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32 题号:108225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上帕米尔

肖云儒

帕米尔,我们这个星球上极致的高原,我心中极致的精神坐标。

2016年10月的一天,丝路万里行车队由西部边城喀什出发,奔向国境线上的吐尔尕特口岸。我们将从那里穿越帕米尔高原东部,进入吉尔吉斯斯坦。车队朝着帕米尔疾驰,造化用洁白的云絮将天穹擦洗得锃光瓦亮,蓝天的穹顶下,帕米尔缓缓向我们走来。

一出关口,便听见惊呼连连:窗外,快看窗外!在最后一抹即将消失的天光中,蜿蜒的公路九曲十八盘,盘盘都是等候出入境的车辆!而且目所能及的几乎全是中国产的加长重型载货卡车!不少车已经亮起了前灯,中国车队便像珠宝嵌满了帕米尔的山腰,峰顶的雪冠也就变成了丝路皇冠。这就是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繁茂尽在不言之中了。我们看到的还只是丝路经济带这本大书的扉页。大家来了精神,决定连夜驱车,一鼓作气赶到吉尔吉斯斯坦的那伦市。

但帕米尔是有尊严的,它不会让人轻易地从它身边穿越,哪怕是同为好汉的中国邻居。它一定要给生冷蹭倔的西部人一点颜色。它要用寒冷,用高原反应,用山道的崎岖,用雪地的湿滑,用种种的困难考验这群硬汉子。而中国西部人也一定会大声告知帕米尔我们姓甚名谁。这是强者之间的交友之道,这也才是帕米尔,才是中国人!

车队一路西行,和帕米尔渐行渐远。既已一见倾心,必会肝胆相照,让我们在万里丝路上再作推心置腹的交谈。

2019年的春夏之交,又有了一次中亚三国之行。我是专门瞅着帕米尔去的。

我们朝天山深处的古城奥什疾驰,打算从那里登上帕米尔西北侧,去山鹰之国塔吉克斯坦。经过费尔干纳盆地及稍北的怛罗斯一带,那是著名的古战场。但征战再多也阻断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有时,战乱反倒冲决了疆域、民族的隔离,从另一个坐标上促进了文明互鉴。在唐代怛逻斯大战中,有些随军的中国造纸工匠羁留在中亚。一个甲子过去,仿照中国蔡伦纸工艺的“撒马尔汗纸”开始上市。又经过一二百年的传播、提升,纸张的制作工艺进入了南欧,在后来文艺复兴运动中,给予新文化的传播以助力。中国纸便这样走向了欧洲。

千年风云消失在历史尽头,现在在这里一切都看不到了,一切也都看到了。

越野车朝群山簇拥的高原疾驰而去,心底渐生出一种激动。一层又一层,越野车驶进大山的堂奥,在它的五脏六腑中穿行。驰过一道道悬在天际的急弯,从中国援建的长达5.5公里的自由隧道中冲出来,我们便悬空飞翔扑进了帕米尔,置身于千山万岭的怀抱之中。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在心中壮丽地响起来!那旋律从天边升起又传向天边。它将眼前伟岸无比的空间转化为辉煌无比的时间。力的意象、美的情绪从丹田升起,心跳遽然加速。犬牙交错的山,层峦叠嶂的山,绵延不绝的山,纠缠不清的山,一往情深的山,就这样一下子扑了过来!

不,用“山”这个熟知的词儿,已经表达不了此时此地的感受。帕米尔,横拉开是岭,起伏着是巅,竖起来是峦,高耸着是峰!不不,他们应该是成千上万胳膊挽着胳膊,顶天立地站在天空之下的男子汉!不不不,他们实实在在就是天精地气铸就的远远超越形体之上的一种精气神!二怎么才能传达此时此刻的感受?直想呐喊直想高歌直想沉思,也想流泪。帕米尔让人方寸大乱!

而待你进入帕米尔腹地,待你以一个纯然个体的生命来感受这里的雄山大水和无际天宇,你又会有另一种感动。你会将上面的思考、感受一股脑儿抛开,被眼前的直观之美所占领。

你感受到的是那种不可言说、直击灵魂的生命震撼和审美震撼。眼前展开着地球上规模最大的英雄聚首、生命狂欢场面。一切宏阔、伟岸之美,苍凉、悲怆之美,沉郁、深虑之美,雄健、自强之美,都在这里对酌、酬唱、协奏,构成多声部的交响,是如此缤纷、灿烂、辉煌!这个大美境界显示了造化的内力和魅力,也暗喻了人类审美境界无与伦比的丰厚多彩。——原来这里还是人类精神的审美之“结”,美感交集的“山结”。

迎着高原的硬风,车队朝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绝尘而去。山风毫不留情地让我们集体感冒了。朝拜神圣的帕米尔,不付出一点儿什么,留下一点儿什么,会遗憾终生的。我们朝着高山大峒痛快而放肆地打喷嚏,本以为可以声震山河,不料声音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渺小的个人怎能在如此阔大的空间产生回音?但我们总算是在帕米尔的怀抱中留下了自己肺腑中的声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珠宝”般的中国车队在帕米尔山腰关口等候出人境,这情景还只是作者对丝路经济带繁茂景象的初步认知。
B.“一切都看不到了,一切也都看到了”,是指历史上的战争及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形消失了,但影响至今犹存。
C.进入帕米尔高原腹地前后,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进入高原腹地后感受到的直观之美更能占据作者的心胸。
D.作者本以为他们的喷嚏声可以声震山河,但事实上却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流露出作者的渺小感和谦卑情绪。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一上帕米尔的叙述,为下文写第二次上帕米尔蓄势,欲扬先抑,衬托了作者二上帕米尔的深切体验。
B.文中“肝胆相照”“作推心置腹的交谈”等词句,将帕米尔人格化,表达出作者想与之精神交流的渴望。
C.文章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既有今天新丝绸之路的叙述,也有历史上文化交流的回顾,使文章内容丰富深厚。
D.文章以“上帕米尔”为线索,记叙了作者与帕米尔的两次机缘际会,笔力雄健,风格豪放,感染力强。
3.为增强情感的抒发,作者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文中画线的语句简要说明。
4.作者为什么说帕米尔高原是“我心中极致的精神坐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腾

张炜

原野上,一匹奔腾的骏马……

刚开始它迎向太阳,沐浴霞光。白云和漫漫长路衬托得它更为俊美。

当它的鬃毛和长尾蒙上一层灰尘、全身汗水淋漓的时候,太阳正好移到了当空。烈日将一切灼焦。滚烫的风里摇动的植物、龟裂的大地……

暮色里仍在踏踏狂奔的,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它用力催动自己的步伐,昂起头颅。夜风欲息,鬃毛再不能在光色中像火焰一样燎动了。苍茫中,四周的绿色全部融解、隐去。只有星星闪现空中。

人们只凭这踏踏的马蹄声,判断有一匹马在野地里奔跑。

是什么让你无休止地奔波,不能停息?你仰天发出嘶呜,那是你的回答吗?可是这长啸也无法诠释,你留给自然的那些回响也令人费解。它大概是你不停奔腾中伴随的声息,如同留给自己的歌唱。

奔腾的骏马!由缓缓而行到飞驰而去的、踏踏不止的奔波之旅啊,永远向前,直到一切消失……

为什么要奔腾?设问那滚滚流动的长河:为什么要奔涌?为什么要无休无止地汇向海洋?设问那个喷薄而出的朝阳:为什么总要升上高空,穿过层层雾霭,普照大地?设问这潮起潮落的海洋:为什么这样滔滔无际,泛起一片银光,或是咆哮,耸荡起一片如山的波涌——不停地扑向海边,又不断地碎成雪白的、丈把高的浪花?

没有回答。它们都不能够停止,只是继续着,只是按照上帝所赋予它们的动力和节奏,无休止地运动下去。

万物有灵,有自己的命数。这是生命之谜,是潜在底层的灵魂的焦灼。这一切迫使它们运动和磨损,永无休止地变幻和造化。时光可以剥蚀山脉,让其化为浮尘和土壤,时光可以改变一切。时光在运动和旋转中改变生命。这绚丽的悲剧,伟大的毁灭,整个过程弥散出无与伦比的美。

骏马必要奔腾。它不会在污浊的泥潭里匍匐、咀嚼。骏马应该倒在原野之上,或者是洁白的雪崖之上、裸露的岩石之上。当它倒下的时刻,它的头颅也仍然指向前方——成为原野上行进的一个伟大标记。

那个秋天,寒风乍一吹起,田野流转着沉甸甸的香气。一匹浑身挂带着伤痕的马踏踏而去,迎着秋风、向着南方——那是一片黛色的山峦。它冲破层层罗网,身上留下割伤,淌着鲜血。可这一场挣脱和奔突令其何等愉快。它不倦而无畏,掠过的尽是诅咒与惊恐。

有人断言它不久即会因干渴倒在泥沟,因莽撞冲上断崖。它将摔得皮开肉绽,最后被山里的食肉动物啃成一堆白骨。

骏马嘶鸣着,往前驰骋。许久以前,还是它身陷罗网的时刻,它就遥望南方那一片黛蓝色的山了。那是何等美丽的一片。它期待那里遍布山花,阵阵鸟语使人迷醉。那是无限的幻想之梦。

那时它还被绞索缚住,四周栽满铁藜。它不知这正是一个鲜活强悍的生命所要经历的磨难,只是一味企盼遥想。那必定离去的一念在鼓励它,冲撞心扉。它甚至想象山阳坡上,有一片灿烂的卷丹花、河谷上有英武的钢松、无边的嫩草、丰美的食物,还有在阳光下泛亮的活泉……

一场永不停歇的挣脱开始了。百折不挠,直至成功。

向南的高地越来越陡,山势险峻。它浑身淌满了汗水,每一根毛发都在欣悦和激愤中浸湿,四蹄扬起的尘埃又将其糊住。它周身发痒,寒风吹起瑟瑟发抖。可是那片闪着光泽的卷丹花、美丽的钢松,都在诱惑鼓舞。它看到了命运的微笑。

午夜,月亮和它一起飞奔;饥渴了,喝一口混浊的泥浆,啃一点草叶。一刻不停地往前。踏踏马蹄伴着高空的雁鸣——那是另一些奔波不息的生命。视野里有什么鬼火在闪烁,一些发蓝的眼睛……那是狼,以及其他食肉动物。它们甚至发出了阴笑,咯咯的笑声使夜晚变得更为可怖。

整整花费了一个季节,它才走穿这片大山。

它站在山阳坡上,看到了河谷,但没有看到红色的卷丹花和一排排的钢松。在苦涩的水潭旁,它勉强地饮用了一点水。它的毛发因为被越来越冷的山风吹扫,脱落了很多。它甚至有点倦怠。每天,当东方的太阳喷薄而出的那一刻,它的神情就为之一震;看到那一天繁星,它就感到一丝莫名的温情暖意。泪水涟涟,它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跑啊跑啊,更南方,一片雾霭下闪烁的蔚蓝,化为它梦寐以求之所、潜伏和生长之地。

力量像汩汩流泉,又一次冲腾奔涌。

涉过河水时,汹涌的水流险些把它冲走。它奋力挥动四蹄,胜了。登上彼岸,全身的污垢也被洗涤了——此时太阳升上半空,周身给照得灿亮。那新鲜的毛色证明了它青春勃发的生力,那甩动的长鬃显示着它永未丧失的希望。它昂首长啸,声震河谷……

两岸的植物、动物,所有的生灵,都惊奇注视。它们呼出的惊叹与它的嘶鸣混在一起,激荡四野。一排落叶松在行注目礼,美丽的叶片垂下,给奔波的精灵以宝贵馈赠。

只有希冀,没有终点;只有远途,没有退路。它奔着,永无休息。一片又一片土地飞跃了,跨越了。那个美丽的传说,那个奇异的梦幻,那个落在童心里的种子,这一切所催生的那片绚丽终未出现。它渐渐明白只有奔腾——这奔腾本身就是一片绚丽,一个希冀,一个未知,那才是终点的终点。

它走过了一个季节,又穿越了另一个季节,仰天长啸,美鬃冉冉燎动……

为什么不能停歇?为什么不愿止步?它只记住了内心里最纯美最准确的判断。它只为了终点的终点、一切的一切——奔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骏马在奔跑中变成了满身伤痕的老马,这可以看成是为了生活而奔波的现代人的缩影。
B.文章中骏马在奔腾中遭遇了各种磨难,揭示了环境的黑暗,暗示了骏马的悲剧命运。
C.文章以骏马的行踪为线索,将它所见到的环境想象的美景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D.文章作者善于描写,多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而又极富哲理,常能激发读者深思。
2.结合文本内容,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力量像汩汩流泉,又一次冲腾奔涌。
(2)两岸的植物、动物,所有的生灵,都惊奇注视。它们呼出的惊叹与它的嘶鸣混在一起,激荡四野。一排落叶松在行注目礼,美丽的叶片垂下,给奔波的精灵以宝贵馈赠。
3.骏马为什么要奔腾?作者做出了三个层次的回答,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2020-12-30更新 | 1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倾听滴水

何羽

我常常因幻觉中的滴水声响而惊悸。在睡梦中,在清醒的白天。

少年时为了复习迎考,我想出了一个方法(灵感来自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的勤学故事),在洗手间,我将水龙头关至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摆放一只水桶。滴,滴,滴,滴,然后,我跑回房间,练字,背书。间或在凝神的瞬间,在绷紧的心思稍一松弛的瞬间,我便听见那滴水的声音在催促。我知道,这会儿,水桶底部已铺上一层水膜,且正以极难察觉的速度攀升。

乃至睡梦中,我也常被幻觉中的滴水声惊醒,猛然坐起,冲进洗手间,胡乱擦了把脸,又坐回书桌前,却两眼发蒙,茫然无措。只好倒头又睡,总不敢睡深,半梦半醒之间,思维一片沉重的混浊。

而那滴水的声响却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

这滴水的声音就这样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

听,这滴水是有生命的。

将滴水控制在一秒钟两滴的速度,这水声听起来就像十六七岁的我,年轻,矫健,兴致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来不及看清什么,来不及后悔什么,细细密密的日子就这样快速地过去了;稍慢了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稳,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被身后一大摊琐事杂务推着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渗化出来,汇拢,凝聚,像一颗盈盈欲滴的泪,又像一颗思维的结晶体,饱满,丰硕,而后,“咚”的一声,落入耳膜,凝重,庄严,掷地有声,像一句古代的誓言。

这滴水的声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归至于沉默的虚无。

你说,这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是由多少颗这样微弱而真实的水滴汇成的呢?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世间万物的历程,又与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我常常无言以对滴水的责问。

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间正上演着多少出剧目呢?

这滴水之舟,究竟能承载多少的笑与泪,悲与喜,生离与死别?

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谁也无法将一滴水永远留住。

天地之间,万籁俱寂,唯有滴水声,如珠玑,如佛音,点点滴滴落心头。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水滴,石穿,更何况是脆如蝉翼的生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多少智者,倾听滴水之声,浊心因此而明净,他们顿悟后的长叹落在历史之河中,激起滴水的层层回音,至今不绝如缕。

漫步回野,一颗颗露珠正凝于叶尖。无色,无声。

一忽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光芒四射。

露珠们开始闪烁不定,窃窃私语,如忽明忽灭的萤火。

光线慢慢移过来,移过来。在一个恰当的角度,聚集。瞬时,灵犀一点,心领神会,回应着阳光的这滴水珠便折射出炫目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雍容富丽,金碧辉煌,如梦如虹……与平生的素朴纯净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拥有的色彩它都拥有,一切大红大绿,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间,默默包涵,而自身却是剔透无比,通体明亮,这是一种何等气度的生存智慧?

甚至,这一滴水的华美比之一颗罕世的钻石更无价,因其转瞬即逝,而更富有灵性,富有生命的绚丽的喧响,因而,美得异常触目惊心,无与伦比。

或许,这一滴水一生的期待,只为了这瞬间的辉煌?

此时,谁敢鄙视,谁敢漠视,这一滴水的存在?

此时,谁还能说,无色与沉默是一种苍白与单调?

无色是至色,沉默是绝响。

也许,人的一生,还不够用来守望滴水升腾为云的历程,但我不能不信奉这滴水之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将幻觉中的滴水声和人生、历史进行关联,赋予一滴水以生命的内涵与力量。
B.本文通过倾听滴水而展开联想,告诉我们做人要像小水滴一样:外表不张扬,内心却无限充实、丰富。
C.作者笔下的小水滴,是微小与宏大,柔弱与坚韧,平凡朴素与辉煌璀璨的和谐统一,令人叹为观止。
D.作者在赞美滴水的精神的同时,也惋惜露珠的“闪烁不定”“忽明忽灭”,仅追求阳光下的瞬间辉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多用反向句,意在激发读者对“滴水”所蕴含的哲理的思考,同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
B.文中引用一些著名的古诗、词句,为的是说明人生的短暂、脆弱,相比之下,滴水却永恒、坚韧的道理。
C.文中写水滴折射出的炫目的颜色,为的是反衬水滴的“无色”,因为只有无色,才能使人的浊心明净。
D.本文多用短句,有简洁之美;又能够做到长短结合,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有灵动之美。
3.“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为什么?请分点阐述道理。
4.作者从阳光下水滴的光彩,领悟到了“生存智慧”,这“生存智慧”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作简要阐述。
2021-03-18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陇上行

于坚

大年初二,我们一干人去陇上,四下漫游。

这是一个失传的时代。“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比如陇上,如今还有几个人知道这不是一道田埂,而是泛指?我一直向往着“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我以为,“车辚辚,马萧萧”“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些场面肯定是不会有的了。西安古迹众多,游人如织,令我麻木。景点就像古董商店,都是些模特一般的死东西,看不出什么感觉。有一座寺庙,土头土脸的,在哪里已经忘了,藏在几棵老树间,青砖灰瓦,传出的诵经声像蝉鸣。在唐朝,大约蝉也是这样鸣的吧,没有丝毫的表演性。进去时,一行青衣僧人正排着队从经堂里出来,去绕着槐树走,都是生机勃勃的小伙子。大雄宝殿里有张桌子,桌面摆着一本外语书,旁边有个本子,上面歪歪斜斜写着简化潦草的汉字和拼音——正在练习翻译嘛。 心头一亮,玄奘译经处,落叶满长安。唐朝活着呐,它只是在我们以为它不该在的那里。那么伟大辉煌的唐,怎么能在这种简陋之处呢?

朋友曾带我去找渭水,最后看见一处流着脓的水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呵!我念叨了一下午,我还以为李白杜甫写过的东西都是圣迹,被供着呢!

我带着一位澳大利亚的朋友去吃羊肉泡馍,进店坐下,几个白生生的馍就端上来,说时迟那时快,朋友已经捉住一馍,咬将下去,我赶紧叫道,吃不得呢哥哥,是生的——只好停下来。无论在路上如何紧赶慢赶,从高速公路来,坐喷气式飞机来,进了羊肉泡馍店,你就必须按照古老的时间,慢下来,而且越慢呢,你那碗羊肉泡馍才吃得越到位。

我一直把从长安传到西安的羊肉泡馍看成日常生活中一个“慢的仪式”,此类仪式组成了昔日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基础。在中国,生活的意义就是现在、此时此地;在西方,生活的方向是前面、远方。麦当劳的吃法,是为了让你赶路,麦当劳怎么吃也是快的意思。馍的意思却是慢,这就是生活的味道。为什么中国把“吃”吃出了独特的“道”,因为中国人对存在的理解不同。今日西方那些最前卫的智慧倒是已经有些要慢下来的意思。前几日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他写道:“跑步的人与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怎么不说散步呢?他的说法颇有魏晋风度,嵇康、阮籍之流骑在马上还嫌快,要坐在牛车上看风景。在当下追求快节奏的中国,这可不是什么前卫,而是“需要抛弃的传统思想”。

我几次进西安都是坐火车,直到2002年夏天才是坐飞机去的。从机场进城要从平原上穿过,就是“乐游原上望昭陵”的那个原,差不多吧。汽车跑起来,一马平川,长安——而不是西安——在我的视野里出现了,在当代这种文化语境里面,长安是很难看见的,大多数人一辈子也看不见长安了。时代的列车总是向前,向前,再向前。只有少数人侥幸停下来。忽然发现在西安市水泥群的外面,黄土蒙蒙的郊原上蹲着一座座金字塔式的山包,但并没有金字塔那种逼人仰视的气势,那种凌厉、精确。山包其貌不扬、敦实、素朴、轮廓模糊、荒芜。

“是什么?”

“皇陵。”

哦,我的天,每一座山包下面,都埋着一位皇帝。

古原,灰蒙蒙的天空,外表朴素已重返混沌的黄陵……使西安的郊外有着本世纪最伟大的景象,那感觉并不亚于尼罗河边的吉萨金字塔群。尤其是在日落时,西安郊区依然有着李商隐诗歌里面写到的那种感觉,驱车古原,夕阳无限,已近黄昏。伟大的文明已近黄昏,但永远不会坠入黑夜。它总是在世界的后面,它是一种黄昏式的存在,当我们回首历史时。总是被那永恒者感动、激发。我感觉中国文明的伟大传统,是一个永远的黄昏状态——金色的黄昏。秦是铜铸的,汉朝是金声玉振的,唐朝是挥金如土的,宋朝是金枝玉叶的,就连文明没落的清朝也是飞彩鎏金的。黄是大地之光,文明之色也是一派金黄。黄来自天地玄黄,来自黄帝内经,来自黄袍马褂,来自佩紫怀黄,来自金樽美酒,来自金丝楠木,来自金戈铁马……最后升华成伟大的黄昏状态。黄,永远徘徊在中国世界的后面,容纳着,守护着,那光芒有死亡的阴影,也有人间的气息,高贵、庄严、大气、灿烂,归于朦胧混沌,但永不黑暗,它等待着、化育着。在中国世界的局部,我常常隐隐地担忧,现代主义凯歌高奏,那满载着水泥、玻璃、塑料膜、流行音乐……的时代列车正在一秒钟一秒钟地把中国大地填理起来,但那伟大的黄昏在一切的后面,一旦在世界的某个缝隙瞥见它,我又感到释然。

那一日,我在西安郊区的古原上,看见伟大的黄昏中,沉重如鼎的皇陵在玄黄中一座座升起来,担忧即刻灰飞烟灭。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对“士头土脸”的寺庙中“生机勃勃的小伙子”以及练习翻译的“潦草的汉字和拼音”等的描写,表明了唐朝还活着。
B.西安景点像古董商店,渭水“流着脓”,眼前所见的曾经的“圣迹”的没落,是因为时代列车总是向前,淹没了它们的活力。
C.作者把羊肉泡馍看作一种“慢的仪式”,认为这种“慢”是昔日中国日常生活的基础,但在追求快节奏的当下,要抛弃这些传统思想。
D.黄土郊原上皇陵所蕴含的意义只有少数停下来的人能感悟,当作者领悟到表象掩盖下的文明的伟大以及生生不息后,顿感释然。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多次引用诗句,既表现了古都长安厚重的文化,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也借此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失落情绪。
B.从“我一直向往着”“我一直把……‘慢的仪式’”来看,作者是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和旁观者的视角来铺叙所见所感,情感随所见所感起伏变化。
C.作者在描写古原上的皇陵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与气势逼人、凌厉的金字塔的对比,突出皇陵的其貌不扬、素朴和敦实。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语言平实,抒情性强烈,通过大量罗列描写自己感受的词语,透露出作者丰富而深邃的内心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文明是“黄昏文明”?请简要分析。
4.于坚的散文选材广泛,在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表达了自己的体验和经验。结合本文,请简要分析。
2021-01-06更新 | 3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