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107758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死亡哲学区别于西方死亡哲学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特别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与海德格尔和尼采等西方哲学家突出地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不同,中国哲学家比较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曾先后提出过“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等著名的死亡哲学命题。

诚然,孔子也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他不仅发出过“逝者如斯”的感慨,而且还有“死生有命”的说法。然而,他更为关注的是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强调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人为什么应当为了“成仁”而不惜“杀身”呢?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惟有“仁”这个范畴才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才使人成其为人,使君子成其为君子。他在《论语》中反复强调“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想告诉人们,离开了“仁”讲“修身”,只是徒讲形式而已,其结果不是不得要领,就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而这归根到底又是因为惟有“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孔子的“仁”,按照朱熹的说法,内蕴着两个层面:一为“忠”,二为“恕”。曾子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是谓此。但是,孔子所谓“忠”,无非是“尽己为人”,所谓“恕”无非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孔子这里,“人”绝对不是克尔凯廓尔的“孤独个体”,而是一种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主体,自我与他我的关系因而也不是那种“我-他”关系,而是一种“我-你”关系。其实,孔子讲“仁者,爱人”,所强调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思想。不难看出,孔子所赞赏的这种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乃至身家性命的仁者风骨正是基于他对人生和死亡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深刻体悟之上的。

与孔子讲“杀身成仁”不同,孟子则强调“舍生取义”。孟子并不轻生,他强调说:“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在《离娄章句下》中更进一步强调说:“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以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便有失“大勇”。在他看来,人之欲求生,一如口之欲求美味、目之欲求美色、耳之欲求好听的声音、鼻子欲求芳香的气味、四肢欲求舒适安逸的环境一样,都是人之本性之所好,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在人的欲求对象中,究竟有无高于“生”的东西。孟子认为,义就是高于“生”的东西,是比生更值得欲求的东西。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他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死亡哲学命题,这样,孟子就把“义”提升到了生死抉择至上标准和唯一准绳的高度。

孟子的“舍生取义”虽然有别于孔子的“杀身成仁”,但不是同后者相对立的东西。“义”,从字面上看来,虽然无非是礼仪、适宜、道理诸义,但在孟子这里所要表达的却是“仁”的一个更深层面的内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死亡哲学和西方死亡哲学的不同点就在于是否注重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
B.孔子关注死亡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取向,因此提出了“杀身成仁”这一死亡哲学命题。
C.孟子的“舍生取义”和孔子的“杀身成仁”是不同的观点,但二者在本质上有相同的地方。
D.孔子把“仁”的内涵分为“忠”“恕”,充分地表达了“人”的本质规定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对比论证方法,肯定了孔孟的观点,含蓄地否定了某些西方哲学家强调死亡的个体性或本己性的观点。
B.文章认为孔子和孟子都重视死亡的价值,都特别关注死亡的社会性和社会价值取向,都认为有高于生命自身价值的社会价值存在。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仁”和“义”这两个标准,彰显了儒家有关的死亡哲学的立场。
D.文章结构清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阐明中心论点,然后逐层分析,最后总结了孔孟观点的异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离开了“仁”讲“修身”,其结果可能是培养出“小人儒”或“伪君子”,因为“仁”这种美德才充分地表达了作为人的本质规定性的人的社会属性。
B.死亡如果脱离了“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的标准,而强调死亡的自然属性,那么它就是没有价值的。
C.根据孟子的观点,人在可以不死的情况下随意死去,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的求生欲望是人之常情;当人面临某些生死抉择的时候,就要把“义”作为标准。
D.死亡哲学是很复杂的问题,东西方对此都有所探讨,而探讨此问题有利于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与理解。
19-20高三上·广东深圳·开学考试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新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84岁时,陆游在《示子遹》一诗中回顾自己一生的诗歌创作,在诗的结尾处告诫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后来人们一般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写作技法等能力称为“诗内功夫”,而把阅历、学养、识悟、操守、精神境界等的修炼称为“诗外功夫”。陆游用一生的作诗经验告诉人们,“诗内功夫”是进行文艺创作的基础,但若想创作出精品力作,非修炼“诗外功夫”不可。“诗外功夫”的获得不仅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而且需要学识、情操、德行等多方面的提升。

我们经常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来强调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但“操千曲”“观千剑”还只是限于某一生活领域,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还远远不够。老舍曾说,“我以为写小说最保险的方法是知道了全海,再写一岛。”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不是孤岛行为,必须先全面了解与小岛相连的整片大海,即要修炼学识。学识首先来源于火热的人民生活。“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道听途说或闭门造车,作品必然是隔靴搔痒。只有走进生活深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才能把真实的生活变成感人的故事、丰满的人物、优美的旋律,作品也才能打动人心。学识的获得还需要艺术工作者多读书识理,多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突围。陆游说:“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但凡艺术莫不如此。艺术工作要“专”,“专”可以让我们在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产生质的飞跃,艺术家见识要广、学问要博。如鲁迅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会非常有限”。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家如果缺乏生命体验,做不到同情理解,就难免不出现“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欢者虽笑不乐”这样尴尬的作品。巴金谈到,创作《家》时“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可见,燃烧的情感、深沉的理解是文艺创作重要的内驱力。“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若非有着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很难写出如歌如泣的《琵琶行》。想要深刻表现事物、传递情感,就必须有对人、事、生活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同情。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写自己最感同身受的东西,而不是蹭热点、抢流量,谍战流行就写谍战、古装剧流行就写古装剧,最终陷在跟风的漩涡中,迷失了自我。“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它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走进生活、表现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对生活、对要表现的对象投入真心、真情。只有拆除“心”的围墙,带着真心、带着真情、带着对人民对生活最真挚的爱和理解,才能真正深入读者内心世界,创作出触及灵魂、引发共鸣的优秀作品。

为社会立心、为民族铸魂,是文艺重要的担当和使命。创作主体的德行是否高尚,决定作品格调的高低。如果一个作家“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我们很难相信他的作品会充满高尚的情感和向上的精神。自古文人都很注重自身德行的修养,从孟子的“养气”说,到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再到韩愈的“气盛言宜”等,都非常强调创作者道德修为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创作者的修为境界还直接影响其作品在后世的传播与影响。王羲之、颜真卿书法之所以被奉为经典,除了作品本身艺术水平高之外,还与他们的德行学识堪称一代楷模密切相关。所以德行与创作,是相得益彰的关系,高尚德行催生高尚艺术,高尚德行推动作品传播。在新时代的今天,艺术承担着培根铸魂、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在作品中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使作品给人以光亮、温暖与希望,文艺工作者必先培其德、育其志,提升其境界。育人必先育己,觉人必先自觉,是道理所在。

“诗外功夫”绝非一时半刻之功,需要长期磨炼和沉潜。文艺工作者若能潜下心来,身体力行,必将创作更多经得起时代和历史考验的艺术精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7月2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工作者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艺术素养,自然就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B.文艺创作既要“诗内功夫”,又要“诗外功夫”,“诗外功夫”可通过熟悉、深入生活获得。
C.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道听途说,不会获得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必然是隔靴搔痒。
D.作家必须要有生命体验,深入生活和读者内心世界,蹭热点、抢流量,就会容易迷失自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上呈现层层递进式。
B.文章引用鲁迅蜜蜂采蜜酿蜜的比喻,来论证艺术家见识要广、学问要博。
C.文章用陆游《示子遹》一诗引出论题,而陆游又用一生的创作践行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D.文章旁征博引,例证、引证并举,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事实佐证,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必须先修炼学识,而学识则来源于人民生活和艺术工作者多读书识理,多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突围。
B.前段时间排播火红的电影《攀登者》,是时代使命和艺术工作者们拆除“心”墙、触碰灵魂的优秀作品。
C.文艺工作者只要努力修炼“诗外功夫”,坚守艺术理想,定能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时代和历史考验的艺术精品。
D.所谓“字如其人”、“文如其人”,通俗形象地体现了创作主体的德行与创作的关系。
2020-01-19更新 | 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门关既是丝绸之路重要关隘,也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题材和各种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唐代有关玉门关题材的诗歌有百余首,这些诗作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玉门关题材诗歌丰富了唐诗表现天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地理空间。唐代玉门关题材诗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表现战争的诗歌;二是描写民族交流融合的诗歌;三是表现西北边塞风光的诗歌;四是反映边患给社会民生带来深广影响的诗歌。上述四方面都是唐代之前中国诗学涉之不深或未涉及的内容。如描写西北大漠风光的诗歌,唐代以前虽有乐府诗涉及,但多为虚写。有唐一代,西域山川、国度、物产大量出现在玉门关题材诗歌中。它们生动展现了玉门雄关的辽阔之景和西域的丰富物产、独特民俗,可视为民族志和民族文学的文本,无疑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将中国文学地图向西北边疆拓展。

玉门关题材诗歌有力地提升了唐诗的刚健气度。唐诗的刚健气度得益于巍峨雄关的激荡。唐王朝国力强大,玉门雄关是中原王朝开疆拓土与对外开放的坚强后盾,也滋养着大唐诗人刚健向上、彪悍勇武的精神力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他们远赴玉关,效命沙场,不仅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诗歌风貌,更使唐诗在对大漠雄关的歌唱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玉门关、阳关、铁门关等雄关峙立,构筑起以长城为核心的边防体系,保障着丝路畅通,大量城外文明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粗犷胡风的浸润,成为唐诗刚健气质形成的另一重要动因。

玉门关将民族自信刻入中国文学的书写之中。作为护卫中原王朝的战略屏障,玉门关扼西域之咽喉,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之所在。都护征兵日,将军破虏时。扬鞭玉关道,回首望旌旗。(李华《奉使朔方赠郭都护》)唐人的民族自信跃然纸上。之所以有此,玉门关及其勇敢尚武品格乃是其力量之源。即使在晚唐日暮途穷的国运中,唐彦谦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的歌唱,仍流淌着一腔激情锐气。

玉门关地处边陲,地势高峻、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加之周围茫茫黄沙、大漠戈壁、蜿蜒长城、亭障烽燧、西域胡风,构成了一幅幅辽阔、粗犷、荒凉、壮美的边塞图景,具有一种巨大的、野蛮的、粗犷的气魄(狄德罗语),恰好与唐代诗人昂扬豪迈的人生理想相合拍。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明月、天山、云海、玉关,意象极为阔大壮观,语言极富张力,给人以壮美辽阔之感。这些带有原始性、异质性、不同文明交流融合而特有的雄健气度,就可能给中原文学输进一些新鲜的、不同于原来文明的新因子(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玉门关题材诗歌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由此而获得呈现。

(摘编自霍志军《玉门关上话唐诗》)

1.下列有关玉门关题材的诗歌,不能体现出唐人刚健向上、彪悍勇武的精神力量的一项是(     
A.玉关西路出临洮,风卷边沙人马毛。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朱庆馀《自萧关望临洮》)
B.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C.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戎昱《塞下曲》)
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从雄关的激荡和胡风的浸润两方面,说明了唐诗刚健气度形成的原因。
B.文章从丰富内容、提升气度、展示自信三方面阐述了玉门关题材诗歌独特的价值。
C.文章最后引用狄德罗和杨义的话,印证了玉门关题材诗歌与唐代诗人人生理想的合拍。
D.文中作者为阐明看法,多次以唐代诗人具体的玉门关题材诗歌为例,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和唐代各种文化传播的集散地,玉门关在文化传播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B.从唐代玉门关题材诗歌主要的四方面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边塞诗可以看作是玉门关题材诗歌。
C.唐代的玉门关题材诗歌不仅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也可以当作研究民族志和民族文学的文本。
D.玉门关有着重要地理位置,又有勇敢尚武品格,这都是唐人民族自信的力量之源,即使是晚唐文化也不乏激情锐气。
2021-04-25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热衷怀旧现象透视

管建

青年怀旧包括个体怀旧和共同怀旧。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是自传体记忆的一部分,是形成和塑造一个自我的整体。共同怀旧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带有共同的体验和感受。如大白兔奶糖能唤起我们童年时的甜蜜回忆。铁臂阿童木、花仙子、机器猫、狮子王、黑猫警长、灌篮高手成为代际的标志和年代的表征,内化到不同时代个体的集体记忆和集体情绪中。通过共同怀旧,可以使我们与同龄人建立关联,顺畅沟通,密切社会交往。尤其是我们共同经历的事件,共同欣赏过的音乐,共同拥有的记忆,在互相谈论的时候常常能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和亲密感,维持和增强社会关系。比如,校友会、同学会都积聚了许多共同的怀旧情结。

怀旧可以唤醒美好情绪,激活正向体验,帮我们重温快乐、幸福、爱与温暖。怀旧常常与美好的事物相链接,即使身处无奈和悲伤之中,怀旧依然可以让我们暂时躲进旧时的温暖小屋。人在沮丧和不如意的时候,常常容易怀旧,怀念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人。在某个特殊的庆典或仪式中,也常常怀念逝去时光中的点点滴滴,用怀旧收藏青春。人在怀旧中具有“玫瑰色滤镜”,即选择性记忆,人们会有意识地回忆起那些甜蜜的片段,而忽略不愉快的部分。谁的青春不遗憾,但是怀旧中的青春永远是美好的。

怀旧具有防御性功能。个人在动态的环境中常常会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这往往成为怀旧的起点和触发机制。怀旧成为了一个有效的自我保护盔甲,它可以帮我们重拾旧日的美好,避免当下的负面情绪,起到情感修复的功能。当我们的脸上爬满岁月的痕迹,翻看以往的照片,可以从青葱岁月、无邪笑脸中找到旧日的美好;当我们沉浸在繁忙的工作压力和学业压力中,即使童年无聊的游戏也依然能激活我们最天真的愉悦。怀旧可以慰藉惆怅的心灵,在面对压力时缓冲烦恼,从暂时的心理平衡中获得些许慰藉和模糊的温情。回忆过往可以让我们避免孤独。以往生活的痕迹,那些曾经带给我们甜蜜的生活仪式可以让人产生社会支持的力量,避免孤独。它激活了年轻人那些被爱、被呵护、被关爱的过往,进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由此缓和现实中的不满足和不如意。

怀旧可以提升生命意义感。一旦个体遇到价值威胁,就会试图去追寻生命的意义,怀旧成为个体寻求生命意义的重要桥梁。通过怀旧,青年可以寻找到生命意义的根源,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都是生命意义的蓄水池,人一旦遇到暂时的控败或者颓唐,往往喜欢从过往的生活事件中回忆出些许的微小加以沉漫、加以抚慰。由此心理学发现,生活仪式感是怀旧重要的来源,逐年累月积攒的微乎其微的生活仪式感都在不经意的日后回忆中成为怀旧的资料,帮我们抵挡今日的风雨,达成内心的平和。由此看来,怀旧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让人忆苦思甜、不忘初心。

(摘自《人民论坛》2019年第26期)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诸如铁臂阿童木、花仙子、机器猫等,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也是代际的明显标志。
B.人们不自觉地选择回忆青春中甜蜜的片段,而青春中的沮丧和不如意,人们往往忽略。
C.在面对工作和学业压力时.我们回忆童年无聊的游戏,可以获得愉悦,同时也缓冲烦恼。
D.我们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当我们遇到价值威胁时,怀旧是我们寻找生命意义的桥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分析怀旧作用时从三个维度进行阐释。
B.文章开篇指出青年怀旧的类型,这是本文论证的立足点,并以实例重点阐述共同怀旧。
C.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多次提到怀旧的积极意义,尤其强调情感修复,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文章首段采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相结合的方式,而文章大部分篇幅则以理论论据为主。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同怀旧通过校友会、同学会等形式汇聚共同的情结,能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和亲密感。
B.我们处于无奈和悲伤的困境时,怀旧可以让我们获得些许的温暖、幸福等唤醒了美好情绪。
C.怀旧有效保护自己,避免孤独感和失落感.起到情感修复的作用,从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D.生活仪式感是怀旧的来源,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会成为怀旧的资料,让我们达到内心平和。
2020-10-24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