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104543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作为存在自身开显的领域,应该看成是技术的一个必然结果。时间性的出现要求:一是未来对于现在的先行,二是过去向现在的驻留。也就是说,在现在中聚集着现在、过去与未来三种形态。差异是它们的先决条件,因此,德里达恰当地把时间性称之为相关差异。但是,在人的“无”本质中并不存在差异,是技术带来了这种相关差异。

人是有时间意识的动物,意思是说人是有死亡意识的动物。死亡的“先行”或者向死而生是时间性的基本原则,技术在什么意义上提供了这种“先行”呢?一切技术都含有预测的因素,因而都预示着未来,是向未来的先行。技术是把自由由潜在化成现实,技术也就是现实性本身。因而也可以说,技术是那种实现了的时间。

普罗米修斯的原则(先行)和爱比米修斯的原则(遗忘)共同构成了技术的原则,而技术的原则也是时间的原则。普罗米修斯所盗取的火种是一个“先行”的因素,它在一片无差异的“黑暗”之中引入了差异——在火光之下,“他物”渐次出现;光明带来希望,因为它开启了未来。但是普罗米修斯所盗得的火种如何保存?如果没有语言,就不会有知识的传播,因而也就没有对火这种最原初的开启者的维护。毋庸置疑的是,语言作为最原始的技术形态,包含着对过去和未来的揭示,以及对这种揭示的维持。

爱比米修斯的遗忘原则也是技术的原则,这意味着技术在实现“开启”作用的同时也起遗忘作用。遗忘是时间性的一个内在因素。从语言到文字的技术进化,就曾被柏拉图敏锐地意识到是一种遗忘过程。在《斐德罗篇》中,他先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字的古代传说。传说埃及的塞乌司发明了文字,以此可以使埃及人增长记忆、变得聪明,但国王萨玛斯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认为文字只会使人们容易依赖外在的书写符号,而慢慢丢弃其内在的记忆力,所以反而使人们容易忘记。柏拉图发挥说,文字只提供死的图像,而丧失了活泼的生命,既不能对话,也易遭误解。自从人类有了文字的历史,鲜活的历史就成了被遗忘的历史。

计算技术也是如此。计算从另一个方面构造了时间,并掌握了人们通常所具有的时间意识。我把这种时间称为测度时间。其要害在于计算。但是计算带来的是遗忘。我们可以注意到、严格地说,钟表并不指示过去和未来,它永远只指示现在。它在描绘一个线性的数字系列时,悄悄地褪除了时间性,把时间还原成了一个非时间性的系列。当计时器械沿着计算的路线进一步前行的时候。所得到的只是某种“遗忘”的时间。柏拉图在《蒂迈欧篇》里把时间说成是对永恒的一种摹仿,而且是以数的方式进行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时间规定成运动的数目。他们都强调了时间的数的方面和计算的方面,从而把“遗忘”的动机深深地注进了西方思想的血脉之中。

(摘编自吴国盛《技术与人文之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时间》)


[注]①开显:开,即开除执着;显,即显示真义。②“无”“无它”,即它是自己创造自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包含现在、过去和未来三种存在差异的形态,这是技术造成的结果。
B.技术的原则也就是时间的原则,它由先行原则和遗忘原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
C.技术的“开启”作用和遗忘作用是同时存在的,这是时间性的一种体现。
D.可以这样断定,没有了计算就不能测度时间,人们也就没有了时间意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时间的自身开显性引入,探讨了技术与时间之间的关联性问题。
B.文章先总后分,从先行和遗忘两个方面论证技术的原则就是时间的原则的观点。
C.文章在论证先行原则和遗忘原则是时间原则时,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D.文章引用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研究言论,增强了说服力和学术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是唯一具有时间意识的动物,人能够感知,理解死亡,世界上其他动物是不能理解死亡的真实意义的。
B.语言是一种最原始的技术形态,包含了对过去 和未来的揭示以及对这种揭示的维持,从而带来知识的传播。
C.柏拉图认为只提供死的图像的文字丧失了活泼的生命力,不能对话且易遭误解,萨玛斯对此持相反看法。
D.柏拉图等哲学家都强调时间在数和计算的方面的体现,这导致西方比其他地方的人更重视“遗忘”的思想动机。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顺天应时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行事准则,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时间运行的周期性和有序性与风霜雨雪、植物荣枯、动物蛰伏之间的关系,并准确地意识到,只有根据时间的有序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于是,人事、家事乃至国事被统一安排到一个井然有序且严丝合缝的时间秩序之中。

可以这样说,四时礼仪是中国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间标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最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和谐共生之上。

(摘编自郑艳《在年轮里安家——中国人的四时礼仪》)

材料二:

应不应该有大满?从二十四节气的结构看,回答是应该有。形式的整齐划一,是二十四节气称谓形成过程所遵循的内在美学追求。按照这一美学追求,二十四节气中,以大小而称的本来就应当有四对。这就是小满大满、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所以小满后面,按理应该有大满。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二十四节气中并没有大满,排在小满之后的是芒种。芒种这个节气称谓的出现打破了一个整齐划一的格局。对于整齐划一的美学追求者来说,芒种出现在一个不该出现的位置,就像一根锋利的芒刺扎在眼睛里一样。

从阴阳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在二十四节气中实际上是以冬至和夏至这两个阴阳极点为核心展开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成由冬至到夏至和由夏至到冬至两个循环的系列。这两个序列一个是阴气由弱而强、阳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另一个是阳气由弱而强、阴气由强而弱的序列。在日常的时间生活中,这两个序列是连贯成一个整体不断循环往复的,即:

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在这两个序列中,冬至和夏至作为阴极和阳极构成两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上文所讨论的应该存在的“四大四小”拱卫的正是这两极。直观起见,我们这里不妨加上大满,以冬至和夏至为中心做一排列:

小满、大满、冬至、小寒、大寒

小雪、大雪、夏至、小暑、大暑

如此排列,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阴阳观念如何清楚地存在于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和夏至是非常重要的两极。小满、小暑、小雪、小寒,和芒种、大暑、大雪、大寒的设置都和夏至与冬至这两个点相关。具体说是小满、芒种和小暑、大暑拱卫着夏至,小雪、大雪和小塞、大寒拱卫着冬至,这十个节气的排列结构成了二十四节气的阴阳二极。小满、芒种、小雪、大雪以坎(水)为中心,小暑、大暑、小寒、大寒以离(火)为中心,是两组对应排列的节气。明乎这一结构,就明白了小满、芒种这两个节气本来拥有的水属性,也不难推知芒种这个节气的位里,本来应该有的就是形容江河满溢的“大满”。

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但水大则为大灾。对于二十四节气起源地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言,黄河的一次次泛滥,一次次巨大的洪灾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过巨大伤害。这一切沉淀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最深层的灾难记忆。明乎此,形容江河满溢的“大满”为什么进入不了二十四节气,已经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我们今天看到的二十四节气中没有大满,排在小满之后的,是芒种。芒种一称“忙种”,得名于农时。进入芒种,冬小麦进入了收割季节。收割完毕马上就是谷黍等农作物的播种季节。夏季雨水盛大,有洪滑之虞,而芒种一词,以焕发土地的生命力为本质,拥有土属性。用五行的观点看,以土性镇压一下可能泛滥的大水,亦为宜矣。

(摘编自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没有大满》)

1.关于小满之后应该是大满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合整齐划一的美学追求。有小暑就有大暑、有小雪就有大雪、有小寒就有大寒,自然有小满就要有大满。
B.芒种出现在一个不该出现的位置,它的出现对于一些人来说,就像一根锋利的芒刺扎在眼睛里一样。
C.从古人的阴阳的角度看,冬至和夏至作为阴极和阳极构成两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四大四小”拱卫的正是这两极。
D.小满、芒种、小雪、大雪以坎(水)为中心,小暑、大暑、小寒、大寒以离(火)为中心,因此芒种应该为大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惊蛰是春雷惊醒蛰伏的昆虫。大地回春,气温回升,一年春耕由此开始。这是古人根据时间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的体现。
B.二十四节气中还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一组,按照整齐划一的美学原则,改为冬至夏至、春至、秋至更合理。
C.如果从阳的角度考虑,一年在二十四节气中实际上是一个阳气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的往复过程。
D.用芒种代替大满作为小满后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是因为它是农忙播种的时节,而且还因为它可以镇压大水的泛滥。
3.以上材料反映出古人的哪些思想追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8-22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日益复杂与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尽管制度构建的底层逻辑在转型,但制度的技术路线与操作细节对于实现变革目标和政策结果仍十分重要。换句话说,政策的方向和初衷并不能决定政策质量的高低,仍需考虑政策效果和市场的博弈,有策略地实现政策目标。

人社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称“八部门意见”)对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迈出制度探索的重要一步。在这个意见中,首次明确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还存在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情形下,落实、完善并逐步推动平台企业承担公平就业、最低工资、劳动定员定额、劳动安全卫生责任、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劳动保障责任,并希望以此为基础,各地各部门出台更为细致的指导意见和政策细则。

任何一项制度构建都要考虑其经济基础,有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制度也不例外。传统的劳动关系或社会保障制度脱胎于工业经济时代,在二战后稳定获利的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成为标准制度,这一过程有赖于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与利润水平。与之相比,平台经济是一种微利商业模式,且多主体、多要素都在平台经济运营模式中获利,因此平台经济各主体能够承担多大的劳动保障成本,不同主体所承担的责任应如何划分仍需更细致的研究。

此外,政策制定也应考虑主体之间的博弈,从动态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八部门意见”中,将平台企业采用劳务派遣方式用工的,明确要求依法履行劳务派遣用工单位责任,即纳入劳动关系范畴。这一内容对于典型的如外卖平台上的“专送”用工有较大影响。这些用工方式一般都是由代理商(承包商)从平台代理(承包)一定区域内的订单配送业务,可能采取劳务派遣形式。这条意见本意是推动该用工群体通过建立劳动关系的方式获得相应劳动保障权益,但应考虑到,这条意见带来的交易成本提升可能使目前规模较大的承包商转化为小承包商。相比较而言,大加盟商更有规范发展的动力。一旦形成小承包商主导市场的格局,对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组织将重新回到非正规就业“小、乱、散、差”的局面,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对于平台经济与新就业形态管理的政策制定也应充分考虑该类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在经济本质上的差异。政策讨论首先应正确认识平台商业模式的复杂性,从而在政策支持与规范中能够更符合实际情况。即使只讨论多行为主体中的劳动者群体,也不能脱离平台经济多边市场环境的事实。

总之,规范平台经济和新就业形态发展是我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面向未来的系统性制度构建的组成部分。相应的制度探索应逐步推进完善,在谋划长远的制度构建框架的同时,也要解决好如职业伤害险等短期内的重点问题。

(摘编自张成刚《规范平台经济发展,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政策质量的高低并非取决于其方向和初衷,而是取决于其制度构建的底层逻辑。
B.对于新业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来说,“八部门意见”考虑问题较为具体和完善。
C.制定政策应考虑平台微利模式下劳保成本承受力及多种运营模式下责任的划分。
D.将平台劳务派遣方式用工纳入劳动关系范畴对小承包商的冲击比大加盟商更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当下制度的技术路线与操作细节对于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性来引出论题。
B.文章认为各地各部门应在“八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具体指导意见和政策细则。
C.文章多次对比,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有关规范平台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的关键。
D.文末结合整体工作,指出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的工作意义及重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局面,政策制定应保护规范发展的主体的权益。
B.代理商(承包商)代理(承包)订单配送业务因采用劳务派遣形式而难于监管。
C.平台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存在本质差异,决定了不能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
D.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工作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2022-05-10更新 | 20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狂放的举止是魏晋文人个性活动的表现之一。在魏晋之前,历史上也不乏狂士,但他们多半是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达到沟通道统与势统的目的。如传说中的箕子向纣王进谏不从,而披发佯狂。那位以谲谏著称的东方朔,也有狂人之称。

到了魏晋,由于门间士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这个阶层代表的士族文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而作为其主体意识表现的个性精祌和行为也就不断膨胀。狂放作为其主体意识和个性精神的表现得到社会高度认同,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其中竹林名士又具有代表性。不过,与历史上狂放活动的文化内涵不同,竹林名士的狂则完全是脱离功利约束的自由之狂。他们在对现实失望和抛弃社会责任感以后,便以狂放的行为来表现他们对环境的否定和自我的解脱。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世说新语•任诞》)礼教要求人们循规蹈矩,温文而雅,刘伶却非按相反的标准来塑造自己。因为那些被汉儒奉为至圣的礼教,在魏晋文人眼里不过是一堆粪土和尘垢囊。因为魏晋的统治者往往借维护礼教之名来屠杀异己,孔融和嵇康均以违反礼教的罪名获罪致死。其余的文人既不愿掉脑袋,也不肯违心地趋从统治者及其所维护的礼教。这成为魏晋文人精神上极度痛苦的根源,但人们承受痛苦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不超出痛苦的极限,他们便以饮酒来麻醉自己。他们愈是痛苦就愈是以酒浇愁,从而愈能显示出个性。政治上的绝望,把刘伶带入醉的境界;而酒精的刺激,又使他把自己视为世界的异己,使他肆意放荡,以宇宙为狭。他那篇传世名文《酒德颂》,更是集中表现了他的傲岸绝俗的个性精神。

另一位竹林名士阮籍,其狂放和醉态也近于刘伶,而其个性的社会批判意义则更加突出。《礼记•曲礼》规定叔嫂不能通问,他却偏偏和嫂子聊天儿,并宣称:礼岂为我辈设也!按常礼,母丧不食荤,可他在母丧期间却啖酒肉,神色自若。礼教规定男女授受不亲,阮籍却总和邻妇饮酒,并醉卧其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当王恭问王忱: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忱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就连司马昭也承认: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如果留心,可以发现这些文人的个性表现在反礼教的同时很注意不因之致祸。可以设想这种至慎,需要多少酒精的麻醉,是以多少痛苦为代价所作出的忍耐,这对他们的个性,又是何等严酷的戕害!宗白华先生说: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他们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奸雄,假借礼教以维持权位的恶势力。……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这是一班在文化衰堕时期替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

(摘编自宁稼雨《说说竹林名士的狂放风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魏晋文人的狂放不同,魏晋之前的“狂士”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来达到与势统沟通的目的。
B.魏晋的统治者往往借维护礼教之名来屠杀异己,因为那些被汉儒奉为至圣的礼教,在魏晋文人眼里不过是一堆粪土和“尘垢囊”。
C.竹林名士的狂是个性精神的体现,是脱离功利约束的自由之狂,是对环境的否定和自我的解脱。
D.魏晋文人的狂放既有反礼教的一面,又有“至愤”的一面,根源都是稍神上的极度痛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魏晋之前的“狂士”说起,引出竹林名士的“狂放”风气,也巧妙地将两者作了对比。
B.文章举孔融和嵇康之例,是为了与刘伶和阮籍形成对比,证明魏晋文人的真性情。
C.文章论证了竹林名士“狂放”的表现和原因,肯定了他们争取人生真道德的努力。
D.文章结尾引用宗白华先生的话赞扬了魏晋文人对人生真意义的追求,总结了全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门阀士族经济实力的增强,导致文人主体意识的增强,也进一步导致狂放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
B.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这也是他因政治上的绝望而纵酒放达的表现。
C.纵酒既是部分魏晋文人内心痛苦的表现,又进一步显现出他们的个性,可以说他们饮酒的程度与其痛苦以及个性显现的程度成正比。
D.“至慎”的表现是阮籍等人面对魏晋统治者屠杀异己而做出的自保与忍耐,其中隐含着个性的痛苦压抑。
2023-09-12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