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5 题号:103831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狂放的举止是魏晋文人个性活动的表现之一。在魏晋之前,历史上也不乏“狂士”,但他们多半是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达到沟通道统与势统的目的。如传说中的箕子向纣王进谏不从,而披发佯狂。那位以“谲谏”著称的东方朔,也有“狂人”之称。

到了魏晋,由于门阀士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这个阶层代表的士族文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而作为其主体意识表现的个性精神和行为也就不断膨胀。“狂放”作为其主体意识和个性精神的表现得到社会高度认同,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其中竹林名士又具有代表性。不过,与历史上狂放活动的文化内涵不同,竹林名士的狂则完全是脱离功利约束的自由之狂。他们在对现实失望和抛弃社会责任感以后,便以狂放的行为来表现他们对环境的否定和自我的解脱。“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行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世说新语·任诞》)礼教要求人们循规蹈矩,温文而雅,刘伶却非按相反的标准来塑造自己。因为那些被汉儒奉为至圣的礼教,在魏晋文人眼里不过是一堆粪土和“尘垢囊”。因为魏晋的统治者往往借维护礼教之名来屠杀异己,孔融和嵇康均以违反礼教的罪名获罪致死。其余的文人既不愿掉脑袋,也不肯违心地趋从统治者及其所维护的礼教。这成为魏晋文人精神上极度痛苦的根源,但人们承受痛苦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不超出痛苦的极限,他们便以饮酒来麻醉自己。他们愈是痛苦就愈是以酒浇愁,从而愈能显示出个性。政治上的绝望,把刘伶带入醉的境界;而酒精的刺激,又使他把自己视为世界的异己,使他“肆意放荡,以宇宙为狭”。他那篇传世名文《酒德颂》,更是集中表现了他的傲岸绝俗的个性精神。

另一位竹林名士阮籍,其狂放和醉态也近于刘伶,而其个性的社会批判意义则更加突出。《礼记·曲礼》规定叔嫂不能通问,他却偏偏和嫂子聊天儿,并宣称:“礼岂为我辈设也!”按常礼,母丧不食荤,可他在母丧期间却啖酒肉,神色自若。礼教规定男女授受不亲,阮籍却总和邻妇饮酒,并醉卧其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当王恭问王忱:“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忱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就连司马昭也承认:“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如果留心,可以发现这些文人的个性表现在反礼教的同时很注意不因之致祸。可以设想这种“至慎”,需要多少酒精的麻醉,是以多少痛苦为代价所作出的忍耐,这对他们的个性,又是何等严酷的戕害!宗白华先生说:“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他们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奸雄假借礼教以维持权位的恶势力。……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这是一班在文化衰堕时期替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

(摘编自宁稼雨《说说竹林名士的“狂放”风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箕子与东方朔等魏晋之前的“狂士”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来达到与势统沟通的目的。
B.魏晋时期“狂放”被社会高度认可表明了当时士族文人的经济实力与主体意识的增强。
C.刘伶与阮籍的狂放脱离了功利的约束,是对环境的否定和自我的解脱,体现了个性精神。
D.魏晋文人的狂放既有反礼教的一面,又有“至慎”的一面,根源都是精神上的极度痛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魏晋之前的“狂士”说起,引出竹林名士的“狂放”风气,也巧妙地将两者作了对比。
B.阮籍丧母食荤、和邻妇饮酒而“未尝臧否人物”看出他反礼教而又注意不因之致祸。
C.文章在论证时多处运用举例论证与引用论证,并在对比论证中证明魏晋文人的真性情。
D.文章论证了竹林名士“狂放”的表现和原因,肯定了他们争取人生真道德的努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文人视礼教为粪土,这也常常是统治者杀害他们的原因,孔融和嵇康均因此获罪致死。
B.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这也是他对政治绝望而纵酒放达的表现。
C.纵酒是部分魏晋文人对政治绝望和自我个性的表现,他们饮酒的程度与其痛苦以及个性显现的程度成正比。
D.宗白华认为,魏晋人用狂狷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他们是文化衰堕时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文化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并非生而高贵,它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和验证过程,尤其是经过了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才形成了今天的儒学风貌。

首先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开创和战国时期孟子的完善,在先秦时代确立了早期儒学。孔子学术的核心思想是“仁”,他首开私学、传道授业,虽然也曾在故地鲁国为官、虽然也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图宣扬治国理念,但在生前,他的学术思想于政治上并未成功施行,此时的儒家学说,只是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术门派,陈述一家之言而已。孔子生前最伟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儒家学派以及培养了弟子三千,使儒学拥有传承衣钵的学生,具有将学理发扬光大的基础,这是儒家教育远远高明于其他诸子百家的不朽之处。自孔子后,儒学经由曾子、子思等人而传至孟子,孟子继承着孔子“仁”的正统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仁政”理论,孔孟思想于此时形成了儒家道统,在诸子百家中蔚然大观。

孔孟儒学,虽由孔子、孟子以毕生之力奔波于各国朝堂及讲堂传播,终究也只是文化个体的民间行为。而汉武帝时期的学者董仲舒,比较诸子的得失优劣、崇尚儒家的治国之道,认为理政治国、育民教子,以遵循儒学为佳。所以他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进而将儒家思想提升为治国纲领,推广为正统学说。儒学自此时起,真正将学术与政治联系到一起,将为学与治国联系到一起。这是儒家学说经过进一步的吸收、阐释、发展,开始了儒学的政治化。

宋代程颐、程颢、朱熹等儒学大家经过选择性地吸收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理学体系。尤其是朱熹,为儒家经典《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注释,使这四部书成为官方钦定的“四书”,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这就将儒学益加巩固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但凡读书人,必读儒家经典;但凡举子,必为孔门弟子。至元代,蒙古族统治下的中国虽一度废除科考制度,但知识分子并未就此废弃儒学的教化。及至明清两代的科考,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选题,必以八股文形式解题,必依朱熹《四书集注》而“代圣人立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学于思想领域的一统天下达到极致。

在程朱理学之外,宋明时期还发展出了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知行合一”,是“致良知”之学。继承心学的大儒很多,他们学以致用、成就不凡,比如明朝赫赫有名的一代首辅徐阶。

自近代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学者“融合中西哲学,以建立新儒学”,将西方思想辩证吸收进本土儒学,在这种思辨之中,产生了新儒学。

以上是儒学在历史上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由民间学派上升为官方指定学说,由一家之学完善为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长久以来被认作中国社会官方正统学说,是有其充分必要性的,也是经过了历史严苛的检验。纵观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今天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我们更应具备一份中华民族的自信。

(摘编自曹雅欣《儒学古今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伟大不仅在于创立了儒家学派,还在于培养了使儒学得以传承的众多学生。
B.孔子、孟子以毕生之力奔波于各国朝堂及讲堂传播,但并没有实现儒学的政治化。
C.儒学在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后,由一家之学完善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家思想由民间学派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和验证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了儒学在历史上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B.文中举出具体人物来论证儒学的发展,既增强了说服力,也肯定了他们的贡献。
C.文中结合宋与明清科举制的发展情况,阐述儒学作为官方主流意识的不断巩固。
D.文中通过对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指出陆王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成就更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开创了儒学,孟子不断完善,将其发展为“仁政”理论,儒学真正与政治和治国联系起来。
B.董仲舒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并将儒家思想提升为治国纲领,推广为官方正统学说。
C.朱熹不仅给儒家的“四书”做了注释,而且使“四书”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和必选考题。
D.要更好地解读近代产生的新儒学,需要在理解本土儒学的基础上,掌握西方的一些哲学思想。
2022-11-13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禀’,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不管。”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看成是传统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摘编自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总体分为两个方面: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
B.语言文字是一种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的学习、交流等都离不开它。
C.学校教育只有国文一科来自传统,完全继承了中国旧式教育的所有全部内容。
D.三十年来,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全变了,只有一点没变,就是教师的“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语文教学中认识不清的两个问题,分别依次进行了针对性论述。
B.第二自然段谈语言文字只是一种工具,重点谈论了旧式教育的三个弊端。
C.第三段运用比喻论证方法,有力论证了语文教学中的讲解是完全无用的。
D.文章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谈起,以他的话收束,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问题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解决好了这两个问题,语文教学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B.读古人的书,需要思考对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还是没用处,不能简单地死记硬背,装进脑子就算了事。
C.教育和读书,应重在发展学生适应生活需要的必要的知能,能使其个人终身受用,而不只是简单的知识教育。
D.要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需要回答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问题,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和学方法。
2021-07-11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当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但我们也可以认为,《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贾宝玉(还可加上他的知己林黛玉)的生命体验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思想观点,体现着作者的人生态度。此外,来往于仙界和尘世的一僧一道与出入于贾府的刘姥姥,作为另两个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从不同的侧面,与宝黛的视点和合在一起,构成作者曹雪芹的一个多元的矛盾思想体。

我们读《红楼梦》,常常感到有几个不同的开头:从第一回一僧一道开始,交代那块石头的背景,展开它的传奇经历;从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开始,主要人物宝玉、黛玉等一一登场,以丰满生动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从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开始,网状结构的贾府衰亡史似乎才从一个芥豆之微的小小人家开始编织。而前五回都是在交代小说旨意、创作缘起和人物关系及他们的结局等,似乎只是小说的纲领。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这当然和《红楼梦》的独特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但也和本文提出的作者观照人生的三个视点紧密相连。正因为一僧一道、宝黛和刘姥姥分别代表了作者审视人生的三个观照点,因此和他们有关的最先描写,便成为从不同层面观照人生的小说的开始。这里不妨借用《红楼梦》第一回提及的概念,来对这三种不同的视点作一简单的概括。佛教有所谓“色空”观,但小说写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从而把“情”作为联结“色”与“空”的中介。这样在《红楼梦》里,实际就存在着色、情、空三个概念。而一僧一道、宝黛和刘姥姥这三个视点正和小说中的这三个观念相对应:一僧一道是立足于“空”来观照人生,宝黛是立足于“情”来把握世界,而刘姥姥则是着眼于“色”来看待周围一切。在情节的具体展开中,这三种视点并没有为其中的“空”观所一统,而是交相映射,这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呈现出异常丰富复杂以致相互矛盾的情形,也是《红楼梦》之所以会产生见仁见智的根本原因。

……

对于世界、对于人生,刘姥姥始终着眼于“色”,立足于一种物质的功利观。如果对于贾宝玉来说,大自然是作为美、作为情感的表现而展现在他面前,那么,刘姥姥则是以一种实用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万物的,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们成日家和树林子做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而贾宝玉是从“情”的角度来观照人生、把握世界的。对贾宝玉这“情”的观念,红学界曾有许多论者加以阐述。这里,我们想结合前人的研究,从空空道人“因色生情,传情入色”这一角度,来对贾宝玉的“情”的观念作出分析。所谓“因色生情”,是指客体对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情的感染、感发作用,而“传情入色”则是指主体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客体之中,使之分享主体的情感体验。概而言之,“因色生情,传情入色”,是借助于情,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色”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一种共情体验。虽然,这里的人,我们是举贾宝玉为代表,但在很多时候,贾宝玉的情的观念是涵盖、包含着林黛玉的思想意识,有时,则是与她的思想意识互为补充的。在脂批透露给我们的“情榜”中,贾宝玉是“情不情”,林黛玉是“情情”,他俩相合,正把世上所有的无情之物和有情之物都囊括无遗。当然,从一方面看,贾宝玉的“情不情”更为广博,理当将黛玉的“情情”包括在内;但从另一方面看,宝玉的爱博,难免会有所分心,所以,他的情感有时竟不如黛玉那样专一。比较而言,贾宝玉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广度,一种爱的泛溢;而林黛玉则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度,她的情有独钟。

(选自詹丹《曹雪芹审度人生的三个视点》,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人生经历中所获得的生命体验,直接或间接地代表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B.一僧一道与刘姥姥,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审视着“红楼”世界,这些构成了矛盾思想体。
C.共情体验是指借助于情,客体的“色”对主体的人所产生的一种情的感染、感发作用的情感体验。
D.空空道人在佛教“因空见色,由色生情”的基础上,把“情”作为联结“色”与“空”的中介。
2.下列各项,不符合材料中作者对“色、空、情”的阐述的一项是 (       
A.(宝钗介绍冷香丸的制作)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第7回)
B.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第40回)
C.(宝玉)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第58回)
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第77回)
3.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从“人化的自然”眼光出发,给自然万物以人的地位,对待自然万物一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B.焦大醉骂以及贾琏小厮兴儿评王熙凤,这些人物的议论并不贯穿全书,并没有构成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
C.贾宝玉的“情不情”更为广博和深邃,将黛玉的“情情”囊括无遗,贾宝玉更体现出一种人类情感的广度。
D.小说表现的三种视点没有被“空”观所一统,而是交相映射,因此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2022-09-05更新 | 14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