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1079238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就中国小说重视“说”和“讲”的传统而言,说话简直就是小说家的天职。说话方式及意味的不同,不仅关联着小说家身份功能的变化,也折射出文学生活的变迁。20世纪以来,小说家最为特殊的说话方式是,以教师身份向以学生为主的听众讲授小说。借用毕飞宇新近出版的讲稿题名,我们可将那些由课堂讲授整理而成的出版物统称为“小说课”。

小说课的兴起,应归功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在以往的文学教育中,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虽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难做到亲密无间。小说课却几乎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三者间的交叉融合。讲授者的初衷虽不是讲成小说史,但在选讲经典篇目时,已无形中完成了类似文学史的筛选工作。课堂上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时刻要求讲授者兼具文学批评的眼光和文学理论的修养。也就是说,讲授者实际上身兼小说家、批评家、教育者等多重身份。当小说课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它的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而扩展至读者大众。在后续的传播中,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阅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

在当下的文学生活中,小说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首先,彰显独到眼光,丰富批评类型。小说课作为特殊形态的文学批评,乃是作家对作家的批评。这些批评文字未必都能达到“大师的批评”的理想境界,但至少都别开生面、引人入胜。比如,毕飞字从鲁迅的基础体温感知《故乡》就显示出独到的眼光和强劲的感悟力。在学院派批评大行其道的当下,这些情感饱满、文采灵动的文字,距离所谓的学理和逻辑相对较远,但也因此减免了空洞甚至僵化的风险。在当前批评园地中,富于真知灼见的小说课,有理由被视为珍稀品种。

其次,解析经典奥秘,点拨创作技法。小说家解读经典作品,不是从辨析经典的内涵、梳理经典的接受史入手,而是以创作经验直面经典本身。一部经典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用王安忆的说法,是由特殊的材料、思想和感情筑就的“心灵世界”;按李浩的看法,则是由幻觉、玄思以及省略、回旋感等打造的“魔法世界”。从文学教育的效果来说,小说课未必能直接造就优秀的小说家,但听者如有足够的天赋,必能从中领会创作技法,进而为自己的创作打开格局。

最后,倡导阅读风尚,重塑文学生活。小说课影响公众阅读的方式,既不是为经典祛魅,也不是戏说经典,而是精深阅读。纳博科夫曾说,成熟的、思路活泼的读者只能是“反复读者”。事实上,反复阅读不只需要付诸行动,更有赖于具有赏玩精品的趣味和心态。蒂博代认为,趣味是文学教育所无法教会的内容,但在我看来趣味仍有逐步培育的可能。真正阻碍精深阅读的,其实是读者的心态。在阅读载体日益多样化的当下,纯粹文字阅读的吸引力日渐流失,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突出病象。在此情境中,小说课所标举的专、精、深的趣味,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地扭转文学阅读的局面,但确有可能引领读者重新亲近经典。小说课若能坚守特色、持之以恒,必将为倡导阅读风尚做出更大贡献,有望重塑我们的文学生活。

(摘编自徐阿兵《“小说课”的兴起与文学生活的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以来,小说家身份功能发生变化,文学生活发生变迁,小说家以教师身份向学生讲授小说,他们把课堂变为“小说课”。
B.小说课是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交叉融合,讲授者讲的虽不是小说史,却要完成文学史的筛选工作。
C.在当下的文学生活中,小说课对读者大众的文学阅读、文学消费、文学接受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D.小说家对作品的解读,虽说不一定能达到“大师的批评”的理想境界,但能彰显小说家独到眼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小说课的重要意义与影响,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阐述“小说课”文学批评的特点时,也指出了当下学院派批评的存在问题,具有辩证意味。
C.文章以王安忆和李浩为例,论证“听者如有足够的天赋,必能从中领会创作技法,进而为自己的创作打开格局”的观点。
D.文章借助“小说课”的概念,论证了“小说课”的兴起对文学生活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课”以经典名篇为对象,阐发小说创作的奥秘和阅读的乐趣,一经出版,接受对象就不再是学生听众,而是读者大众。
B.小说课情感饱满、文字文采灵动,虽说距离所谓的学理和逻辑相对较远,但也因此避免了空洞甚至僵化的风险。
C.一部经典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小说家从自身创作经验解读经典,同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作家对作品的诠释就不同。
D.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阅读载体也日益多样化,读者更青睐于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这就导致纯粹文字阅读吸引力的流失。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这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得以留存至今。如刘昚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24首。有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的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可以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唐三味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提倡“幽情单绪”“孤怀”,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拒检”,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等,均被后世奉为圭臬。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古文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唐诗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且选诗数量较少。2013年出版的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唐诗选本,该书集逸、注、评、鉴为体,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学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等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B.尽管现存的唐宋诗文选本价值很高,但当代学者的挖掘、整理、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
C.《唐诗选注评鉴》《宋诗选注》等选本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通俗性不足。
D.一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中的材料更丰富,不少异文对研究古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唐宋诗文选本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普及层面上推出新选本的必要性。
B.文章从学术和文化两方面阐释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第二段以大量资料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也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D.文章论证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时,既角度不同又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整理唐宋诗文存世选本,不仅可从中获取学术资料,更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B.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唐宋诗文,这与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有很大关系。
C.唐宋诗文选本序跋中的学术观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文坛。
D.唐宋诗文选本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对文学鉴赏和批评有着重要意义。
2021-09-02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神农尝百草。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居家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香料和出香方式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和生活举止,进而演绎出中国特有的香文化体系,即由文化现象升华为文化理念,并由此伴随中国人特有的宗教观、文化观、生活观,融汇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之中。
概括起来说,中华传统香文化的构成是:香料品鉴,制香出馨,香席施礼,驱瘟避秽,参香悟道。
中华传统香文化不仅仅是摆香席“展示”香料的味、意、韵这么简单,还需要我们“揭示”其来龙去脉,特别是要看到中华传统香文化所承担的教化和养生的重要职责。
“养礼”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职责,代表着中华传统香文化的高度。“养心”引领着人们进入心性领域的探索,代表着中华传统香文化的深度。“养生”则关注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着中华传统香文化的广度。
所谓“养礼”,即礼教用香。中国自古即被尊为礼仪之邦,这个礼就是在制度化、程序化的仪式中恭敬天地君亲师,仪式中的主要内容是焚香祭拜,让香烟传递人间对天地君亲师的祷告。此外,中国古代还有“朝礼行香”。黄帝“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珪玉于兰蒲席上,燃沉榆之香”(《拾遗记·卷一》)。这些香文化活动所养之礼,就是古人所要达到的统一思想的主要目的。唐代“每仗下,议政事,起居郎一人执笔记录于前,史官随之。其后,复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笔随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内阁,则夹香案分立殿下”(《新唐书·卷四十七》)。显然,焚香在神圣庄严的我国古代朝廷政治生活中象征着君王秉受神谕,意味着贯穿天人之际的通达智慧和尊贵。
敬天祭祖的中华传统香文化,其礼教机制就是通过香席仪礼一招一式的解读,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把“礼义廉耻”作为人的日常言行的观照,让人们拥有一个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和秩序。
香文化“养心”,是根据香的自然属性来发挥作用的。香的“四气五味”所表达出的不同气味会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情绪,因此香的“养心”就是把香本身的味道经过提炼,使每一款香表现出不同的味道来,以寄托不同的情思,这就是一种以香为媒的交流,体现了香的味道、韵味和意义。宋明文人士大夫把围炉品香、以香为媒介进行的心意互动,发展为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活动,这一行为后来又被日本继承发展为日本的香道。
自神农尝百草、遍识百草香以来,香药同源就一路支撑了香的“养生”功能。香材本身性味归经的特点,能让人的身体产生生理上的反应,达到理疗治病、除烦解郁的功效。特别是汉代和合香出现以来,香料不仅可以通过“养性”作用于人的身心,还可以直接入药治病。
从香文化的内容、形式到香具的配制,乃至香文化理论的发展来看,宋代的香文化达到了中国香文化史的顶峰。宋代士人高雅的“四般闲事”——点茶、焚香、挂画、插花,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日本的“茶道、香道、花道”。遗憾的是,今天许多人在对历史的无知中放弃了祖先的文化首创权和话语权。可以说,承载着中华民族哲学观的中国传统香文化,是对世界香文化的特殊贡献。
(选自黄海涛《访古识香——浅谈中华传统香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香文化源流悠远,涉及领域广泛,有着富于特色的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哲学观,承担着教化和养生的重要职责。
B.中华传统香文化中敬天祭祖的仪式是制度化、程序化的,焚香祭拜是仪式中的主要内容,香烟成为人间传递祷告的载体。
C.在唐代,君臣商议政事之时,起居舍人负责拿着香立于殿下,这有着象征君王秉受神谕、智慧和尊贵贯穿天人的作用。
D.香席仪礼的一招一式,有着特定的内涵,礼教用香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促使人们遵守共同的道德标准和秩序。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充分理解中国传统香文化,不能仅仅摆香席“展示”香料的味、意、韵,还需要结合中国人特有的宗教观、文化观和生活观。
B.中华传统香文化构成完备,并以“养礼”“养心”“养生”分别关联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心性领域以及日常生活,有着特定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C.香文化的“养心”,基于香的自然属性即气味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是一种以香为媒介的交流,体现了香的味道、韵味和意义。
D.宋代士人高雅的“四般闲事”作为一种香文化,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为日本人所继承发展,形成了所谓的“茶道、香道、花道”。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香料不仅可以起到“养性”的作用,而且可以直接入药治病,这是因为有“香药同源”说法的支撑。
B.中国的香文化在宋代达到顶峰,这是以香文化的内容形式、香具的配制以及香文化理论的发展状况为判断依据的。
C.我国传统香文化的形成,既需要充分利用香自身的自然属性,更是人们在燃香活动中附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的结果。
D.由于对香文化历史的无知,今天的许多国人放弃了华夏祖先在香文化方面的首创权和话语权,这是中国文化的遗憾。
2016-11-18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柏拉图写过一个长篇对话,叫做《理想国》,讨论理想的政治和教育。他知道要一个国家的政治合于理想,先要使它的教育合于理想,所以他费了大半篇幅谈理想国的统治阶级应该受什么样一种训练。他所定的课程异常简单。一个人在二十岁以前只消有两种教育工具,一是体操,一是音乐。他的教育主张,在现代人看来,像很奇怪。可是如果你丢开成见,细心去想一想,你也许会佩服希腊人的思想,和他们的艺术一样,简单虽然简单,深刻却是深刻。体操讲究好了,身体可以健全;音乐讲究好了,心灵可以和谐。身心两方面都达到理想的状态,还愁有什么学不好或是做不好?

音乐是一种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飞禽走兽大半都欢喜歌唱,在歌唱中,它们表现生命的富裕和欢乐,同时,它们借歌舞把在生活中所领略的乐趣传给同类,引起交感共鸣;歌唱在一般动物社会中是一种团结的原动力,它们没有文化传统和制度组织,但是它们一呼百应,一唱百和,全靠这一点声音上的感通,人类在原始阶段也还保持着这本能的音乐嗜好。没有一个原始民族不欢喜歌舞,小孩在个人生命史上相当于原始民族在种族生命史上,欢喜歌舞仍然是天性。人类到了开化以后,小孩到了成年以后,往往逐渐丧失音乐的嗜好,高兴时不放着嗓子唱一曲歌,颓唐时也不拿一种乐器来弹奏一番,哀乐全闷在心里,而且一个人关起来纳闷,生气因之萧索,同情也因之冷淡。这是一个极严重的损失,而且是违反自然本性的,对于这种现象的造成,教育家们要负一大部分责任,他们丢开了人类一个最强烈的本能,一个最有力的教育工具,不去利用。假如他们知道利用,音乐的力量要超出任何学问训练之上。

何以故呢?音乐不仅是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而且是最完美的艺术,可以普及深入一般民众,从根本上陶冶人的性格。在其他艺术,实质与形式多少可以分别出来,了解实质与了解形式可以分为两事;音乐却完全融化实质与形式的分别,实质即形式,形式亦即实质,内外一致,天衣无缝,所以音乐达到了艺术的最高理想。如果美育是教育中一项要目,美育的最好工具就应该是音乐。音乐虽是顶完美的,却不能算是最困难的艺术,叔本华说得最清楚,一般艺术都须借意象来表现,例如文学所用的语文意义,图画所用的形色光影;音乐则为意志的直接外射,用不着凭借意象,所以了解其他艺术,我们须假道于理智,比如说,不懂得语文意义,就无从了解文学;音乐则表现最直接,感动也最直接,我们接受声音的刺激,生理上马上就起反响,用不着理智的今析、中国人不一定能了解外国的文学,但是多少可以受外国音乐的感动,因为没有语文的障碍。小孩子和乡下文盲尽管不能读书明理,也多少可以欣赏成年人和音乐家的唱歌奏乐,因为没有知识经验的障碍、音乐是纯从感官打动人心的,耳里听到,心里就起哀乐共鸣。这件事实可以解释音乐的普及性,也可以解释它的深入性。如果要教育的力量普及而又深入,舍音乐还有什么其他途径呢?

(摘编自朱光潜《音乐与教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想国》谈教育的篇幅超过谈政治的篇幅,与柏拉图认为理想的教育比理想的政治更重要有关。
B.歌唱是绝大多数飞禽走兽表现旺盛生命力和快乐感受的本能,也是它们促进社会团结的唯一方式。
C.人类在原始阶段和一个人在孩童时期,都保持着对音乐的本能嗜好,但是这种本能并非一成不变。
D.我们理解文学、美术等艺术比理解音乐要困难,因为前者必须借助理智的分析,而后者则用不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介绍柏拉图教育主张引出对音乐与教育关系的论述,切入角度巧妙自然。
B.文章将人类的音乐与动物的歌舞对比,论证了音乐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独特价值。
C.文章列举人类和成人抛弃音乐后的表现,间接论证了音乐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D.文章剖析了音乐的融合性和直接性,从而论证了教育不能舍弃音乐的根本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柏拉图重视教育,主张二十岁以下的人只需要学习体操和音乐两门课程,作者对此完全赞同。
B.人们在成年以后往往逐渐丧失音乐的嗜好,造成这种严重损失的责任大部分在教育家们身上。
C.音乐达到了艺术的最高理想,而美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音乐是美育最好的工具。
D.在所有艺术中只有音乐既具有普及性又具有深入性,这决定了音乐的力量超过任何学问训练。
2021-07-27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