。她闭上双眼。又睁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向公寓门走去。

⑩女儿笑眯眯地走进来。“你好!”她拥抱并轻吻了女人。女人伸出双手环抱着女儿的身体。女儿依然在笑。

女人缓缓拍起双手,问:“考得好吗? ”她平静地离开女儿,走向厨房。鞋子还是有些夹脚。

女儿不知所措地站了一会儿。她的眼睛落在地上那件揉皱的衣服上。

女人的声音从厨房传了出来:“晚饭小扁豆抓饭准备好了。”

1.小说主要写的时间是“傍晚”,但是在第④⑤段却分别写了“上白班的那些个星期”和“周末”发生的事,请分析④⑤两段的作用。
2.小说中对于女人,有时直接称呼她为“女人”,有时称呼她为“母亲”。请结合内容,分析第5段中“母亲”和“女人”不同称呼的作用。
3.小说第⑧段不断在女人的动作和街上的事故两个场景中转换,请赏析其效果。
4.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标题“一个与平日无异的傍晚”中“无异”的含义。
2020-11-25更新 | 1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