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7 题号:109911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儒家哲学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标准”、“限度”的意思。由于“中庸”强调坚持某个标准和限度,因而在社会激剧变动时期就有可能成为维护某种旧事物,调和矛盾,反对变革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庸”思想局限性的一面。但是,“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句话,最具体地体现了“中庸之道”。仅就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点来说,其目的确实是要调和“文”与“质”。但是,这种调和并不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而是在意识到对立面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在实践行为中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从而取得最好实践效果的办法。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坚持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即用中或用和,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

但“用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相反,他们是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是不可行的,不用礼的原则加以节制的和也是不可行的。为此,儒家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与配合,而“同”则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彼此附和与合流。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互配合,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则不可能生出新事物。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次,“和”或“中”也包含有不要陷于某一偏面,而应兼备两面或多面的意思。三国时的刘劭以“兼德”来解释“中庸”。他说:“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人物志·九征》)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是各有所偏的,只有兼备此五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而“中庸”就是指的能兼备五德的品德。同时,他还认为,“中庸”之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的过分拘谨或放肆,以及指明人的短处而弥补其不足等重要的作用。

“用中”或“用和”是反对无原则的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但是如果对坚持“用中”和“用和”的原则作僵死的理解,而不懂得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变通,那么其结果同样是陷于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偏面。“用中”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摘编自楼宇烈《用中和时中》)

1.下列对文中“中庸”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庸”有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等思想局限性,是因为中庸强调坚持某个限度。
B.“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C.“中庸”也指兼备仁礼信义智五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过分拘谨或放肆等作用。
D.“中庸”具有辩证观,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论述“中庸”思想时,主要采用了两两对比的方法,如优劣正反全偏等等方面。
B.全文在宏观整体上,从开头到结尾,三个自然段在思路上呈现着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C.作者在行文时,论据充分翔实。每提出一个观点后,都要引用儒家的原话并注明出处。
D.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其次”一词引领下文展开论述,体现了分条陈述的行文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为了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才提出要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
B.在作者看来,如果坚持了一定的原则,并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变通,才可能真正做好“用和”。
C.孔子提倡“和”反对“同”,是因为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可以互相补充配合并产生新事物。
D.三国时的刘劭认为,要做到“兼德”,既需要兼有五种品德,还必须指明人的短处并弥补其不足。
2019·吉林·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6]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打油、胡钉铰,在古代诗坛,他们只能算是与诗搭了点边的边缘人物,但要说写打油诗,他们则是最著名的人物。史书上当然没有他们的位置,但野来杂钞里却留下了他们的逸事和传说。他们虽不入流,却毕竟与文化史有关。了解打油诗的来历还是有意义的。

打油诗之“打油”二字,出自人名张打油。张打油确有其人,有学者认为他是唐朝人,也有的历史材料说他是元朝人,并说他曾在河南开封做过官。相传张打油擅作诙谐通俗的诗,其代表作是《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其观察之细致可谓慧眼,用语也很巧妙,老姐也能看懂,看后还要哈哈大笑。张打油虽有大名,但他的诗留传下来的却不多。没有人,也没有办法为他编诗集,他的那些打油诗只是散见在一些笔记杂著中。但打油诗的标识性人物,却并不只张打油一人,还有一个叫胡钉铰的,《辞源》上有几句简单的介绍:“唐贞元元和间人,名本能。以钉铰为业。能诗,不废钉铰之业,远近号为胡钉纹,其本名转不著。”胡钉铰写的诗,《全唐诗》竞收了四首,可见他写过一些不错的诗。代表作据说是《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小儿垂钓时的天真、童趣,蛮有诗意,绝不像“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那样俗白。但他之所以能与张打铰齐名,肯定是因他曾写过不少类似“黄白狗”之类的打油诗,只是那些打油诗没流传下来罢了。在民间,胡钉铰还被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和小炉匠奉为祖师爷。

(选自李乔《从张打油说到胡钉绞》,有删改)

1.了解打油诗的来历有什么意义?
2.从材料看,打油诗有哪些特点?
3.胡钉铰能与张打油齐名的原因有哪些?
2019-10-17更新 | 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清人看来,明代诗学出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求真不得反成伪,遂使伪诗大行其道。面对此一诗道之厄运,清初诗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真诗”问题的大讨论,力图廓清明代“真诗”思潮中的种种流弊,从而建立新的诗学规范。在此一挽“真诗”之狂澜于既倒的过程中,清代的解《诗》学又贡献了哪些值得关注的观点呢?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诗中须有“真我”。这个“真我”的要义,就表现为“我”之真诚无欺的情志在诗中的自然流露。李柏《襄平张少文诗集序》中说《三百篇》之作乃“率于性者也”,正因其“悉出于天机自然”,故而成为“天下万世诗祖”,确立起后代诗歌创作的楷模与评判的价值尺度。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明代的“真诗观”也是强调“真我”的,如王世贞明确说“有真我而后有真诗”,但问题是,他们所追求的“真我”却误入或以模拟复古为真(如七子派)、或以俚语童言为真(如公安派)、或以幽情单绪为真(如竟陵派)的歧途,结果就表现为以某种预先设定的面目遮蔽了“我”的真性情,这个“真我”也就成了“伪我”,所作之诗自然就是“伪诗”。

“真”须受“正”的制约。既然“真我”的要义在于情志的真诚无欺,那么是不是抒写了真诚无欺之情志的诗歌就可以被称为“真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真诚无欺”既可用来描述带原始感性意味的自然情感,也可用来描述符合道德理性的社会情感,二者在正统儒家文艺思想中的价值有着天壤之别。杜濬《奚苏岭诗序》中辨析说:“夫诗至于真,难矣!然吾里自一二狂士以空疏游戏为真,而诗道遂亡。真岂如是之谓耶?夫真者必归于正,故曰正《风》正《雅》,又曰变而不失其正。”庞垲《诗义固说》中解释“正变”之内涵曰:“合于礼义者,为得性情之正,于诗为正《风》正《雅》;不合礼义者,即非性情之正,于诗为变《风》变《雅》。”这显然是以《诗》之“正”作为规范,来对“真”进行制约,让其回归儒学“以礼节情”的文化传统,从而让诗更好地发挥对民众进行“温柔敦厚”之良好德性的教化功用。

“真诗”须具有“美”的艺术形式。在保证了诗歌所抒写之情志既“真”且“正”的前提下,如何将其完美地传达出来,就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冯武《二冯先生评阅〈才调集〉·凡例》中指出:“盖诗之为道,固所以言志,然必有美辞秀致而后其意始出。”这就明确说明了艺术传达的美感对所传达之内容具有的重要意义。只有既“真”又“正”且“美”的诗歌,方“不失《三百篇》遗意”,才是真正的“真诗”。

总之,清代解《诗》学对明代“真诗观”的反思,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诸如诗的本质属性、诗应当表现何种性情、诗的美学品质如何保证以及诗之审美与道德之关系等诸多问题的认识,集中体现出中国古典诗学在这些问题上的真知灼见,值得当代诗学认真倾听。

(摘编自孙兴义《清代解<诗>学对古典诗学体系的拓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诗学出现了“求真不得反成伪,遂使伪诗大行其道”的问题,为此,清初诗学界掀起了关于“真诗”问题的大讨论。
B.在李柏看来,《三百篇》全都出于“天机自然”,因此成为“天下万世诗祖”,确立后代诗歌创作的楷模与评判的价值尺度。
C.为了让诗更好地发挥对民众温柔敦厚的教化功用,要让《诗》之“正”对“真”进行制约,使其回归儒学“以礼节情”的文化传统。
D.当代诗学应倾听中国古典诗学对诗的本质属性、诗应当表现何种性情、诗的美学品质如何保证以及诗之审美与道德之关系等问题的真知灼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真”“正”“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清代解《诗》学对明代“真诗观”的反思,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B.文章将“描述带原始感性意味的自然情感”与“用来描述符合道德理性的社会情感”作对比,论证了“真”须受“正”的制约这一观点。
C.文章论据翔实,论证充分,除了引用论证外,还使用了举例论证,如第三段杜濬《奚苏岭诗序》的内容就使用了举例论证。
D.文章从清初诗学界掀起了一场“真诗”大讨论谈起,归纳了清代的解《诗》学的部分观点,但作者未提及清代解《诗》学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观点与本文中清代解《诗》学观点一致的是(     
A.“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真诗要模拟古人,表现古人之格调,严格遵守古之法式,不可以意逆格。
B.“诗贵自然”,真诗追求原始、自然,强调自然真美,语言平易近人,不用典故,不求外美,宁今宁俗。
C.明代袁宗道有诗云:“蔬果宜胃肠,此味真可缺。”俚语童言中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彰显了“真我”,可谓真诗。
D.“状事言物天机自动,任性而发”,真诗既要符合儒家礼仪文化的社会道德,真诚无欺,又通过艺术形式传达美感。
2023-03-06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清代袁枚《续诗品》中,将“著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纳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它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独特性。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家书创作与诗文创作一样要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著我”的家书,在创作中表现强烈的自我个性,表达了对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

在家书审美创造、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欣赏朱自清的《给亡妇》,全篇既不是捶胸顿足,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深情地细诉亡妻生前的一切,平实地回忆了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语气平淡冲和,不见任何突兀之处,但是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哀悼之情。同样是写给亡妻的家书,并拥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蔡元培的《致亡妻黄仲玉》却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蔡元培的家书是一种直抒胸臆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声泪俱下地哀悼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妻子黄仲玉。家书中感叹词“呜呼”前后出现了十三次,作者心灵的风暴翻江倒海般地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涕泪横流。面对一封封血肉俱丰的家书,我们进行审美鉴赏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家书艺术的审美价值。

(选自李辉《家书的审美风格》)

材料二:首先,家书是一笔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家书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代代相传,积累丰富,特别是近百年来,留下了大量的家书文献。这些文献是人们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物证,也是记录社会变迁的历史档案。其次,家书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作为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书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文化空间,有着相对固定的书写格式、礼仪称谓、寄递送达等操作规范,符合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一封典型的家书往往会见证一个时代的景象,这是家书独有的价值体现。各个时期五彩斑斓的家书,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后人全面认识那个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家书内容的广泛性、真实性、情感性,不仅可以丰富重大历史事件,补充国家历史的细节,而且可以使那些尘封多年的个人史、家庭史和家族史浮出水面,还原那些被遗忘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

家书从称呼、行文,到祝颂、落款,都体现出较为严格的礼仪规范,是家庭伦理及社会伦理的直接反映。其中的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友弟恭等情感,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优良的道德操守。长辈写给晚辈的信,体现了家书的家庭教育功能;晚辈写给长辈的信,反映了传统的敬老美德;兄弟姐妹同学之间的通信,表现了同辈人之间的互相关心、相互鼓励和共同进步。

中国家书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书法史。家书是用美丽的中文方块字写在特制信笺上的作品,其书法和信笺的完美结合就是一幅艺术品。与有意写成的书法作品相比,家书里的书法更加率真和自然,不仅观赏性强,而且具有感染力,从而使家书成为有生命的书法作品。家书是集邮的母体。那些带着邮史信息的信封、邮戳和邮票早就成为收藏者的宠儿,其中各个时期经过实寄的家书就更加受到重视。

(选自张丁《珍惜家书文化》,有删改)

材料三: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刘金祥《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枚认为,家书创作既要强调风格的创新,也要强调风格的独特性,后者更能表达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
B.家书的个性风格根据写信人的抒情需求而异,有的语气平淡冲和,有的则是声泪俱下,其中并没有高下之分。
C.作者列举朱自清和蔡元培的家书进行对比,就是为了论证家书的风格、形式和内容都具有多样性。
D.我们若能整体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用心领略家书传达的心理体验与深厚内蕴,就能产生共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家书的内容到家书的书法艺术,甚至是家书的信笺和邮票,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值得我们鉴赏与收藏。
B.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不少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
C.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发展意义。
D.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对传统家书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情感并不都能用键盘打出来,青年人还应坚持手写家书。
3.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曾国藩常年手写家书来教育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他书写态度认真,每封家书都可称得上是优秀的书法作品。
B.小宇一直和远在云南的同龄小朋友保持着书信往来。两位小朋友通过写信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C.身处都市的小华非常重视亲情。工作再忙,他也会定期挤出时间来,回老家看望自己的爷爷奶奶。
D.留学在外的小轩和爸爸每月坚持用电子邮件写信交流。5年时间,父子俩共写了22万字,保持了亲情的沟通。
4.请简要分析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
5.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请结合材料二分析这则家书所蕴含的价值。

“十八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恼万难自解。然事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馁也。”


[注]①十八:十八日。②苶然:精神颓丧的样子。
2021-07-09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