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8 题号:108394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刚柔并济是正道:老子的“柔实力”

叶自成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及从中延伸的“柔实力”,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柔实力”有丰富的实践。柔弱与刚强,亦如一阴一阳,一正一奇,形成了治理国家的两个方面,刚柔并济是正道。“柔实力”可以为今天国家治理和天下治理提供有益的思想基因。

老子思想中的“柔弱”大体上有五种用法:一、以“柔弱”指身体力量、实力、硬实力的弱小,如“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之“弱”,这里说的刚强胜柔弱,即力量大的一方战胜力量弱小的一方。这是通常的规律。二、以“柔弱”指精气神的生理心理状态,此时的“柔弱”意为意志的柔韧、精气神的充足,如“弱其志,强其骨”。三、以“柔弱”指大道的体用关系,如“弱者道之用”,讲的是大道为体,柔弱为用,是一种哲学上的体用概念,与力量大小无关。四、以“柔弱”来论述其对立面坚强,论述柔弱与坚强的关系,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发展过程,要经历从柔弱到坚强的变化。老子这里所讲的柔弱与刚强的关系,是警示人们,柔弱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生命体变成坚强者时,就要开始走向反面了。第五种用法,使用的次数最多,内涵也特别丰富,就是“柔弱胜刚强”。这里的柔弱胜刚强,显然不能直接理解为力量弱小的战胜力量强大的,因为这违反了常识。这里的柔弱者并非指力量柔弱、弱小,而是指力量的柔性使用,即“柔和谦顺”。

老子论述的“柔弱胜刚强”,可以从以下两种情况来理解:一是,力量弱小的一方,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凭借柔力量的优势,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取得胜利;这里的柔弱胜刚强,准确地说是善于柔性使用力量的一方,战胜力量强大的一方;或者说善于柔性使用力量的一方,战胜力量与自己相当,但却刚性使用力量的一方。二是,力量强大的一方,面对另一个强大的敌人时,善于柔性使用力量,因此力量强大的一方以柔性力量,战胜力量更强大但却刚性使用力量的对手;当然,在面对力量不如自己的一方时,它也善于柔性使用力量来战胜对手,以达到以最小代价争取胜利的目的。总之,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柔弱胜刚强”,但这个战胜刚强的“柔弱”,一定不是指力量弱小的“柔弱”,而是指柔性使用力量之“柔弱”。

西方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曾指出“中国古代文化中虽然从未提及软实力,但中国人其实早已深谙此道”“中国有魅力无穷的传统文化”。老子有“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孔子也有“柔远人”的思想。老子和孔子的“柔”,是大道的化身、仁德的表现。除力量的柔性使用之外,我们还可以将与硬实力相对的那些非硬性的、有柔性影响力的因素吸纳进来,这其中包括价值信仰吸引力、思想文化吸引力、个人魄力和感召力、说服力等,共同形成“柔实力”。

总之,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无论是国防建设还是经济发展,无论是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建设还是人的素质的提高,都要根据时代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努力增强硬实力,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使外部敌对势力不能对本国起觊觎之心;另一方面,要努力加强柔力量的建设,提高对道与德的认识把握能力,提高执政者与百姓的和谐程度,提高国家的对外吸引力、影响力。只有刚柔并济才是达致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之术。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的“弱”指的是精气神的生理心理状态,即意志的柔韧、精气神的充足。
B.“柔弱胜刚强”不能直接理解为力量弱小的战胜力量强大的,这里的柔弱者是指力量的柔性使用。
C.力量强大的一方,面对力量不如自己的一方,刚性使用力量比柔性使用力量,取得胜利的代价更小。
D.老子“柔弱胜刚强”和孔子“柔远人”的“柔”都指力量的柔性使用,是大道的化身、仁德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刚柔并济是正道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阐述了老子思想中的“柔弱”的五种用法,自然地引出了本文要重点说明的“柔弱胜刚强”。
C.文章第三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两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了对老子的“柔弱胜刚强”观点的理解。
D.文章第四段运用引证法,通过引用约瑟夫•奈的论述,说明中国古代文化对“软实力”的重视由来已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是警示人们要一直保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柔弱者状态。
B.力量弱小的一方,在面对比自己力量强大的对手时,借助柔力量的优势,也能以柔克刚,战胜对手。
C.“柔实力”既指力量的柔性使用,又包括价值信仰吸引力、思想文化吸引力、个人魄力和感召力等。
D.一个国家要达到长治久安,既要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努力增强硬实力,又要努力加强柔力量的建设。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瓦面上带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是兼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建筑配件,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在相当高度的屋顶、檐头的位置上,在有限的面积上,在仰视和远视的重重局限下,尽可能以最为醒目突出的构图形式呈现。

瓦当,起源于春秋晚期。最初,瓦当上的主要纹饰多是兽面纹半瓦当,后来才普遍向卷云纹发展。到东周列国,瓦当就成了一些大型建筑的构件,发展迅速,鼎盛一时。到了汉代,在继承秦代瓦当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在瓦当的图案装饰上一时涌现出大量的文字瓦当,成为汉代瓦当的一大特色。汉代瓦当,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装饰手法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种类,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

瓦当纹饰的取材十分丰富,几乎囊括了天上、地下、神话世界和人间生活的各个部分。从幻想中的猛兽饕餮、龙凤、四神图腾,到自然界各种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房屋、人物、云彩以及各种抽象的几何线条,组成的图案和文字表达出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情感等等,描绘出了一个龙飞凤舞、鹿奔虎啸、鸟飞鱼跃、祥云缭绕的极为丰富饱满、充满着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异常热闹世界。以艺术特有的敏感触觉,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容纳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瓦当的造型具有艺术的浪漫色彩。它以大幅度的动作,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颇具野性地塑造出一个个飞扬流动而又古朴可爱的艺术形象。如四神翼虎、蟾蜍与玉兔纹瓦当,完全是粗线条、粗轮廓的大手笔,不做任何细部的直接描绘,长短不合的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但这一切却增加了它们力量、气势的美,构成瓦当艺术古拙质朴的风格,简而不俗,夸而不饰,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天真狂放的气势,呈现出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精神。

瓦当文字多为篆书,篆书之美是建立在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状结构之上,即在于它们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结体自如,布局完满。瓦当书法在有限的空间淋漓尽致体现了这种美。据统计,瓦当篆文的变化就有120种之多,还有少量运用美术变体的,充分发挥了篆文书法的装饰艺术作用。

瓦当集绘画、浮雕、美术、书法于一体,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个极具特色的艺术种类。它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还是研究我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编自解道《瓦当,凝固在屋檐上的岁月流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瓦当是屋顶、檐头位置的瓦面上带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图形最为醒目突出。
B.瓦当的纹饰取材于平常生活,反映了人们的日常起居,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C.汉代瓦当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大量的文字瓦当出现在图案装饰上是其特色。
D.作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艺术种类,瓦当的空间极其有限,反映内容较为单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瓦当的起源和发展基础上,指出汉代瓦当具有独特的形式和手法。
B.文章以四神翼虎、蟾蜍与玉兔纹瓦当,论证瓦当的造型具有艺术的浪漫色彩。
C.文章以呈现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精神为论点,深入论证瓦当具有力量之美、气势之美。
D.文章从起源、取材、造型、文字四个方面论证了瓦当的特点,论证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瓦当典雅大方,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艺术享受。
B.瓦当的造型不做细部描绘,完全是粗线条、粗轮廓的夸张手法,具有现实风格。
C.瓦当文字多为篆书,篆书曲直适宜,纵横合度,富于变化,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D.冯骥才说“民间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这与文中对瓦当的论述是相通的。
2020-01-21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致说来,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一是依赖城内排水沟渠,二是依靠城中河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国历朝都很重视排水沟渠的疏浚和整修。例如,唐玄宗曾下诏修理两都街市、沟渠、道桥,而其旧沟渠,令当界乘闲整顿疏决。德宗时修石炭、贺兰两堰,并造土堰,开淘渠。民间也非常重视城中河道的日常疏通和维护。如唐懿宗咸通年间,“金陵秦淮河中,有小民棹扁舟业以淘河者”。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专门以养护河道为业的人,他们负责在河道上挖掘污泥、清除残秽,向管理部门领取报酬。
相对而言,宋代在城市排洪防灾方面所做的工作更多一些,当时人们对于城市水系的排洪防灾作用已有深刻认识。成书于北宋元丰七年的《吴郡图经续记》就已明确指出,苏州城发达的河渠水系具有重要的排洪作用,能够“泄积潦,安居民”,“故虽名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宋朝对河渠的管理有一套严格而科学的制度,每年定期疏浚河渠,颇见成效。有些制度则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加以确定。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六月诏:自令后汴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哲宗元祐四年十二月诏:京城内汴河两岸,各留堤面丈有五尺,禁公私侵牟。
北宋都城汴京, 在城市排水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汴京城水系十分发达。英国加迪夫大学建筑系访问学者刘橄介绍说,当时的北宋汴京城包括3重城壕、4 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以及城内外湖池。3重城壕总蓄水容量达1765.6万立方米。4 条穿城河道为汴、蔡、五丈和金水4 河。根据文献记载估算, 4条河道蓄水总容量约为86.63 万立方米。此外,城市大街小巷有明渠暗沟等排水设施, 还有凝祥、金明、琼林、玉津4 个池沼。城市河道密度大、调蓄容量大是宋东京的特点, 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 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备, 是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
当然,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宋代官员的积极努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苏轼。苏轼曾亲自指导疏浚运河,开浚西湖。茅山河、盐桥河是杭州城内的两条大河,北连大运河而入钱塘江。由于江水与河水相混,江潮带的泥沙常常倒灌淤积到河内,殃及市内稠密的居民区,每隔三五年就需要开浚一次,既妨碍航运又费人力物力,居民患厌已久。苏轼“率僚吏亲验视”,组织人员花半年时间整治二河,使“江潮不复入市”。苏轼还大力疏浚西湖,采用一举两得的办法:取淤泥、葑草直线堆于湖中,筑起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堤上筑六桥,堤上两旁种植杨柳。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一长堤称作“苏公堤”。
明清时期,人们对城市排洪防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清代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管护也十分重视,京城内外排水沟渠有专人分段进行管理。顺治元年,定令街道厅管理京城内外沟渠,以时疏浚。若旗民淤塞沟道,送刑部治罪。康熙五年,定修筑城壕例:护城河遇水冲坏处,内城由工部委官修筑;外城由顺天府及五城官修筑;城上挂漏处,由步军统领衙门会同工部委官修补。
(摘编自关照《海内沟河尽晏清——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主要依赖城内排水沟渠和城中河道,这一点贯穿历史始终,是城市排水管理的出发点。
B.唐代,朝廷重视城内排水沟渠的疏理、维护和开掘,民间则重视城中河道的日常清淤、养护,已出现职业化的清淤工。
C.宋代对城市水系的排洪防灾作用有深刻认识,认为苏州虽然名为水城,但没有大的水灾发生,是因为城内水系发达能排涝。
D.宋代河渠管理更科学,除了定期疏通河道,当洪水到达一定高度,就要派士兵沿河防护,并不准官府和私人侵占大堤。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汴京因为水系发达,调蓄容量大,成为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它有3重城壕、4 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以及城内外湖池。
B.汴京3重城壕的蓄水量比4条穿城河大很多,表明当时人工开挖的蓄水工程比自然水道在排水系统中占有更多的分量。
C.汴京大街小巷的明渠暗沟是城市水系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工程逐步将小的水流导引向大的河渠,形成科学的排水网。
D.汴京的凝祥等4 个池沼起到重要的蓄水功能,和水网相连则具有排涝的功能,单独则可用于蓄洪储涝,减少水患。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官员对水利工程也非常重视。苏轼疏浚运河、开浚西湖,着眼于彻底治理,不让外河、内湖危害市民。
B.明清时期对排水沟渠除了定期疏理之外,进一步明确责任,专人分段负责,街道厅、工部委、顺天府等各有其责。
C.古代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建造、维护和管理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果建设起一个功能完备的水网,就不会出现城市内涝。
D.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定时、定责,政府、官员和民众都很重视,这些是我们可以继承的。
2016-11-18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哲学思想长期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或许有以下四个方面,即空想的理想主义、实践的道德观念、统一的思维方式、直观的理性主义。

儒家哲学中的主要哲学家大都对现实社会抱着一种积极的热诚的态度,企图用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想来转化现实政治。然而他们的学说、理想不仅转化不了现实政治,而且往往被用来作为粉饰现实政治的工具。大同致太平的思想几乎成了中国古代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一种理想。儒家思想中有,道家的思想中也有。统治阶级希望有太平盛世,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也期望有太平世界。但真正的太平盛世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思想的理想主义带有很大的空想成分。那些先哲们虽然可能是真诚地提倡他们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可是他们的那一套并没有现实的可能性。不仅如此,所谓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归根结底不过是理想化的皇权专制社会。

儒家哲学有着人本主义的倾向,但和西方近世的人本主义有区别。西方的人本主义把作为单个的个人,强调个性解放,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而中国过去社会里的人本主义可以说是一种道德的人本主义。它把放在一定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因此,有所谓君臣、父于、夫妇、兄弟、朋友五伦,讲什么君义臣忠”“父慈子孝等等。不仅如此,儒家哲学还把作为植心,从的方面来探讨人和宇宙的关系,特别强调天人合一。在中国过去的社会里,往往把医学、天文历算、农业技术等等看成是小技,而身心性命之学才是大道。不大重视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因此认识论方面的理论不发展,甚至可以说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论体系,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分析也较为笼统,逻辑学也很不发展,缺少系统的推理理论。

儒家哲学中的重要哲学家大都把建立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因此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虽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往往以矛盾的调和为终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从一开始就注重一对概念的统一关系或诸种概念的相互关系。《易经》系统以乾、坤(后来以阴、阳)为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而《洪范》则以五行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立论。这种思想方式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人们注意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缺陷。过分地强调社会的和谐和统一,是使我们的专制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的一个原因。

儒家哲学强调(理性)的作用,人的理性又是带有道德性的,宋儒认为(理性)之体,可见儒家哲学有道德主义的倾向。儒家对理性的作用过程缺乏具体分析,致使儒家哲学成为一种直观的道德理性主义。

儒家哲学之所以缺乏系统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就在于它的理论思维往往是一种没有经过分析的总体观,它虽包含着相当丰富的真理颗粒,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因而不容易发展成现代科学。因此,必须对儒家哲学的思维方式加以改造,继承和发扬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与和谐等思维传统,并把它建立在坚实的逻辑论证和科学的认识论的基础上。同时应该注意分析,把西方现代哲学的某些方法吸收过来,取中西哲学之长,避中西哲学之短,建立新的现代儒家哲学体系。

(摘编自汤一介《论儒家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哲学思想从四个方面长期对中华民族产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B.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把“大同”或“致太平”的思想作为普遍追求的理想。
C.儒家哲学理论体系中不够重视认识论和逻辑学,这影响我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
D.古代专制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是因为受到儒家统一思维方式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思路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接下来再深人展开论述。
B.文章在论证时,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C.文章论证严密,如在论述儒家哲学统一思维方式时既肯定其作用,也指出它的局限性。
D.文章结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是要选取中西哲学之长,建立现代儒家哲学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的“理想主义”有很大的空想成分,所以真正的“太平盛世”从来就没有实现过。
B.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中加以考察的。
C.儒家哲学虽然强调“心”即理性的作用,但是对理性的作用过程又缺乏具体的分析。
D.儒家哲学的思维方式需要改造、辨析和论证,从而形成儒家哲学的理论思维系统。
2021-02-04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