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老舍(1899-1966)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82 题号:108041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惶惑

祁家的房子坐落在西城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胡同口狭窄不惹人注意,葫芦胸里有六七家人家。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的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庚子年,我们可是挂过。”他的身体虽还很强壮,可是今天他感到疲乏。说完话,他蹲在了地上,呆呆的看着一条绿槐虫儿。李四妈在这两天里迷迷忽忽的似乎知道有点什么危险,她的大近视眼连连的眨巴,脸上白了一些。她不再骂她的老头子,而走出来与他蹲在了一处。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李四妈叹了口气。今天铺子都没开市,剃头匠孙七在家中喝了两盅闷酒,脸红扑扑的走出来。借着点酒力,他想发发牢骚:“四太爷,您是好意。告诉大伙儿挂白旗,谁爱挂谁挂,我孙七可就不能挂。我恨日本鬼子。我等着,他们敢进咱们的小羊圈,我教他们知道知道我孙七的厉害。”要搁在平日,小崔一定会跟孙七因辩论而吵起来;小崔一声没出的躲开。孙七见小崔走开,颇觉失望,可是还希望李老者跟他闲扯几句,李四爷一声也没出。孙七有点不得劲儿。六号没有人出来。小文夫妇照例现在该吊嗓子,可是没敢出声。刘师傅在屋里用力的擦自己的一把单刀。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亡国的晴寂!

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的被飞机与坦克强暴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大哥!”老三叫了声。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走?上哪儿?”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胖脸上起了一层小白疙瘩。“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的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剃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拌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的向葫芦腰里走去。

(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以此反衬日寇光天化日之下的侵略暴行令人发指,也渲染了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B.文中对宏大的历史和战争做了虚化处理,把它作为背景和底色,而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所见所闻等来展开情节。
C.小说语言有明显的“京味儿”,如“绿槐虫儿”“杂合面儿”“那敢情好”等,带有北京独特的地域腔调,极富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D.小说中的李四爷在日本人即将进城时呆呆看虫,已经开始谋划悬挂日本国旗,小崔来求粮他连头都没抬,可见其见风使舵,为人刻薄。
2.小说第三、四段写北平陷落后小羊圈胡同中的各类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句描写了北平的风物人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了小孩之后

老舍

艺术家应以艺术为妻,实际上就是当一辈子光棍儿。在下闲暇无事,往往写些小说,虽一回还没自居过文艺家,却也感觉到家庭的累赘。

家庭之累,大半由儿女造成。先不用提教养的花费,只就淘气哭闹而言,已足使人心慌意乱。小女三岁,专会等我不在屋中,在我的稿子上画圈拉杠,且美其名曰小济会写字!再不然,我刚想起一句好的,在脑中盘旋,自信足以愧死莎士比亚。当是时也,小济拉拉我的肘,低声说:上公园看猴?于是我至今还未成莎士比亚。小儿一岁整,还不会写字,也不晓得去看猴,但善亲亲,闭眼,张口展览上下四个小牙。我若没事,请求他闭眼,露牙,小胖子总会东指西指的打岔。赶到我拿起笔来,他那一套全来了,不但亲脸,闭眼,还令我也得表演这几招。

这还算好的。赶到小济午后不睡,那才难办。到这么四点来钟吧,她的困闹开始,到五点钟我已没有人味。什么也不对,连公园的猴都变成了臭的,而且猴之所以臭,也应当由我负责。小胖子也有这种困而不睡的时候,大概多数是与小济同时发难。两位小醉鬼一齐找毛病,我就是诸葛亮恐怕也得唱空城计,一点办法没有!在这种干等束手被擒的时候,偏偏会来一两封快信——催稿子!我也只好闹脾气了。不大一会儿,把太太也闹急了,一家大小四口,其热闹至为惊人。大人声言离婚,小孩怎说怎不是,于离婚的争辩中瞎打混。一直到七点后,二位小天使已困得动不得,离婚的宣言才无形的撤销。

在没有小孩的时候,一个人的世界还是未曾发现美洲的时候的。小孩是哥伦布,把人带到新大陆去。这个新大陆并不很远,就在熟习的街道上和家里。在没有小孩的时候,街市上给我预备的,似乎只有理发馆,饭铺,书店,邮政局等。及至小天使自天飞降,我的眼睛似乎戴上了一双放大镜,街市依然那样,跟我有关系的东西可是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婴儿医院不但挂着牌子,敢情里边还有医生呢。不但有医生,还是挺神气,一点也得罪不得。拿着医生所给的神符,到药房去,敢情那些小瓶子小罐都有作用。不但要买瓶子里的白汁黄面和各色的药饼,还得买瓶子罐子,轧粉的钵,量奶的漏斗,乳头,卫生尿布,玩意多多了!百货店里那些小衣帽,小家具,也都有了意义。原先以为多此一举的东西,如今都成了非它不行。有时候铺中缺乏了我所要的那一件小物品,我还大有看不起他们的意思:既是百货店,怎能不预备这件东西呢?慢慢的,全街上的铺子,除了金店与古玩铺,都有了我的足迹,连当铺也走得怪熟。铺中人也渐渐熟识了,甚至可以随便闲谈,以小孩为中心,谈得颇有味儿。伙计们,掌柜们,原来不仅是站柜做买卖,家中还有小孩呢!有的铺子,竟自敢允许我欠账,仿佛一有了小孩,我的人格也好了些,能被人信任。

有了小活神仙,家里才会热闹。窗台上,我一向认为是摆花的地方。夏天呢,开着窗,风儿轻轻吹动花与叶,屋中一阵阵的清香。冬天呢,阳光射到花上,使全屋中有些颜色与生气。后来,有了小孩,那些花盆很神秘地都不见了,窗台上满是瓶子罐子,数不清有多少。尿布有时候上了写字台,奶瓶倒在书架上。大扫除才有了意义,是的,到时候非痛痛快快地收拾一顿不可了,要不然东西就有把人埋起来的危险。上次大扫除的时候,我由床底下找到了但丁的《神曲》。不知道这老家伙干嘛在那里藏着玩呢!

好多没办法的事都得马上有办法。这就长了经验。半夜里去买药,药铺的门上原来有个小口,可以交钱拿药,早先我就不晓得这一招。西药房里敢情也打价钱,不等他开口,我就提出:还是四毛五?这个还是使我省五分钱,而且落个行家。这又是一招。找老妈子有作坊,当票儿到期还可以入利延期,也都被我学会。没功夫细想,大概自从有了儿女以后,我所得的经验至少比一张大学文凭所能给我的多着许多。大学文凭是由课本里掏出来的,现在我却念着一本活书,没有头儿。

连我自己的身体现在都会变形,经小孩们的指挥,我得去装马装牛,不但装牛像牛,我也学会牛的忍性,小胖子觉得开步走有意思,我就得百走不厌,只作一回,绝对不行。多咱他改了主意,多咱我才能立正。在这里,我体验出母性的伟大,觉得打老婆的人们该下狱。

中秋节前来了个老道,不要米,不要钱,只问有小孩没有?看见了小胖子,老道高了兴,说十四那天早晨须给小胖子左腕上系一根红线。备清水一碗,烧高香三炷,必能消灾除难。右邻家的老太太也出来看,老道问她有小孩没有,她惨淡的摇了摇头。到了十四那天,倒是这位老太太的提醒,小胖子的左腕上才拴了一圈红线。小孩子征服了老道与邻家老太太。一看胖手腕的红线,我觉得比写完一本伟大的作品还骄傲。于是上街买了两尊兔子王,感到老道,红线,兔子王,都有绝大的意义!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了父亲之后,“我”努力做个好人,常去购买物品,竟有店铺让我欠账,十分信任我。
B.有了小孩之后,“我”感受到由孩子造成的家庭之累,“我”的文学创作陷入了停滞。
C.生活教会了“我”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因此“我”发现大学文凭真是不值一提。
D.陪“小胖子”玩“开步走”,让“我”体验到做母亲的辛劳与忍性,深感要体谅母亲。
2.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取了一些琐屑的小事 ,写出家中有了孩子之后的变化,看起来很零散 ,实则材料安排有序,联系紧密。
B.文中写到莎士比亚、但丁等文学大家,与作者“艺术家”的身份相符,也为行文增添了不少意趣,读来颇有韵味。
C.文中写了“我”从开始不适应、真心不喜欢小孩,到后来适应、喜欢上小孩,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引人入胜。
D.文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比如半夜买药、尿布上了写字台、奶瓶倒在书架上等等,展现了家庭生活的真实状态。
3.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语言特色。
4.“一看胖手腕的红线,我觉得比写完一本伟大的作品还骄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11-08更新 | 1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1)北平的天又高起来!八一三!上海的炮声把久压在北平人的头上的黑云给掀开了!

祁瑞宣的眉头解开,胖脸上拥起一浪一浪的笑纹,不知不觉的低声哼着岳武穆的《满江红》。

瑞全扯着小顺儿,在院中跳了一个圈,而后把小妞子举起来,扔出去,再接住。弄得小子惊颤的尖声笑着,而吓坏了小顺儿的妈。

老三!你要是把她的嫩胳臂嫩腿摔坏了,可怎么办!小顺儿的妈高声的抗议。

祁老人只晓得上海是个地名,对上海抗战一点也不感兴趣,只慨叹着说:劫数!劫数!这又得死多少人呀!

天佑在感情上很高兴中国敢与日本决一死战,而在理智上却担忧自己的生意:这一下更完了,货都由上海来啊!

爸爸,你老想着那点货,就不为国家想想!瑞全笑着责备他老人家。

我并没说打日本不好哇!天佑抱歉的声辩。小顺儿的妈莫名其妙,也不便打听,看大家都快活,她便加倍用力的工作,并且建议吃一顿茴香馅的饺子。歪打正着,瑞全以为大是要以吃饺子纪念这个日子,而大加夸赞。大嫂我帮着你包!

你呀?歇着吧!打惯了球的手,会包饺子?别往脸上贴金啦!

天佑太太听到大家吵嚷,也出了声:怎么啦?

瑞全跑到南屋,先把窗子都打开,而后告诉妈妈:妈!上海也开了仗!

好!蒋委员长作大元帅吧?

是呀!妈,你看咱们能打胜不能?瑞全喜欢得忘了妈妈不懂得军事。

那谁知道呀!反正先打死几万小日本再说!

……

(2)中国的飞机出动!北平人的心都跳起多高!小崔的耳边老像有飞机响似的,抬着头往天上找。他看见一只敌机,但是他硬说是中国的,红着倭瓜脸和孙七辩论:要讲剃头刮脸,我没的可说;你拜过师,学过徒!说到眼神,就该你闭上嘴了:尊家的一对眼有点近视呀!我看得清楚极了!飞机的翅膀上画着青天白日,一点错没有!咱们的飞机既能炸上海,就能炸北平!

孙七心中本来也喜欢咱们的飞机能来到北平,可是经小崔一说,他就不能不借题抬几句杠。及至小崔攻击到他的近视眼,他认了输,夹着小白布包,笑嘻嘻的到铺户去作活。到了铺户中,他把小崔的话扩大了一些,告诉给小商人们。他一手按着人家的脸,一手用刀在脸上和下巴底下刮剃,低声而恳切地说:我刚才看见七架咱们的轰炸机。好大个儿!翅儿上画着青天白日,清楚极了!人家在他的剃刀威胁之下。谁也不敢分辩。

小崔哼唧着小曲,把车拉出去。到车口,他依然广播着他看见了中国飞机。在路上,看到日本兵,他扬着点脸飞跑;跑出相当的远。他高声的宣布:全杀死你们王八日的!而后,把咱们的飞机飞过天空的事,告诉给坐车的人。

李四爷许久也没应下活来——城外时时有炮声,有几天连巡警都罢了岗,谁还敢搬家呢。今天,他应下一档儿活来,不是搬家,而是出殡。他的本行是窝脖儿。到了晚年,他也应丧事:他既会稳当的捆扎与挪移箱匣来椅,当然也能没有失闪的调动棺材。在护国寺街口上,棺材上了杠。一把纸钱像大白蝴蝶似的飞到空中,李四爷的尖锐清脆的声音喊出:本家儿赏钱八十吊啊!抬杠的人们一齐喊了声啊!李四爷,穿着孝袍,精神百倍的,手里打着响尺,好像把满怀的顾虑与牢骚都忘了。

李四大妈在小羊圈口上,站得紧靠马路边,为是看看丈夫领殡——责任很重的事——的威风。擦了好几把眼,看见了李四爷。她含笑的说了声:看这个老东西!

棚匠刘师傅也有了事作。警察们通知有天棚的人家,赶快把棚席拆掉。警察们没有告诉大家拆棚的理由,可是大家都猜到这是日本鬼子怕中央的飞机来轰炸;席棚是容易起火的。刘师傅忙着出去拆棚。高高的站在房上,他希望能看到咱们的飞机。

小文夫妇今天居然到院中来调嗓子,好象已经不必再含羞带愧的作了。

连四号的马老寡妇也到门口来看看。她最胆小,自从芦沟桥响了炮,她就没迈过街门的门坎。她也不许她的外孙——十九岁的程长顺——去作生意,唯恐他有什么失闪。她的头发已完全白了,而浑身上下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手指上还戴着四十年前的式样的,又重又大的,银戒指。她的相貌比李四妈还更和善;心理也非常的慈祥,和李四妈差不多。可是,她在行动上,并不象李四妈那样积极,活跃。因为自从三十五岁她就守寡,不能不沉稳谨慎一些。

今天,长顺告诉外婆:不要紧了,我可以出去作买卖啦!上海也打上了上,咱们的飞机,一千架,出去炸日本鬼子!咱们准得打胜!上海一打胜,咱们北平就平安了!

外婆不大信长顺的话,所以大着胆子亲自到门外调查一下;倒仿佛由门外就能看到上海似的。

老太太的白发,在阳光下,发着一圈儿银光。大槐树的绿色照在她的脸上,给皮肤上的黄亮光儿减去一些。有皱纹的地方都画上一些暗淡的细道儿。胡同里没有行人,没有动静,她独自立了一会儿,慢慢的走回屋中去。

怎样?外婆!长顺急切的问。

倒没有什么,也许真是平安了!

上海一开仗,咱们准打胜!外婆你信我的话。准保没错儿!长顺开始收拾工具,准备下午出去作生意。

(有删改)


【注】①八一三,是指“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事变以后,1937年8月13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②祁老人,近80岁,《四世同堂》的代表人物,儿子祁天佑,布店掌柜。长孙祁瑞宣,二孙祁瑞丰,三孙祁瑞全。曾孙小顺儿,祁瑞宣之子;曾孙女小妞子,祁瑞宣之女。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上海“八一三”抗战的消息传来时祁家人的反应,既写出了大家的高兴心情,也写出了祁天佑对生意的担心,场景真实。
B.小说中的瑞全怀着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他将上海开仗的消息跟母亲分享,还郑重批评了父亲只想着生意不想着国家的自私思想。
C.小说中写李四爷找到出殡的活儿,棚匠刘师傅找到拆棚的活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平沦陷后普通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困顿之中。
D.小说中马老寡妇与李四大妈不同,她胆小,沉稳,谨慎。自从卢沟桥响起了炮,她就没迈过街门的门坎,她也不许她的外孙长顺去做生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眉头解开,胖脸上涌起一浪一浪的笑纹,……哼着岳武穆的《满江红》”,主要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再现了祁瑞宣此刻的心情。
B.小说节选部分篇幅虽短却内涵丰富,通过人物对话再现了抗战时期沦陷区北平小羊圈胡同的生活场景和普通民众的心理状态。
C.小说节选部分塑造了祁天佑、祁瑞全、小崔、李四爷、长顺等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塑造的主要人物是祁瑞全和小崔。
D.小说语言具有明显的“京味儿”特色,如“一档儿活”“窝脖儿”“准保没错儿”等都带有北京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印记。
3.请分别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4.有评论认为:老舍《四世同堂》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能在平和的自然状态中,呈现出正的力量,表现出了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人的不屈。请以选文为例简要分析。
2021-07-15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地,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地亲切,格外地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儿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地光亮,粉笔是分外地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地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摸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远远地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

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地一致地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地,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乙文】

最后一课

老舍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篇文章跟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样,都是从老师的角度写师生们对敌人入侵的共同反应,从一件特定的小事——“最后一课”去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B.“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日本的侵略充满了血腥,连日本的国旗也充满了血腥,通过描写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张气焰。
C.“(我)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表现了“我”对日本人的痛恨,体现出“我”的坚定和决绝,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教书育人。
D.【甲文】第2段中写到郑振铎的抽噎,第5段中写到几个女生的啜泣,说明他们为国土的沦丧而感到屈辱,极度的悲痛正是他们爱国主义的表现。
2.下列关于师生对于战事的反应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和在宣布下课时“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并不矛盾,都表达了学生们对学校、祖国的依恋,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B.【甲文】写下课后,“每个人都已觉得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去。”表明师生们会集中力量,一致抗日,他们会向抗日队伍当中走去。
C.【乙文】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而“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抖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日里的镇静。
D.【乙文】“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运用了比喻,说明青少年面对战争的麻木,与祁瑞宣老师今天“不上课了”的举动有类似的表达效果。
3.同样是面对战争,【甲文】郑振铎“愿意讲得越多越好”,【乙文】祁瑞宣则是“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这样来表现的意图。
4.老舍先生擅长“底层叙事”。底层叙事,指文学创作对底层人物或者底层社会的一种关注的表现形式,运用日常性的叙述话语讲述了底层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事件使作品更紧密地贴近社会,并探讨底层苦难生活的社会根源。试结合【乙文】谈一谈这一方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022-10-28更新 | 4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